「這麼多年來,我創作的作品都離不開潮汕文化。我總是思考怎樣用獨特的方式,將所思所想融入劇中人物血液裡。」當談到創作「基因」這個話題時,潮汕大型情景劇《母親的夢》編劇、總導演趙曙光這樣說。
在《母親的夢》的創作過程中,他也是如此傾注自己的心血:以一個潮汕姿娘(「姿娘」即女人)的一生經歷,展現汕頭這座城市的變化,展現潮汕女人的勤勞賢惠和對信念的堅守。
10月20日晚,這部趙曙光歷時三年創作完成、由汕頭市演藝集團旗下的汕頭話劇團、汕頭市歌舞團和汕頭市雜技團三個演出團體首次合作的大型情景劇進行首次合成演出。帷幕落下,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演出結束後觀眾的掌聲讓我最是欣慰。」趙曙光說。這對他來說,是點讚、是支持,更是鼓勵他繼續創作,大力發展汕頭戲劇的信心之源。
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偉煒 通訊員 李松欽
圖(除署名外):張偉煒
主創多部潮汕經典作品
說起趙曙光,相信每一個潮汕人都不陌生。這位潮汕著名話劇演員曾為潮汕人帶來許多歡聲笑語,其代表作潮汕名劇《夏雨來》廣為人知,「秀才夏雨來」的角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我很小就從河北老家來到汕頭,之後一直在汕頭讀書生活。潮汕的水土養育了我,潮汕就是我的故鄉。」水還未燒開,趙曙光率先打開了話匣子。原來,趙曙光最初是文工團的一名舞蹈演員,他說:「我學舞蹈學了8年,其間跳過民族舞、芭蕾舞,形體條件越來越好,能夠在舞臺自如表現。」
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卻中止了他與舞蹈的情緣。1979年,汕頭話劇團重建,趙曙光毅然選擇與話劇結緣。許多「老汕頭」還清楚地記得他飾演的角色,像《年輕的一代》中的小李子、《風華正茂》中的趙晨光、《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童阿男和阿飛等。
上世紀80年代,汕頭話劇事業迎來春天,發展勁頭十足。然而在接下來的10年間,汕頭話劇逐漸走入低谷。趙曙光臨危受命出任話劇團團長,並立志重振汕頭話劇。1990年,他的處女作——小品《微笑服務》問世,在這部小品裡,他把自己唱、跳、編、導、演的功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之後,《72家房客》《蝨母仙》《369搶親》《369開當鋪》《有錢就是媽》《見錢眼開》《出租新娘》等多部作品橫空出世。進入21世紀,由趙曙光主導創作的作品多已成為潮汕經典,汕頭話劇由此走進黃金時期。
近年來,趙曙光帶領汕頭話劇團展開新的探索,通過對內深耕與對外交流,積極尋找本土話劇發展新機,先後創作了話劇《大潮商魂》《風雨僑批》等。在創作過程中,趙曙光始終對潮汕題材執著追尋,精心打造,不斷創新藝術形式,讓「潮汕」二字在他的作品中更好地呈現。
融入多媒體和「潮元素」
大型情景劇《母親的夢》亦是如此。該劇講述了汕頭淪陷之時,居住在汕頭一個小漁村的潮汕女人翁美玉一生的坎坷經歷。時間跨越70多年,通過潮汕女人的故事,側面描寫了汕頭從一個小漁村到成為改革開放新城市,人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家國情懷是該劇的靈魂。」趙曙光說,劇情緊扣親情與國情兩條主線,謳歌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鬥的精神。
如何表現?正如趙曙光在朋友圈所寫:「我把潮汕姿娘作為創作表現載體,隨著時間軸的展開,把歷史沉澱下來的內涵,用個性思維去呈現我所理解的美。」
在這方面,趙曙光坦言自己「不安分」,「很多東西都想嘗試一下,想法很多」。
他把潮汕童謠、潮汕歌冊、潮汕英歌舞、潮汕工夫茶、僑批、潮汕水布等充滿潮汕風情的「潮元素」融入其中,讓這些潮汕文化元素在舞臺上飛揚。為了讓「母親的夢」更加豐滿,他把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也應用到劇中,提升了全劇的視覺效果。
趙曙光還請來諸多「大咖」:劇目部分音樂由馬其頓交響樂團演奏和錄音,舞蹈服裝設計由中央電視臺春晚服裝製作團隊擔任製作,燈光設計由海政文工團燈光設計師打造,使劇目整體呈現效果更加精緻。
年輕演員勇挑大梁
《母親的夢》主角翁美玉的飾演者,是潮汕著名話劇「老戲骨」方莉莉。在趙曙光看來,方莉莉是土生土長的汕頭人,對於潮汕的風土人情非常熟悉,語言天賦好,對情感戲的把控能力也很強,非常適合飾演翁美玉一角。
劇中,負責串起「母親的夢」的,是由年輕女演員盧澤萍飾演的「臺灣記者」一角。「90後」的盧澤萍不僅是該劇的主要演員之一,還是總導演助理。她表示,《母親的夢》是她從事話劇演藝事業以來參演的第三部作品,此前曾在《大潮商魂》和《風雨僑批》兩部情景劇裡擔任主角。
儘管出演過不少角色,但每次接戲前,盧澤萍仍會讓自己「變成一張白紙」,以「空杯心態」去認識、演好每個角色。拿到《母親的夢》劇本後,她便反覆研讀、揣摩。她還為劇本提出建議:「剛開始,《母親的夢》裡的記者並非臺灣記者,我便找到趙曙光老師探討,是否可以把角色的身份轉換成臺灣記者,讓角色豐滿一些,同時也拉近臺灣與大陸的距離,比較符合劇情。」
筆者注意到,24歲的餘僮倪在劇中飾演學生,在當晚首演舞臺上,她多次泣不成聲。趙曙光說,餘僮倪雖然年紀輕輕,但入戲很快,對於戲劇的情感理解能力比較到位,「很有靈性和悟性」。
專心排練精益求精
《母親的夢》由汕頭市演藝集團旗下的汕頭話劇團、汕頭市歌舞團和汕頭市雜技團三個演出團體合作,對於總導演來說,挑選角色並不難,但找到適當的排練時間卻不容易。
「每個團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時間上很難撮合到一起。例如,有時候,碰巧有哪個團出國演出,我們只能等他們集體演出歸來才能一起排練。在這期間,其他團則要妥善安排好參演人員抓緊排練劇中相關片段。」趙曙光說,寫劇本不難,僅需一個星期便可完成,一旦排練起來,不少橋段則需要排練十多次,中途還反覆修改劇本,多達八次,為的是精益求精。
「演員們都特別珍惜每次排練機會,那種謙虛、認真的態度令我十分感動。」趙曙光說。
在許多年輕演員看來,趙曙光在工作中認真負責,在生活中灑脫有趣。「平時怎麼玩都可以,一旦涉及到舞臺表演,就要認真。」趙曙光說。
■聲音
「『潮汕姿娘』是對潮汕女人的稱呼,既俗又雅,非常有意思。情景劇《母親的夢》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劇本內容描寫母愛,就是一種大愛,展現潮汕女人的勤勞賢惠、堅守信念。這部劇通過一個女人的守候,以一個女人的一生經歷展現汕頭這座城市的變化,從內容到形式我都非常期待。」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編劇、當代劇作家郭啟宏
■對話
趙曙光:
「我還想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南方日報:情景劇《母親的夢》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趙曙光:確切來說,《母親的夢》是一部音樂情景劇,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教人重溫歷史,珍惜當下。
南方日報:您進入汕頭話劇團已經40年,見證了它的發展和變化。在您看來,在這些變化中,什麼是最核心的、經久不衰的?
趙曙光:汕頭話劇團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在粵東地區,汕頭話劇團擁有大批觀眾,這得益於老一輩藝術家留下寶貴的藝術財富。(表演體系)要維持好一個團的正常運作,領導要以身作則無私心,要有能力、奉獻精神,讓團員有凝聚力。同時,領導要有市場觀察力,把握時代脈搏,把握好文藝屬性——這就是核心點。
南方日報:從臺前轉戰幕後,您自身完成了怎樣一種變化?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趙曙光:我已在謀劃我的未來方向,人不能不服老,但我的心態不會老。轉戰幕後是我為以後出更好作品作準備,我想這種變化觀眾會接受的。我還想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南方日報:當前,汕頭話劇正面臨著怎樣的時代浪潮?放眼未來,汕頭話劇應如何發展?
趙曙光:我認為,汕頭戲劇發展應該以都市劇為主打。現在農村開始都市化,觀眾的文化與審美水平都隨著時代變化,「80後」「90後」的年輕人所接受的不再是「快餐文化」,而是更趨於思想性、哲理性和冷幽默的題材。主流文化應該以價值觀作導向,把愛國主義教育用創新藝術手法去展現,才能讓觀眾欣賞到藝術的魅力。
南方日報:您當前正在做什麼?未來有什麼打算?
趙曙光:我用三年時間精心準備的潮語院線電影《夏雨來下山》目前已完成劇本大綱。「夏雨來」這個形象是很多潮汕人孩時的回憶,我一定會好好寫。希望能給海內外潮人帶來驚喜。
南方日報:對於一座城市而言,話劇意味著什麼?
趙曙光:一個城市喜不喜歡話劇,可以看出這座城市的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