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
新華社香港2月21日電(記者侯莉萍 張雅詩)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21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幕,60多件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珍貴文物首次與香港觀眾見面。 為當日開幕儀式剪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博士向記者介紹說,現存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寥寥可數且散存各處,這次展出的文物是專家們花費了幾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搜集到的,其中有11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用大量歷史文物真實再現了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彰顯了當時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高超的造船水平。
-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華聲報訊:由臺灣民間社團山河探險協會主辦的「鄭和之夜」募款活動9月21日晚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鄭和既是和平的使者,也是人類文明傳播的使者。鄭和下西洋使中國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大量外來文化傳入中國、與中華文化相融合,同時中國的古代文明也隨之再度大量遠播海外。他所率領的船隊,通過貿易交流、樹碑施德、無償贈予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了中華文化和藝術,帶去了包括農業技術、紡織技術、建築雕刻技術,特別是航海和造船技術等在內的許多先進技術和手工藝品,促進了當地科學文化技術的發展。
-
乾隆認為鄭和下西洋不存在,百年後南京出土航海圖,打臉乾隆
乾隆認為,當時鄭和並沒有走多遠,對中國貢獻甚微。 此外,朱棣還派鄭和下西洋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溝通和聯繫,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然而,清朝乾隆年間,鄭和的下西洋曾遭到否定。乾隆曾說鄭和下西洋只是個傳說。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這個造船技術在當時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而鄭和更是七下西洋,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有人說是為了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其實縱觀整個中國的歷史你會發現,所謂的對外貿易多是偏僻小國上貢了一些不常見的動物或者小東西,然後中國回賜更為珍貴的金銀器具。那個時候多國來朝貢不單單是因為我國國力強盛,更因為朝貢可以換回更多,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而鄭和下西洋的貿易也類似這樣的朝貢貿易,得到的少付出的多。
-
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人心
「風蕭蕭,雲飄飄,浪滾滾,海茫茫,洪濤接天,浩瀚重洋……」昨天晚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裡樂聲飛揚,掌聲雷動,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了觀眾的心。 省領導孫志軍、李全林,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的海外政要、專家學者以及南京觀眾800人觀看了演出。
-
記錄·人物——中國「船王」付昆祥,600年後「復原」鄭和下西洋
他的屋子簡直就是一個琳琅滿目的世界航海史博物館。鄭和,中國明朝偉大的航海家、軍事家、外交家。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達波斯灣、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往返行程近2.2萬公裡,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誼,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
《中國航海先驅王景弘專題展》在龍巖市博物館順利開展
2021年1月5日,由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文物局)主辦,龍巖市博物館、漳平市博物館承辦的《中國航海先驅王景弘專題展》在龍巖市博物館二樓中庭順利開展。王景弘,明代漳州府龍巖縣集賢裡香寮村許家山(今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人。
-
中國航海博物館喜獲2019年度中國鄭和航海風雲榜航海風雲人物...
近日,中國航海博物館喜獲2019年度中國鄭和航海風雲榜航海風雲人物——領航人物獎。中國鄭和航海風雲榜推選活動是由海事服務網CNSS組織開展的航海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開辦四年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每年都會在全國發掘一批開放進取、勇於創新、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典型和榜樣。本次設置含10條風雲事件和30位風雲人物兩大類4個榜項榮譽。
-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意外插曲,竟然順道把一個國給滅了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航海行動,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前後七次遠洋航行。按照明史的官方說法,如此規模的航海行動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向周邊小國展現大明的強盛。當然民間也有傳聞說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和傳國玉璽。
-
「鄭和下西洋」是Under 1405 Zheng He Western world?
寶船遺址公園是南京市的重點建設工程,是南京市為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而投資6億元人民幣開發的一座融旅遊、紀念、展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遺址性主題公園,而且也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的明代官辦造船基地遺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考慮到鄭和在海內外均有巨大的影響。從此以後,國內外遊客以及海內外研究鄭和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專家多了一個集中了解鄭和及其豐功偉績的理想場所。
-
交通部、上海市、國家海洋局介紹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
2005年是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國專門成立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本周是鄭和下西洋599周年的時間,也就是599年前的7月11號,鄭和首次下西洋。 2004-07-07 10:05:37徐祖遠: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紀念活動,決定成立了由交通部負責牽頭,外交部等15個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參加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為主題,開展以下六項紀念活動。
-
鄭和下西洋是怎樣解決翻譯的?
顯然,通過九天前的一篇回答《鄭和下西洋,為何在佔城停留半年之久?》一文,已寫了明永樂朝的鄭和艦隊下西洋的目的。明成祖朱棣讓鄭和艦隊下西洋,是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這個屬藉口成分居多,前篇文章有分析)。鄭和艦隊是一支極為強大的擁有上百艘各型艦隻的特混艦隊。 不似在百年之後,航海家哥倫布的西班牙船隊、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麥哲倫的西班牙船隊一樣,是一支幾艘或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探險貿易船隊。鄭和艦隊的最龐大、最著名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
-
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只是傳說
朱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讓明朝的疆域達到頂峰,並且,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和周邊國家建立友好的溝通和聯繫,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然而,在清朝乾隆年間,鄭和下西洋一度被否認,乾隆曾說過:鄭和下西洋不過是個傳說。
-
鄭和下西洋展覽在新舉辦 紐西蘭將軍嘆服
資料圖片: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鄭和下西洋銅像。這次展覽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文化處承辦,旨在借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宣傳中國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展出將持續到29日,共有百餘幅珍貴圖片及說明介紹參展。 當晚,紐西蘭軍方政要,民族事務部等部委代表應邀出席。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張援遠攜夫人赴會並發表講話。張大使的演講簡短而發人深省。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71年生,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跟著朱棣南徵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下西洋可是,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呢?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說白了,就是兩點,尋找惠帝和展現國威。首先,便是尋找惠帝朱允炆。
-
鄭和下西洋The Grand Voyages of Zheng He
從明永樂到宣德年間的二十多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航行到了印度、波斯灣、非洲東海岸等地區。在這裡,您可以看到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模型。不過這裡展示的還只是船隊的冰山一角。那實際上船隊規模有多大呢?您可以看看展板上的對比。
-
鄭和下西洋的啟示在哪?在我們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也要一樣堅持!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
探尋鄭和之路:雲南晉寧鄭和碑林 鐫刻航海偉業
中新社昆明四月十七日電題:走進雲南晉寧鄭和碑林 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在雲南晉寧鄭和父親馬哈只墓對面,有一座鄭和碑林,是一九九二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七周年所建。碑林的牌坊是古典式的,上面雕梁畫棟,屋頂為金黃色的琉璃瓦。
-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何帶的是老婦人和產婆?而沒有年輕女子
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的是大家基本上從初中歷史課本上就都知道的吧,也可以說是在很多次考試中都會出現的經典試題了。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是明朝時期的事情,從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明朝時期的中國航海業已經非常的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