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意外插曲,竟然順道把一個國給滅了

2020-12-13 最長的歷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航海行動,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前後七次遠洋航行。按照明史的官方說法,如此規模的航海行動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向周邊小國展現大明的強盛。當然民間也有傳聞說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和傳國玉璽。但是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發生了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鄭和竟覆滅了一個國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永樂七年九月,明成祖朱棣指派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等人率領官兵兩萬七千餘人進行第三次遠航。臨行時,朱棣給鄭和下了一道詔書,命令鄭和攜帶金銀供器等物品到錫蘭山施捨一番,然後立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表現大明王朝的功德。這塊碑至今仍然存在,被存放在科倫坡博物館。鄭和完成此事後,拜訪了當時的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結果這個國王態度十分惡劣,鄭和見狀迅速前往了其他國家。

在鄭和回程的時候,又路過了錫蘭山國。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見到鄭和滿船的財寶,想要佔為己有,便哄騙鄭和登陸,將靠近海域的樹木砍倒,企圖阻擋鄭和。與此同時亞烈苦奈兒派兵五萬攻打鄭和船隊,鄭和見錫蘭山國軍隊傾巢而出,立即率領親兵二千,直接抄小路,突襲了錫蘭山國都城。都城中空虛異常,直接被鄭和攻破,亞烈苦奈兒及家屬盡數被活捉。

錫蘭山國大軍聽聞國王被抓,急忙趕回去,卻被鄭和前後夾擊,迅速戰敗投降。之後,鄭和帶著亞烈苦奈兒和他的家人回國,將其獻給明成祖朱棣。朝中官員都覺得殺了算了,但是朱棣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就將他們放了,還提供了吃住,留在了大明。隨後指派禮部給這個隔著幾千裡的王國選了個新的君王。而這件事在明史只有寥寥幾筆,說明史官並不在意,足以證明大明的強大。

對於此事,你有什麼看法呢?快來評論區留言吧。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鄭和下西洋時,在印尼三寶壟留下了什麼?
    除了三佛齊之外,還有須文達那(蘇門答臘),也是一個位於蘇門答臘東北部的小國,洪武十六年(1383)派使節到中國。明成祖朱棣時期,雙方交往更密,使節僕僕於途,明成祖多次派人到須文達那,贈以「織金文綺、絨錦、紗羅」等禮品,以示「懷柔」。鄭和下西洋時,也把這個小國作為出訪國之一。
  • 明王朝的壯舉,南洋國家的噩夢,鄭和下西洋幹了什麼「好事」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夠得到明朝皇帝的支持,主要還是源於以下幾點原因,第一,明代的外交政策相比於元代以前有很大的改變,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就積極主動的發展和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取和平共處的原則,試圖建構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但是不排除用武力實現威服眾邦的目的。
  • 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只是傳說
    朱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讓明朝的疆域達到頂峰,並且,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和周邊國家建立友好的溝通和聯繫,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然而,在清朝乾隆年間,鄭和下西洋一度被否認,乾隆曾說過:鄭和下西洋不過是個傳說。
  • 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人心
    「風蕭蕭,雲飄飄,浪滾滾,海茫茫,洪濤接天,浩瀚重洋……」昨天晚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裡樂聲飛揚,掌聲雷動,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了觀眾的心。  省領導孫志軍、李全林,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的海外政要、專家學者以及南京觀眾800人觀看了演出。
  • 鄭和下西洋是怎樣解決翻譯的?
    顯然,通過九天前的一篇回答《鄭和下西洋,為何在佔城停留半年之久?》一文,已寫了明永樂朝的鄭和艦隊下西洋的目的。明成祖朱棣讓鄭和艦隊下西洋,是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這個屬藉口成分居多,前篇文章有分析)。鄭和艦隊是一支極為強大的擁有上百艘各型艦隻的特混艦隊。  不似在百年之後,航海家哥倫布的西班牙船隊、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麥哲倫的西班牙船隊一樣,是一支幾艘或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探險貿易船隊。鄭和艦隊的最龐大、最著名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這都促使了當時馬六甲成為一個新的東西方文明交匯和互動中心。所以,至今馬六甲海峽沿岸各國仍保存了許多與鄭和有關的歷史文物和遺蹟,流傳著許多關於鄭和的故事和傳說。這也反映了鄭和下西洋所留下的文化影響以及當地人民對他的景仰。
  • 三度隨鄭和下西洋 明代海上絲路上有這樣一個紹興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歷史事件,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嶄新的篇章。他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先進的中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遠播海外。但鮮為人知的是,鄭和的這支隊伍中還有一位名叫馬歡的紹興人,他3次隨鄭和下西洋,留下了一部著名的遊記《瀛涯勝覽》。「史料中,對於馬歡生平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回族人,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人,明代通事。」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就沒有多少蹤跡可尋了,連生卒年月都不詳。浙江會稽人,也就是今天的紹興人。通事,就是翻譯官的意思。
  • 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昆明上演
    11月1日晚,扮演鄭和的演員在表演中。當晚,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在昆明一所國際學校上演。此次《鄭和下西洋》的劇本由蘇格蘭歌劇院創作完成,130名小學生在蘇格蘭藝術家的引領下,共同演繹了鄭和遠航途中的所見所聞。中新社記者 康平 攝  11月1日晚,小演員在舞臺上演出。
  • 「鄭和下西洋」是Under 1405 Zheng He Western world?
    寶船遺址公園是南京市的重點建設工程,是南京市為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而投資6億元人民幣開發的一座融旅遊、紀念、展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遺址性主題公園,而且也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的明代官辦造船基地遺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考慮到鄭和在海內外均有巨大的影響。從此以後,國內外遊客以及海內外研究鄭和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專家多了一個集中了解鄭和及其豐功偉績的理想場所。
  •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華聲報訊:由臺灣民間社團山河探險協會主辦的「鄭和之夜」募款活動9月21日晚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後,為答謝海神媽祖的護佑之 恩,同時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順,將此地奏改為"太平港",並建大宏裡文石天妃廟。 長樂南山之天妃宮,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前夕明永樂十年(1412),為酬謝海神媽祖護 佑,奏請明成祖恩準建造的一座
  • 鄭和下西洋展覽在新舉辦 紐西蘭將軍嘆服
    資料圖片: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鄭和下西洋銅像。這次展覽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文化處承辦,旨在借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宣傳中國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展出將持續到29日,共有百餘幅珍貴圖片及說明介紹參展。    當晚,紐西蘭軍方政要,民族事務部等部委代表應邀出席。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張援遠攜夫人赴會並發表講話。張大使的演講簡短而發人深省。
  • 人文大講堂 吳京講解鄭和下西洋的文化內涵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想到——鄭和。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他才35歲,是在明成祖的時候。這裡有一些數據:  1405年鄭和第一次遠航,有62艘船,27870人;1408年第二次遠航,有249艘船;1412年第三次遠航,有48艘船,27000人;1416年第四次遠航,有63艘船,28500人;1421年第五次遠航,有63艘船;1424年第六次遠航;1430年第七次遠航,300艘船,27550人。  在查到這組數字之前,有一個故事,我不得不說。
  • 鄭和下西洋的啟示在哪?在我們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也要一樣堅持!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
  • 歸仁:鄭和下西洋海外停靠第一站
    然而這裡卻是鄭和下西洋海外停靠的第一站,這裡有豐富的佔城文化遺址,也是越南西山朝阮惠皇帝的出生地。現在,該市積極發展製造業和旅遊業,已成為中國企業投資的一大選擇。  歸仁,位於越南的中南部,北到平低山,南至劬蒙山,在歸仁灣西岸。此地曾經是佔婆王國(佔城、林邑)連續五個世紀的京都,是人才和文化名人輩出之地。鄭和承襲前人的海上航行路線,並把擁有優良海港的佔城選為海外第一停泊站。
  • 鄭和下西洋The Grand Voyages of Zheng He
    從明永樂到宣德年間的二十多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航行到了印度、波斯灣、非洲東海岸等地區。在這裡,您可以看到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模型。不過這裡展示的還只是船隊的冰山一角。那實際上船隊規模有多大呢?您可以看看展板上的對比。
  • 交通部、上海市、國家海洋局介紹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
    剛才談到停止航海實踐的原因,這正是我們鄭和下西洋學術研討的重要內容,應該說針對這個問題各位學者正在研究之中。這也是本次紀念活動一些學術研討會的重要內容。謝謝。 2004-07-07 10:18:10中央電視臺記者:我想針對這次紀念活動提一個問題,鄭和下西洋涉及國家比較多,時間比較長,請問這次是否有與相關國家合作舉辦紀念活動的考慮?謝謝。
  • 鄭和下西洋七至滿剌加
    馬六甲海峽崛起與滿剌加王國興起密不可分,滿剌加王國興起與鄭和七下西洋有著緊密關聯,然而,長期以來,存在鄭和七次下西洋只有五次至滿剌加之說。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外牆壁畫上繪有中國海船,船幡上大寫「鄭」字,旁邊標明「1409」。這明顯是指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途中,於1409年到達滿剌加。鄭和七下西洋究竟幾次到達滿剌加?
  •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何帶的是老婦人和產婆?而沒有年輕女子
    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的是大家基本上從初中歷史課本上就都知道的吧,也可以說是在很多次考試中都會出現的經典試題了。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是明朝時期的事情,從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明朝時期的中國航海業已經非常的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