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七至滿剌加

2021-02-23 中國學派

■圖為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外牆上的鄭和圖像。作者/供圖

馬六甲海峽,又譯作麻六甲海峽(英語:Strait of Malacca;馬來語:Selat Melaka),是世界著名海峽之一。儘管這一海峽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長期以來卻名不見經傳。國際上習慣以馬六甲稱呼該海峽,是因該海峽得名於著名國際貿易港口馬六甲(Melaka,Malacca),即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首府馬六甲市。馬六甲是滿剌加的音譯,由滿剌加衍變而來,是該海峽專稱。馬六甲海峽聞名於世,始自15世紀初滿剌加王國的興起,其興起後逐漸成為重要國際貿易港口城市。馬六甲海峽崛起與滿剌加王國興起密不可分,滿剌加王國興起與鄭和七下西洋有著緊密關聯,然而,長期以來,存在鄭和七次下西洋只有五次至滿剌加之說。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外牆壁畫上繪有中國海船,船幡上大寫「鄭」字,旁邊標明「1409」。這明顯是指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途中,於1409年到達滿剌加。鄭和七下西洋究竟幾次到達滿剌加?這是理解鄭和與滿剌加王國關係的關鍵問題,明代史料記載多有缺失,使得疑點重重,迄今沒有得到全面的考察與辨析。問題的關鍵點在於,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否有可能作為正使到滿剌加齎詔賜印、封王建碑呢?茲就此再做全面稽考。

從時間上分析,存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往滿剌加齎詔封王的可能性。明朝洪武年間,明朝對外交往的30個國家中沒有滿剌加國。滿剌加首次見於中國史籍記載,是在永樂元年(1403)十月,當時永樂帝派遣內官尹慶「齎詔往諭滿剌加、柯枝諸國。賜其國王羅銷金帳幔及傘,並金織文綺、彩絹有差」(《明太宗實錄》卷二三)。永樂三年九月,滿剌加酋長拜裡迷蘇剌(Parameswara)遣使隨尹慶至明朝。拜裡迷蘇剌當時是以酋長身份遣使,而明朝隨後將之「封為國王,給以印綬」,並因其國使臣之請,賜滿剌加國鎮國山碑銘,永樂帝還親制了碑文(《明太宗實錄》卷四六;《正德大明會典》卷九八)。明朝與滿剌加關係的建立是由尹慶完成的,然而我們注意到尹慶並非前往滿剌加國齎詔封王之人,那麼何人為第一次齎詔往封滿剌加國王之人成為問題的關鍵。

再看鄭和下西洋,中外學者一般認為,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沒有與滿剌加發生直接關係的原因是在時間上不相符。《明實錄》記載永樂三年六月皇帝下詔派遣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這似乎與九月以後滿剌加封王之事缺乏聯繫,但考慮到下詔之日與出發之時是有一段時間距離的,鄭和前往滿剌加為其酋長封王還是有可能的。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發時間史載闕如,但依據《明實錄》,宣德五年(1430)六月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頒詔之日也在六月,與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頒詔月份相同,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出發的時間,卻是在「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實際上已是次年初(《明宣宗實錄》卷六七;祝允明:《前聞記》)。以此推論,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完全可能具有相同的時間表,也就不存在他與滿剌加國使臣擦肩而過的問題。明代文獻中沒有滿剌加首次來華使臣回國的記錄,派遣何人送之歸國也不得而知,他們有可能是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船隊回國的,存在著由鄭和作為正使,在其第一次下西洋時齎詔賜印,建碑封城於滿剌加的可能性。

按照古代季風洋流的航海規律,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滿剌加存在必然性。鄭和下西洋航線的走向無疑受到季風洋流的影響。據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線,第一站在佔城,「自佔城向正南,好風船行八日到龍牙門,入門往西南行二日可到。此處舊不稱國,因海有五嶼之名」。可見先到龍牙門再到五嶼,便到了滿剌加。龍牙門即今新加坡南岸偏西海峽的石嚦門(Selat Panikam),今名克佩爾港(Keppel Harbour),因其西口兩岸有山挺立如龍牙,故有此稱(馬歡著,萬明校註:《明本〈瀛涯勝覽〉校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馬六甲海峽扼東西交通要道,是印度洋和南中國海與爪哇海的季候風交叉點,在帆船時代,季風洋流起著不可估量的動力作用。在印度洋上,冬季盛行來自亞洲大陸的東北信風,夏季盛行由印度洋吹向大陸的西南季風,形成了北印度洋所特有的「季風環流」。15世紀初,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在冬季出發,並在夏季返航,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季風洋流的規律。滿剌加是船隊候風啟航回返中國的地點,因此鄭和在滿剌加建立官廠,聚積貨物,待風順集合回國,後來滿剌加繁盛一方的奧秘也即在此。根據明人祝允明《前聞記》記載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詳細航程,按照季風洋流的規律,下西洋往返都必經滿剌加,並在滿剌加有停留時間。因此鄭和七下西洋七次到達滿剌加具有必然性。

依據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確定其經過舊港到達了滿剌加,而且我們找到了明代文獻中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從滿剌加歸國的記載。

中國從南海到印度洋,必經馬六甲海峽地區,在鄭和等親立的《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文中,明確第一次下西洋目的地是古裡。第一次下西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舊港生擒陳祖義,其航行路線是先到舊港,接著就到滿剌加,有《瀛涯勝覽紀行詩》為證:「闍婆又往西洋去,三佛齊過臨五嶼」(馬歡著,萬明校註:《明本〈瀛涯勝覽〉校注》)。當時依古名三佛齊存在的是舊港國,費信《星槎勝覽·滿剌加國》記載:「其處舊不稱國,自舊港起程,順風八晝夜至此」(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中華書局1954年版)。馬歡《舊港國》:「舊港國,即古名三佛齊國是也。番名浡淋邦,屬爪哇國所轄。東接爪哇界,西抵滿剌加國界」(馬歡著,萬明校註:《明本〈瀛涯勝覽〉校注》)。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即今之巨港(Palembang)。按照地理位置,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舊港生擒海盜陳祖義之後,經舊港到滿剌加是順理成章的。最重要的是,雖然《明實錄》《天妃之神靈應記》碑都沒有記載第一次下西洋前往滿剌加,但是在永樂五年九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歸國時,《明實錄》記有「時太監鄭和使古裡、滿剌加諸番國還」,這無疑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滿剌加的確切記載(《明太宗實錄》卷七六)。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滿剌加所在海峽地區的海盜問題由來已久。15世紀以前的馬六甲海峽,不僅名不見經傳,而且是海上的危險地帶。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了15世紀以前馬六甲海峽的狀況,主要是在《龍牙門》的記載之中,「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問。回船之際,至吉利門,舶人須駕箭棚,張布幕,利器械以防之。賊舟二三百隻必然來迎,敵數日。若僥倖順風,或不遇之。否則人為所戮,貨為所有,則人死繫於頃刻之間也」(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志略校釋》,中華書局1981年版)。龍牙門,即今新加坡海峽口,是進入馬六甲海峽的通道。由此可見,當時的馬六甲海峽是海盜出沒之地,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危險地帶。海盜活動是影響航運安全的一大因素。元末馬六甲海峽地區海盜活動頻繁增加,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經過馬六甲海峽地區,就開始了整治海盜的活動,生擒了海盜陳祖義,為馬六甲海峽掃清了海上的障礙。從此,馬六甲海峽地區對海盜活動開始建立起應對機制,有利於馬六甲海峽地區的海道暢通,也有利於滿剌加王國發展環境的形成。

以上從可能性、必然性和確定性進行了分析,最後讓我們探討為什麼會有「鄭和五次駐節滿剌加」之說,並對此進行分析與辯正。曾經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的著述中,都明確記載了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到達滿剌加之事。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永樂七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詔敕賜頭目雙臺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滿剌加國」(馬歡著,萬明校註:《明本〈瀛涯勝覽〉校注》)。費信《星槎勝覽·滿剌加國》:「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賜以雙臺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為滿剌加國」(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所云時間均為永樂七年,即鄭和第三次下西洋之時。這正是形成鄭和五次到達滿剌加之誤的來源。但存在的疑點是:在馬歡記載中,遲至此時,拜裡迷蘇剌仍稱「頭目」,與《明實錄》前此於永樂三年已「封為國王,給以印綬」的記載顯然不能相合,而永樂三年十月永樂帝親賜滿剌加國的《鎮國山碑銘》,似乎也不可能在四年後才由鄭和捧至滿剌加。

因此,我們認為明朝兩次賜印封王於滿剌加的史實是,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已封王建碑,而此後永樂五年滿剌加印誥被暹羅所奪(《明太宗實錄》卷七二),故又有永樂七年第三次下西洋之再封。《明太宗實錄》《正德大明會典》均為官方權威記述,記永樂三年封滿剌加王的時間應無誤,問題應出在馬歡、費信等人的著述。馬歡等人以親歷下西洋者為學界所知,但是馬歡是從第四次下西洋才跟隨鄭和出航,費信是從第三次下西洋才跟隨鄭和出航,他們的著述是私撰。因此,他們對於前此發生的事件,即明朝於永樂三年第一次封滿剌加國王的印誥在永樂五年被暹羅國奪去,以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再次前往滿剌加封王的檔案資料,不可能確切了解。我們以往為他們的親歷者身份所迷,沒有考慮到他們對於鄭和第三次下西洋之前的第一、二次下西洋而言,並非親歷者。所以依據他們的記載形成了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才前往滿剌加封王,也就是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滿剌加的誤解之說。

綜上所述,鄭和七下西洋,七至滿剌加,第一次下西洋消除了馬六甲海峽的海盜問題,為馬六甲海峽安全建立了保障,對海峽崛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朝與滿剌加國和平友好關係的建立,成為絲綢之路國家合作共贏的典型範例,滿剌加很快形成一個新的繁盛國際貿易中心,歷史上第一次站在了國際貿易港口的制高點上,從此這一海峽以滿剌加王國之名凸顯在世界地標之上。追溯馬六甲海峽從海上劫掠的危險地帶到國際貿易秩序井然的繁盛國際貿易中心的形成發展歷程,可以增進我們對15世紀初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代的理解和認識。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資深學科帶頭人、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中國鄭和研究會副會長、國際鄭和學會顧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焦點

  • 馬六甲海峽崛起的歷史邏輯——鄭和七下西洋七至滿剌加考實
    因此,以往認為鄭和下西洋五次到達滿剌加的傳統成說,是沒有說服力的,鄭和七下西洋七次到達滿剌加具有必然性。如果計算每次下西洋等於兩次到達滿剌加,那麼七次下西洋到達滿剌加更可達十四次之多。(3)確定性。依據鄭和航行的歷史事實,第一次下西洋經過舊港確定到達了滿剌加。
  • 鄭和七下西洋外還曾下過東洋
    十幾年後,三保在朱棣發動的爭奪皇位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朱棣在應天府(今南京市)登基,成為明成祖,三保升任內宮監太監,主管皇宮的所有太監。明成祖朱棣為了表達自己對他的信任,特意將「鄭」姓賜予三保。從此,三保太監有了正式的名字——鄭和。
  • 簡述一下,鄭和七下西洋的概況
    第一、第一次下西洋(公元1405年7月11日-公元1407年10月13日)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也即是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下詔曰:「遣中官鄭和等賚敕往諭西洋諸國」。自此以後,中國封建史上最大的海上冒險也至此拉開了帷幕。
  • 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世人皆知,它發生在明朝朱棣時期,是一場偉大的海上遠航活動,宣揚了大明威德。然而再偉大的事做多了,就變味了,人們猜測鄭和七下西洋目的不單純,那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鄭和七下西洋之謎吸引了無數人去探索,最後發現與建文帝有關。
  • 鄭和在馬六甲修了口井,被4個國家爭搶了600年,有何特殊之處
    比如鄭和下西洋在馬六甲修建的「三寶井」故事。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在當時影響巨大,七下西洋在南洋、印度洋沿岸進行的海外貿易,不僅加速了國內經濟和民間手工業的發展,還加強了祖國大陸與臺灣的聯繫。為亞非國際間和平局勢的建立,沿岸人民之間友誼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華僑開發南洋提供了基礎。東南亞有些國家,甚至形成了新的風俗習慣。
  • 鄭和七下西洋: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盛大的海上航行
    大家今天在南京郊區還可以看到一位婆羅洲國王的寢陵,他曾經攜全家並在大批侍從的陪同下到明京朝貢,並於1408年駕崩於那裡。在太監們率領下的中國使節,也於1403年到達爪哇和蘇門答臘、滿刺加,並一直到達南印度西海岸的柯欽。我們可以假設認為,廣州、泉州、福州的大港口,自13世紀以來就不斷與這些遙遠地區進行貿易,因為人們根本無法以其他的方式來解釋這些外交關係的恢復。此外,明朝明顯具有以此擴張主義的企圖,它重溫了蒙古人的美夢,雖然其風格已發生變化。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在中國典籍中,「滿剌加」就是現在的「馬六甲」。歷史上,「馬六甲」曾經作為一個王國而存在。由於地理上的原因,中國人很早就到達過這裡。根據中國史書《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早在公元1世紀初,中國漢代商人就曾來到馬六甲海峽的皮宗和當地居民建立了經濟聯繫。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而當時整個艦隊的船員官兵累計更是高達兩萬七千餘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整體實力加起來甚至比整個歐洲艦隊加起來的人數都多。而同時期也就是晚了九十餘年的哥倫布航海行動總人數只有兩百餘人,艦隊規模也遠不及明朝。可以說當時的明朝這樣一支艦隊,完全是海上霸王一般的存在。
  • 三度隨鄭和下西洋 明代海上絲路上有這樣一個紹興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歷史事件,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嶄新的篇章。他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先進的中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遠播海外。但鮮為人知的是,鄭和的這支隊伍中還有一位名叫馬歡的紹興人,他3次隨鄭和下西洋,留下了一部著名的遊記《瀛涯勝覽》。「史料中,對於馬歡生平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回族人,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人,明代通事。」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就沒有多少蹤跡可尋了,連生卒年月都不詳。浙江會稽人,也就是今天的紹興人。通事,就是翻譯官的意思。
  • 印尼鄭和清真寺及其意義
    華文碑銘有以下幾個特點:   歌頌鄭和的豐功偉績  碑銘寫道:「公元一四零五年,虔誠的穆斯林鄭和將軍,奉中國明朝皇帝任命,作為艦艇統帥,『率巨艦百艘』,『維綃掛席,際天而行』;在『電波嶽濤』中,乘風破浪,其七下西洋的遠洋航海壯舉於焉開始。
  • 探尋鄭和之路:鄭和到過新加坡「龍牙門」
    中新社昆明四月二十五日電(記者 韓勝寶)  鄭和下西洋到過新加坡「龍牙門」,即新加坡拉柏多公園海域和聖淘沙海岸間的海峽。正在此間會審中國第一部大型《鄭和史詩圖典》的新加坡國際鄭和研究學會會長陳達生對記者說,鄭和艦隊在當時所經過「龍牙門」的航線地標,稱為「龍牙石」,可惜這塊別具歷史價值的龍牙石已被炸毀。
  • 明朝鄭和「三寶太監」的來歷之謎,7種說法哪一種最可信?
    鄭和別稱「三寶」(或三保)太監的來歷,明朝的人就已經搞不大清楚了、遷延至今,說法層出不窮。遍查明清時期的歷史資料.近人著作,(可能還有疏漏)關於三寶太監來歷的說法竟有七、八種之多,現概述如下:
  • 鄭和七次遠航印度洋,官兵27800人,大明艦隊在海上靠什麼聯絡?
    館內《鄭和下西洋文物資料展覽》,分序廳與三個展室。展品除實物外,尚有模型、圖表、照片、文獻等170餘件,囊括目前國內已經發現的有關文物和遺蹟。該館於1985年7月11日(鄭和首航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是1405年至1433年,總共有七次。
  • 天下第一碼頭劉家港,鄭和下西洋基地,一河二街三橋一島,沙溪鎮
    在世界遠洋航海史上,最有名的是哥倫布,不過最厲害,成績最輝煌的還是中國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他是世界航海史是最耀眼的恆星,他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被永遠載入史冊。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了八十多年,而且從船隊規模,海船的先進程度,航海裝備等各個方面對比,鄭和的船隊遠遠超過哥倫布。
  • 「鄭和下西洋」是Under 1405 Zheng He Western world?
    在中國,「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可是,不知道這個譯者是不是中國人,居然把這麼一個重要史實作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拙劣翻譯,對照兩種文字,我們只能這麼理解,這個譯者確實懂一點英文,但是其英文水平只停留在逐字對應排列組合層次上,因為在他(她)看來,「下」對應的英語就是under,因為「不敢見人鑽到桌子底下」不就是under the table嗎?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2019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鄭和出使西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鄭和出使西洋 2019-06-04 14:33 來源
  •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有一批宦官在戰場立功,鄭和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稱為「馬兒」,身先士卒,最為勇猛。後來,鄭和奉命出使西洋、鎮守南京。傳說中的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洪音虎步。」據說明成祖準備派遣鄭和下西洋前,曾諮詢相師袁忠徹,袁忠徹連贊「得人也」,說論貌相才智,宦官中沒有可以比肩的(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卷上)。
  • 探尋鄭和之路:雲南晉寧鄭和碑林 鐫刻航海偉業
    中新社昆明四月十七日電題:走進雲南晉寧鄭和碑林  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在雲南晉寧鄭和父親馬哈只墓對面,有一座鄭和碑林,是一九九二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七周年所建。碑林的牌坊是古典式的,上面雕梁畫棟,屋頂為金黃色的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