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人物——中國「船王」付昆祥,600年後「復原」鄭和下西洋

2020-12-19 伊桐看世界

大隱在西南的「船痴」

如果說中國有「船痴」的話,

那一定就是付昆祥了。

許多人認識他是因為五年前

那場轟動大西南的國際航海日大展,

他復原了鄭和下西洋的寶船——

這艘世界名船榜上排名第一的戰艦,

木質帆船史上的巔峰。

其實,又何止鄭和的寶船?

做為一名在雲南的航模家,

世界上各大知名船隻的模型,

早就堆滿了他的倉庫。

從鐵達尼號到加勒比海盜的黑珍珠號,

從英國皇家艦艇勝利號到美國的維吉尼亞號,

從飛翔的荷蘭人號到安妮女王復仇號,

從西班牙戰艦聖特立尼達號

到德國的俾斯麥號、沙恩霍斯特號,

…………

世界上能叫出名號的戰艦模型,

他都親自製造過。

他的屋子簡直就是一個

琳琅滿目的世界航海史博物館。

做為世界航模錦標賽亞軍,

成功的國際貿易商人,

付昆祥製造的船模遠銷世界各地,

受到許多達官顯貴的稱讚,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還寫信表揚過他。

但平和、謙遜、樂觀的他,

不會主動提起這些往昔的輝煌,

他說他就是做船模的,

這三十多年如一日都在做船模。

他把愛好變成了專業,

把專業打磨成了職業,

把職業堅持成了事業。

他一生都在為船打拼,

為船操心,為船付出。

他說他做船模做著做著就回歸了國內,

做著做著就萌生出了一個終生想要實現的夢想。

這個夢想竟然與鄭和有關。

被低估的航海家

鄭和,中國明朝偉大的航海家、軍事家、外交家。

一個被人忽略和低估了的航海名人。

比起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這些大航海時代耳熟能詳的名字,其實中國的鄭和在世界航海史上,更應該彪炳青史。

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達波斯灣、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往返行程近2.2萬公裡,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誼,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他比哥倫布環球大航行早了87年。

從艦隊規模、航海 技術上來說,哥倫布遠遜於鄭和。鄭和船隊共200多艘大小船隻,28000多人,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9桅12帆,是木質帆船史上的巔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哥倫布船隊總共只有30艘大小船隻、共1760餘人;鄭和把傳統的海上對星發展為較先進的牽星過洋,配備羅盤定向測定針距,《鄭和航海圖》更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成果。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編制而成的一隻龐大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實力最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都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他們親切地稱呼其為「鄭和將軍」。

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至於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相對於西方世界對鄭和的讚譽,一直以來,我們中國人反而對鄭和的偉大知之甚少。

我第一次見到鄭和紀念館居然不是在中國,而是2009年,在杜拜的Ibnbatuta Mall 的中國館裡。

鄭和當年到達過波斯灣沿岸我知道,有沒有來過杜拜呢?因為好奇,我才查了一些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但可惜國內資料並不多,關於鄭和的資料,最全的最多的竟然全在國外。從那時起,我一直在想像鄭和船隊的萬千氣象和當時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事情就是這麼巧,去年我去雲南籌備文旅項目,認識了付昆祥老師,才知道他復原了鄭和的整個船隊,現場見到,震撼直擊靈魂。

海洋文化的缺失與夙願

這200多艘船模,僅僅拉出來擺放展示一次,運費和維護都需要耗費十多萬元,這些費用一直都是付昆祥老師自己承擔,而實際上,他這幾年為製造復原鄭和船隊,已經耗費了1000多萬元了,連房子都賣掉了四套,並且到現在仍在持續投入。

沒有極大的熱情,堅韌的毅力和高遠的目標,換誰都堅持不下來。

付昆祥老師復原鄭和船隊,並不僅僅是為了挑戰自己,而是想要彌補國人海洋文化缺失的空白,並且實現自己的一個「中國夢」。

交談間,他不只一次遺憾地提到:「西方世界都很重視海洋文化,骨子裡就崇尚一種冒險、探索、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精神;但是我國的海洋文化是缺失的。我國的海岸線那麼長那麼曲折豐富,但是卻沒有誕生出同樣偉大的海洋文化。」

然而,他也不只一次欣喜而滿懷憧憬地強調:「可是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卻偏偏出生在沒有大海的雲南。也許越是沒見過大海,越是嚮往吧,所以我覺得中國人缺失的海洋文化,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出來的。這些乘風破浪、同舟共濟、奮勇拼搏的航海精神很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從12歲那年一場足球賽上的良好表現,而無意間被體委選入市航模隊開始,付昆祥的這一生就和船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16歲進入省航模隊,19歲進入國家航模隊,參加世界級的比賽,獲得過世錦賽亞軍和世界盃第四名的好成績。中國航模隊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這也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專業技術基礎。

23歲退役後他創辦了自己的航模廠,主要是出口做國際貿易生意。「外國人更偏愛航模,他們對海洋文化有著天生的熱愛和崇拜。那些海洋精神是融入血液裡的。很多人都把航模當作很棒的禮品送人。」付老師告訴我們「在中國,送帆船代表一帆風順,很多人在朋友公司開業的時候送。但是在國外,則完全不同,只有當一個人經歷了商海沉浮,各種風風雨雨,最終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和相應的社會地位時,朋友才會贈送給他一艘船模,代表褒獎和讚許。」

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付昆祥的船模廠一直是「牆裡開花牆外香」,遠銷世界各國,每年出口額都在800-1000萬左右。他本人也常年在海外生活,結識了世界各國酷愛航模、酷愛海洋文化的各類人脈資源,甚至是英國的貴族,並和他們成為一生的摯友。

那些外國友人對鄭和的極大肯定和崇拜,讓他在民族自豪感的感召下,萌生出「複製鄭和寶船,重走鄭和路」的想法。

恰好,2009年,付昆祥的好友——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先生計劃在國際航海日的那天,在雲南做一場關於航海主題的展覽,其中缺少鄭和船隊的內容,便邀請付昆祥回國一起籌辦這件事。二人一拍即合。

付昆祥從此放棄了自己在海外的優越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發和製作鄭和船隊的過程中,從搜集資料、找材料、設計、論證、試製,再到方案確定,正式製造,付昆祥組織了70多人,耗費了3年多時間,總投入了1000多萬元,終於按照1:50的比例造出了鄭和船隊,一艘船有一輛汽車那麼大,光全部展示出來,就至少需要5000多平米的空間。可是各種細節又都一絲不苟,精巧美觀,如果加上配重,就可以下水航行了,高超的技藝讓人稱奇。

2012年7月12日,展覽如期舉行,鄭和船隊總共吸引了10萬人前來參觀。其中很多家長都稱讚這是第一次這麼全面系統地讓孩子認識海洋文化,了解中國人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的偉大。

這件事讓付昆祥更加堅定了對中國人普及海洋文化的理想。

偉大的夢想

「我想做的並不僅僅是把鄭和的寶船復原出來用來展覽,我其實想在中國建立一座立體、互動、VR和AR相結合、帶有教育性和娛樂性質的新型海洋文化博物館,裡面有以鄭和船隊為主的中國造船術和航海歷史文化主題館、也有世界各國的造船術和航海歷史主題館、世界各國曆朝歷代的名船名艦模型、電影科幻小說裡的名船模型、親子互動體驗空間、手作體驗館、文創產品館等,讓人們在玩樂中潛移默化地了解海洋文化,熱愛海洋文化。」付昆祥每每提及自己的夢想,眼裡都會閃耀著幸福的光亮。「目前中國還沒有這樣的一個海洋文化博物館」他補充道。

「我還想重走鄭和路,像鄭和當年帶著金銀珠寶下西洋一樣,我會帶著我國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們、帶著中國這些年來偉大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帶著鄭和船隊的模型,重走一遍鄭和當年出訪的線路,在鄭和曾經到過的地方主辦中國文化的主題展覽。如果能做成這件事,一輩子都會感到欣慰了。」付昆祥興奮地說道。「早在鄭和的年代,朱棣皇帝就具有了全球觀念。鄭和下西洋沿路建立的星空觀測站,相當於100多處GPS點。如今這麼好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有全球觀念,國家在倡導一帶一路,我們也應該力所能及地為文化輸出做點自己的貢獻」。

目前,他這個項目已經被批准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付昆祥還在不斷自己投入資金、人力、物力持續研發鄭和寶船,他還在開發各種不同比例的鄭和船隊模型。雖然辛苦,雖然資金消耗很大,一度讓他的生活變得拮据,但他還是樂此不疲。

懷抱著偉大夢想的人,

總是有著驚人的激情和毅力。

跟付老師聊天我總是被他感動,

他仿佛在盡一己之力為國家盡著義務,

在雲南這個相對閉塞的地域,

他卻像他的老鄉鄭和一樣,

衝出國門,走出海洋,

帶著中國文化,在擁抱全世界。

這樣的人怎麼能說他是船痴呢?

他明明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君子和英豪。

他有著古代士大夫一樣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讓我們關注付老師和他的鄭和船隊,

關注中國文化在當今世界上的輸出,

關注全球化視野裡每個人的中國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衷心祝願付老師早日實現他的偉大夢想。

也希望對他的項目感興趣的人,

多多聯繫付老師,一起加入其中,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幫助付老師一起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人文大講堂 吳京講解鄭和下西洋的文化內涵
    三四年前有一天,我在臺灣,那時在臺灣還能看到中央電視臺的節目,畫面上出現了中國大陸的一艘軍艦停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艦長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靠近600年前,我們的老祖宗來過這裡,今天再來,我覺得無限驕傲。」我想,每一個中國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想到——鄭和。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他才35歲,是在明成祖的時候。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特別是在第二次下西洋期間,鄭和就於永樂6年(1408年)促成了馬六甲拜裡米蘇剌蘇丹受冊封為王,馬中親善關係由此建立起來,馬六甲王國因此而日益強大,馬六甲港口也成為當時東西方商業貿易活動中心,這使得馬六甲獲得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安寧。馬六甲國王曾多次親自率使團來華,規模最大的一次曾達到540多人。
  • 「鄭和下西洋」是Under 1405 Zheng He Western world?
    2005年7月5日,寶船遺址公園對外開放。寶船遺址公園是南京市的重點建設工程,是南京市為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而投資6億元人民幣開發的一座融旅遊、紀念、展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遺址性主題公園,而且也是目前中國國內唯一的明代官辦造船基地遺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考慮到鄭和在海內外均有巨大的影響。從此以後,國內外遊客以及海內外研究鄭和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專家多了一個集中了解鄭和及其豐功偉績的理想場所。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交通部、上海市、國家海洋局介紹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
    活動標題交通部、上海市、國家海洋局介紹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工作及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情況活動描述2004年7月7日上午10時,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成員、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籌備組組長、上海市副市長楊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志輝
  • 中國航海博物館迎新 情景劇《鄭和下西洋》首演
    中國航海博物館迎新 情景劇《鄭和下西洋》首演     圖為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身著華麗的明代服飾登上明代福船
  • 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人心
    「風蕭蕭,雲飄飄,浪滾滾,海茫茫,洪濤接天,浩瀚重洋……」昨天晚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裡樂聲飛揚,掌聲雷動,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了觀眾的心。  省領導孫志軍、李全林,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的海外政要、專家學者以及南京觀眾800人觀看了演出。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71年生,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跟著朱棣南徵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進行了15世紀末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帶回來許多奇珍異寶,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 鄭和下西洋展覽在新舉辦 紐西蘭將軍嘆服
    這次展覽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文化處承辦,旨在借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宣傳中國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展出將持續到29日,共有百餘幅珍貴圖片及說明介紹參展。    當晚,紐西蘭軍方政要,民族事務部等部委代表應邀出席。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張援遠攜夫人赴會並發表講話。張大使的演講簡短而發人深省。
  • 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
    新華社香港2月21日電(記者侯莉萍 張雅詩)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21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幕,60多件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珍貴文物首次與香港觀眾見面。    為當日開幕儀式剪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博士向記者介紹說,現存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寥寥可數且散存各處,這次展出的文物是專家們花費了幾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搜集到的,其中有11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用大量歷史文物真實再現了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彰顯了當時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高超的造船水平。
  • 鄭和下西洋是怎樣解決翻譯的?
    顯然,通過九天前的一篇回答《鄭和下西洋,為何在佔城停留半年之久?》一文,已寫了明永樂朝的鄭和艦隊下西洋的目的。明成祖朱棣讓鄭和艦隊下西洋,是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這個屬藉口成分居多,前篇文章有分析)。鄭和艦隊是一支極為強大的擁有上百艘各型艦隻的特混艦隊。  不似在百年之後,航海家哥倫布的西班牙船隊、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麥哲倫的西班牙船隊一樣,是一支幾艘或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探險貿易船隊。鄭和艦隊的最龐大、最著名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
  •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何帶的是老婦人和產婆?而沒有年輕女子
    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的是大家基本上從初中歷史課本上就都知道的吧,也可以說是在很多次考試中都會出現的經典試題了。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是明朝時期的事情,從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明朝時期的中國航海業已經非常的發達了。
  •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華聲報訊:由臺灣民間社團山河探險協會主辦的「鄭和之夜」募款活動9月21日晚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
  • 外籍博士:鄭和下西洋假的!中國學生的一句反問,讓他無言以對
    外籍博士:鄭和下西洋假的!中國學生的一句反問,讓他無言以對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這個故事,在明朝的時候,我們國家還是非常強盛的,所以在那個時候皇帝就派遣鄭和出海遠航,想要跟其他的國家建立往來關係,而且這次活動可以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活動。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江蘇一公園,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年,網友:踩雷,真的不值得
    南京有一個公園十分的被人知曉,就是鄭和寶船遺址公園,它的存在是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而進行的一個展覽和紀念的,公園耗資6億人民幣,在2005年的時候,一期工程進行建造。公園的地址是在江蘇省南京市,詳細的地址是在灕江路附近,十分的出名,而且這裡的交通十分的便利,趕緊來看看吧。
  • 乾隆認為鄭和下西洋不存在,百年後南京出土航海圖,打臉乾隆
    乾隆認為,當時鄭和並沒有走多遠,對中國貢獻甚微。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只會到西方去找建文皇帝,浪費國力,對中國沒有多大貢獻。乾隆時期,乾隆文字獄興盛之際,利用編撰《四庫全書》的機會,搜羅各種書籍。
  • 能裝長頸鹿,甲板放得下4艘聖瑪利亞號,鄭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印度尼西亞中國道教寺廟中鄭和的雕像鄭和與永樂帝朱棣關係鄭和原名叫作馬和,他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當時的雲南是被蒙古所控制,經過朱元璋徵討雲貴,元梁王被滅,10歲的鄭和就成了俘虜,隨後進入宮廷,陰差陽錯的成了一名太監。
  • 三度隨鄭和下西洋 明代海上絲路上有這樣一個紹興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歷史事件,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嶄新的篇章。他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先進的中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遠播海外。但鮮為人知的是,鄭和的這支隊伍中還有一位名叫馬歡的紹興人,他3次隨鄭和下西洋,留下了一部著名的遊記《瀛涯勝覽》。「史料中,對於馬歡生平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回族人,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人,明代通事。」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就沒有多少蹤跡可尋了,連生卒年月都不詳。浙江會稽人,也就是今天的紹興人。通事,就是翻譯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