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4月20日電據歐洲時報網報導,荷蘭餐飲業行業組織為解決中餐廚師短缺問題的努力有了成果。當地時間4月15日,荷蘭內閣宣布提高亞洲專業廚師的工作籤證配額,允許餐館聘請儘可能多的外國廚師到荷蘭工作,彌補廚師職位缺口。
荷蘭內閣的利好政策讓眾多從業者看到了新曙光。近年來,中餐「廚師荒」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中餐業的發展。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多的「巧婦」卻是歐洲中餐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荷蘭:利好政策10月實施 適用於需要亞洲廚師的餐館
中新網報導,荷蘭現行亞洲餐館廚師協議將在2019年10月1日到期。這對於從中國來的廚師來說,意味著工作籤證到期後隨時可能被迫打包回家。
4月15日,荷蘭內閣終於出臺了新的利好政策。荷蘭社會事務和就業部大臣Koolmees宣布:為彌補亞洲廚師不足的缺口,2019年荷蘭餐館申請亞洲專業廚師的工作籤證配額從1500份提高到2300份;如果餐館僱主能夠向勞工局(UWV)證明,他們無法僱到合適的本地廚師,必要時能夠聘請「儘可能多的」外國廚師來荷工作;從亞洲引進的廚師將獲得2年的工作籤證期限,到期後,還可以延期。
這項重大利好政策適用於幾乎所有需要亞洲廚師的餐館,並將在2019年10月起開始實施。
德國:華僑呼籲改革中國勞務廚師來德工作協定
德國中餐業的蓬勃是歐洲這些年中餐快速發展的縮影。據不完全統計,德國境內的中餐館有近萬家。不過,近年來「廚師荒」卻讓很多德國中餐館發展撞到天花板。這也與歐洲近年來保護本土勞工就業,削減非歐盟技術移民的人數有關。
在德國生活了30多年的華僑鄭光民來自中餐家族,他此前在接受歐洲時報記者採訪時曾說,通常德國中餐業每年需要從中國聘用1800位廚師,這些廚師能在德國工作4年,但最近幾年每年僅有500到800個廚師能拿到來德工作的籤證。勞務廚師大量被拒籤,造成這一就業市場專門人才的嚴重短缺。「拒籤的理由通常是認為廚師(僱工)的資歷不符合規定,和文件有假造嫌疑。」
一方面是籤證發放收緊,一方面是人才引進渠道不暢。中新經緯客戶端報導,德國青田同鄉會會長賴成敏也曾介紹,由於中德官方之間確定的派遣特色勞務廚師系由特定公司壟斷經營,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中國國內廚師的出國意願也大大下降了。
鄭光民表示,中餐業是許多來德華人安身立命之本,60%的華僑華人依賴中餐業營生,一旦因為廚師短缺而導致行業衰落,則德國華人社會的基礎將發生動搖。
2019年列席中國兩會時,他鼓呼中德雙方就派遣中國特色餐勞務廚師來德工作所締結的協定進行改革,以應對德國中餐業遭遇的「廚師荒」。
英國:人才缺口一兩萬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內政部
在競爭激烈的英國餐飲業市場上,中餐外賣的訂單數量在2017年達6.73億份之多,居外賣訂單榜榜首。但是,唐人街裡送出的中餐不再是華人廚師在做,早就不是新聞。
北京《環球時報》報導,不需要籤證就可以來英國工作的東歐移民正在成為中式廚房裡的主力。
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說,他有個朋友曾有9家餐館,如今全都關了,原因就是英國的中餐行業目前嚴重缺少具有專業素質的勞工。
在他看來,「這方面的人才缺口,至少有一兩萬」。這意味著,英國政府如果重視中餐業,還可為英國創造上萬個就業機會。
雪上加霜的是,英國移民局人員多次在倫敦唐人街搜捕黑工,甚至跟華人群體發生過對峙,嚇走了許多華人廚師。
2018年7月,來自英國各地從事中餐業的上千華人從唐人街出發,步行前往首相府和內政部門前示威。
對此,倫敦市副市長格林哈爾希在會見倫敦華埠商會時說,「解決中餐廚師籤證難的關鍵是要遊說英國內政部,使其認識到中餐廚師是英國社會緊缺的技術勞工,從而在控制移民數量和吸引技術人才之間尋求平衡。」
中餐走出去:需要專門的幫助扶持
海外中餐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態勢,要保留中餐的精髓,中餐廚師烹飪的師承、技法、選料、關注點等自成一派,具有相當高的不可替代性。然而歐洲的工作籤證門檻對中國廚師來說過高,成了令中餐館頭疼的急切問題。除了期待所在國在籤證政策和特定專業人才引進方面放寬限制,中國官方的支持也相當重要。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曾呼籲,在中餐「走出去」的過程中,希望得到中國國家層面的指導與扶持,希望相關主管部門制定具體的扶持政策,在需求較大且條件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中餐海外幫助機構,解決「廚師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