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家長還沒有學會如何跟孩子說話。只有父母會說話,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孩子才會聽話。
我都是為了他好,他怎麼就不理解呢?
小明放學後進門放下書包,就坐到了電視機前。半個多小時過去了,他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爸爸忍不住提醒起來:「兒子啊,你現在都是初中生了,可不比小學生,不能把時間都搭在這上面,你要抓緊時間學習……」
「好了,好了,你別講大道理了,我不願聽你說話。」小明一邊不滿地說著,一邊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在家裡,小明對學習抓得不夠緊,爸爸經常要說上他幾句,可他總是這樣不愛聽爸爸的話。為此,爸爸很納悶:我都是為了他好,他怎麼就不理解呢?
在中國,像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這些父母到底怎麼了?
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不會和孩子說話。
有了不會說話的父母,才有了不聽話的孩子。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在這個邏輯關係上,總是犯錯誤。
嘮叨型: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知道,家長仍嘮嘮叨叨地說個沒完。這種嘮叨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對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因此,家長越說,孩子越聽不進去,甚至還會衝撞你。
揭醜型:對孩子的過錯,有些父母喜歡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沒完沒了地數落,挫傷孩子希望諒解、寬恕的心情,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很可能走向父母願望的反面。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甚至攻擊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對孩子的刺激和傷害是相當大的,時間長了還會使孩子喪失自尊和自信,產生自卑感,直接影響孩子未來成才。
提審型:剛剛發現一些現象,便大驚小怪地對孩子進行審問,並根據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這種草率的做法,極易激起孩子牴觸情緒。
遷移型: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行為,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孩子身上,想當然地千叮嚀萬囑咐。這明顯與青少年富有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把孩子的情感推向對立面,造成孩子對家長的說教充耳不聞,甚至反唇相譏。
諷刺型:「這個都幹不了,你還能幹什麼?」「你能考出好成績,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類似這樣的語言,因為刻薄會使孩子長期不忘,對父母教育的抗拒性也長期不能消失。
威脅型:「別插嘴,真不懂禮貌!」「你要再不聽話,小心我打斷你的腿!」這些命令威脅的話,都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和極度反感,久而久之,會在他們心靈上烙下牴觸、逆反的深深印痕。
以上六種類型,是不講究和孩子說話藝術的家長們的「家常話」。你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就請先檢討一下自己平時的說話方式屬於哪種類型?還是兼而有之?
據《現代教育報》報導,美國家長是這樣跟孩子說話和交流的:
有效地知道孩子的想法
美國的父母,他們會時不時地去了解一下孩子們所承受的壓力,以及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期望時所受到的挫敗感。
當十二歲的瓊斯比賽後一臉疲憊地回到家裡時,媽媽迎上去,緊緊抱住她說:
「孩子,我知道你今天很辛苦。」
沒有過多的話語,但瓊斯會覺得很受用。
當孩子遭遇到挫折時,美國家長常常會對孩子說:
「我對你有信心。我知道你能做得很好。」
當孩子在學校表現出色時,美國家長則會表揚他:
「我為你感到驕傲。作為你的父親我感到很榮幸。」
中國很多家長往往是瞪眼、責罵、開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體地來完成一次教育交流。這實在是親子交流的悲哀和家庭教育的不幸!要知道人為什麼要說話?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和交流。溝通好了,交流到位了,原來不理解的就能夠理解,許多誤會也能夠消除。
家長們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交流你們和孩子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