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最近有些傷心,原因是孩子常說:討厭媽媽,不喜歡媽媽,我不要你了。
表妹覺得自己辛苦付出,孩子卻不領情,一時間接受不了。
我問她:你最近有陪孩子吃飯嗎?有沒有哄睡?
表妹說:我每天都那麼忙,確實很久沒陪孩子了。
這種情況比較普遍,家長不必傷心,其實孩子說的是違心話。
通過違心話釋放一種信號,請爸爸媽媽來抱抱我,請你們多陪陪我。
孩子的內心是很渴望被關注、被需要的,但是他又不知道怎麼表達,只能選擇說違心話,那麼此時家長的安撫和引導很重要。
這時家長需要蹲下身來,從孩子的內心感受出發。
★ 溫柔且真誠的道歉
「對不起寶寶,媽媽不是故意不陪你,是最近太忙沒有顧及到你;」
★ 表達你的態度
「雖然媽媽忙,但是媽媽依然是愛你的。從現在開始媽媽一定多多陪伴你。」
孩子感受到被在意,情感需求得到滿足,自然就不會再說違心話。
孩子通過說違心話表達自己的情緒邊界,只為尋求更多的關注和鼓勵。但違心話其實並不能很好的讓別人了解我們的情緒現狀。
家長除了要感受孩子的內心需求,還需要幫助他們正面表達自己的想法。
➥ 父母先做到言行合一
父母就是孩子成長中的範本,所以父母需要先做到言行合一。
很多父母喜歡和孩子說反話,比如:
明明心裡認可孩子的表現,嘴上卻說還好吧,我覺得還差很多;
明明心裡很愛孩子,嘴上卻說我不想要你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不光和孩子,夫妻雙方也喜歡說反話迴避自己的內心,心裡、行動上很在意對方,嘴上卻數落對方。
儘管孩子們說不出,他們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態度。與其用嘴向他們灌輸正義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體力行來示範,可以說這才是最高明的方法。
——池田大作
只有父母在生活中真切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沉浸在正面表達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
父母除了要言行合一,多引導孩子正面表達也很關鍵。
➥強化正面表達,減少負面反應
當孩子說反話時,首先家長要先表達理解,在不逼迫孩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回答下面的問題:
· 媽媽能理解你的不開心,但是媽媽不知道你為什麼不開心,可以告訴我嗎?
如果孩子不願說:
「如果你不願意現在說,媽媽尊重你,想說隨時可以說出來。」
如果孩子願意說:
「原來是這樣呀,你看你不說媽媽都不知道你的難過。」
「寶寶真棒,恭喜你長大了,敢於表達自己了。」
「以後也可以直接把想法和爸媽說,這樣爸爸媽媽才能知道你是不是難過。」
《心理評論》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多重複做一件事,我們就可以「欺騙」大腦,改變原有的思考方式。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行鼓勵孩子多做正向表達,逐漸改掉孩子多說反話的習慣。
孩子的說反話的動機是好的,但是怎麼幫助孩子打開自己的心門,能夠正面表達自己,就是需要父母認真鑽研的課題。
能夠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歸根結底,並不是只停留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基於父母本身的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正面訴說自己的需求。
原創:藍莓果教育 梅老師 | 來自公眾號:藍莓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