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歲的優優最近迷上了看電視,不管是廣告還是動畫片,他都能津津有味的看上一整天。
由於媽媽平時白天都要上班,所以最初並沒有發現優優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後來在一次周末才發現優優竟然能夠熟練的開電視調頻道,於是決定介入管一管。
這天優優像往常一樣熟練的打開了電視機,媽媽並沒有急於阻止,而只是告訴他只能看30分鐘。
為了讓優優對時間有概念,媽媽特地把一個小鬧鐘拿到了優優面前,告訴孩子當長針短針都到12的時候就要關電視。
優優並沒有太多的理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動畫片世界裡。就在離半個小時還要差5分鐘的時候,媽媽進行了第1次提醒,可是到了規定的時間,優優還是沒有要關電視的意思。
這時媽媽忍不住又提醒了一次,可是優優卻讓媽媽不要吵,媽媽沒有再給他機會,直接動手把電視關了。
也許是因為動畫片正放到精彩的時候,所以優優的情緒瞬間爆發了,躺在床上又哭又鬧,嘴裡還不停的大聲嚷嚷,媽媽是大壞蛋,我最討厭媽媽了,我不要這個媽媽了……
這樣的場景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面對孩子的氣話,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
有的家長當時會回擊孩子,很顯然這只會讓雙方矛盾的激化,如果家長選擇迴避,那麼孩子一直會陷入這種負面情緒中,久久都無法自拔。
孩子說的氣話總是會讓父母感覺到受傷,因為這時,無論是他們的語言還是語氣,表現出來的都是極其憤怒,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
而且說氣話的孩子並不是我們通常概念中的熊孩子,有可能是平時表現非常不錯的孩子。所以家長應該找好應對策略,不能讓矛盾激化,否則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1、整體策略
雖然孩子說出來的氣話各種各樣,甚至每一次都不會重複,但是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對父母不滿,希望讓父母能夠知道他們的內心活動。
只是由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所以他們未必能夠用合適的方法去表達,從而使得他們習慣性的用氣話去引起父母的關注。
1、感受自己的反應
當孩子說出氣話時,父母當然也會作出反應。雖然有的父母表面上看上去毫不在意,但內心活動卻已經非常豐富。
有的父母聽到孩子的氣話會難過傷心,有的會暴跳如雷,有的則會委屈不甘,父母只有先感受到自己最真實最及時的反應,才能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從而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
2、不要和孩子針鋒相對
現在有很多父母都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他們聽到孩子說出的氣話時,第一反應也許是會用言語反擊,甚至會和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針鋒相對。
這樣的口舌之爭只會導致矛盾嚴重,而且最終處於下風的自然是孩子,因為他們的邏輯反應能力都比不上父母。這會導致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糟糕,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疏遠。
3、不要盲目的盯著孩子行為
孩子有時說的氣話,確實是很難被父母接受的,這會導致父母直接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行為上,而忽視了為什麼孩子會說氣話。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的表達,父母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引導孩子教會他們正確表達的方法。
只有讓孩子通過交流和溝通去表達他們的情緒,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1、我最討厭你了
孩子往往都是最愛父母的,他們喜歡和父母在一起,喜歡父母陪伴自己。但是如果父母的行為讓他們感覺到受到傷害,那麼也會下意識的說出一些氣話。
比如我最討厭你了,應該是很多孩子都曾經說過的,他們想要通過這樣的語言讓父母知道自己真的很生氣。
這時父母不要急於回擊孩子,而是首先要自我反省。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哪些行為不妥造成的。
如果是,那麼父母就應該及時向孩子道歉,如果不是,那麼不要急於對孩子發脾氣,也不要著急講道理。
而是儘量讓孩子的情緒先平靜下來,再耐心的和孩子溝通,這樣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我不要你管
有的時候孩子會突然出現煩躁的情緒,他們希望父母遠離自己,希望父母能給自己一點空間,所以往往會說不要父母管,自己想要靜一靜之類的話。
這時孩子的情緒也許是受到了外界某些事情的影響,所以才會出現起伏波動,但是他們並不想向父母敞開心扉,所以在父母一廂情願關心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非常的反感。
這時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和孩子的距離,不要和孩子靠的太近,強迫孩子立刻馬上說出他們遇到了什麼事,為什麼會心情不好。
當然也不能對孩子不管不問,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冷落無視,影響親子關係。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孩子身邊默默陪伴,等到孩子真的想找自己交流的時候,再和孩子進行一次有效的溝通。
3、你從來都不懂我關心我
現在很多家長都習慣性的只看孩子的名詞,看孩子的考試成績,和孩子的聊天也三句話離不開學習。
有的時候孩子想要和父母分享一些學校或者是身邊有趣的事情,都會被父母無情的打斷,認為這一切都不值得一談,只是浪費孩子的時間,從而對孩子的生活關注越來越少。
但是孩子的生活中並不只有學習,當他們一次又一次想要向父母敞開心扉時,卻看到父母不屑眼神和目光,這自然會讓孩子感到傷心失望。
他們會覺得父母根本不想關心自己,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所以他們有時情緒就會變的崩潰,只能通過一些氣話去發洩心中的不滿。
嘗試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和他們成為生活中的朋友。
這樣才能更了解孩子,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大有幫助,能夠讓孩子真正的感覺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心,自然也就更有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