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管我」,孩子的氣話父母該怎麼應對?這2點很關鍵

2020-10-03 關山老師育兒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電子產品比比皆是,現在的孩子從很小開始就近視,電子產品難辭其咎。現在孩子的電視癮可以說特別大,有的時候還會因為家長耽誤他們看電視了大哭大鬧。

最近閨蜜的女兒琪琪就迷上了看電視,在電視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如果不是上廁所,根本不會挪開屁股。閨蜜因為平時要上班,家裡老人就照顧著琪琪,也沒有管她看電視的事情,老年人就覺得孩子開心最重要。

到周末了,閨蜜準備好好治一下她的這個壞毛病,於是在孩子看電視時給她定了一個時間,調了一個半小時的鬧鐘放在她面前。剩十分鐘的時候,閨蜜過去提醒她,琪琪並沒有要停下的意思。

鬧鐘響了,閨蜜就過去讓琪琪做作業,琪琪卻讓媽媽走開,閨蜜見好好說話不管用,於是直接把電視關了。琪琪這就不太開心了,或許是正看到精彩的部分於是就大哭大鬧。更是直言:媽媽是大壞蛋,最討厭媽媽,不想要媽媽了。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算是平時表現再好的孩子,也總有情緒化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選擇迴避,孩子就會一直陷入這種情緒,無法自拔。所以,家長應該想好對策,怎樣避免矛盾進一步加深,否則只能治標不治本。

孩子說氣話時應該怎麼做?

雖然說孩子在不停地說氣話,甚至哭鬧,但他們都只是想要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善,也就是說他們還不成熟。所以他們有時候會用一些他們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總而言之,說氣話就是想讓父母關注到他們的情緒。

做父母,應該做到這幾點:

1.避免和孩子對著幹

現在很多父母表示情緒激動時很難控制自己,尤其在孩子說氣話的時候,就理所當然地把有些話說出去教訓孩子,其實這樣是在和孩子針鋒相對。這樣的語言鬥爭只會加劇與孩子之間的矛盾,這會導致孩子與父母距離越來越遠。

2.不要一直拿著孩子的行為說事

很多孩子在生氣,說氣話的同時,也會做出一些超乎尋常的舉動。家長看到後,就會更加生氣了。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行為上,而應該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氣話點在哪裡。

教訓孩子的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只有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式,通過溝通表達他們的情緒,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父母如何應對那些孩子口中典型的氣話?

1.我不要你管

有時候孩子想做什麼的時候,父母在一旁阻攔,就會引發孩子煩躁的情緒。他們會認為父母管自己管太多了,想要走有自己的空間。所以常常會在這個時候說出一些不要父母管想自己靜一靜的氣話。

這個時候的孩子,情緒或許是受到了外界一些事物的影響。這才出現了心情波蕩起伏。這個時候父母要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過於關心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會讓他們的心情更不好。

2.你從來都沒真正地關心過我

現在很多家長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張口閉口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時候孩子或許想要和父母分享下當天開心的事,父母就會覺得孩子在學校沒有認真學習,認為這些都應該放在學習後面,從而對孩子生活的關注越來越少。

想要走進孩子的心,就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和她們成為朋友。這樣才能夠了解孩子,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感受到這種真正的關心時,自然做什麼也就都有了動力。

家長們知道怎麼做了嗎?那就快快行動起來吧!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媽媽,我最討厭你了!」孩子說「氣話」時,父母可以試試這樣做
    ,當他們聽到孩子說出的氣話時,第一反應也許是會用言語反擊,甚至會和孩子你一句我一句的針鋒相對。> 1、我最討厭你了孩子往往都是最愛父母的,他們喜歡和父母在一起,喜歡父母陪伴自己。但是如果父母的行為讓他們感覺到受到傷害,那麼也會下意識的說出一些氣話。比如我最討厭你了,應該是很多孩子都曾經說過的,他們想要通過這樣的語言讓父母知道自己真的很生氣。這時父母不要急於回擊孩子,而是首先要自我反省。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哪些行為不妥造成的。
  • 如何回應孩子的氣話?這些應對策略你要提前懂
    如何回應孩子的氣話,有一些大原則我們可以做起來,這有利於我們在不同情況下都能更好地應對: 首先,你要先感受自己的反應。 最後,不要只盯著孩子的行為。 之所以是氣話,意味著孩子找不到更正確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當時的感受,所以其實最關鍵的是幫助孩子明白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識別、交流需求和感受,這才是根本性解決口舌之爭、意氣用事的方法。
  • 父母:這三句話請千萬不要對你敏感的孩子說
    孩子調皮搗蛋犯錯誤,或是不懂道理,不懂規矩,父母批評教育孩子是很正常的。但是教育要注意分寸,很多話請不要對你敏感的孩子說,不僅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也會影響親子關係。第一句話是,我不想管你了。或者,我不想要你了。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時氣話,但請不要對脆弱的孩子這麼說。小朋友是十分依賴父母的,一旦這麼說,他們會十分傷心。犯了錯誤以後,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教導,而不是父母洩憤般的氣話。
  • 當孩子說「你憑什麼管我」時,家長該怎麼回答?
    「我不要你管,你憑什麼管我?」「就憑我是你媽,我就得管你!」「我又不是你的奴隸!讓我做什麼我就要做什麼嗎?」這樣的對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似曾相識。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影視劇中,「你憑什麼管我」、「就憑我是你媽/爸」這樣的對話屢見不鮮。孩子不喜歡被管,其實家長都知道。
  • 「你憑什麼管我?」,說在你口,痛在我心,我該拿你怎麼辦?
    如果孩子對你說:「你憑什麼管我?」你……會怎麼回答呢?大部分父母的回答是,「我生你養你,我是為你好,對你有教育的義務」,之類的。然後,孩子回一句:「我不要你管,你憑什麼管我,我又不是你的奴隸,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嗎?」最終,家長完敗!累覺不愛,扎心了!
  • 「我不要你管!」 你也是「直升機」似的父母嗎?
    .」 → 點選「設為星標 ★ 」2021的開年,祝願我們都極致地探尋養育的真諦,成就孩子也成就自己。 與你無關「這根本不關他的事,不要他管。和他有什麼關係,瞎操心。」父母自身成長的關鍵詞並不是知識和道理,而是學會允許、鼓勵、陪伴。允許是不怕失控,不允許是因為你想牢牢把控,這樣可以滿足你的安全感。主要表現為允許讓孩子去體驗未知的人和事,允許他在錯誤中成長。
  • 我到底該怎麼保護我的孩子?
    「為人父母以後,該怎麼保護我的孩子是一直是父母最大的焦慮。因為不能總是在孩子身邊,所以教給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前段時間,某公司高管鮑某對14歲養女的性侵案,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憤怒。事情的前因後果,各種爭論,網上很多,我就不再這裡贅述了。
  • 父母管教孩子時的氣話,難免傷到孩子的心靈,如何與孩子好好說話
    所以,我想,大部分家庭教育中的親子關係並沒有像師生關係那般,主動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向民主關係的方向發展。甚至,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一如既往的習慣自己是擁有著絕對權威的那個領導者,聽不得孩子的意見,也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反抗。當然,多數的父母實則是抱著對孩子好的心態說教孩子,但是話說出口了就似乎變了味道一般,憤怒的語氣以及夾雜著不良語句的氣話反而刺痛了孩子的心。
  • 「孩子是我的,我想怎麼管就怎麼管」,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一定對嗎
    這時,旁邊的一個奶奶走過來對女孩的媽媽說:「不要這樣打孩子,孩子還小能知道什麼。」隨後,另外一個奶奶也是附和到「你咋能狠下心來這樣打孩子呢?」​女孩的媽媽聽到後,很不開心。她便對這兩位奶奶說:「孩子是我的,我想怎麼管,就怎麼管,用不到大家來教育我。」這時旁邊的兩位奶奶無奈地走開了。
  • 說話「口齒不清」,孩子到了「語言混淆期」,父母該怎麼應對?
    那麼,作為家長而言,當孩子在口語表達方面出現了口齒不清的這種情況時,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呢?孩子在進入到這種明顯的"語言混淆期"後,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四:孩子進入"語言混淆期"後,父母該怎麼應對?1、首先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層面的疏導,讓孩子建立語言表達的自信父母要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語言混淆期",其在孩子心理方面的疏導過程是比較重要的。
  • 孩子的這些事,父母不該管的就別管(愛子心切的父母必讀)
    ① 孩子的學習不該管一位媽媽給積木育兒留言:我的孩子越來越不像樣,學習成績不好,懶惰,像一堆扶不起的爛泥,經常發脾氣,有時居然動手打我,讓人傷心。我對他那麼好,什麼都替他做,他怎麼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父母付出了全身心的愛,卻換來了對孩子的傷害。
  • 父母必看,你的孩子該怎麼管?
    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訓練孩子專心聽講,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因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其次,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聽話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的臉聽。
  • 比吼叫更能管好孩子的這套方法,我都幫你總結好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研究表明,吼叫不僅會破壞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商、情商發展,孩子會變得不善表達、孤僻不合群。所以爸媽們遇到難題時,不要做「情緒發洩型」父母,而要做「情緒教導型」父母,學會用更溫和、更有效的方法教好孩子。
  • 孩子「你憑什麼管我?」,這時候家長應該如何完美還擊?
    如果孩子對你說:「你憑什麼管我?」你……會怎麼回答呢?大部分父母的回答是,「我生你養你,我是為你好,對你有教育的義務」,之類的。然後,孩子回一句:「我不要你管,你憑什麼管我,我又不是你的奴隸,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嗎?」
  • 孩子不願結婚,父母究竟該如何應對?給你5點乾貨建議
    但是對於當下的青年男女來說大多用這樣的句子來安慰自己,強迫自己「隨緣」;而對於父母而言,子女如此現狀,令其擔憂且焦心。那麼,當你面對孩子不願結婚的現狀時,為人父母的你究竟該如何應對呢?不管是哪一種,總有一種「我所願」的表達。就是因為這樣的情感訴求不一,我們很難去猜測適婚男女究竟想找什麼樣的伴侶。而對於伴侶的要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的增多、環境的變化,發生本質上的轉變,你很難去猜。猜不到,就不要去猜,直接去問即可,讓孩子們自己說出自己的願景,她(他)究竟怎麼想的,為什麼不願意找對象,有什麼計劃等等。
  • 夫妻吵架被孩子看到,該怎麼進行安撫?
    而父母的爭吵往往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當父母爭吵時被孩子聽到或看到,父母該怎麼安撫孩子呢?提問父母大吵的時候,讓6歲的女兒聽到了,孩子嚇得哇哇大哭,做父母的該怎麼處理?但大人自己處於情緒狀態中,難以照顧到孩子,不去安撫孩子,繼續爭吵,甚至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哭鬧很煩而呵斥孩子。其實,大人也許覺得激烈的爭吵不過是漫長的婚姻道路上的一點小波折小點綴,但孩子卻馬上會跳到最壞的狀態:我們的家要散了,爸爸媽媽不要我了。看到最親愛的爸爸媽媽爭吵打架,孩子早已經嚇壞,覺得整個世界都塌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別再說老師你隨便管或我忙||孩子是父母這面鏡子裡的投影
    八九歲的孩子髒話張嘴就來,我卻一點也不奇怪。我教過一年級,一年級的孩子那髒話罵的,我一個大人都自嘆不如。孩子說髒話、欺負人的事情經常發生。有錯不怕,改了就好。關鍵是不認為有錯還覺得驕傲。孩子罵街、打人的說小是壞習慣說大就是品性問題。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管長大了就是自己的罪。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該怎麼教育你,我親愛的孩子?
    該怎麼教育你,我親愛的孩子?——讀《特別狠心特別愛》有感該怎麼教育你,親愛的孩子?猶太媽媽沙拉《特別狠心特別愛》,闡釋出一種理性的母愛。同事王老師說了自己三歲兒子的一件事:「記得一次我不到三歲的兒子吃香蕉時非讓我剝皮,當時我正在忙別的事情就隨口說了句『自己剝』,結果這個小傢伙把香蕉一扔,雙手背在後面氣鼓鼓地說:『不行,必須媽媽剝。』言語中流露出『你就應該為我做這件事』的語氣當時讓我很驚訝。」
  • 教育孩子: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父母都應該看看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這條微博一經發出就上了熱搜,引來無數網友點讚。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而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督促孩子學習,當你只會和孩子聊學習時,孩子便把內心那扇溝通的門對你關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