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事,父母不該管的就別管(愛子心切的父母必讀)

2022-01-09 積木育兒

《孩子寫作業,家長要陪嗎?》

昨天,聽到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兒:

說某高校迎新,一雙父母陪孩子到學校報導。結果爸爸到學校一看,學校很偏,看起來也不夠漂亮,於是跟孩子說,算了,別讀了,跟我闖社會去。

媽媽一聽不幹了,堅決要孩子上學。結果父母就在學校開始打架。性格火爆的爸爸開始打媽媽。而後,媽媽那邊的親友集結到場,又把爸爸打得沒有還手之力……

可以想見場面有多混亂,又有多滑稽。全程孩子都只好站在一邊,左右為難。而讀書這個事兒,儼然已經被父母拿去,跟孩子沒什麼關係。這是個極端例子。但是現實中,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關注、過度「管教」其實屢見不鮮,並且給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帶去極大的阻礙。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的哪些事,父母應該劃清界限,避免管教失度。

① 孩子的學習不該管

一位媽媽給積木育兒留言:

我的孩子越來越不像樣,學習成績不好,懶惰,像一堆扶不起的爛泥,經常發脾氣,有時居然動手打我,讓人傷心。我對他那麼好,什麼都替他做,他怎麼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父母付出了全身心的愛,卻換來了對孩子的傷害。這位媽媽當然會很傷心,但傷心之餘要想一想,這樣的「逆子」是怎麼來的?

其實是父母一手造就的。

在與媽媽後來的溝通中發現,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就被父母報了很多的興趣班,上學以來更是輔導班、家教輪番轟炸,花了大筆的經費不說,父母的精力也全部搭在裡面了。

即便如此,孩子的成績仍舊不盡人意,父母自己首先感到了無比的挫敗感,這種負面情緒經常是通過打罵、責備、嘲諷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久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越來越自卑、自棄,甚至滋生出,或者可以說是模仿習得了父母「暴力」對待自己的方式「以牙還牙」了。

很多父母絞盡腦汁、傾其所有給孩子創造了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可他們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有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能力和進取心一般同父母的「照顧程度」成反比。如果父母替孩子掃清了成長道路上80%的障礙,那麼這孩子只擁有20%的能力,孩子們表現出的無所謂、不感動、不珍惜等態度與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所獲得的這一切並沒有付出任何代價,也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所以他們不懂得珍惜和感動。

古有孟母三遷為擇鄰,今有慈母三遷為擇校。很多父母從上小學開始,就一直在努力地為孩子鋪路:為了讓他上重點校,努力攢錢買了「學區片」的房子;後來為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父母主動和班主任、好學生的父母「拉關係」。

父母這麼做,就是希望孩子能從小打好底子,為此花了大把鈔票,也欠下很多人情。

為此還不算完,孩子挨批了,父母就得趕緊跑到學校跟老師「溝通」,怕孩子受委屈;聽說班裡評比了,父母更是想方設法為孩子拉選票。可後來發現孩子的成績是「越來越走下坡路」。

最令父母感到生氣的是,孩子會完全形成依賴,甚至對自己該負責的事不管不問不操心。

其實,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順其自然、讓孩子發揮出自身積極向上的一面就好了。「學區房」在父母能力範圍內可以選擇,沒必要為了追求名校「砸鍋賣鐵」,讓孩子早早背負上學習不好就對不起父母的壓力和負擔。

這種過度管教,一定會出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管」才合適呢?

那就是停止說教、打罵、監督,重點去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變化,在孩子遇到問題求助之時給一些建議,當然關鍵還是要幫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若孩子主動做作業,父母及時鼓勵和稱讚孩子的好表現,如果孩子磨蹭拖拉,自然會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或懲罰,也許還要受到來自於同學的嘲笑和鄙視,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未完成作業受到的懲罰和付出的代價。

② 孩子的社交不該管

積木育兒微信問題大數據顯示,孩子的社交問題是父母們最愛插手的事。

孩子們的爭搶要管;孩子慢熱不能一下子融入別人要管;孩子太「大方」護不住自己的玩具也要管……孩子們被貼上了各種標籤:「太爭搶」、「太謙讓」、「太不會玩」、「太貪玩」……無論怎樣,父母們都要「及時」幹涉。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對孩子的成長,是不是太心急了呢?

微信後臺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不想上學,不願出門,喜歡在家裡養小動物,看動畫片。

交流後發現,孩子心理年齡滯後,情緒低落,人際交往能力差,同學們喜歡欺負他,但他不知道如何應對。

原來,這個孩子的社交問題源於父母的一次「護犢心切」。有一次,孩子被同學打,父親到學校打了同學一巴掌。後來同學們都孤立他,他就躲在家裡不出門了。

孩子在群體中遇到一點麻煩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怎樣,而是啟發孩子思考問題出在哪裡,可以怎樣解決,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並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自己的說話方式是不是不恰當,行為方式是不是不符合社會規範等等,引導孩子尊重別人,同時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孩子被人欺負,父母去幹涉,其實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反而會讓別人更小看他,更加不尊重他。

當然,對於孩子的社會化,並非真的父母完全撒手不能「管」。我們應該這樣「管」:

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很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往規則。比如他在參與團體遊戲時,不懂得"輪流"規則,只想自己先玩夠了;小朋友們一起商量做哪項活動時,他也不知道"協商"、"少數服從多數",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

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則,要求孩子遵從。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全留給他,而是適當地分給其他家人,然後告訴他:"好東西人人都喜歡,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輪流地享用,不能夠一個人獨佔。"

久而久之,孩子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習得的社交規則,能被他逐漸內化形成鞏固的能力後,再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父母可教孩子學習一些具體有效社交策略。

比如當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時,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詢問:"我可以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或者教孩子注意觀察其他小朋友。

當別的小朋友在遊戲過程種出現了麻煩,如搬不動東西時,可讓寶寶主動上前提供幫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現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讚美他:"你做得真好!"

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勵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個人多接觸幾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觸。社交策略的學習,對鼓勵膽怯型的孩子勇於交友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父母還可以做的是創造一些具體活動,吸引孩子們走到一起共同活動。交往需要情景,對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項彼此都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媽媽可以在家中舉辦小小晚會,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儘管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學校能夠獲得機會和同伴交往,但父母還是不妨自己再創設一些活動,觀察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特徵如何,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

在同伴交往中,對他人情緒的正確感受和積極反應是交往的基礎。教孩子敏感地判別他人的情感變化,是父母應當重視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看電視、遊戲等方式,教孩子觀察人的各種情緒變化是如何通過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來表現的。

還應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造成什麼樣的情感變化。可以多問問他:"如果你是別人,這時你會怎麼想?是高興還是生氣呢?"

③ 孩子的生活瑣事不該管

父母總是習慣低估孩子的生存能力,在各種掌控和幹預中,泯滅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剝奪孩子獲得成長的權利。

就拿每天必須做的事情「穿衣服」來說,很多父母就喜歡在這件事上與孩子「較勁」。有一句玩笑話叫做「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聽起來是玩笑,但這真的很常見。比如,你今天要穿哪件,要穿多少,必須吃飯之前穿還是吃完飯再穿等等,關於穿衣,父母就有一堆的規定在等著孩子。累不累?穿衣而已,多簡單的一件事!

比如下面這位媽媽,在女兒穿衣這件事上,身心俱疲:

女兒早上穿衣服很挑剔,會要求穿那件、這件的,有時候指定那件是不合時節的,有時候指定的那件還在晾曬的,不合心意還不起,耽誤我。

這種情況下,真不知道怎麼辦好?先進行解釋,但是,小傢伙還會說,這件不好看,我不要穿,有時候,還需要連哄帶騙,用文具店她看好的東西來交換!有時候把我惹急了大嗓門一頓罵!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可愛美了!別人誇她衣服好看她就大愛那件。

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媽媽就讓孩子做主自己穿什麼就好,不合時節或沒完全乾透的衣服穿起來想必也不舒服,當孩子「碰壁」後自然就知道不適宜了,有過幾次失敗的經驗,孩子才會知道該穿什麼不該穿什麼。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尊重孩子的自我意願,二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不要過於苛求孩子們的穿著,即使有時你認為這樣穿很難看。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考慮,而不要總是從自己的觀點來看問題。

很多時候,在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如果父母過於壓制、控制,也許真的能養出個乖寶寶,讓父母省心省力,但是小時候省心了,大了必然要操更多心。

因為孩子早已習慣了父母做主,父母幫助、依賴父母,當長大成人了,父母反過來卻又嫌棄孩子懶惰、沒主見、啃老、太依賴。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嗎,還不如在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尊重孩子、給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間、接納孩子的選擇(錯的,接納加引導;對的,接納加鼓勵)。

最後,我只想跟大家說一句話:父母退一步,孩子就會進一步。

許多時候,孩子膽小,是父母替他經歷了那些可以鍛鍊膽量的機會;孩子內向,是父母總是替代孩子跟人交流;孩子懶惰,是父母替他做完了讓他練習勤快的事情。

父母愛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去愛,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但有一些父母卻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最終雙方都受到傷害。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到底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父母都應該看看
    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父母與孩子平時交流的話題排前五位的是:學習的事(71.8%)、學校的事(69.6%)、自己的興趣愛好(35.4%)、朋友的事
  • 好孩子是父母管出來的,李玫瑾教授:這個時間段,管孩子效果最棒
    每個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可是有的家長只對孩子寄予希望,但卻從來沒有對孩子做出任何有實質性的幫助。好孩子都是家長管出來的,家長不要期望不勞而獲,莊稼不種不長,土地不管不壯,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家長不付出自己的心血和勞動,就想讓孩子自然成才,那就是痴心妄想。
  • 愛子心切的...
    據技術人員透露,不少嬰兒霜裡有添加激素,因為見效快,所以不少父母願意為此買單。比如,孩子患上溼疹,抹完藥膏,半天就能看到效果。但是嬰兒皮膚薄,再加上正處於生長發育期,外用藥物很容易被吸收,如果成分不明,造成的傷害可能會很大。
  • 譚松韻媽媽案件終結:護犢心切的父母,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推手
    如果孩子是一條涓涓河流,那麼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當,只會汙染了水流;而如果父母三觀不正,教育不當,則會汙染了水源,從根就壞了!作為父母,不論經濟條件如何,都應該賦予孩子最寶貴,也是成本最低的精神財富和正確的三觀!譚松韻案件的被告只是上升到了一個現象級的事件,所以被眾人看到了,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無底線護犢的父母不在少數!
  • 父母「輕飄飄」的4句話,卻能給孩子「沉重」打擊,願你從未說過
    尤其是在家教育孩子時,感覺沒說什麼卻總能引起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父母說的每一句話會反覆在孩子的腦海中「迴響」著,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論你內心怎樣想,有4句話不能輕易對孩子說。4)別跟我說話、別管我叫媽(爸)家長喜歡說的這些話中,這兩句的「威力」最大,每當感覺自己管不了孩子,或者特別生氣時,只要說出類似的話就能讓孩子立刻服軟。
  • 這項檢查已被叫停7年,很多媽媽愛子心切被忽悠,交了「智商稅」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生完後父母有了鎧甲,但也同時有了軟肋。看著這個軟綿綿的小傢伙有任何不適,都恨不得替他承受。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若因此關心則亂,做出盲目的舉動,對自己和孩子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 "愛子心切",掌摑搶玩具的孩童,衝動父親為此付出了代價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在父母心中孩子就是心頭肉,所以在很多時候父母是難以忍受孩子受委屈的。每一個孩子在孩童時期心靈都是十分淳樸的,現在接觸到什麼,學會到了什麼,都會對孩子將來的性格品質有很大影響。所以這就需要孩子的家長好好教導,細心鍛鍊。
  • 男孩進入青春期,父母該如何引導?四個方向,父母應牢記
    不少父母談「青春期」色變,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變得叛逆,一言不合就跟大人對峙,父母說什麼他們都不聽,親子關係持續惡化,不少男孩媽媽感嘆:兒子不聽話,我從淑女變成了潑婦。,已經不合適了,因為這個時期的男孩希望父母把他當「大人」來看,但「愛子心切」的父母往往很難做到,由此激發了親子間的矛盾。
  • 「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他不但在學校打架、頂撞老師,對著父母也是叛逆得很不像話。父母的管束對於他來說,完全沒有一點用。原來,趙迪剛出生時,他的父母在外打拼。因為沒能陪在孩子身邊,他們出於補償心理,就是只能給孩子錢了。等到把孩子接回身邊時,已經出現了種種問題,比如,孩子根本不聽爸媽的管教、只有拿錢的時候會主動找爸媽、要不到錢就鬧事。這些溺愛孩子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在害孩子,這種愛應該停止。「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原句出自劉向的觸龍說趙太后。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每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並不是所有的愛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他父母對自己的兒子毫無底線地溺愛,讓孩子在本該學習知識、積極進取的年紀,選擇了放縱和安逸。在我們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那一輩人很多都是不了解貸款,也不敢貸款的。她的父母卻為了開展自己的事業,大膽地選擇了貸款。在別人的父母都在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而苦惱時,他的父母卻很少因為學習的問題對她發脾氣。在他父母眼裡,學習是很重要,但卻不必執著。
  • 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父母管得太多了
    給孩子餵飯吃,幫孩子穿衣服鞋襪、整理書包,催孩子起床、睡覺,幫孩子收拾房間……這些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說:「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父母替孩子做的事情多了,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
  • 父母吵架,孩子該不該攔著點呢?網友的話亮了
    父母在家因為生活的小事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父母不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怕嚇到孩子,而有些父母就不注重這方面的細節就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會互相打架,讓孩子受到了很大的驚嚇,這樣的父母其實很失職了,但孩子不能「失職」啊。接下來問題來了,如果父母吵架孩子該不該攔著點呢?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前讀來並沒有什麼感受,應了那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現如今,看到家人為了青春期的孩子操碎了心,不需要任何解讀就已經能夠深深明白其中的含義。生活 真的是最好的老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更是在電視劇《知否》中出現過多次。父母上一輩子的爭寵是為了孩子,盛明蘭盛墨蘭的婚後生活更是體現到這句話的深意。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管他,使勁管他……(每個父母都該看看)
    可是,管得太多未必是好事,管得太多,就像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請家長先對照一下,是不是管太多了:1、老是關心孩子該吃什麼許多父母過度關心孩子的飲食,如果孩子確實食欲不振、日漸消瘦,你應該去諮詢兒科醫師。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擔心他該吃什麼了。父母不要在飯桌上變成「控制狂」,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 暑假最糟糕的情況:父母什麼都管,卻根本「管不住」孩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都想給孩子謀個好前程,許孩子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可是,有些父母卻忘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管得太多,不僅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 父母必看,你的孩子該怎麼管?
    對此類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說,「那是學校的事,不該我來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邊。」實際上,訓練孩子專心聽講,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因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緊密相關的。其次,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聽話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做什麼,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的臉聽。
  • 李玫瑾:想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家長要牢記「3不慣2不管」
    ,儘可能由著孩子的意見來做任何事。所以說,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家長最好別管。在承受範圍內的小困難不要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是會遇見很多困難。這些困難有的是孩子可以承受得住的,有的是孩子無法承受得住的。可在一些愛子心切的家長看來,自己的孩子一旦受到了傷害,他們就會覺得非常心疼。
  • 萌萌說丨不要讓「愛子心切」,變成扼殺英語啟蒙的幫兇
    如果父母能以中立的立場,來看待孩子英語學習啟蒙這件事兒,通常孩子的態度就不會偏離正道。最怕的就是父母本身就有英語優越感或英語自卑感,還毫無知覺的表現出來,時時刻刻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會英語」。當然,父母的炫耀心理也不一定是給別人看的,而是向自己炫耀——「有個成功孩子的自己」向那個「失敗的自己」炫耀。家庭教育才是影響孩子人格形成的最大力量,只要家長內在價值觀無誤,外在表現立場明確,那麼孩子自然是看在眼裡的。至少,父母少一些炫耀的話,孩子長大了也會少一些攀比。
  • 孩子小時候父母不忍心管,長大不但不感恩,還可能會「反咬」父母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許多父母總是不捨得讓他們吃苦,幫他們承擔過多事情,這未必是好事,很可能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他們將來吃大虧。一、花錢疼愛孩子,怕他們在物質上匱乏,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有的父母總是在孩子要錢的時候要多少就給多少,甚至孩子不要也會主動給,從不問孩子這些錢的去處,這樣就容易讓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太輕易能得到錢,孩子不知道賺錢的辛苦
  • 教育不是寵愛,父母最該做的,不是慣孩子,而是管孩子,對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永遠不退休的班主任。一個優秀的父母,低得上100個優秀的老師。父母即使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敗了,人生就失敗了。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一根獨苗,家裡的"小公主","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由於父母都是上班族,打工族,每天忙於工作,忙於掙鈔票,缺乏對孩子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