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女兒看電視,出現了家人團聚的劇情,女兒突然問我:&34;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我下意識地回答:&34;接著她又問:&34;老公一頭霧水,索性回答:&34;
女兒伸出手,微笑道:&34;原來給我們設&34;,老公答應了她的要求。晚上睡覺之前,女兒又問了三遍&34;。
傳統觀念中的含蓄表達,使得我們對孩子的愛比較隱晦。對他們各種關心,也無法匯聚成一句&34;。從古至今,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34;。但年幼的孩子則不同,他們不會掩飾內心的愛意,也希望得到準確的答案。
當自家寶貝問到&34;,你會如何回答呢?想必有些家長會說:&34;當然也有父母會直截了當地表示:&34;
第一個原因:缺乏安全感。
每天忙於工作的家長,和自家寶貝相處時間不多。有時回到家中,也沒有精力陪他們交談玩耍。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孩子的安全感會逐漸下降。他們無法和父母建立感情連結,懷疑自己被討厭、嫌棄,便會問這個問題。
一方面是為了確認父母是否關心自己,減輕內心的焦慮不安;另一方面也在暗示:爸爸媽媽你們該陪伴我了。得到了肯定回答之後,他們的安全感也會逐漸提高。
第二個原因:影視動畫的影響。
西方國家表達情感較為直接,每天清晨、睡前,都會脫口而出&34;。當孩子看到相關的影視劇、動畫片時,對這樣的情感表達感到新奇有趣。他們也希望可以和父母像朋友一樣,每天習慣性地說&34;。
畢竟孩子缺乏健全的價值觀,父母很多無言的愛,他們無法及時感應。對於直截了當的愛意表達,他們能夠快速接受並予以回應。
第三個原因:趁機提出某種要求。
有些孩子喜歡給父母&34;,提出要求之前,會進行各種談話。一句&34;,便可以順利讓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當我們回答&34;,孩子便可以順理成章地讓父母滿足他們的請求。
就像我女兒,她的本意是想買新衣服。但為了避免被拒絕,她便問我是否愛她。我回答之後,倘若拒絕請求,便是不愛她。很多家長遇到這一招,都會同意孩子的要求,畢竟愛需要證明。
首先,直白表達愛意
哲學家羅素曾說:對孩子來說,父母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
對於&34;這個問題,家長直白地表達出自己的愛意。每天清晨、睡覺前、晚飯後,都可以告訴孩子&34;。起初可能會感到不適,但習慣了直白的表達,能夠更好地和寶貝建立深厚感情。
聽到父母的肯定回答後,他們內心的疑慮也會消失。每天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孩子也會聽從父母的指令,做一個&34;。
其次,反問孩子。
回答完孩子的問題後,家長可以反問道:&34;有些含蓄的孩子可能會不停點頭,今後在某個特殊的場合會勇敢地說出&34;,反問不僅可以再次拉近親子關係,也可以了解他們和父母的感情深度。
之後家長可以順勢和孩子交流,給其暢所欲言的機會。一方面可以知曉他們內心的想法,及時引導教育;另一方面也給了孩子了解父母的機會。
最後,經常予以陪伴。
即便是聽到父母的一句&34;,但孩子也希望看到行動證明。平時回到家中,可以適當陪他們互動娛樂,或是坐下來閒談。親子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孩子才不會和父母疏遠。空閒時可以帶他們去戶外玩耍,豐富其精神世界。
內心時刻充滿愛意,孩子自然不會頻繁問&34;這樣的問題。親子之間所有的愛意都在生活細節之中。
寄語:孩子像是獨自飛翔的鳥兒,父母則是供他們棲息的山林。適當表達自己的愛意,可以讓他們隨時感覺到愛與溫暖。今後步入社會,他們也會善待他人,孝順在父母身邊。你家寶貝會問這個問題嗎?你是否會直白表達愛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