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孩子愛發問,智慧的父母這樣回答

2020-08-28 深泉

3-5歲的孩子總愛提些奇怪的問題,諸如:天為什麼會黑?風從哪裡來的?為什么爸爸是男的?


而最經典的莫過於:「我是從哪兒來的呀?」


對於每天所看見的、所聽到的,以及身邊發生的事件,孩子心中充滿了好奇,仿佛開啟了十萬個為什麼,把父母問得啞口無言。


有的孩子想了解異性的身體構造,有的孩子則關注自己的屎尿屁,問的問題也讓人哭笑不得。甚至有些問題過於困難,是父母也不明白、回答不上來的。



面對孩子無休止的為什麼,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太皮、故意搗蛋,這讓他們心生不耐煩,直接喝令孩子閉嘴。


然而,孩子老愛問為什麼,不是因為他太皮,故意搗蛋,而是他內心有「需求」。


01

孩子天生對世界有強烈的求知慾。


瑪利亞-.蒙臺梭利說:「兒童的天性使他們能夠不斷從環境中吸取必要的知識。」


3歲前,孩子四處「搗蛋」,以觸摸、感知來探索世界。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形成,在心中求知慾的驅動下,轉而向父母提出疑問,以此來弄清楚事情真相。


此外,孩子提出問題,通過有效的一問一答,他思維的能力也在逐步形成,走向初步的邏輯。



懷疑和發問是求知的必經之路。沒有疑問,孩子只能模仿到一般的知識,毫無創新。而疑問會引發思考,這使孩子更深入的探求知識,獲得創新的能力。


孩子將來的成功,或許就隱藏在今天的一個小小疑問裡。因此,父母需要保護、鼓勵孩子發問的意願。


02

那麼,要如何保護孩子發問的意願?


首先,父母要「善意」對待孩子的提問。重視孩子的提問,不要不以為然。


孩子提出問題時,如果父母不給予重視,甚至不耐煩的拒絕、打斷,孩子慢慢的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他的求知慾也被抹殺。


其次,不要為了早點結束孩子的提問,隨意作答。


父母的話,孩子會當作金科玉律放在心裡。對於父母隨意的回答,孩子也會信以為真。


一天,大頭兒子問圍裙媽媽:「為什麼小鳥會飛?」圍裙媽媽正在廚房切菜,隨口答道:「因為小鳥有翅膀啊。」大頭兒子聽完,就去找材料準備做翅膀。在小頭爸爸的幫助下,大頭兒子的翅膀終於完成了。他把翅膀背在肩膀上,圍繞客廳一圈圈的「試飛」,累得滿頭大汗還是沒飛起來。大頭兒子沮喪的坐在沙發上,納悶圍裙媽媽所說的話。


隨口而來的答案,往往偏離正確,讓孩子有了錯誤的認知,產生錯誤的行為。

不要矇騙孩子。


孩子的提問,有時很難回答,父母不好跟孩子解釋,於是就「矇騙」他。而以欺騙的方式回答孩子,和隨意回答孩子帶來的後果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孩子錯誤的認知,攔阻孩子求知的腳步。同時,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也會降低。


03

了解問題背後的動機,才能更好的回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有其動機。孩子問題的背後也有其動機。


動機1:想知道事情真相


大多數時候,孩子提問的目的,是想要弄清楚真相。這時,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父母不必完全作答,可以就提問來反問孩子,誘導他思考,自己去發現事情的真相。


孩子:「媽媽,為什麼要吃水果呀?」媽媽:「媽媽問你,你最愛吃什麼水果?」


孩子:「櫻桃」。媽媽:「為什麼喜歡吃櫻桃?」


孩子:「因為甜、好吃....」。媽媽:「你用什麼感覺到甜呀?」


孩子:「嘴巴、舌頭..」,媽媽:「原來是你的身體喜歡水果,是你的身體需要水果,所以要吃水果呀。」


一些直接「考倒」了父母的問題,父母可以誠實的告訴孩子不知道。並帶著孩子一起探討,從各種書本、資料中尋找答案。


「鑽刁」的問題,也要「鑽刁」的回答


例,問:「世界上第一個人是從他自己的肚子裡生了來的嗎?」對於如此難緾的問題,父母要避免陷入孩子不停止的「為什麼」當中,不要糾結於如何才能給孩子正確答案。可以告訴孩子,科學家們也在為這個問題努力著。接著給孩子講個女媧造人的故事,讓他通過故事尋找想要的答案。


父母平時多看相關的書籍,和孩子一起成長。


動機2:問題背後的關注點


有時孩子的提問,是因為他對某件事有關注。例如,孩子問:「爸爸說要帶我去看電影,為什麼沒去啊?」孩子關注到了爸爸的爽約。這時父母要用心給他解釋,不要讓孩子認為爽約是正確的。


當孩子問父母:「你說過我是大孩子了,你為什麼還管我呢?」此時,父母就該想想,自己是否過度管束孩子了,而缺乏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


有時孩子緾著父母不停的問同一個問題,從孩子的眼神和肢體中,透露著他尋求關注的渴望,父母就要從這些方面來滿足他。



孩子總問同一個問題,另一種可能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滿意的答案。


04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一書中指出,6歲之前的兒童,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學習,必須通過做一些來發展自己。


即,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尋求知識的方式不是靠理解,而是靠感受。


因此,父母就算有全備的解釋,也難以完全回答孩子心中的疑問。


讓孩子感受實物,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回答。


從繪本到大自然,從圖片到實物。把孩子帶到實物面前,帶到大自然中,常常親近其中的植物、昆蟲和小動物。讓孩子觀察它們,激發他更廣泛的興趣。啟發、誘導孩子提出問題,並在實物中尋找答案。


孩子能提出問題,無論父母能否作答,都要給予他鼓勵。讓孩子樂於提問,敢於提問。


孩子愛提問,父母的回答不是目的。培養孩子愛提問、保持懷疑、求知的心志與習慣,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讓孩子更有創新的精神,未來有所建樹。


相關焦點

  • 父母親熱被孩子撞見,聰明的父母應該怎樣回答孩子?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總有一天得離開父母,然後學會獨立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孩子和父母分床睡的問題。但總覺得孩子還比較小,認為還沒有到分房睡的年齡,並且很多時候孩子們也會纏著父母,不希望自己一個人過早的在小黑屋裡睡覺。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情況肯定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
  • 當孩子這樣發問,家長該如何回答
    這樣的答案對於小孩子來說的確很合適,既沒有生澀的詞彙,又不會讓孩子感到害怕,還正面回答了孩子的問題。要正面回答,不要驚嚇恐嚇為了逃避孩子的問題,讓孩子以後不再對這類問題發問,有的家長可能會採取驚嚇的方式來回答孩子。
  • "拒絕別人是不是不對呀"小女孩的發問,聰明的媽媽會這樣回答
    教育孩子是令許多父母十分頭疼的事情,因為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把孩子引入歧途,孩子能不能有大出息,很大程度上就與父母的早年教育有關,更可以說是&34;。比如有的女孩子在第一次來例假的時候,因為媽媽不在身邊,發現自己流血反而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舉動,而這樣的孩子都已經10多歲了還會這樣,那麼幾歲的孩子又會經歷什麼?
  • 父母如何說,避免與孩子衝突的發問技巧
    你遇到這樣的情況嗎?孩子跟您講了一大堆,你卻聽不明白,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卻不知道怎樣開解,其實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大腦信息量非常大,思維比較混亂,這時候,自己都很難搞清楚自己的想法,困惑在哪,教導式的溝通,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發問呢?今天來聊聊,父母避免與孩子衝突的四步發問技巧。
  • 囉嗦、愛嘮叨多半是「低層次父母」,聰明父母會這樣教孩子
    囉嗦、愛嘮叨多半是「低層次父母」,聰明父母會這樣教孩子注意力轉移法當孩子正值情緒激動的時候,家長要學會運用注意力轉移法,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試著解決矛盾,這時候跟孩子講大道理顯然是無用的,儘管是一名成年人情緒激動時,都會聽不進他人的意見,何況是孩子呢?
  • 面對孩子的問題,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格局,聰明的父母都會這麼回答
    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您會怎麼回答呢?下面我們來看看聰明的父母都會如何回答。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問題,很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因為媽媽上班要掙錢啊,掙錢給你買好吃的,不上班就沒錢沒法給你買好吃的了。」這種回答通常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工作就是為了他,無形中使孩子產生一種負擔。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回答:「媽媽之所以上班是因為媽媽也要學習進步啊,和你上學一樣,你進步了,媽媽也進步了。」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會面對各種難題。前陣子,知乎上有位媽媽苦惱地發問: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直接懟一句:「有本事你來呀」,該怎麼回答?在孩子小的時候,這樣的方式的確無可厚非。父母的示弱,並非不管孩子,也不是對孩子表現自己的無能與軟弱,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
  • 孩子有以下4種「怪行為」,父母不要急著否定,可能是聰明的表現
    孩子的成績始終是父母關注的重點。孩子的成績好,父母自然會誇獎孩子「聰明」,考不好就會說是「笨」。只是因為成績而斷定孩子是否聰明,也許有點過於牽強。孩子的聰明表現,不只是在學習上,方方面面都是考慮的對象。
  •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肯聽,父母這樣做,孩子才優秀
    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父母訓斥孩子的情景:&34;&34;&34;是啊,孩子不聽話,跟父母產生矛盾,應該怎麼辦呢?3、注意回答孩子問題的方式如果孩子發問,最好能及時回答。這對於孩子而言可增長他的學習欲望,而且能對父母的解釋充分的理解。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他們思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會損傷孩子提問的積極性,還會使其智慧的萌芽逐漸枯萎。回答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儘量簡明、準確、通俗、生動。孩子不需要知道最科學嚴謹的答案,用他聽得懂的詞語回答就行了。
  • 指責和滿足並非愛孩子的方式,智慧型父母和普通型父母差在這兩點
    (1)智慧型父母會以孩子作為首要考慮目標普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把所有的想法都為了孩子去考慮,他們更多的是果斷的去做一件事情,而這樣的做法是最容易傷害到孩子的情緒的。譬如普通的父母看到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他們為了讓孩子立即停止了看電視的行為,所以他們會主動地把孩子的電視給關掉。
  • 父母這樣做,不但沒讓孩子聰明,反而會越愛越笨甚至會有抑鬱
    很多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甚至還有點「笨」。為什麼孩子這麼「笨」有的父母就認為是孩子天生就是這樣的「笨」,覺得與自己是毫無關係的。這就說明了孩子受到的教育是極其的重要的,那麼尤其是第一父母給予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和關愛,是最為重要的了。那麼,如果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經意的有這些做法和壞習慣的話,孩子不但不聰明,甚至會有父母們都意想不到的壞結果。
  • 愛孩子有講究,如何給孩子適當的愛,智慧父母這樣做
    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拿父母的威嚴壓制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不允許孩子說話,只強迫孩子聽從順從,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沒有膽小、懦弱、沒有自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畏手畏腳。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育孩子也要與時俱進。
  • "媽媽你愛我嗎"?孩子頻繁提問,父母不妨試試這樣回答
    從古至今,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34;。但年幼的孩子則不同,他們不會掩飾內心的愛意,也希望得到準確的答案。當自家寶貝問到&34;,你會如何回答呢?孩子整天和父母相處,為何會問是否愛他呢?當孩子看到相關的影視劇、動畫片時,對這樣的情感表達感到新奇有趣。他們也希望可以和父母像朋友一樣,每天習慣性地說&34;。畢竟孩子缺乏健全的價值觀,父母很多無言的愛,他們無法及時感應。對於直截了當的愛意表達,他們能夠快速接受並予以回應。
  • 人到老年,聰明的父母愛孩子,離不開這幾大智慧
    但子女對父母的愛卻不是絕對的。進入耄耋之年的父母,若是見不得孩子受苦,對孩子一味傾其所有的過度付出,忽略孩子的獨立選擇,反倒成了孩子實現欲望的工具,不僅害了自己也毀了孩子。曾經有對老夫婦,有固定的退休金和一套養老居所,兩個女兒也都成家立業,兩位老人日子過得恬淡而安逸。可是隨著小女兒創業不利,貿然借下一筆高利貸的那刻起,一家人的生活便再無寧日。
  • 孩子做事太依賴父母?聰明的家長這樣教孩子學會自立
    我們希望孩子走一條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沿著父母的成長軌跡再來一遍。那麼,培養孩子自立究竟有哪些好處呢?1.自立的孩子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父母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樣的孩子往往打小就很有主見。有時候他表現的不夠&34;,然而當他長大後,他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會&34;。
  • 聰明的父母,知道這樣誇孩子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這樣說:我費了很大力氣完成一件事,家長誇我:「這孩子真聰明,輕輕鬆鬆就把事情解決了。」這個回答讓很多網友深以為然。當父母用「你真棒」、「你做的很好」或者「你好了不起呀」……這樣籠統的話去誇孩子的時候,並不能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
  • 智慧的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有技巧養孩子
    類似於「你不怎麼樣,我就不愛你」,「你要怎麼樣,我才愛你」的「條件式教育」,在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中,隨處可見。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始終帶著條件。我們在努力學習育兒技巧,卻努力養不出一個滿意的孩子。不禁反思,是我們的愛不夠好,還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 夫妻生活被孩子撞見,這對父母的回答,給孩子正確上了一課
    很多時候父母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就隨口說道:你是我們在垃圾桶撿到的,或者是你是我們買東西送的。看似幽默的回答,其實也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身體和心理的逐漸成熟,她們的好奇心會愈來愈重,很顯然「從垃圾桶撿來的這種回答方式也已經不再管用。」
  • 父母善於聊天,孩子才能伶牙俐齒、表達能力強,聰明爸媽這樣做
    爸媽善於聊天,孩子的溝通和表達能力也會提升,孩子就會伶牙俐齒,有想法有主見。爸媽會聊天的訣竅不外乎以下幾種,聰明爸媽快學起來吧。尤其是1歲半到3歲之間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學說話的年紀,父母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導,等孩子上幼兒園時,跟同齡孩子相比,就會有很大的優勢。
  • 孩子愛假哭更聰明?父母要留意,別讓孩子把假哭手段養成習慣
    帶過孩子的父母大多恐怕深有感觸, 自己的孩子雖然話都說不清楚幾句,卻能熟練的知道怎樣讓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就如網上火爆流傳的「假哭」寶寶一樣,表情相當豐富,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哭」都卡在點上,節奏掌握的剛剛好,「表演」不休息,直到父母妥協為止。大人遇上如此古靈精怪的小鬼,只能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