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孩子總愛提些奇怪的問題,諸如:天為什麼會黑?風從哪裡來的?為什么爸爸是男的?
而最經典的莫過於:「我是從哪兒來的呀?」
對於每天所看見的、所聽到的,以及身邊發生的事件,孩子心中充滿了好奇,仿佛開啟了十萬個為什麼,把父母問得啞口無言。
有的孩子想了解異性的身體構造,有的孩子則關注自己的屎尿屁,問的問題也讓人哭笑不得。甚至有些問題過於困難,是父母也不明白、回答不上來的。
面對孩子無休止的為什麼,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太皮、故意搗蛋,這讓他們心生不耐煩,直接喝令孩子閉嘴。
然而,孩子老愛問為什麼,不是因為他太皮,故意搗蛋,而是他內心有「需求」。
01
孩子天生對世界有強烈的求知慾。
瑪利亞-.蒙臺梭利說:「兒童的天性使他們能夠不斷從環境中吸取必要的知識。」
3歲前,孩子四處「搗蛋」,以觸摸、感知來探索世界。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形成,在心中求知慾的驅動下,轉而向父母提出疑問,以此來弄清楚事情真相。
此外,孩子提出問題,通過有效的一問一答,他思維的能力也在逐步形成,走向初步的邏輯。
懷疑和發問是求知的必經之路。沒有疑問,孩子只能模仿到一般的知識,毫無創新。而疑問會引發思考,這使孩子更深入的探求知識,獲得創新的能力。
孩子將來的成功,或許就隱藏在今天的一個小小疑問裡。因此,父母需要保護、鼓勵孩子發問的意願。
02
那麼,要如何保護孩子發問的意願?
首先,父母要「善意」對待孩子的提問。重視孩子的提問,不要不以為然。
孩子提出問題時,如果父母不給予重視,甚至不耐煩的拒絕、打斷,孩子慢慢的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他的求知慾也被抹殺。
其次,不要為了早點結束孩子的提問,隨意作答。
父母的話,孩子會當作金科玉律放在心裡。對於父母隨意的回答,孩子也會信以為真。
一天,大頭兒子問圍裙媽媽:「為什麼小鳥會飛?」圍裙媽媽正在廚房切菜,隨口答道:「因為小鳥有翅膀啊。」大頭兒子聽完,就去找材料準備做翅膀。在小頭爸爸的幫助下,大頭兒子的翅膀終於完成了。他把翅膀背在肩膀上,圍繞客廳一圈圈的「試飛」,累得滿頭大汗還是沒飛起來。大頭兒子沮喪的坐在沙發上,納悶圍裙媽媽所說的話。
隨口而來的答案,往往偏離正確,讓孩子有了錯誤的認知,產生錯誤的行為。
不要矇騙孩子。
孩子的提問,有時很難回答,父母不好跟孩子解釋,於是就「矇騙」他。而以欺騙的方式回答孩子,和隨意回答孩子帶來的後果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孩子錯誤的認知,攔阻孩子求知的腳步。同時,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也會降低。
03
了解問題背後的動機,才能更好的回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有其動機。孩子問題的背後也有其動機。
動機1:想知道事情真相
大多數時候,孩子提問的目的,是想要弄清楚真相。這時,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父母不必完全作答,可以就提問來反問孩子,誘導他思考,自己去發現事情的真相。
孩子:「媽媽,為什麼要吃水果呀?」媽媽:「媽媽問你,你最愛吃什麼水果?」
孩子:「櫻桃」。媽媽:「為什麼喜歡吃櫻桃?」
孩子:「因為甜、好吃....」。媽媽:「你用什麼感覺到甜呀?」
孩子:「嘴巴、舌頭..」,媽媽:「原來是你的身體喜歡水果,是你的身體需要水果,所以要吃水果呀。」
一些直接「考倒」了父母的問題,父母可以誠實的告訴孩子不知道。並帶著孩子一起探討,從各種書本、資料中尋找答案。
「鑽刁」的問題,也要「鑽刁」的回答。
例,問:「世界上第一個人是從他自己的肚子裡生了來的嗎?」對於如此難緾的問題,父母要避免陷入孩子不停止的「為什麼」當中,不要糾結於如何才能給孩子正確答案。可以告訴孩子,科學家們也在為這個問題努力著。接著給孩子講個女媧造人的故事,讓他通過故事尋找想要的答案。
父母平時多看相關的書籍,和孩子一起成長。
動機2:問題背後的關注點
有時孩子的提問,是因為他對某件事有關注。例如,孩子問:「爸爸說要帶我去看電影,為什麼沒去啊?」孩子關注到了爸爸的爽約。這時父母要用心給他解釋,不要讓孩子認為爽約是正確的。
當孩子問父母:「你說過我是大孩子了,你為什麼還管我呢?」此時,父母就該想想,自己是否過度管束孩子了,而缺乏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
有時孩子緾著父母不停的問同一個問題,從孩子的眼神和肢體中,透露著他尋求關注的渴望,父母就要從這些方面來滿足他。
孩子總問同一個問題,另一種可能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滿意的答案。
04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一書中指出,6歲之前的兒童,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學習,必須通過做一些來發展自己。
即,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尋求知識的方式不是靠理解,而是靠感受。
因此,父母就算有全備的解釋,也難以完全回答孩子心中的疑問。
讓孩子感受實物,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回答。
從繪本到大自然,從圖片到實物。把孩子帶到實物面前,帶到大自然中,常常親近其中的植物、昆蟲和小動物。讓孩子觀察它們,激發他更廣泛的興趣。啟發、誘導孩子提出問題,並在實物中尋找答案。
孩子能提出問題,無論父母能否作答,都要給予他鼓勵。讓孩子樂於提問,敢於提問。
孩子愛提問,父母的回答不是目的。培養孩子愛提問、保持懷疑、求知的心志與習慣,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讓孩子更有創新的精神,未來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