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常聽見孩子說:「爸爸,我討厭你。」「爸爸不好。」「爸爸,你是不想讓我打死你。」這時候很多的父母都特別的生氣,恨不得手拳相加,越是這種情況,你越要靜下心來。孩子這樣和父母說,他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當我們阻止孩子看手機,或者孩子在玩耍,我們要求他們立刻寫作業,或者我們出去辦事勒令孩子不能跟我們去,這是孩子經常會說爸爸我討厭你,甚至說我再也不想見你了。孩子們在童年的時候很迷戀於文字的力量,他們想通過文字的加恨強度來表現情緒的憤怒強度。
很多家長到這裡會感覺自己的內心深處受到傷害,便用嚴厲的語言和行為來懲罰這個「沒大沒小」的壞孩子,以此來告誡孩子不能這樣對我說話。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與其對文字進行糾結,不如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情緒和感受——爸爸知道現在不讓你玩,讓你的心裡很難過。
用事實陳述加理解的方法來和孩子進行交流,也就是非暴力溝通,這樣很容易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
像這樣直接繞過語言的坑,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根源並接受他,用正確的方式告訴孩子你不要用這種過激的行為來表達你的痛苦,爸爸看到了。這就可以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孩子每次說出類似這樣語言,我們都要向孩子說出我們的感受。你這樣對爸爸說話,爸爸感覺很傷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一次兩次可能還改不了這樣的毛病,但是的孩子的同理性會越來越強,孩子出於對我們的愛,慢慢的會用我們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最近一個朋友對我說,她家小孩子最近經常對他說,我討厭你。她以為是孩子缺少陪伴,差點把工作都辭了每天陪在他身邊。可是孩子還是經常會對她說「我討厭你。」每次看到白天,盡心盡力的陪了他一天,到頭來孩子竟然還是這樣對自己,莫名的怒火,就會狠狠的對孩子發洩出去「我更討厭你!」
後來她慢慢發現一個規律。白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孩子非常的開心快樂,溫順的像個小綿羊。可一到晚上陪大寶寫作業時,他就會隔三差五的出現在門外對我說我討厭你。後來我就想莫非他以為是哥哥霸佔了媽媽。於是他就試著對寶寶說,是不是媽媽陪哥哥的時候不陪你,你感覺很傷心。這次小寶的表現讓我感覺很意外,他先是點了點頭,臉上露出很委屈的表情,隨即便是眼淚簌簌的流了下來。她緊緊把小寶抱在懷裡,滿心的懊悔,悔恨自己這幾天竟然沒看懂孩子用意的情況下錯誤且過激的對待小寶。
其實我不由的感慨:如果早點發現孩子背後的需求,讀懂他的真實想法,知道孩子真實想法其實是想說:」媽媽,我愛你,我想讓你多陪我一會「,如果家長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展開雙臂,緊緊的擁抱著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情況生活中很常見,但並不是孩子每一次都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像我們和孩子久別重逢時,很多的孩子都裝作不理不睬待在一邊。而此時恰恰是處理親子關係最好時機。主動說出孩子的需求,是化解親子矛盾的好辦法。
生活中我還可以教給孩子更多表達需要愛的方法。比如在他們需要陪伴時交給他們用手比一顆愛心,當我們看到這個暗號時我們就知道了孩子需要陪伴了。
當孩子擁有更多的備用方案時,他們才會有選擇,有創新的去更新更好的表達方式。
看電視時常看到這樣的鏡頭,小孩把自己鎖在屋裡哭泣,當被門外焦急的父母或喊或勸煩躁時便會用力地喊出:"我討厭你們,我再也不想理你們了,你們都走開。「
雖然不知道這個孩子經歷了什麼,但這個孩子此時想通過對父母的情緒掌控感來表達內心的無助,挫敗,難過和孤獨。此時很多的家長便在門外苦苦哀求,耐心勸導;有的家長則會威脅孩子再不開門就把門砸開,希望通過孩子的害怕逼孩子開門。
這種不太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向我們發出這樣的信號:如果孩子經常被威脅,他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威脅我們;如果孩子經常被命令,他同樣會向我們下達這樣嚴厲的指令。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所照應出來的畫面皆有原型。當孩子用這種不好的方式對待我們時,先不要生氣,孩子這時是在向我們求助:我也不想被這樣的方式對待,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不再被這樣傷害。
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平時多和孩子聊聊天,關心他們的社交和生活情況;也可以在和孩子一起遊戲時,讓孩子把負面情緒釋放出來;還可以告訴孩子,以後再遇到困難,爸爸媽媽很願意聽你講出來。
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愛是不會變的,這樣孩子便會安心。
我親愛的小孩,我希望我也準備好,哪怕你伸過來的是一把會刺傷我的尖刀,我也想變身為一團柔軟的棉花,包裹住「惡意」,回報你溫暖。我要讓你透過我,感受到整個世界寬厚無邊的愛與暖暖的善意。
小孩子本來不具有差優之分,他的壞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家長倒灌輸入的,當我們發現這樣的信號時,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並用愛來引導和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孩子在愛中感受安全。不知道小夥伴們在生活中面對孩子還有那些不能理解和無法引導的問題呢,比如叛逆的行為,大聲的哭泣,難聽的話語,不良的表現,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