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說"我討厭你"的真實需求和情感,教孩子對愛的正確表達

2020-09-12 奶爸在家

在生活中,經常聽見孩子說:「爸爸,我討厭你。」「爸爸不好。」「爸爸,你是不想讓我打死你。」這時候很多的父母都特別的生氣,恨不得手拳相加,越是這種情況,你越要靜下心來。孩子這樣和父母說,他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1.表現情緒的暴怒程度。

當我們阻止孩子看手機,或者孩子在玩耍,我們要求他們立刻寫作業,或者我們出去辦事勒令孩子不能跟我們去,這是孩子經常會說爸爸我討厭你,甚至說我再也不想見你了。孩子們在童年的時候很迷戀於文字的力量,他們想通過文字的加恨強度來表現情緒的憤怒強度。

很多家長到這裡會感覺自己的內心深處受到傷害,便用嚴厲的語言和行為來懲罰這個「沒大沒小」的壞孩子,以此來告誡孩子不能這樣對我說話。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與其對文字進行糾結,不如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情緒和感受——爸爸知道現在不讓你玩,讓你的心裡很難過。

用事實陳述加理解的方法來和孩子進行交流,也就是非暴力溝通,這樣很容易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

像這樣直接繞過語言的坑,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根源並接受他,用正確的方式告訴孩子你不要用這種過激的行為來表達你的痛苦,爸爸看到了。這就可以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孩子每次說出類似這樣語言,我們都要向孩子說出我們的感受。你這樣對爸爸說話,爸爸感覺很傷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一次兩次可能還改不了這樣的毛病,但是的孩子的同理性會越來越強,孩子出於對我們的愛,慢慢的會用我們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我討厭你」其實是想表達我愛你

最近一個朋友對我說,她家小孩子最近經常對他說,我討厭你。她以為是孩子缺少陪伴,差點把工作都辭了每天陪在他身邊。可是孩子還是經常會對她說「我討厭你。」每次看到白天,盡心盡力的陪了他一天,到頭來孩子竟然還是這樣對自己,莫名的怒火,就會狠狠的對孩子發洩出去「我更討厭你!」

後來她慢慢發現一個規律。白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孩子非常的開心快樂,溫順的像個小綿羊。可一到晚上陪大寶寫作業時,他就會隔三差五的出現在門外對我說我討厭你。後來我就想莫非他以為是哥哥霸佔了媽媽。於是他就試著對寶寶說,是不是媽媽陪哥哥的時候不陪你,你感覺很傷心。這次小寶的表現讓我感覺很意外,他先是點了點頭,臉上露出很委屈的表情,隨即便是眼淚簌簌的流了下來。她緊緊把小寶抱在懷裡,滿心的懊悔,悔恨自己這幾天竟然沒看懂孩子用意的情況下錯誤且過激的對待小寶。

其實我不由的感慨:如果早點發現孩子背後的需求,讀懂他的真實想法,知道孩子真實想法其實是想說:」媽媽,我愛你,我想讓你多陪我一會「,如果家長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會展開雙臂,緊緊的擁抱著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情況生活中很常見,但並不是孩子每一次都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像我們和孩子久別重逢時,很多的孩子都裝作不理不睬待在一邊。而此時恰恰是處理親子關係最好時機。主動說出孩子的需求,是化解親子矛盾的好辦法。

生活中我還可以教給孩子更多表達需要愛的方法。比如在他們需要陪伴時交給他們用手比一顆愛心,當我們看到這個暗號時我們就知道了孩子需要陪伴了。

當孩子擁有更多的備用方案時,他們才會有選擇,有創新的去更新更好的表達方式。


3.用「我討厭你」表示無力,其實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看電視時常看到這樣的鏡頭,小孩把自己鎖在屋裡哭泣,當被門外焦急的父母或喊或勸煩躁時便會用力地喊出:"我討厭你們,我再也不想理你們了,你們都走開。「

雖然不知道這個孩子經歷了什麼,但這個孩子此時想通過對父母的情緒掌控感來表達內心的無助,挫敗,難過和孤獨。此時很多的家長便在門外苦苦哀求,耐心勸導;有的家長則會威脅孩子再不開門就把門砸開,希望通過孩子的害怕逼孩子開門。

這種不太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向我們發出這樣的信號:如果孩子經常被威脅,他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威脅我們;如果孩子經常被命令,他同樣會向我們下達這樣嚴厲的指令。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所照應出來的畫面皆有原型。當孩子用這種不好的方式對待我們時,先不要生氣,孩子這時是在向我們求助:我也不想被這樣的方式對待,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不再被這樣傷害。

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平時多和孩子聊聊天,關心他們的社交和生活情況;也可以在和孩子一起遊戲時,讓孩子把負面情緒釋放出來;還可以告訴孩子,以後再遇到困難,爸爸媽媽很願意聽你講出來。

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愛是不會變的,這樣孩子便會安心。

總結

我親愛的小孩,我希望我也準備好,哪怕你伸過來的是一把會刺傷我的尖刀,我也想變身為一團柔軟的棉花,包裹住「惡意」,回報你溫暖。我要讓你透過我,感受到整個世界寬厚無邊的愛與暖暖的善意。

小孩子本來不具有差優之分,他的壞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家長倒灌輸入的,當我們發現這樣的信號時,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並用愛來引導和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孩子在愛中感受安全。不知道小夥伴們在生活中面對孩子還有那些不能理解和無法引導的問題呢,比如叛逆的行為,大聲的哭泣,難聽的話語,不良的表現,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然後,你說:「不行」……如果那時候,你對孩子情緒能夠敏銳一點,問一句「怎麼了,告訴媽媽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或者,如果孩子的情緒表達是好一些的,他說「媽媽,我今天好難過,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一切都會不一樣,是不是?!正確讀懂孩子,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讀懂,就是聽到孩子在情緒中包含的想法以及訴求。
  • 當孩子說「我討厭你「時,其實是說「我愛你」
    ★ 表達你的態度「雖然媽媽忙,但是媽媽依然是愛你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自然就不會再說違心話。孩子通過說違心話表達自己的情緒邊界,只為尋求更多的關注和鼓勵。但違心話其實並不能很好的讓別人了解我們的情緒現狀。家長除了要感受孩子的內心需求,還需要幫助他們正面表達自己的想法。
  • 孩子表現出粘人、愛哭,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了,3個方面正確應對
    後來,朋友去接貝貝時,她並沒有像往常那樣高興地跑過去,而是委屈地大哭起來,並抽泣著問:「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朋友急忙說:「傻孩子,媽媽就你一個寶貝,當然要你了。」「那你以後能不能早點來接我呢?」「沒問題,媽媽下次一定會準時來接你的!」聽到媽媽這樣說,貝貝停止了哭泣,跟著回家了。
  • 孩子表現出粘人、愛哭,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到了,3個方面正確應對
    聽到媽媽這樣說,貝貝停止了哭泣,跟著回家了。當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會進入情感表達敏感期:突然非常依戀父母、黏著父母,對父母的態度、情緒非常敏感、脆弱,會因一點兒小事而哭哭啼啼。作為父母,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 當孩子說「我討厭你」時,大部分父母都回應錯了
    其次,我們要看到,孩子憤怒的背後,其實是在尋求愛、尋求關注。他們嘴裡說「我討厭你、我恨你」,實際上卻在說「我愛你,我需要你。」對於這一點,很多熱戀中的女生應該最有體會。當男友只顧著玩遊戲不陪自己時,很少女生會直接說「我想要你陪我」,而是憤怒地說「你怎麼總是玩遊戲,真討厭!」
  • 如何訓練孩子的情感認知與表達?
    1、孩子說「我要殺了我自己」當託尼.阿特伍德博士給孩子講解了「情感溫度計」的概念,情感溫度計總共有1-10個刻度,博士要求孩子從中選一個刻度來表達自己說「我要殺了我自己」的心情時,孩子選擇了第2個刻度。
  • 做好情感引導五部曲,教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情感引導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 讓孩子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的辦法。 孩子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你,最主要的原因 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可能父母也不會。 情感引導是在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準確地教會他這種情緒叫作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 從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中,解讀故事內容魅力和情感表達方法
    ②他能從認真的語氣和眼神讀懂你的感情剛開始小慄子問「猜猜我有多愛你」,大慄子說「哦,這我可猜不出來」於是小慄子張開雙臂說「我愛你這麼多」大慄子也張開手「我愛你有這麼多」小慄子又說「我愛你像這條小路伸到那邊」大慄子回答「我愛你跨過小河翻過山丘。」
  • 和你聊聊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
    ,在我們使用方法之前需要做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真實的,包括我也是,我也不是神。書裡Amy也寫了有效的溝通模型,與孩子溝通的一個方式,適合很多孩,這裡面有情感聯結、讀懂需求、積極引導、正面強化,大家可以買來這本書來研讀,關於孩子的磨蹭、青春期、叛逆,書中都會講到。
  • 當孩子說「我知道你討厭我」,含辛茹苦的媽媽懵了:我明明最愛你
    那天晚上我催著讓我娃洗漱睡覺,想趕在晚上十點前關燈。因為我娃動作慢了些,我不免有些急,話語裡夾著氣。突然我娃跟我說「我不想讓你當我媽了,你不是我親媽」,我有點發愣,嘴邊一句「你還不是我親孩子呢」差點脫口而出。定了定神後我問孩子「為啥這麼說?我要不是你親媽,會給你買玩具買衣服買書?會不管再困再累還要先顧著你?」
  • 聽懂孩子的話,讀懂孩子的心
    超過一半以上60%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很反感,厭惡自己的父母。喜歡自己父母的比例只有4.7%。也就是說你跟孩子如果不進行很好的溝通,去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很大概率你會把孩子教出問題,很大概率我們會成為孩子厭惡和討厭的那個人。什麼是共情?共情即同理心,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 讓孩子學會表達的4個步驟,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這節課,我將為你提供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適合各種性格的孩子,教你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孩子有需求時,你都應該及時回應,只有回應了,孩子才有欲望去表達,這也是對孩子表達能力的一種鍛鍊。但根據孩子要求是否合理,你應該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當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時,你應該積極地回應,這樣孩子也會同樣積極回應你。比如,孩子希望你陪他玩一會,你可以很高興地說「好啊,媽媽和你玩半小時,那玩什麼呢?」
  • 孩子,別在情緒中彷徨
    然而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讀懂孩子的內心需求,只是針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反應。這只能讓孩子認為,就連自己的父母都討厭、拒絕或漠視自己。要知道,孩子經常是通過與父母的相互作用,來逐漸認識自我存在、自我價值及學會如何應對各種情緒的方法的。只要認真觀察一下孩子的行為傾向就能發現,很多時候這些傾向都是在與父母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妨重新回顧一下孩子的語言和行為。
  • 正確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
    媽媽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我卻總是不明白愛是什麼。爸爸總是對我說,爸爸媽媽最愛我,我卻總是搞不懂,愛是什麼。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相信很多家長朋友都聽過這首充滿童趣的歌曲《愛我你就抱抱我》。這首歌真實地唱出了孩子們對愛的請求,也給家長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發。
  • 「有二胎後,越來越討厭大寶」,讀懂大寶行為,才能贏得孩子合作
    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或很"壞";或者覺得自己需求達不到而退縮,不敢再嘗試;又或者變成討好型人格,取悅他人;為了掩蓋錯誤而撒謊。所以,當你的孩子做出令人討厭的行為時,不妨告訴自己,他其實是在表達:"我感覺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了,幫幫我。"了解到這點,你就不大會認為孩子犯了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並去懲罰他企圖讓他從中汲取教訓。
  • 以智慧與愛讀懂孩子——愛的智慧在哪裡?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以智慧與愛讀懂孩子——《讀懂孩子》序言前不久,民進太原市委會副主委杜海柱同志給我來信,寄來了一本他主編的家庭教育案例精選《讀懂孩子》。海柱同志說,徵集案例的過程,促進了會員之間的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了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希望這些案例有能夠充分體現民進教育界會員的優勢和教育價值,給後來者提供借鑑少走彎路。我想,他的目的應該是能夠達到的。愛是教育的底色。教育離不開愛,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經常闡發的基本原理。夏丏尊先生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允許孩子哭居然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
    而從孩子本身而言,自己的哭聲父母就沒有接納過,情緒也從來不被理解,本來心裡已經夠難受了,還多了一層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委屈,孩子能不傷心嗎?2.孩子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哭了,肯定事出有因,說明心中的某種需求得不到滿足,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只能用哭聲來表達。
  • 樊登力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導教你帶出高情商孩子
    正如作者所說的:「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沒有獎勵,他們也應該去做正確的事。相對於玩具,孩子更容易因為愛、關注、交流、認可而努力表現。」情感引導,就是父母通過日常行為引導孩子學會大量的情感詞彙,教孩子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大多數孩子最初學會的都是大量的名詞和動詞:爸爸、媽媽、房子、大叔、鳥、拍、搖等,而對於:開心、快樂、沮喪、分享、委屈、忍耐、堅持等情感類詞彙卻知之甚少。
  • 孩子說討厭媽媽太傷人?看繪本《我討厭媽媽》學著和孩子溝通
    大家好,我是娃娃繪本館的小喬老師,今天要和大家推薦的繪本故事是《我討厭媽媽》,這是一個小兔子既抱怨媽媽,又深深愛著媽媽的故事。這本書是日本繪本大獎得主酒井駒子的經典之作,用孩子的視角表達了對媽媽的愛和依戀,非常的溫馨動人。本書適合3歲以上的小朋友閱讀。
  • 當孩子說「媽媽,我討厭你」的時候,你知道該如何回應嗎?
    其實是愛媽媽!有時候我覺得媽媽,好討厭!繪本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孩子眼裡的媽媽,是個非常普通的女人,她會睡懶覺,也會發脾氣,對孩子的愛細微且具體。繪本中小兔子對媽媽的抱怨是真實的,但對媽媽的依戀和愛也是真實的,小兔子的抱怨背後滿滿都是愛。特別是最後小兔子最後畏畏縮縮害羞地向媽媽問出:「你又看見我了,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