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孩子的話,讀懂孩子的心

2020-08-21 果凍香橙

各種調研表明,教育孩子成為了今天中國父母最為煩惱的一件事情。在教育孩子的煩惱當中,陪孩子寫作業,這個痛苦指數堪稱第一。


其實,教育孩子真有那麼困難嗎?

也不盡然。

接下來的時間,就給跟大家來溝通,關於教育孩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和孩子溝通,共情。


實際上我們每天和孩子說的話,對父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你說的話不知不覺的正在修正乃至主宰孩子的人生。

為什麼父母的作用價值是如此地至關重要,不可替代呢?

原因就是我們的眼神、表情、各種各樣的語言呈現給孩子一種暗示。他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不由自主、身不由己、莫名其妙、鬼使神差、無可奈何的變成了你想要塑造的那個樣子。

所以學校為什麼不能夠代替家庭,學校甚至在很多教育的功能上無法對抗家庭,就是因為家庭的這種滋養,對孩子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 :

聽懂孩子的話,讀懂孩子的心

01

讓孩子精力充沛的共情技術

我們在生活當中,都有自己的朋友、兄弟、閨蜜。當他跟你成為知己的關係,並且關係非常緊密的時候,他讓你做什麼事情,你是不問理由的,對吧?

其實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是患難之交,乃至生死之交。我們從要一個孩子開始,這個過程是多麼的不容易,充滿著艱難,甚至是拿命在要這個孩子!

好多媽媽因為自身的原因,胎兒在母體裡發育異常的原因,導致生孩子的那個過程,分險指數非常大。

但是因為我們不恰當的教養,我們用生命換來的孩子,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很多都變成了對立的,乃至敵對的!


北京曾經做過一個面對3000多中學生的調查。超過一半以上60%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很反感,厭惡自己的父母。

喜歡自己父母的比例只有4.7%。

也就是說你跟孩子如果不進行很好的溝通,去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很大概率你會把孩子教出問題,很大概率我們會成為孩子厭惡和討厭的那個人。

什麼是共情?

共情即同理心,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藉助對方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共情是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 ,

將心比心的心心相印。

如何去共情呢?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曾經應邀去輔導一個孩子,這是一個大男孩,躲在房間不吃不喝裡面已經兩天了。

他撐著一把傘蹲在角落,說: 「我是一個蘑菇」。

艾瑞克森醫生沒有馬上對小夥子說你要站起來,你要改變你自己這些話,他什麼也沒有說,只是在旁邊靜靜地觀察這個小夥子。

過了一會,他也在小夥子的旁邊,拿了一把同樣的傘,蹲在那裡。半個小時過去了,小夥子問艾瑞克森: 「你為什麼要蹲在這裡」?

埃爾克森醫生回答說: 「因為我是一個蘑菇啊!」 小夥子很開心 : 「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是蘑菇,你也是蘑菇,太好了」。

醫生突然站起來,小夥子很奇怪: 「你怎麼能站起來,你不是一個蘑菇嗎?」

艾瑞克森醫生說: 「對啊,我是一個蘑菇,因為蘑菇要長高,我當然要站起來,我已經長高了。」

小夥子說: 「不行,我也要長高,」於是也打著傘站了起來。

後來,他們一起喝水、吃飯、到戶外……

不知不覺中,隨著時間一步一步的推移,這個小夥子就康復了,願意去喝水,願意吃東西,又恢復了正常。

這就是共情,如果你想教育或者改變一個人,居高臨下地指手畫腳是行不通的。

你只有變成和他一樣的人,和他成為一夥,才能真正進入他的內心,體會他的感受。

俗話說得好: 「若要公道,打個顛倒」!就是這個道理。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 「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是啊,你不是我,怎知我的感受; 你不知我,怎能輕易判斷我的對錯。

教育的方向尤其是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方向,就是知、情、意,就是認知、情感、和意志,這和中國人講的智、仁、勇一模一樣。

認知就是一種智慧,仁愛就是一種情感,勇氣就是意志。

我們所說的共情就是恰恰給了孩子情感仁愛的這個支柱。如果僅僅只教孩子認知、學習,沒有情感、沒有意志作為支撐的話,你會發現這個根基是不穩的。

為什麼情感意志很重要?情感意志可以煥化出一個人的學習熱情、學習動力、還有學習的毅力。

勇氣可以讓孩子在困難面前,堅持的更久些,這是非常重要的。 冷漠的、沒有興趣、沒有動力,被動消極的人,他的能力和智商再強,也沒有辦法發揮出來。

放下自己,認真的傾聽。

比如說一個孩子正在哭,我們最糟糕的,也最常見的反應是: 「別哭了,煩死了!」「馬上住嘴,再哭就不要你了!」 她正在哭,她正在難受,你來這樣一句,別哭了。是否認,是不許可,是批評她在哭的這個動作。

一個正在哭的人,是不能一下子剎住車的。你可以思考,那得多痛苦。

更好的辦法是她在哭,「你看起來很傷心,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委屈,還是弄丟了心愛的玩具,還是跟誰發生了不愉快的衝突。」

你去理解她,感受她。她只有「哭」這一個舉動,你要在這個哭的周圍轉360度圈。分析內在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哭,然後根據原因,就事論事的去安慰她,開導她,從而幫助孩子拿掉這個心理包袱。

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就是關懷他的感受。

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相信這樣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

這是一個初中學生在飽受學習壓力、同學的排斥,人際關係的困擾之下萬分焦慮甚至自暴自棄的內心活動,在和父親的談話中,想要將這種情緒宣洩出來,但是,由於父親不懂得共情,只是一味地和孩子辯論,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我相信,下一次,孩子將不再把心裡的想法對你說出來!

讓我們看看正確的共情方式 :



這就是共情,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

因為愛著你的愛

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

幸福著你的幸福

因為路過你的路

因為苦過你的苦

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追逐著你的追逐

就像這首歌裡唱的 : 「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

總結 :

所有教育的本質最終都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我們和孩子共情的過程中,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教會他處處為別人著想,感恩父母的不容易,理解別人的苦衷。當孩子擁有了這樣的品質,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他將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樂觀的生活態度。


相關焦點

  • 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不是套路,聽不懂很可惜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覺察孩子語言背後的真正含義,才能進行有效溝通。孩子的話你真聽懂了嗎?父母們可能覺得這個說法有些可笑:孩子說的又不是外國話,有什麼聽不懂的呢?但是您有過這樣的體會嗎,買回了某種家用電器,照著說明書操作,還是搞不懂如何使用,尤其是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功能,這可是中文說明書呀。同理,聽到了孩子說的話並不意味著就聽懂了。
  • 你聽到了孩子的話,可你真的聽懂了麼?聽不懂談不上有效教育
    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覺察孩子語言背後的真正含義,才能進行有效溝通。孩子的話你真聽懂了嗎?父母們可能覺得這個說法有些可笑:孩子說的又不是外國話,有什麼聽不懂的呢?但是您有過這樣的體會嗎,買回了某種家用電器,照著說明書操作,還是搞不懂如何使用,尤其是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功能,這可是中文說明書呀。同理,聽到了孩子說的話並不意味著就聽懂了。
  • 如何讀懂孩子的心
    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晴下午北三醫院生殖中心工會請著名心理諮詢專家韓三奇老師來給我們講了一節《讀懂孩子的心》的課,韓老師是心理諮詢師評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第一批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心理諮詢師。清華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認證心理諮詢師,並長期兼任清華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中央財經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等首都多所著名高校臨床心理諮詢專家,深受學子歡迎。
  • 愛孩子,請先讀懂孩子的心
    樊登的《讀懂孩子的心》分享了一些育兒書籍中重要的教養規律,以及作者自己在親子教育中的心得體會。我們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控制孩子,也不是毫無邊際地放縱孩子,而是讀懂孩子的心,並與孩子一同成長。二、懂孩子、尊重孩子 讀懂孩子的心,要尊重孩子
  • 為什麼孩子明明能聽懂大人的話,卻當耳旁風呢?
    寶媽提問: 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話,但總是不執行,像是耳旁風一樣,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孩子明明能聽懂大人的話,卻當耳旁風呢? 魚媽回覆: 你好,我是魚媽。
  • 4個方法,讓自閉症孩子聽懂你的話
    很多家長對此不以為然,孩子現在還小,理解力弱,聽不懂很正常,只要持續不斷的輸入,孩子總能聽懂的。 按理講,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孩子長期聽不懂我們的話,孩子對於溝通的嘗試也會逐漸減少,長此以往,孩子和我們溝通的動機就會隨之消逝。 所以,如何給孩子做好語言的輸出,也是一門大學問呢。
  • 孩子犯錯說謊等壞習慣怎麼辦?如何和孩子溝通?聽懂孩子背後的話
    ,於是開始去理解和換位思考孩子的話語,並且去努力聽懂孩子背後的含義。,可儘管如此,也難以滿足我們的心,我們要求孩子完美,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已經慢慢的在改變了,往往結果適得其反,恐怕等真的去收穫果實的時候,樹根已經腐爛。
  • 《讀懂孩子的心》  讀書筆記三
    雲朵號原創可以說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職業,因為孩子一生下來我們就自動成為父母了;為人父母又是最難的職業,估計很少有父母認為自己完全勝任該工作,是很優秀的員工。如果需要持證上崗,又有多少父母能拿到合格證呢?我養著兩個孩子,深感養娃不易,想做好媽媽很難,想養出健康陽光可愛的孩子就更難了。
  • 原來孩子也會話裡有話,讀懂孩子的潛臺詞,才能讀懂孩子的心
    如果孩子回家後對你說:「父母,今天老師表揚了劉強。」你的反應可能是:老師為什麼表揚劉強;老師怎麼沒有表揚你;你呀,要向劉強學習……其實你並沒有理解孩子的真正意思。孩子講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表達一下他的情緒,作為父母,你沒有必要進行長篇說理。聽懂孩子的潛臺詞,給孩子一些安慰和鼓勵,是孩子最希望的。
  • 「育」別以為你懂孩子!家長必修課——聽懂孩子的話
    其實孩子的話你並沒聽懂!我們的孩子還處在一個成長發育的快速階段,不但身體日漸長大,心理層面也會隨著個人成長而發生變化。孩子有了家庭生活,也有了校園生活,有時候會向你撒嬌,有時候又會和你賭氣。↓↓↓(1)學會傾聽孩子的話
  • 寬容孩子的錯誤,讀懂孩子的心思,傾聽孩子的心聲
    地仔細看了一遍,心裡明白,這兩道題的知識點並不難,布希都懂,只是題出的方式有些繞,孩子腦子一時沒有轉過彎。地立即叫過希希,間:「希希,媽問你,老師課堂上講的課你聽懂沒有,你說聽懂了,為什麼這兩道題做錯了?媽媽再問你一遍,你到底會還是不會?」希希看了看題,撓著腦袋說:「不會。」老師講得太快,沒有聽懂。希希媽頓時火起,猛然將作業本扔到希希上,「沒有聽懂,你為什麼說聽懂了?
  •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讀懂孩子的心,讓孩子遠離焦慮
    父母+孩子=家,父母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讀懂孩子的心》中,有一章節是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遠離焦慮,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為什麼孩子會變得焦慮呢?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父母的情緒。父母的過度控制,過度緊張,就會把情緒放大,孩子的負擔就會越來越重。長期以往下去了,孩子內心的一個東西------安全感就被破壞掉了,產生了焦慮。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焦慮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通俗地講,焦慮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狀態。
  • 看到孩子讀懂愛:天使之心家排沙龍
    歡迎參加看到孩子~讀懂愛:天使之心家排沙龍一:1、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到孩子最直接最有力的幫助?2、如何給到孩子恰如其分的支持和滋養?3、孩子做作業磨蹭、厭學、偏科、成績差……4、孩子沉迷遊戲、內向、叛逆、離家出走……5、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脾氣暴躁、焦慮、鬱抑、甚至有自殺傾向……6、孩子自閉、多動症、癲癇、患重大疾病……7、孩子大齡不婚不嫁……孩子的這些問題讓我們父母頭痛、揪心卻又束手無策!
  • 父母不想傷害孩子,關鍵是學會《讀懂孩子的心》
    父母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有時卻是傷害孩子最深的人。有位朋友十分疼愛自家孩子,但由於性格急躁,忍受不了孩子磨磨蹭蹭,還喜歡看動漫的毛病,動不動就會大吼大叫,有時不惜用極其難聽的話語痛罵孩子。原本孩子十分活潑可愛,膽子很大,近些日子再去看他家時,發現孩子已經變得十分膽小,在陌生人面前唯唯諾諾,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 你能讀懂孩子言行背後的真意嗎
    孩童在做某些事時所說的話,父母以為他在說「傻話」,但孩童真的說的是「傻話」嗎?其實孩童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我們父母需要經過一道破譯的程序才能讀懂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孩童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孩童出生後不久,他就慢慢感知到某些行為能達成他的目的;也發現某些行為不能達成他的目的,於是成功達成了目的的行為他就保留了下來,那麼無法達成目的的行為就會被其淘汰了。心理學家將這種形式的學習稱為「鼓勵」或「增強」。
  • 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的確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已經無法"命令"他,也更難揣摩孩子的脾性,不過我們可以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找出原因,來幫助我們讀懂孩子心,幫助孩子減少甚至去除輕生念頭。0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揭秘人的五個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亞伯拉罕 ·哈洛德·馬斯洛創立。
  • 百依百順,不如讀懂孩子的心
    百依百順,不如讀懂孩子的心 1、不給寶寶把任性當作要挾父母的機會 父母:我看過前蘇聯英雄舒拉小時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吃飯後才吃的粉羹,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同意,而且沒有哄他,屋裡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陣後,不見回音,自覺沒趣就用木塊碼東西玩了。
  • 讀懂孩子這本書
    孩子就是一本書,但要真正讀懂它卻十分不容易。我們姑且以孩子愛「說謊」為例來探討一下孩子這本書。孩子為什麼說謊?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孩子們不敢說真話:說真話的結果往往是懲罰,而有時說了謊話,反而受到了表揚。
  • 若孩子早於這個時候能夠聽懂大人的話,證明他的大腦發育很強悍
    導讀:若孩子早於這個時候能夠聽懂大人的話,證明他的大腦發育很強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若孩子早於這個時候能夠聽懂大人的話,證明他的大腦發育很強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說教育:愛孩子,就要讀懂孩子的心
    跟孩子溝通原來是今天是周五,學校規定周五可以不穿校服,用來清洗校服。所以濤濤很想穿他的綠色蘋果的衣服,可媽媽說他穿白色的更好看不讓他穿。很多父母想當然地認為沒有誰比他們更了解孩子,因為孩子是自己每日看著長大的。有些父母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經歷的多,以過來人的姿態認為孩子還小,大事小事都要聽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