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調研表明,教育孩子成為了今天中國父母最為煩惱的一件事情。在教育孩子的煩惱當中,陪孩子寫作業,這個痛苦指數堪稱第一。
其實,教育孩子真有那麼困難嗎?
也不盡然。
接下來的時間,就給跟大家來溝通,關於教育孩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和孩子溝通,共情。
實際上我們每天和孩子說的話,對父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你說的話不知不覺的正在修正乃至主宰孩子的人生。
為什麼父母的作用價值是如此地至關重要,不可替代呢?
原因就是我們的眼神、表情、各種各樣的語言呈現給孩子一種暗示。他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不由自主、身不由己、莫名其妙、鬼使神差、無可奈何的變成了你想要塑造的那個樣子。
所以學校為什麼不能夠代替家庭,學校甚至在很多教育的功能上無法對抗家庭,就是因為家庭的這種滋養,對孩子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 :
聽懂孩子的話,讀懂孩子的心
01
我們在生活當中,都有自己的朋友、兄弟、閨蜜。當他跟你成為知己的關係,並且關係非常緊密的時候,他讓你做什麼事情,你是不問理由的,對吧?
其實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是患難之交,乃至生死之交。我們從要一個孩子開始,這個過程是多麼的不容易,充滿著艱難,甚至是拿命在要這個孩子!
好多媽媽因為自身的原因,胎兒在母體裡發育異常的原因,導致生孩子的那個過程,分險指數非常大。
但是因為我們不恰當的教養,我們用生命換來的孩子,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很多都變成了對立的,乃至敵對的!
北京曾經做過一個面對3000多中學生的調查。超過一半以上60%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很反感,厭惡自己的父母。
喜歡自己父母的比例只有4.7%。
也就是說你跟孩子如果不進行很好的溝通,去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很大概率你會把孩子教出問題,很大概率我們會成為孩子厭惡和討厭的那個人。
什麼是共情?
共情即同理心,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藉助對方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共情是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 ,
將心比心的心心相印。
如何去共情呢?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曾經應邀去輔導一個孩子,這是一個大男孩,躲在房間不吃不喝裡面已經兩天了。
他撐著一把傘蹲在角落,說: 「我是一個蘑菇」。
艾瑞克森醫生沒有馬上對小夥子說你要站起來,你要改變你自己這些話,他什麼也沒有說,只是在旁邊靜靜地觀察這個小夥子。
過了一會,他也在小夥子的旁邊,拿了一把同樣的傘,蹲在那裡。半個小時過去了,小夥子問艾瑞克森: 「你為什麼要蹲在這裡」?
埃爾克森醫生回答說: 「因為我是一個蘑菇啊!」 小夥子很開心 : 「原來不是我一個人是蘑菇,你也是蘑菇,太好了」。
醫生突然站起來,小夥子很奇怪: 「你怎麼能站起來,你不是一個蘑菇嗎?」
艾瑞克森醫生說: 「對啊,我是一個蘑菇,因為蘑菇要長高,我當然要站起來,我已經長高了。」
小夥子說: 「不行,我也要長高,」於是也打著傘站了起來。
後來,他們一起喝水、吃飯、到戶外……
不知不覺中,隨著時間一步一步的推移,這個小夥子就康復了,願意去喝水,願意吃東西,又恢復了正常。
這就是共情,如果你想教育或者改變一個人,居高臨下地指手畫腳是行不通的。
你只有變成和他一樣的人,和他成為一夥,才能真正進入他的內心,體會他的感受。
俗話說得好: 「若要公道,打個顛倒」!就是這個道理。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 「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是啊,你不是我,怎知我的感受; 你不知我,怎能輕易判斷我的對錯。
教育的方向尤其是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方向,就是知、情、意,就是認知、情感、和意志,這和中國人講的智、仁、勇一模一樣。
認知就是一種智慧,仁愛就是一種情感,勇氣就是意志。
我們所說的共情就是恰恰給了孩子情感仁愛的這個支柱。如果僅僅只教孩子認知、學習,沒有情感、沒有意志作為支撐的話,你會發現這個根基是不穩的。
為什麼情感意志很重要?情感意志可以煥化出一個人的學習熱情、學習動力、還有學習的毅力。
勇氣可以讓孩子在困難面前,堅持的更久些,這是非常重要的。 冷漠的、沒有興趣、沒有動力,被動消極的人,他的能力和智商再強,也沒有辦法發揮出來。
放下自己,認真的傾聽。
比如說一個孩子正在哭,我們最糟糕的,也最常見的反應是: 「別哭了,煩死了!」「馬上住嘴,再哭就不要你了!」 她正在哭,她正在難受,你來這樣一句,別哭了。是否認,是不許可,是批評她在哭的這個動作。
一個正在哭的人,是不能一下子剎住車的。你可以思考,那得多痛苦。
更好的辦法是她在哭,「你看起來很傷心,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委屈,還是弄丟了心愛的玩具,還是跟誰發生了不愉快的衝突。」
你去理解她,感受她。她只有「哭」這一個舉動,你要在這個哭的周圍轉360度圈。分析內在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哭,然後根據原因,就事論事的去安慰她,開導她,從而幫助孩子拿掉這個心理包袱。
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就是關懷他的感受。
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相信這樣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
這是一個初中學生在飽受學習壓力、同學的排斥,人際關係的困擾之下萬分焦慮甚至自暴自棄的內心活動,在和父親的談話中,想要將這種情緒宣洩出來,但是,由於父親不懂得共情,只是一味地和孩子辯論,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我相信,下一次,孩子將不再把心裡的想法對你說出來!
讓我們看看正確的共情方式 :
這就是共情,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
因為愛著你的愛
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
幸福著你的幸福
因為路過你的路
因為苦過你的苦
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追逐著你的追逐
就像這首歌裡唱的 : 「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
所有教育的本質最終都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我們和孩子共情的過程中,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教會他處處為別人著想,感恩父母的不容易,理解別人的苦衷。當孩子擁有了這樣的品質,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他將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樂觀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