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兩隻老虎》《新年好》《小兔子乖乖》等熟悉的兒歌耳熟能詳,流傳廣泛。形式簡短押韻,內容生動有趣的兒歌是寓教於樂的良好載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兒歌在海外中文教學中也發揮著獨到的作用。
兒歌形象生動 符合兒童認知
兒歌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詩歌,內容上多反映兒童生活情趣,傳播生活知識,詞句音韻流暢,易於上口,節奏輕快。中國兒童學習兒歌往往從詞語開始,然後學習詞組和句子。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形成概念和思維能力。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語言學教授李明潔說,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講,兒歌中有很多與成人話語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想像構型,有的聽起來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但這是兒童「舊邏輯」認知特點的表徵。這樣的兒歌對於兒童語言心理的認同和彰顯,能幫助孩子自然平和地過渡發展到成人話語的時期。
在海外中文教學中,兒歌同樣發揮作用。丹麥華人總會中文學校教師兼副校長俞露介紹說,她教的是平均年齡在5-6歲的漢語零起點兒童班。這些孩子雖為華裔,但出生在丹麥,母語為丹麥語。在教學中,她以兒歌為切入點,要求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兒歌,在課堂上給兒歌配上簡單動作,讓學生邊吟誦兒歌邊表演。每年考試時都加入兒歌內容。幾年下來,每個學生都能背十幾首甚至幾十首兒歌。
西班牙馬德裡愛華中文學校學前班教師王楨孜認為,兒歌在海外中文教學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令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教孩子們兒歌《你拍一,我拍一》。她說,這首兒歌押韻、輕快,加上拍手動作,遊戲感十足,讓孩子們覺得學習好似玩耍,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注意力,學起來特別快。在中國節日的演出中,孩子們還登臺表演了一番呢。
葡萄牙布拉加市的薩拉在當地孔子學院學習中文,今年剛滿10歲的她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她表示,自己很喜歡中文兒歌,也樂於通過兒歌學習漢語。有旋律的幫助,可以使她把學到的漢語知識記得更牢靠。
兒歌朗朗上口 鍛鍊語言表達
張彩娟在葡萄牙米尼奧大學孔子學院擔任漢語教師志願者。她說:「兒童記憶力好,模仿力強,辨音能力好,受母語的幹擾相對較少,發音準確性高於成年人。所以我會根據當地兒童的特點調整教學,選取簡單易學的兒歌訓練他們的中文發音。」比如,在學習關於動物的中文詞語時,我改編了兒歌《兩隻老虎》,代入所學的其他動物名稱,學生反響很好。學生在學了完整的兒歌后,回家後樂於在父母或朋友面前展示。這樣一來,他們更喜歡學漢語、也更有成就感了。這種以兒歌帶動漢語學習的方式既幫助學生記憶所學內容,也使得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林曉蓓的教學對象是大學生。但她也採取教唱兒歌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漢語。林曉蓓說:「因為印尼的語言體系裡沒有漢語的四聲,所以學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發音方面的問題。但我發現,我教授的學生無一例外都很喜歡唱歌,考慮到這種實際情況,我決定讓他們通過唱中文兒歌練習中文發音,感受漢語的聲調。在《找朋友》《數鴨子》這些經典兒歌中就有一些他們易混淆的語音語調。所以,學習這些兒歌對於學生是很好的發音訓練,效果不錯。」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副教授陳默也認為,可以適當地將兒歌引入成人漢語教學中。他說,兒歌中存在著十分有趣的民間語言遊戲形式,很適合作為外國漢語學習者的學漢語材料。例如繞口令,它是將雙聲、疊韻詞彙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集中在一起,形成讀起來繞口但又妙趣橫生的一種語言形式。練習繞口令,既可以使學習者吐字清晰、減少外語口音;又會增強學習者的大腦反應靈活度;還能增加漢語學習的趣味性,減少學習焦慮和倦怠感。
兒歌教化情感 形成中文思維
兒歌教學是海外中文教學中一種最常見的形式,不僅對於語言學習有促進作用,也是教化情感,讓學生逐漸形成中文思維的有效手段。美國波特蘭彩虹橋中文學校的劉亞非老師是一位有著20多年海外中文執教經驗的優秀教師。她介紹了自己的一些獨特做法。首先是自編兒歌,用其進行課堂管理。她說,自編兒歌在我們學校的課堂常規訓練和課堂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老師說「 一,二,三三,四」;學生就會齊聲接「五,六,七七,八 」。老師用兒歌開頭,學生用兒歌作答。只要聽到這個兒歌口令,孩子們不僅馬上安靜下來,注意力也都集中在老師這裡了。「多年來,這首自編的兒歌指令一直在使用,非常奏效。一些已經上了高中、大學的學生回來看我時,仍然不忘遵守這個指令。」劉亞非笑著說。
其次是鼓勵學生創作兒歌。雖然有時不太押韻、順口,但她總是給予鼓勵和表揚。孩子們熱情高漲、信心滿滿地用中文編寫串聯起簡單的字詞句,不僅訓練了中文寫作,也訓練了中文思維。從兒歌到散文、小作文,隨著中文寫作水平的一步步提高,學生的中文思維習慣也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