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傳統文化概覽》《當代兒童文學》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學教材10本。
「耳口相授傳萬代,它是長生不老歌」(張繼樓語),兒歌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成為深受小朋友們喜愛的文學樣式,緣於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特殊的作用。兒歌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方面。
一、感情健康,主題單一
由於兒歌主要以年幼的兒童為對象,而幼兒生活經驗少,知識有限,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弱,模仿性強,因而它比一般藝術形式更須具有明顯的教育方向性,為此要求內容正確,觀點鮮明,感情健康,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體現教育的方向性。並且,要在短小的篇幅中清楚地說明問題,使幼兒受到深刻的教育,這就要求兒歌的主題要單一;一首兒歌集中說明一個意思,不要在一首兒歌中表達多重意思,寫得很散,使幼小的兒童抓不住中心。例如傳統的兒歌《搖搖船》:
搖搖搖,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
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吃了糕餅上學校。
這首兒歌因為集中表現了外婆疼愛外孫,外孫依戀外婆的主題,歷來為幼兒所喜愛。歌末四句常因地因時因人而易,但前三句從未有過變化,這主要是因為這三句,充分突出了作品集中而單一的主題。
有些兒歌說不出什麼意思含義,只是對幼兒進行知識啟蒙教育,或只是為了鍛鍊他們的口語能力,但整首歌只包含一個目的,即只有單一的主題,如有一首繞口令,題名為《一個瓜》:
金瓜瓜,銀瓜瓜,瓜瓜落下來,打著小娃娃。
娃娃叫媽媽,媽媽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
這首繞口令,能集中矯正幼兒有關「a」韻母的發音部位,使之能辨清「瓜」、「媽」、「娃」等字的讀音,其創作目的是十分明顯的。我國民間流傳的大部分繞口令都屬於這一類。
二、音韻和諧,節奏鮮明
兒歌是琅琅上口的,這是因為它具有和諧的音韻、明朗的節奏。兒歌的音韻和諧,主要是指通過句子的押韻、詞句的迴環復沓以及模擬聲響等手段所形成的音樂感。
押韻是造成兒歌音韻和諧最重要的手段。所謂押韻是指兒歌中相關句子最後一個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使兒歌讀起來產生音韻上的和諧美。因是最後的一個字,所以又叫韻腳。怎樣判斷幾個不同韻母是不是相近的呢?主要是看韻腹和韻尾是否相同。一個完整的韻母可以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部分,首先看發音最響的韻腹是否相同,然後看有沒有韻尾,有韻尾的,韻尾也要相同,韻頭不管。兒歌押韻的方式主要有:連韻(句句押韻,一韻到底),隔行押韻(一般是首行及偶數行押韻)、幾行一轉韻(轉韻要自然和諧)。例如:
星星,月亮,(iang) 抬頭望望,(uang)
摘來點燈, 寶石光光,(uang)
借來梳頭, 照我模樣。(iang)
這首兒歌有四個韻母,「iang」和「uang」不是同一韻母,但它們的韻腹和韻尾相同,韻腹是「a」,韻尾是「ng」,屬同一韻。隔行押「ong」韻,聽感響亮,再加上疊音詞「望望、光光」的使用,產生了悅耳動聽的樂感,讀來十分上口,便於幼兒口頭傳誦。
詞語、詞句的迴環復沓以及直接模擬聲響也是形成兒歌音韻和諧不可忽視的手段。例如金波的《雨鈴鐺》,不僅選擇了發音開口大、響亮的「ong」韻母作為韻腳來取得音韻效果,還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使作品飄蕩出優美的韻律:如,運用了「沙沙響、沙沙響」的詞語反覆,採用了「房簷上」接「房簷上」的重複,使用了疊音詞「串串」「快快」,還反覆運用了音響質感十分突出的象聲詞「丁零噹啷」。由於多種手段的共同作用,使這首兒歌產生了奇妙的音樂效果,喚起幼兒聽覺的直感,仿佛淅淅瀝瀝的春雨聲、丁零噹啷的鈴鐺聲就在耳邊。
音韻和諧是兒歌的生命。可以不誇張地講,音韻不和諧的、沒有韻律的「兒歌」是不能稱之為兒歌的。兒歌語言的音樂性,主要是由節奏和押韻造成的。
節奏鮮明是兒歌的靈魂。節奏——又叫節拍,它是由音節的組合、詩句的停頓決定的。節奏要鮮明,句式要大體整齊,過於參差不齊的句子常會導致節奏不鮮明,甚至紊亂,拗口難唱。兒歌的句式一般以整齊的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為多,還有三、三、七言或三、四、五、七言交錯的。行數以成雙為多。大致節奏是三字句為二拍,五字句為三拍,七字句為四拍。例如鄭春華的《排好》:
排好,排好, ×× ××
小狗,小貓, ×× ××
小白兔別跳! × ×× ××
小黑馬別跑! × ×× ××
我們排好隊, ×× ×× ×
一起做早操。 ×× × ××
花鹿姐姐喊口令, ×× ×× × ××
脖子伸得高又高。 ×× ×× × ××
《小白兔乖乖》
小白兔乖乖, ▲▲▲/▲▲
把門開開, ▲▲/▲▲
快點開開, ▲▲/▲▲
我要進來, ▲▲/▲▲
不開不開就不開, ▲▲/▲▲/▲▲▲
媽媽沒回來, ▲▲/▲▲▲
誰叫也不開。 ▲▲/▲▲▲
小白兔乖乖, ▲▲▲/▲▲
把門開開, ▲▲/▲▲
媽媽回來, ▲▲/▲▲
我要進來, ▲▲/▲▲
快開快開快快開, ▲▲/▲▲/▲▲▲
媽媽回來了, ▲▲/▲▲▲
我來把門開。 ▲▲/▲▲▲
三、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兒歌的主要接受對象是幼兒。幼兒的思維、語言等尚處於人生的起步階段,深奧抽象、冗長複雜的內容是不利於幼兒理解接受的。因此,為了適應幼兒的思維特點和學習語言的需要,兒歌總是在有限的字數之間,在短小的篇幅之內,用淺顯明白的語言對人、事、物作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描寫,使幼兒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便於他們記憶傳誦。一般來說,一首兒歌大多在四行至十餘行之間,二十行以上的兒歌就算是篇幅長的了。例如傳統兒歌《丫頭丫》:
丫頭丫,打螞蚱,螞蚱叫,丫頭笑,
螞蚱飛,丫頭追,螞蚱跳,嚇得丫頭一大跳。
兒歌句短行少,不到三十個字,內容就是娃娃在綠草地上追打螞蚱的生活場景,動感十足;語言通俗易懂,全是生活中口語化的詞語,其中簡單的名詞「丫頭」「螞蚱」還各重複了四次。整首兒歌自然真切,好念、好學、好記。大概正因為如此它才流傳至今吧。
不但傳統兒歌如此,現代作家創作的兒歌也是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例如常瑞的《兩隻小象》:
兩隻小象河邊走,翹起鼻子鉤一鉤,
好像好朋友,見面握握手。
兒歌只有二十四個字,通過兩隻小象在河邊鉤鼻子嬉戲的情景,很自然地運用好像好朋友握手的比喻,直觀、生動地表達了小象之間的友情。幼兒不必思考就能感受到兒歌的溫馨。但凡背離了通俗易懂、篇幅短小原則的兒歌,必然是得不到幼兒喜愛的。
四、形象具體,想像豐富
集中地形象地描寫一件或幾件具體事物,達到單純、具體、形象的要求,這不僅因為形象是文學的基本特徵,作為文學形式之一的兒歌也不能例外。而且,因為兒童(特別是幼兒)的思維是直觀的、具體的,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從具體形象開始,通過客觀事物的形狀、色彩、聲音來思考,來理解周圍的世界的,因此要求兒歌寫得形象、具體。只有通過具體的事物或鮮明的形象,有聲有色的把事物最突出最具體的特徵表現出來,說明一個單純突出的主題,才容易被兒童接受,並且感到興趣。例如張繼樓的《下雪了》:
下雪了,下雪了,半天雲裡飛鵝毛。
塊塊水田鑲銀邊,座座青山戴白帽,
青松長起白頭髮,翠竹反穿羊皮襖。
小狗跟我上學去,朵朵梅花撒滿道。
這首兒歌描繪的人事景物都很具體,開頭兩句不僅具體地寫出雪花的形色,也能形象地感觸到孩子見到雪花的那種喜悅的心情。中間四句雪景的描繪,都是兒童的眼光裡的具體形象,最後兩句描寫人和小狗的活動,雖比較概念,卻以雪地上留下的足跡,補足了這個不足。作者以他那豐富的想像,勾畫了--個個非常具體的形象。
豐富的想像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點,作為詩歌一個門類的兒歌,當然也不可缺少這一因素。因為想像可以使形象達到高度集中,境界更加開闊,並使感情隨之飛馳。當然,兒歌的想像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例如,劉饒民的《海水》就是一首想像豐富的兒歌。請看第一節:
海水海水我問你,你為什麼這麼藍?
海水笑著來回答,海的懷裡抱著天。
作者把海水之所以呈現蔚藍的顏色,說成是因為它懷裡抱著天。這是多麼有趣的想像。再看第二節:
海水海水我問你,你為什麼這麼鹹?
海水笑著來回答,因為漁人流了汗。
作者把海水的鹹味歸之於漁人流了汗,這想像既平凡又出奇。讀來詩意盎然,洋溢著健康的兒童情趣。
五、生動有趣,娛樂性強
最早的兒歌產生並流傳於「母與兒戲,歌以侑之」或「兒童自戲自歌」的遊戲環境之中:母親給嬰兒念搖籃曲,追求的只是愉悅嬰兒,使之恬然入睡,不帶其它目的;孩子邊做遊戲邊誦讀遊戲歌,更是為了尋求玩的樂趣;即使是高聲吟誦那些繞口令、顛倒歌、連鎖調、字頭歌等形式的兒歌,也首先是為了享受音韻節奏上的樂趣、滿足聽覺上的快感,繼而才在不經意間得到思維、語言的訓練。所以周作人在他的《兒歌之研究》中有這樣的論述:「蓋兒歌重在音節,多隨韻接合,義不相貫……兒童聞之,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悅,不求會通。」可見,兒歌是最具娛樂性質的,而娛樂性質總是與趣味性緊緊連在一起的。例如傳統兒歌《菊花開》:
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開開!
開幾朵? 開三朵。爹一朵, 媽一朵,妹妹頭上戴一朵。
兒歌並非專門的遊戲歌,但在富於變化的節奏中,在和諧流利的韻律中,在自問自答的設想中,在童心可掬的表演動作中,充滿著遊戲的快樂。失去了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品格,兒歌本真的特性就消失了,兒歌就會變成成人手中的政治工具、教化工具。
總之,兒歌同玩具、遊戲一樣,是幼兒天然的朋友,這個天然的朋友對兒童來說是有趣的、好玩的,他們才樂於聽、喜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