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兒歌具有實用價值,是撫慰小兒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簡短,旋律舒緩,是甜美的呢喃。
催眠兒歌是撫慰小兒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簡短。在中國,它是旋律舒緩的甜美呢喃;在西方,它是帶有動蕩感覺的搖籃曲。
催眠兒歌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針對的是幼兒,其主要對象往往還不到一歲,並不懂歌詞的具體意義。普天下的母親都要唱催眠曲哄孩子睡覺,這是一種母愛,不管孩子聽懂聽不懂,只管唱。譬如:「噢噢,毛孩嬌,不吃砂糖吃甜糕。」這裡說的「毛孩」,通常是指嬰兒。又譬如:「噢噢,孩兒嬌,不吃麻糖吃甜糕。」唱歌時,母親隨口念叨,並不是真的讓嬌兒吃東西,只是把孩子攬入臂彎,輕輕搖,輕輕唱,讓這種節奏和氛圍伴孩子快快入睡。
而西方人的節奏更明顯。西方人為孩子催眠時,並不把幼兒抱在懷裡,而是放到搖籃中,一邊搖動搖籃一邊唱:「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的雙手輕輕搖著你,搖籃搖你,快快安睡。夜已安靜,被裡多溫暖;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的手臂永遠保護你,世上一切美好的祝願,一切幸福,全都屬於你;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愛你,媽媽喜歡你,一束百合一束玫瑰,等你醒來,媽媽都給你。」這種細膩溫馨的搖籃曲,聽起來十分感人。
與西方的搖籃曲相比,中國民間的催眠兒歌雖簡單而粗糙,卻直接而率真。為讓孩子儘快睡覺,母親們編唱的兒歌都直接命令孩子睡,而且往往借用大灰狼、黑狸貓來提醒小孩:「黑狸貓,你走吧,乖乖娃兒睡著了;噢噢,乖乖睡,乖乖睡睡不瞌睡。」這首歌中出現的「黑狸貓,你走吧」,看似在說服狸貓,讓狸貓快走開,實則在說服小兒,讓他快快睡覺,如若不睡,狸貓咬你!
說來有趣,老兒歌常拿動物來教育或嚇唬小孩,使小孩乖乖聽話。譬如前幾篇講的「紅眼綠鼻子,四隻毛蹄子,走路嗒嗒響,專吃小孩子」,就專門用來嚇唬不聽話的小孩。
話又說回來,《黑狸貓,你走吧》這首兒歌藉助動物來催眠,卻是十分有效,十分巧妙——對於小孩來說,他知道黑狸貓是存在的,卻並不害怕,因為有母親的保護。這首兒歌是豫西最具代表性的催眠曲,母親唱時用手拍著孩子,在這樣的撫慰中,在這樣的保護下,孩子會伴著悅耳的歌聲漸漸入睡。
我想,對母親來說,唱催眠曲時一定有著精神上的安慰和快感。這是一種守護,一種付出,一種包容。母親的懷抱是催眠曲最和諧的共鳴器,所以這類兒歌是帶著乳香的。西方那首著名的《搖籃曲》這樣唱:「安睡安睡,乖乖在這裡睡,小床滿插玫瑰,香風吹入夢裡,蚊蠅寂無聲,寶寶睡得甜蜜,願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陽升起。」意境和情調也都非常美。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母愛都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豫西鄉村的農婦自然不會唱優雅的搖籃曲,但她們會直接說服嬌兒:「娃娃睡,娘搗槌;娃娃醒,娘跳井。」你看中國的母親多艱辛啊!她得趕快把孩子哄睡了,才能去洗衣裳;她不想讓孩子醒來,如果他醒了,就得騰出時間帶他,就幹不成家務活了。
「娃子睡,娘搗槌,奶奶去地掐谷穗。掐一籃,包一包,拿回來,餵羊羔。羊羔吃吃好做(音zou)啥?好犁地。犁到那傍?犁到南場。南場碰到個賣糖哩,賣哩啥糖?芝麻酥糖,掐點老爺嘗嘗。粘住老爺牙,打死賣糖娃。賣糖娃,你走吧,老爺出來沒好話,穿哩勾勾鞋,戴哩牡丹花,一腳踢你個仰八叉!」看這首催眠歌,催得也太起勁兒了,東拉西扯,胡亂剪輯,玩起了電影「蒙太奇」,這可能是孩子總睡不著,所以母親只好搞了「相關連結」,胡亂唱開去。
據老人們講,過去生活艱苦,農村小孩營養不良或者吃不飽,晚上就哭鬧,大人們沒辦法,只好唱兒歌來催眠。如果在家裡催眠不管用,還要想辦法到外面試試。具體做法是用一張紙,寫上「天荒荒,地荒荒,我家有個夜哭郎,路上行人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然後貼到村口。
不論怎樣做,怎樣唱,總之一句話,就是想辦法讓小孩子睡覺。有時為了哄睡孩子,還得拿食物來「賄賂」,然後這樣唱:「東風涼,西風涼,娃子喝了不尿炕;東風颳,西風颳,小閨女喝了會紡花。」有時還要先和孩子玩一會兒遊戲,然後再哄他睡:「娃娃睡,娘搗槌;娃娃哭,娘做粥。娃娃笑,娘坐轎。娃娃起來蹦蹦,娘也坐下興興!」有時,要給孩子一個安全許諾:「孩子睡,孩子乖,孩子乖乖狼不來;孩子孩子睡著吧,大灰狼來了我打它……」(記者 孫欽良)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