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兒歌,是幼兒最早接觸的一類兒歌。從小狗小貓說起,將動物擬人化、人格化,是動物兒歌的特徵。
動物是兒童的朋友,將動物擬人化、人格化,是讓動物走近兒童的橋梁和捷徑。
「咪咪貓,上高橋,擔擔水,凹凹(音窪)腰。石榴骨朵結櫻桃,東一朵,西一朵,剩下一朵餵鸚哥。鸚哥餵得會掃地,一掃掃到南場裡,碰見一個賣糖哩。賣的啥糖?芝麻糖,掐一疙瘩兒叫我嘗,粘住老爺哩嘴,打斷賣糖哩腿。賣糖哩,你走吧,俺娘出來沒好話。紅緞子鞋,黑緞子襪,一腳踢你個仰巴叉。」
這首兒歌流傳在偃師、鞏義、孟津、伊川等地,傳唱範圍較廣,開篇以「咪咪貓」入題,主要抓住了貓的「凹腰」動作,形象逼真。貓這種動物,從靜止狀態轉入奔走狀態時,通常有一個「凹腰」的動作,尤其是貓從平地走到稍高位置時,也愛做這個「凹腰」動作——勞動人民通過長期觀察,準確地抓住了這些細節,真實而傳神,令人佩服。
筆者小時候無數次背誦過這首兒歌,印象非常深刻。但通常情況下,大人教唱動物兒歌時,多採取嚇唬的方式。原因是晚飯之後,小孩總愛纏著大人撒嬌,讓大人帶自己出門轉悠,而大人想去看戲或者去聽說書,於是拿這些兒歌嚇唬小孩。
其一:「太陽落 ,狼下坡,赤肚子孩子跑不脫!」這是告誡小兒太陽落山後,狼就要下山了,小孩子應該呆在家裡睡覺,不能出門。其中的「赤肚子」意為「赤裸裸」,沒穿衣服,露著肚皮,指幼兒。這首歌的另一版本是:「柔底(方言,指太陽)落,狼下坡,赤肚子孩子跑不脫。一跑跑到疙針窩,又扎屁股又紮腳!」還有一個版本是「日頭落,狼下坡,赤肚子孩子跑不脫;晌午錯,狼推磨,推住誰,誰難過。」
其二:「紅眼綠鼻子,四隻毛蹄子。走路嗒嗒響,專吃小孩子!」這一首兒歌就更怕人了,「紅眼綠鼻子,四隻毛蹄子」到底是啥怪物?小孩子你甭問,反正可怕得很!尤其是「走路嗒嗒響」,形象至極,恐怖至極,寂靜的夜裡,那怪物仿佛已經走近。最後一句「專吃小孩子」是關鍵——你還不睡覺嗎?還不聽話嗎?好吧,那怪物來了,把你吃掉。
以此來嚇唬不想睡覺的小孩,真是十分有用。小孩子只能把自己蒙在被子裡,連大氣都不敢出了。這首兒歌的另一個版本是「紅眼綠鼻子,四隻毛蹄子, 一臉紅血道,專吃小孩子」,聽起來也很駭人。這種兒歌,小孩子一般不唱,都是大人唱的,或者是大孩子唱,用來嚇唬更小的孩子。
當然,大部分動物兒歌還是蠻可愛活潑的,如:「小老鼠兒,爬缸沿兒,手裡拿著芭蕉扇兒。走一走,扇一扇,扇得毛兒直動彈。」看,小老鼠的形象多生動,有點像動畫片裡的老鼠造型。實際上,動畫片裡的老鼠形象,就是借鑑民間刻畫的老鼠形象創作出來的。又如「一二三四五,蛤蟆背著鼓,蠍子來弔孝,蟄住驢屁股」,很可笑。
還有「羊,羊,跳花牆,抓把草,餵你娘。你娘沒在家,餵你們老哥仨。」「小老鼠,上谷穗兒,摔下來,沒了氣兒。大老鼠哭,小老鼠叫,一對蛤蟆來弔孝。給它個布條它不要,給它個孝帽哈哈笑,咯兒嘎,好熱鬧。」「天上星,地上釘,叮叮噹噹掛油燈。油燈破,兩半個,豬叼草,狗拉磨,猴兒挑水井上坐。雞淘米,貓燒鍋,老鼠開門笑呵呵。」「哈巴狗,上南山,吃金豆,拉金磚。你點火,我吸菸,你放炮來我放鞭,劈裡啪啦過新年。」
其中,比較擬人化的有:「待客(音開)要殺老母雞,老母雞,淚淅淅,叫聲雞娃兒我囑咐你。聽見老鷹叫,藏到刺林兒裡。聽見胡雷(雷聲)響,藏到屋簷兒起(屋簷下)。喝水莫往深處去,恐怕溼了你毛羽,要是有娘在,伸開翅膀暖暖你…… 」比較通俗家常的有:「高高山上一頭牛,兩個犄角一個頭,四個蹄子分八瓣,尾巴長在身後頭。」
有時,動物兒歌會以謎語的格式出現:「頭戴紅帽子,身披五彩衣,從來不唱戲,喜歡吊嗓子」,這是說公雞。「年紀並不大,鬍子一大把,不論遇見誰,總愛喊媽媽」,這是說山羊。 「小小諸葛亮,獨坐軍中帳,擺成八卦陣,專抓飛來將」,這是說蜘蛛。「沒有腳,沒有手,背起房子就會走」,這是說蝸牛。「日出下山崗,日落回蜂房,年年出新主,日日採花郎」,這是說蜜蜂。「小扁擔,兩頭翹,光會屙,不會尿」,這說的是雞……(記者 孫欽良)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