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04月10日訊 教育部發文規範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明確提出: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並且高度關注接受"私塾"、"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的學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選擇"讀經教育"的人群約有十萬人。"私塾"、"讀經班"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模式?他們為什麼要放棄九年義務教育?他們對教育的探索與革新帶給孩子們的是希望?還是不可挽回的遺憾?當對"在家上學"群體的關註上升到國家層面時,義務教育又該如何自我反思?一起來看記者的調查。
他們因為不同原因放棄體制學校,開始了讀經之路
據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焦點》報導,在濟南東部某高檔小區的一處住宅裡,工作日時間每天都會傳出琅琅的讀書聲。在這裡讀書的孩子從3歲到6歲不等,他們每天在讀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從《弟子規》到《四書五經》。每天的課程安排除了讀經,還有半個小時左右的戶外活動,偶爾還會有國畫欣賞等課程。讀經,成為了學堂孩子們的生活日常。
在另外一個地方--濟南南部山區一棟山間別墅裡,也有一個"讀經班"--營爾學堂。在這裡讀經的孩子更加年長一些,從6歲到16歲不等,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各自因為不同的原因放棄體制學校,開始了讀經之路。
記者:到這兒來覺得有什麼不一樣?
營爾學堂學生:心情不一樣。
記者:在哪裡心情更好些?
營爾學堂學生:在這兒心情更好啊。
記者:為什麼呢?
營爾學堂學生:放鬆,沒有壓力。
記者:在體制學校裡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營爾學堂學生:我是不愛學習。壓迫感!
跟記者對話的是三位十幾歲的男孩兒,他們分別來自山東、福建和山西三個不同的省份,卻都帶著對體制內學校同樣的不滿來到"讀經班"。出於隱私的考慮,記者在報導中為他們使用了化名。來自福建三明市的楊洋今年12歲,從小學四年級離開體制學校之後,三年時間裡,他輾轉四個學堂,最終來到了濟南營爾學堂。
楊洋說:「在學校,老師大部分其實只是為了賺錢而已,讓我們寫特別多作業,把我們分數提高他就有錢了。私塾不這樣,私塾更人性化一點。」
16歲的陳明來自山西長治,來學堂讀書之前他上初中二年級,用他自己的話說:在學校裡他算是搗亂的孩子。被爸爸送到學堂之後,他經歷了長達半年的逆反期。
陳明:當時在學堂哭著想回家,我當時不知道私塾是幹嘛的。
記者:你現在知道是做什麼的呢?
陳明:知道,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記者:你這個口號太大了,對你來說你覺得學傳統文化最直接的感受?
陳明:就是把目標定型了,起碼不學傳統文化的在學習中迷迷茫茫,而我們把目標定清楚,往前衝就行了。
記者:你的目標是什麼?
陳明:我的目標:弘揚傳統文化,想做一個傳統文化的企業,賣一些琴棋書畫之類的。
記者:你覺得琴棋書畫就是傳統文化嗎?
陳明:也不是,就是傳統文化裡面的東西,傳統文化包括很多很多。
記者:你有沒有感覺到跟同齡人一種脫節?溝通不暢?
陳明:對,溝通不暢,因為我想的和他們想的不一樣。
記者:那有沒有比較煩惱?
陳明:沒有沒有,沒什麼。他們做他們的我做我的,我不能讓他們把我拖在水裡吧。
記者:你覺得如果不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就一定是失敗的嗎?
陳明:我肯定是失敗了,但他們不一定。像我們這些學習不好的,而且不願意學的我覺得肯定是失敗了。
記者:就是這種體制內目前的教育方式不適合你們現在的這種狀態?
陳明:對。因為不是很人性化,就是有些孩子適合,有些孩子不適合。
很多學生從體制學校轉到讀經班,是因為學習不好,不適應學校的生活。但是從山東菏澤來到營爾學堂讀經的王峰卻是個例外,今年15歲的他剛到學堂半年時間,之前在體制學校裡可以說是位佼佼者--考試成績都在前十名。他又是為什麼不喜歡上學的呢?
王峰:作業太多,煩了,不想幹了,看見老師就煩,老師老是叨叨叨叨叨叨。
記者:這裡老師不叨叨嗎?
王峰:這裡老師很少說,挺好的。
記者:這裡還有什麼吸引你的地方?
王峰:教學模式好呀。
記者:什麼樣的模式?
王峰:看什麼經典可以自己選讀,下午可以自己安排。
記者:一般你們下午都幹什麼?
王峰:看看書抄抄經。
記者:一點都不煩悶嗎?不鬱悶嗎?
王峰:煩悶啊。
楊洋插話:那是你心沒定下來,你心定下來了到哪都不煩了。
在對話中,記者感覺到,營爾學堂的這三位學子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思維方式,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很清晰,客觀冷靜,對現狀滿意,對自己正在走的這條讀經道路也異常篤定!他們告訴記者,在讀經班,除了讀經他們偶爾還會學習書法、古琴、武術等等,但是,像電腦、電視、手機這些電子產品都是不允許使用的,外面的花花世界對他們來說很疏離。
在眼下的中國各地,以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為主導的讀經班有很多,所讀的內容從《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到《四書五經》,不一而足。在讀經界人士看來,孩子們從童蒙開始接觸國學經典,可以培養他們的正知正見,涵養品格,為未來的為人處世夯實道德基礎。
讀經班老師:「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教人做人」
採訪中記者也接觸到了很多從體制學校轉到讀經班任教的老師,賀平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來自山西運城河津市,曾經在河津當地的小學校當過八年的教師。離職之後,她開辦了一家業餘讀經班,開始招收願意讀經的體制內學生。與此同時,她的孩子也在小學五年級時離開體制學校,開始讀經典。
賀平告訴記者:「我作為一個體制內的老師,我就覺得我的孩子要是以後上這樣的教育,我就不會滿意。我就感覺到好多孩子學得也不高興,心理也不健康,在厭學,他們學的那些知識也不是很有用。所以我就開始對教育思索,開始學習探索,就了解到了讀經教育。比如說我們知道'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嘛,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可是你看我們現在的學校裡面,重點只在教孩子做題。」
與賀平的情況類似,山東菏澤曹縣的姬允是一位已經有三十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她今年已經54歲了。在退休之前,她一直是曹縣當地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從2014年開始,她在曹縣開辦起了一家孔子學堂,學堂所開設的課程包括全日制幼兒讀經和周末業餘讀經班等等。當記者問到在體制學校當老師和私塾裡當老師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時,姬允是這樣說的:「體制內那也是做教育,我們現在也是在做教育,可是體制內的時候沒接觸傳統文化,對這種人性的教育悟得不透,做得不好。因為現在的老師啊,他們都是功利性的,一切看分數,怎麼會考呀、比賽呀,誰的分數高誰教得好,還是應試教育。他們沒有考慮到:我作為一個老師怎樣做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有利於孩子的人生?他沒有去關注人性教育這一塊。」記者問到:「您覺得傳統文化更關注的是人性教育?」姬允稱,「是呀,傳統文化像《弟子規》這些經典都是講的做人之道呀,天地之道、君子之道,對吧?」
"學習經典,學會做人",成為很多讀經界人士的共識,這也是他們所認為的現行義務教育最為缺乏的一部分。濟南市的陶波,是一位讀經孩子的家長,她同時也正在從事讀經教育的相關工作。陶波認為,理想的教育,首先應該開啟孩子的智慧,「因為讀經典的孩子是聖人的智慧在引導他,他不會被現實層面的一些東西給絆倒。如果你學得再多,哪怕學到博士,但你的心靈是陰暗的,勢必會在某個事情上爆發出來。這些孩子把生命中的那麼多時間用來學知識,而沒有學做人的智慧,我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全國各地讀經界人士的思想高度統一。在他們看來,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弊端重重,不利於孩子成長。正是基於這個想法,目前國內選擇"在家讀書"的群體越來越多,包括讀經班、私塾在內的多種"在家上學"教育方式正在成為國家教育部、教育研究機構以及義務教育學校都在關注的熱門話題。教育,到底該怎樣進行才更有利於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面對"在家上學"群體的日益壯大,現行義務教育會受到哪些觸動和警醒呢?請繼續關註記者明天的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楊凡、楊本敬、梁延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