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美股、A股的CRO巨頭藥明康德,落地港股。
12月13日,藥明康德(香港股票代碼:2359)宣布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板。每股H股發售價68港元,全球發售共計約1.16億股,其中90%為國際發售,10%為香港公開發售,募集資金超過75億港元。
截至13日收盤,藥明康德報收68港元/股,與開盤價持平。
從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2015年私有化回歸,而後「一拆三」將子公司合全藥業掛牌新三板、藥明生物港股上市、主體藥明康德A股上市,資本運作大戶藥明康德如今又把自己帶到了第三個市場港股,開啟了新一輪的資本市場運作。
11月30日,在香港舉行的一場上市發布會上,藥明康德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革對包括21世紀經濟報導的媒體表示,「我們公司的管理層不是資本能力強,實際上是執行能力強。藥明康德的業務75%來自國際客戶,25%來自中國客戶,這些公司大多數都是創新公司。」
近年來藥明康德不斷對外強化其「醫藥研發賦能平臺、構建大健康生態圈」的功能,無論是資本市場運作、實際生產業務還是對外投資布局,藥明康德正在給自己規劃出一條更加國際化方向的道路。
「長尾戰略」
2000年,藥明康德由李革等人創立,以傳統的醫藥研發外包服務CRO、合約生產組織/合約研發及生產組織服務CDMO/CMO業務起家;向全球製藥公司、生物技術公司以及醫療器械公司提供一系列的實驗室研發、研究生產服務。在取得一定市場佔有率後,2007年8月藥明康德在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發行價為14美元/股。
「在2007年紐交所上市以後,沿著新藥研發的產業鏈,從早期的藥物發現到藥物臨床前的研究、工藝研發,到最後的臨床研究、商業化生產,在紐交所上市的七八年時間裡我們建成了整個產業鏈。」藥明康德聯席執行長胡正國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同時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併購,主要是產能和能力的併購。」
2015年8月,藥明康德宣布私有化,於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0日從美國紐交所退市,2015年12月10日收盤後,藥明康德宣布完成私有化,私有化價格為5.75美元/股,46美元/ADS,交易涉及資金33億美元。
作為CRO巨頭,2015年藥明康德的私有化回歸被業界認為是中外資本市場對同類型企業的估值差所造成,其時業界亦有「藥明康德希望轉型研發新藥」、「投資者希望藥明康德專注於CRO主業」等說法。
私有化後的藥明康德以更加強勢的方式回到了資本市場。藥明康德將其業務「一拆三」,2015年,負責小分子藥物生產服務的合全藥業掛牌新三板;2017年1月,生物製藥公司藥明生物宣布在港交所掛牌上市;2018年5月,藥明康德在A股主板上市。
同時,藥明康德整個集團以平臺的定位不斷加速併購,不再滿足於CRO、CDMO/CMO業務。
胡正國解釋了重組之後各家公司的定位,「藥明生物專注在生物藥,主要是蛋白、單克隆抗體,最近也進入了疫苗領域的CDMO。合全藥業專注在基因大數據平臺的建立,其餘全部都在藥明康德裡,包括小分子藥的發現、臨床前研究一直到商業化生產,細胞基因治療的CDMO藥物,臨床前和臨床後的檢測,包括藥物和醫療器械,還有臨床後的業務都在藥明康德平臺。」
「還有一家是藥明明碼,專注於基因大數據、大平臺的能力建設。在過去的幾年裡面,從2015年底到今天,我們在細胞基因治療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再往下走會在人工智慧、醫療大數據、診斷領域深耕。」胡正國表示,藥明康德早期服務的對象更多是國際大藥廠或中大規模的生物藥企公司,「五年以前,我們開始進行所謂的『長尾戰略』,給大量的初創公司賦能。目前在為3300多個客戶服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初創和生物科技公司,要把長尾伸得更長。」
從CRO到國際化
12月12日,由CAR-T巨頭美國巨諾(Juno)公司和藥明康德集團共同創建的藥明巨諾宣布其位於上海浦東張江的研發中心正式落成,主要專注於細胞免疫療法的研發、轉化及應用。2018年5月,藥明巨諾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6月,在研產品JWCAR029成為中國首個獲批的CD19靶點的CAR-T產品。
今年5月,藥明生物相繼宣布了兩筆海外投資。第一筆投資是其在愛爾蘭新建生產基地,計劃未來五年內在愛爾蘭敦多克市共投入3.25億歐元。第二筆是計劃投資8000萬新幣(約合3.8億人民幣)在新加坡新建現代化生物製藥生產基地。這兩項投資分別是藥明生物建立的第一和第二個海外生產基地。
藥明生物執行長陳智勝對此表示,公司進一步可能會在愛爾蘭加大投資,「這是國際戰略,將來形勢可能不穩定,愛爾蘭會成為我們很重要的戰略地。我們的研發基地設在中國,生產在歐美,更靠近目標客戶。」
這是藥明康德整個集團不斷拓展國際化的縮影。
根據H股招股說明書,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度,藥明康德營收分別為48.83億、61.16億、77.65億元,大部分收入來自中國區實驗室服務及CMO /CDMO服務。胡正國透露,「我們92.5%的收益來自『回頭客』,獲取新客戶的成本越來越低,我們投資44個公司,今年有3個IPO。」
「這次在香港發行H股後,首先一大部分資金是用來在中國、美國和中國香港建實驗室、生產基地。」胡正國表示,其次不斷投入新的前沿技術,內部研發和外部併購,以及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及人才培養等。
根據IgeaHub發布的《2018年全球十大CRO企業》報告,藥明康德排第9.2017年,全球CRO服務市場估計價值362.7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增長7.6%至393.3億美元,到2023年達到563.4億美元。2017年,全球有超過1100家CRO公司。市場集中在前十大公司,2017年總收入為345.14億美元。
根據藥明康德H股招股說明書,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按收益計算,排名前15的CRO及CMO / CDMO於2017年佔全球藥物研發外包服務市場的27.1%,達到1041億美元。藥明康德為亞洲最大的藥物研發服務平臺,按2017年收益計算佔據全球1.1%的市場份額。不過,許多跨國及本地的中小型 CRO都在爭奪該市場,包括美國公司Catalent,昆泰,Covance及Charles River和中國公司凱萊英,泰格醫藥及方恩醫藥。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