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武術軟器械,人們馬上會想到三節棍、九節鞭、梢子棍、流星錘、 繩鏢加之因周杰倫而瘋魔青少年的兩節棍等等。就繩鏢、流星錘的概念,查閱了較多的武術教材,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武術》教材是這樣闡述的「繩鏢、流星錘」:都是以繩索纏繞身體各部而變化出許多動作的套路練習。主要動作有踢球、拐線、纏脖、「十字披紅」、「胸前掛印」等,它的特點是「巧打流星順打鞭」,練習流星錘和繩鏢都須用巧勁。一根長索在身前、身後、腳部、肘部、頸部纏繞收放,不用巧勁就難以變化自如,它是技巧性較強的項目。但就武術「軟器械」概念,筆者在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研究其普遍外形、共性及通用功能將之「軟器械」定義為:用不同節次的金屬環或鏈將短小的金屬、木質器械或繩索進行連接,並將之運用於護身、纏繞、放長擊遠、方法變換使之可軟、可硬,便於攜帶的收攏性器械。
流星錘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人類發展初始,採用的任何器械均為自然界賜予,因而幾乎沒有經過加工,用自然藤條拴住石頭即為最簡單的流星錘,不但可以擊中、還可纏繞、羈絆食物乃至動物,以後演變成為兵器用於戰鬥,戰國時期「水陸攻戰圖」上就有雙手使流星錘,襲擊敵人的形象。明代戰場作為兵器開始使用,以繩索或以鐵鏈扣系一兵器,手執鎖鏈之一端,而用力將自己所系之器擲出擊人或鉤人;其作用介乎短兵與遠射器之間,可以拋擲擊遠,亦可縮短以擊近身敵人之兵器也。明代戰場上不同兵種用之頗多,不但歩卒、騎兵均用之,且出海遠去的明代海軍亦用之,用作舟上戰及登錄後拋擊土人之特種兵器。在清代民間藝人常用流星錘「打場子」。
西部紅拳典型的軟器械有流星錘和繩鏢,固流星拳諺有「開場的流星、掃場的刀 (春秋刀),可見流星錘在西部紅拳中佔據的重要地位。而就武術器械流星錘,學者郝心蓮在中華武術實用百科中這樣闡述:「流星錘又名線錘,屬軟兵器暗器。流星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中天空中飛行的一種隕石的稱謂」。調查中看到流星錘就外形分為單流星和雙流星兩種:長繩一端系一錘稱單流星錘,長繩兩端各系一錘稱雙流星錘。流星錘形常見的有南瓜、甜瓜之外形,其分有瓣,重一斤左右,錘與繩之間有2-3個鐵環相連,並系有彩綢,錘繩一般粗細為3米左右,雙流星繩長減半。較多的拳師在初學流星錘時很是辛苦,由於錘頭為金屬制的圓頭,而在西部最初錘繩是用棉線編制而成,錘墜在繩頭端,是而要運用柔軟的長繩將其揮灑自如絕非易事。假以時日經過反覆習練、熟練後錘繩、錘頭時而蜿蜒柔軟「青龍纏項」、時而硬如剛鐵「霸王脫甲」,活靈活現、眼花繚亂,故紅拳拳諺有:「江湖浪蕩綜合用,打人離不了丈二繩」。
西部紅拳流星錘基本的打法有:手打、肘打、肩打、頭打、背打、腰打、膝打、腳打等,也即運用身體各部位為基點進行纏繞擊打、放長擊遠。拳諺有:「一收一放如閃電、專打人的胸和面」等。單、雙流星在使用時上下翻飛、刁鑽詭異、放長擊遠、軟硬兼備而突顯其能。由於雙流星較單流星運用時難度更大、雙手左右齊用、加之器械技術的運用,需耗用非常多的時間進行磨練才能熟練掌握、駕輕就熟,故而近年來習練之人已不多見。
繩鏢,和流星錘同屬古代軟兵器械之一,較流星錘外形的區別在於它是由一條長繩和一個拴在繩頭的金屬鏢頭組成。鏢為圓錐形或菱形,長約四寸、重半斤,繩長一仗二尺。繩與鏢之間有三至五個鐵環相套,同樣系有彩綢,繩的另一端打成活套,以便手握。同樣演練和使用時,利用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做纏繞收放,放長擊遠 。現代紅拳使用的繩鏢外形多為稜形(六稜或四稜),還有槍頭形的金屬尖狀頭,又叫甩頭。鏢頭後系或不系彩綢隨個人喜好。鏢頭後鐵環最中間一環、兩側各加一環,因而表演時環上、鏢尾上若加彩綢就會絢麗奪目,引人入勝;但要注意錘彩的大小需配合錘的重量,若錘彩過大則運行中錘身飄,若錘彩過小,則錘身速度過快不易掌控,故而尺寸大小適宜,錘彩實則在運行中可起到穩定風速的作用。
西部紅拳中流星錘和繩鏢由於用綿軟堅牢的繩系之,繩之纏繞便於攜帶,特別是習練中隨耍拳人揮灑自如,可遠可近、可軟可硬、可套可解,但其最主要還有放長擊遠。錘頭有掄打和擊打、鏢頭有點穴之功效。由於常用於突然襲擊,因而古代很多人將它們也用作重要的防身暗器。
西部紅拳流星錘和繩鏢雖同為軟器械,練習方法相比較而言,繩鏢較流星錘技術簡單一些。流星錘主要方法為纏、繞、撤、鑽,拋、送為主,運動路線開闊;而繩鏢主要的方法為纏、送、拋、擊、掃、掄等,故而在技法傳授上就有 「流星打手腕、繩鏢穿心喉」的說法,另有「巧打流星、順打鞭」之說,精準、畫龍點睛的描繪出兩種軟器械主要的著眼點和最終目的,突顯流星錘以「巧」制勝的技術特點,體現出西部紅拳人的聰明智慧。
但是紅拳流星錘和繩鏢在練法上各所不同。對於流星錘初學者,一般用布袋裝好一定分量的沙子或莊稼,繩頭將之系好,慢慢掄動、逐漸揮舞長繩反覆習練,剛開始運用之時,繩之軟綿、沙袋在揮舞中以圓運動轉變為直線運動,一定的速度、力度逐步加速。最初習練時由於生疏經常將自己打的渾身青紫,唏噓蹦跳不已,因而若沒有堅強的毅力、由衷的熱愛,不花費相當的功夫、不受相當的被打之苦,很快就會因怕痛退縮而絕堅忍不下來。後經過一定時間、技術的打磨,習練中用心體會錘頭套繩由根起,細心揣摩手握繩的力度及手型,可據動作之不同而不同、進而在手中滑行,繩子似握非握,收緊、放繩之長、短相宜。隨著錘繩圓熟越來越順從心意、可逐步根據自己功力的不斷增加適當增加沙袋乃至錘頭重量,使其活靈活現、指東打西,意到錘到、隨心所欲、人錘合一。
而習練紅拳繩鏢的練法,可利用放繩的勁力發鏢疾出,但發鏢的準頭絕不是一蹴而就。初學者可隨自身習練時間及熟練程度的推移,調整習練定點目標由大而小、由點而空、由固而活,逐步精準,直至整個動作隨繩的掄圓、出鏢、收鏢完整圓熟、通順,一氣呵成,擊中點位、擊穿形孔。
由於流星錘及繩鏢外形均有彩綢,特顯示出彩綢在器械運用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體現在以下三點。首先,彩綢在古戰場上可防濺血滑手。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由於流星錘、繩鏢在戰爭中必定會沾粘到血液,血液順著繩子流至錘繩上,一旦血液在繩,錘繩就會變得滑手,不易控制,故而錘、鏢彩可起到粘血、阻擋血液流至錘繩的作用。其次,隨著時代的更替、戰爭的消失,錘彩、鏢彩起到很好的美飾作用,其顏色、大小可根據使錘人個人喜好,配備堅硬冷峻的金屬錘與鏢,使流星錘和繩鏢在急收放長、左右纏繞以及各種打法的不同轉換中,起到抓人眼球的醒目作用;再次,還可在光線不足使用的時候,起到顯著的標識性作用。
西部紅拳之流星錘的技術特點:放捶時出手一條線,多以二郎擔山勢變招換式,技法多纏,繞,撤,鑽,運動路線開闊。常用的口訣為:「流星本是一根繩,耍開好像一條龍;前耍一丈龍擺尾,後打八尺虎翻身;上邊耍雪花蓋頂,下邊耍古樹盤根」;還有「流星本是鐵疙瘩,老君爐裡去煉它;煉了七七四十九,到今失在江湖手;上殿耍的君王愛,下殿耍的文武誇;鐵疙瘩,銅疙瘩,兩宮一見笑哈哈」。
西部紅拳繩鏢的技術特點是:以巧見長,不拘套路,多以二郎擔山勢變招。常用的口訣為:「繩鏢線錘丈二繩,十字披紅背在身;巧結活扣帥掛印,急用之時快如風;直打如槍一條線,彎弓射虎任意行;前後左右上中下,秦瓊背鐧宜巧用;老龍臥項任意轉,左右盤肘取中鋒;張飛騙馬分內外,青龍出海虎出洞;二郎擔山利變勢,判官脫靴腳面釘;巧踢毽子蝴蝶飛,浪子踢球最難行;霸王卸甲前滾翻,飛鏢取勝急收回」。
流星錘及繩鏢作為傳統紅拳的古老器械,在現代的西部因世代相承、由衷喜愛作為標誌性器械還保持有非常高的使用率,特別是流星錘由於在西部紅拳中佔據的重要地位,故而在不同地域及省份常常可見紅拳人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纏甩耍練,且隨漫長歷史長河之時間轉換、始終在西部紅拳世代傳承中佔有一席之地而難能可貴。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