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費用破億搶跑國產CAR-T空白賽道 藥明巨諾上市「補血」拼速度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研發費用破億搶跑國產CAR-T空白賽道 藥明巨諾港交所上市「補血」拼速度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導

繼11月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首日破發後,藥明巨諾-B(02126.HK)股價在11月4日繼續跌落,截至11月4日收盤,跌4.55%,報價21港元,以盤中19.38港元創新低,較發售價23.8港元低逾18%。直到11月5日開盤,藥明巨諾才開始出現反彈上漲勢頭,9:50報價22.3港元/股。

作為今年第10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創新藥公司,首次觸電二級市場的藥明巨諾似乎尚未吸引更多投資者,時至港交所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的第三年,業內人士認為,高前景的前沿生物仿製藥的背後是高研發風險,港股投資者風格趨於冷靜。

而決定藥明巨諾能否打開市場填補虧損窟窿的第一步,便要看其主打候選產品CAR-T藥物的命運走向。

研發費用破億上市輸血

藥明巨諾是「藥明系」的第三家上市公司,由藥明康德(603259.SH,02359.HK)與美國巨諾(Juno Therapeutics) 在2016年4月合資成立。專注於血液瘤和實體瘤的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發、轉化及應用,主要聚焦CAR-T和TCR療法的研發和生產。

藥明巨諾至今仍無產品上市,研發成本高企。據其招股書披露,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上半年,藥明巨諾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598.9萬、1.36億、8226.6萬,投入逐年增加。再看其虧損狀況,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6個月,公司分別虧損2.72億元、6.33億元以及6.5億元。

從A輪融資到上市,藥明巨諾不斷通過外部資本為研發輸血。本次赴港IPO,藥明巨諾擬以23.80港元的發行價全球發售9769.2萬新股,募集資金23億港元(約3億美元)用於核心產品relma-cel(瑞基侖賽注射液)的進一步臨床研發工作和營銷團隊的搭建、其他在研產品的進展推進、新的潛在收購機會及營運資金等。

藥明巨諾的母公司藥明康德為醫藥研發合同外包公司,本身具備研發實力,設立子公司這一形式意義何在?對此,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相當於CRO公司將其部分研發項目單獨劃分出來,成立為一個子公司,投資者的投資方向更加明確,使得相應研發項目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獲得融資,這在CRO和新藥研發領域非常普遍。

2018年,藥明巨諾A輪獲得900美元融資,淡馬錫、紅杉資本中國和元明資本領投。今年6月,藥明巨諾獲得藥明康德、紅杉資本、淡馬錫等老股東增持,完成1億美元的B輪融資。除高領資本外,太平資產管理、橡樹資本等知名機構均躋身基石投資者之列。

根據其招股書,藥明巨諾已建立了靶點涵蓋CD19、CD22、BCMA、WT1等,用於治療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的7款全面且差異化的細胞免疫療法產品。其中,JWCAR029(relma-cel,瑞基侖賽注射液)是其主打候選產品,是一款靶向CD19的CAR-T療法,擬開發用於治療各類B細胞惡性腫瘤。2020年6月,relma-cel用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三線治療的上市申請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受理,並於今年9月被納入優先審評。

CAR-T,全稱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款CAR-T藥物上市,但研發賽道早已熱鬧起來,已有兩款CAR-T產品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進入等待上市審批階段。除了藥明巨諾的1類藥瑞基侖賽注射液外,還有復星凱特的 3 類藥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數據顯示,全球CAR-T臨床試驗數量已高達700餘項,截至今年3月,中國已正式開展臨床試驗148項,僅次於美國,共涉及CAR-T細胞治療產品131個。

CAR-T仿製藥拼速度

據《華夏時報》記者從艾美達公共資料庫獲得的信息,截至10月30日,我國共有13款CAR-T藥物進入1、2期臨床研究階段,共12家企業(包括合作企業),涉及南京傳奇生物、合源生物(天津)、上海明聚生物、上海科技製藥、北京妙藝醫療、南京馴鹿醫療、華道(上海)生物、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成都銀河生物、北京馬力喏生物、科濟生物、深圳普瑞金生物,3期臨床階段暫時空白。

而在全球範圍內,已獲批上市的CAR-T產品有三款,均以 CD19 為靶點,分別是諾華(Novartis )的 Kymriah,主要用於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吉利德(Kite)的 Yescarta和 Tecartus,分別主要用於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復發或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治療。

不過,CAR-T的昂貴价格讓大批患者望而卻步,諾華Kymriah約需51萬美元一療程,吉利德的Yescarta費用大約40萬美元一療程。那麼國內企業上市後應如何定價?市場競爭力在哪裡拉開差距?

走在國內CAR-T梯隊排頭的藥明巨諾無疑擁有先發優勢,史立臣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藥明巨諾的CAR-T產品如果能夠順利在國內上市且價格有競爭優勢,估計銷量會很快打開,初期定價不要太高,先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有利於前期的市場教育和醫生教育。」他認為,仿製藥研發的技術難度要比新藥研發簡單很多,關鍵在速度,上市早的企業如果有技術專利,還能享受5到10年的專利期。

隨著國外前沿藥企免疫治療新藥專利的陸續到期,國內一大波生物製藥項目和企業興起,前有PD-1/L1,今有CAR-T等各靶向治療藥物被一一仿製,然而,藍海過後就是紅海,按照史立臣的觀點,如果CAR-T藥物上市的企業超過5家,必將如同PD-1藥品生產企業的命運,被納入國家藥品集採搶佔市場份額,屆時研發速度落後的企業就失去了競爭優勢。

但能否在最後一公裡持續領跑還是未知數,目前除了復星凱特的產品納入優先審評外,傳奇生物的產品獲美國「突破性療法認定」,後來者居上的可能性也在,「布局晚的企業如果資源整合能力強,獲得了大量的原始研發數據,就可能在短期內完成臨床試驗。」史立臣表示,同時他認為,身為中美合資公司的藥明巨諾因為更加熟悉美國新藥上市評審規則及流程,在中美兩地同步申請上市認證更加有優勢,有潛力打開全球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與藥明巨諾同樣為高瓴資本投資,且同在港交所上市的嘉和生物及雲頂新耀的新股價格表現也不盡人意,嘉和生物的漲勢只持續了頭兩天即急轉直下,截止11月4日收盤,嘉和生物為 18.96港元/股,相比招股價24港元,毛虧5.04港元/股;上市17個交易日以來,雲頂新耀股價呈滑梯趨勢,從78.8港元/股跌至目前的59.05港元/股。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相關焦點

  • 國內CAR-T新貴藥明巨諾謀求赴港上市,計劃募資3億美元
    從今年四月開始,不斷有消息披露稱上海藥明巨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JW Therapeutics,以下簡稱 「藥明巨諾」)即將上市,近日,路透旗下「國際金融評論」 報導稱藥明巨諾將赴港上市,擬集資 2-3 億美元(約合 15.5-23.3 億港元),並已委任高盛和瑞銀安排上市事宜。
  • 藥明巨諾(2126.HK):中國潛在FIC&BIC的CAR-T療法
    Relma-cel 在療效與國際現有已經上市的兩款CAR-T療法相若的情況下,安全性數據明顯好於這兩者。市場拓展速度慢於預期。   公司簡介   藥明巨諾是中國領先的細胞治療公司,目前處於臨床階段。181 億美元, 2019-2024/2024-2030的複合年增長率為45.3%/25.0%。
  • 藥明巨諾、榮昌生物即將招股,富途助你把握醫藥股「打新」良機
    本月末上市的兩家公司分別是頂著「藥明系」光環的藥明巨諾,以及研發生物創新藥的榮昌生物。藥明巨諾是一家專注於細胞免疫療法的生物製藥公司,成立於2016年四月,是由藥明康德和美國巨諾公司共同創立。巨諾是美國T細胞療法巨頭,該公司研發的CAR-T療法曾取得良好數據。
  • 「尊嘉打新」藥明巨諾-B(02126.HK)申購分析:藥明系第三家IPO
    其他產品多數處於臨床早期,短期內不僅無法給公司貢獻業績,還會「燒掉」公司不少資金,因此上市融資意義重大。CAR-T療法在近年來成為生物醫療領域最火熱賽道之一,但這也引發了眾多公司和研究機構湧入該賽道。作為一家與傳奇生物(LFGN.US)比肩的生物技術公司,在擁擠的賽道、「貧瘠」的市場中,藥明巨諾能否保持在CAR-T賽道的領跑地位或將成為決定其未來估值的關鍵。
  • 正心谷又一夥伴企業藥明巨諾在香港主板上市
    來自藥明巨諾的一線員工共同敲鐘,慶祝公司掛牌上市 「在香港上市是藥明巨諾非常重要的裡程碑。」藥明巨諾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怡平醫生表示, 「藥明巨諾成立的初衷是通過突破性細胞療法的開發,改變中國癌症患者的治療方式。依託我們頂尖的技術平臺和研發能力,我們將持續投入以推動藥明巨諾核心候選產品的全面商業化,推進和擴展我們的產品線,並通過創新及規模效益持續提升我們的生產能力及供應鏈水平。」
  • 活體藥物還是醫療技術——十字路口的國內CAR-T企業
    早在2016年2月,全球還沒有任何CAR-T產品上市之時,藥明巨諾作為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率先起跑,引進美國巨諾的CAR-T技術平臺及其在研產品JCAR017。 「工藝和質量控制決定產品的療效,而穩定性和一致性是CAR-T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
  • 首款CAR-T要來了,4款獲突破性治療認證,中國CAR-T療法將迎突破
    為避免我們資料收集過程中出現遺漏,請創新藥研發企業及時將創新藥研發進展通報給我們,以便我們及時計入指數並計算權重。聯絡郵箱:sbcxyyb@163.com人民金融·創新藥資料庫監測顯示,近日復星醫藥旗下復星凱特CAR-T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的上市申請進入行政審批階段,預計將在近期獲批。如果獲批,將是國內首款CAR-T療法產品。
  • CAR-T 系列終篇 | 研發格局及國內標的選擇
    鑑於當下生物技術的更新速度,預計CAR-T療法還將帶給市場更多驚喜。 本報告擬從CAR-T療法技術基礎入手,分析CAR-T療法的局限性及研發方向、行業發展情況、研發情況與如何選擇國內標的、投融資情況及行業總結。一 CAR-T臨床試驗概況在全球範圍內,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數量正在大幅增加。
  • 【藥咖君】集採入局新玩家;國產疫苗價格、銷量雙受挫;國際藥品...
    第三款國產託法替尼獲批上市。 藥明巨諾的car-T療法我國率先報產。 國產第2家,國內HPV疫苗迎來新的攪局者。 強生重磅靶向CD38抗癌藥在華提交2項新上市申請。
  • 藥明巨諾併購Syracuse,開啟TCR布局
    籌劃四年,穩步進軍 TCR2016 年,美國 Juno Therapeutics(NASDAQ:JUNO)和藥明康德正式成立藥明巨諾,目的是為了開展 CAR-T 和 TCR 療法的研發和生產。但相比於即將有上市產品的 CAR-T 領域,藥明巨諾在 TCR 領域的布局還相對薄弱。
  • 國產化妝品崛起?「國貨之光」銷售額兩小時破億、關注度超國際大牌...
    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國產新銳美妝品牌正迎高速增長。今年「雙十一」,完美日記蟬聯彩妝品類銷售額第一,花西子緊隨其後。小奧汀、珂拉琪等國產品牌銷售額均在兩小時內破億。而這背後,實惠的價格和精美的包裝是吸引消費者的主要因素。
  • ...月上半月新藥研發:雙抗賽道如火如荼,信達生物挑戰「藥王」修美樂
    一方面,生物類似藥的上市時間正在縮短,廠家必然在藥品低價格的前提下維持市場推廣力度,但也存在扎堆競爭的局面,比如本期的阿達木單抗,雖然已有3個國產品種上市,但後面仍跟隨著超過20家企業的研發項目。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25年,雙抗研發管線的增長速度可以達到常規單抗藥物的3倍,且隨著全新雙抗進入市場,同時已上市雙抗獲批更多適應症,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0億元)。
  • 國產心血管器械上市公司十大金剛,雲起龍驤!
    - 結構性心臟病:TAVR持續火熱,積極布局研發二尖瓣及三尖瓣修復/置換產品。- 電生理:業務增長快速,技術壁壘較高,未來可期。- 神經介入:高潛力細分賽道,未來收入增長點。- 主動脈及外周介入:壁壘較高,創新和整合空間較大。國產心血管器械十大上市公司市值一覽(截止2020年5月15日)
  • CAR-T療法臨床試驗申請獲批 國內的「南京傳奇」們值得關注
    不過,從2017年12月8日受理到2018年3月13日獲批,歷時92天的審批時間也傳遞出不斷加快的「中國速度」。相關資料顯示,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免疫療法,近年來被認為是癌症治療領域成功的方法之一,因此備受市場推崇。CAR-T療法目前主要適用於兒童和年輕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 港股打新:藥明巨諾、螞蟻集團接踵而至
    星宇轉債對應的正股是星宇股份,公司專注於汽車車燈的研發、設計、製造和銷售,是我國主要的汽車全套車燈總成製造商和設計方案提供商之一,客戶涵蓋歐系、日系、美系和中國等多家國內外主要的汽車整車製造企業。港股打新大參轉債,評級AA,(建議申購)。大參轉債對應的正股是大參林,公司是一家集醫藥製造、零售、批發為一體的集團化企業。
  • 首個國產生物類似藥漢利康獲批上市 填補了市場空白
    中國網財經4月28日訊(記者杜丁)首個國產生物類似藥漢利康獲批上市,昨天在「首屆上海血液腫瘤國際高峰論壇暨首個國產生物類似藥漢利康上市會」上,漢利康臨床試驗主要研究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表示,漢利康是我國藥政主管部門今年批准上市的第一款抗腫瘤藥物
  • 跟誰學融資近9億美元 業內表示「燒錢」拼不出未來
    12月7日跟誰學宣布,幾家價值投資者已約定購買總計約8.7億美元的公司新發行股票。市場人士認為,這是頭部在線教育公司新一輪技術、內容及營銷大戰的升級,即使是上市頭部在線教育公司也要開始補充彈藥了。伴魚市場部負責人翟磊對此不以為算,靠「燒錢」拼不出未來,如果做不到穩定增長,資本市場不會繼續買帳,一旦後續資本跟不上,資金鍊斷裂,後果不堪設想。
  • 益生菌乳飲品亂象叢生 國產菌種研發成空白
    益生菌乳飲品亂象叢生 國產菌種研發成空白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01 00:24:20
  • 個性化掘金者搶跑內衣賽道
    根據該集團公開數據,在2015年的銷售額為1.5億歐元,2017年銷售額已下滑至1.4億歐元,錄得虧損。不過這並不影響其對中國市場的企圖心。在Laperla的業績公告中指出,亞洲市場的活躍表現,尤其是中國市場,使得Laperla在亞洲區銷售額增幅曾一度達到40%。
  • 國產醫療器械上市公司Top15,群雄逐鹿!
    然而美容行業產品新技術迭代速度較快,技術專利壁壘較高,同時行業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在疫情影響經濟下行趨勢下,需要依靠在內生研發和資本外延拓展,保持公司長期穩定的競爭力。TOP 6:大博醫療  (002901.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