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研發費用破億搶跑國產CAR-T空白賽道 藥明巨諾港交所上市「補血」拼速度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導
繼11月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首日破發後,藥明巨諾-B(02126.HK)股價在11月4日繼續跌落,截至11月4日收盤,跌4.55%,報價21港元,以盤中19.38港元創新低,較發售價23.8港元低逾18%。直到11月5日開盤,藥明巨諾才開始出現反彈上漲勢頭,9:50報價22.3港元/股。
作為今年第10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創新藥公司,首次觸電二級市場的藥明巨諾似乎尚未吸引更多投資者,時至港交所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的第三年,業內人士認為,高前景的前沿生物仿製藥的背後是高研發風險,港股投資者風格趨於冷靜。
而決定藥明巨諾能否打開市場填補虧損窟窿的第一步,便要看其主打候選產品CAR-T藥物的命運走向。
研發費用破億上市輸血
藥明巨諾是「藥明系」的第三家上市公司,由藥明康德(603259.SH,02359.HK)與美國巨諾(Juno Therapeutics) 在2016年4月合資成立。專注於血液瘤和實體瘤的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發、轉化及應用,主要聚焦CAR-T和TCR療法的研發和生產。
藥明巨諾至今仍無產品上市,研發成本高企。據其招股書披露,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上半年,藥明巨諾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598.9萬、1.36億、8226.6萬,投入逐年增加。再看其虧損狀況,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6個月,公司分別虧損2.72億元、6.33億元以及6.5億元。
從A輪融資到上市,藥明巨諾不斷通過外部資本為研發輸血。本次赴港IPO,藥明巨諾擬以23.80港元的發行價全球發售9769.2萬新股,募集資金23億港元(約3億美元)用於核心產品relma-cel(瑞基侖賽注射液)的進一步臨床研發工作和營銷團隊的搭建、其他在研產品的進展推進、新的潛在收購機會及營運資金等。
藥明巨諾的母公司藥明康德為醫藥研發合同外包公司,本身具備研發實力,設立子公司這一形式意義何在?對此,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相當於CRO公司將其部分研發項目單獨劃分出來,成立為一個子公司,投資者的投資方向更加明確,使得相應研發項目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獲得融資,這在CRO和新藥研發領域非常普遍。
2018年,藥明巨諾A輪獲得900美元融資,淡馬錫、紅杉資本中國和元明資本領投。今年6月,藥明巨諾獲得藥明康德、紅杉資本、淡馬錫等老股東增持,完成1億美元的B輪融資。除高領資本外,太平資產管理、橡樹資本等知名機構均躋身基石投資者之列。
根據其招股書,藥明巨諾已建立了靶點涵蓋CD19、CD22、BCMA、WT1等,用於治療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的7款全面且差異化的細胞免疫療法產品。其中,JWCAR029(relma-cel,瑞基侖賽注射液)是其主打候選產品,是一款靶向CD19的CAR-T療法,擬開發用於治療各類B細胞惡性腫瘤。2020年6月,relma-cel用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三線治療的上市申請獲得中國國家藥監局受理,並於今年9月被納入優先審評。
CAR-T,全稱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款CAR-T藥物上市,但研發賽道早已熱鬧起來,已有兩款CAR-T產品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進入等待上市審批階段。除了藥明巨諾的1類藥瑞基侖賽注射液外,還有復星凱特的 3 類藥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數據顯示,全球CAR-T臨床試驗數量已高達700餘項,截至今年3月,中國已正式開展臨床試驗148項,僅次於美國,共涉及CAR-T細胞治療產品131個。
CAR-T仿製藥拼速度
據《華夏時報》記者從艾美達公共資料庫獲得的信息,截至10月30日,我國共有13款CAR-T藥物進入1、2期臨床研究階段,共12家企業(包括合作企業),涉及南京傳奇生物、合源生物(天津)、上海明聚生物、上海科技製藥、北京妙藝醫療、南京馴鹿醫療、華道(上海)生物、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成都銀河生物、北京馬力喏生物、科濟生物、深圳普瑞金生物,3期臨床階段暫時空白。
而在全球範圍內,已獲批上市的CAR-T產品有三款,均以 CD19 為靶點,分別是諾華(Novartis )的 Kymriah,主要用於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吉利德(Kite)的 Yescarta和 Tecartus,分別主要用於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復發或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治療。
不過,CAR-T的昂貴价格讓大批患者望而卻步,諾華Kymriah約需51萬美元一療程,吉利德的Yescarta費用大約40萬美元一療程。那麼國內企業上市後應如何定價?市場競爭力在哪裡拉開差距?
走在國內CAR-T梯隊排頭的藥明巨諾無疑擁有先發優勢,史立臣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藥明巨諾的CAR-T產品如果能夠順利在國內上市且價格有競爭優勢,估計銷量會很快打開,初期定價不要太高,先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有利於前期的市場教育和醫生教育。」他認為,仿製藥研發的技術難度要比新藥研發簡單很多,關鍵在速度,上市早的企業如果有技術專利,還能享受5到10年的專利期。
隨著國外前沿藥企免疫治療新藥專利的陸續到期,國內一大波生物製藥項目和企業興起,前有PD-1/L1,今有CAR-T等各靶向治療藥物被一一仿製,然而,藍海過後就是紅海,按照史立臣的觀點,如果CAR-T藥物上市的企業超過5家,必將如同PD-1藥品生產企業的命運,被納入國家藥品集採搶佔市場份額,屆時研發速度落後的企業就失去了競爭優勢。
但能否在最後一公裡持續領跑還是未知數,目前除了復星凱特的產品納入優先審評外,傳奇生物的產品獲美國「突破性療法認定」,後來者居上的可能性也在,「布局晚的企業如果資源整合能力強,獲得了大量的原始研發數據,就可能在短期內完成臨床試驗。」史立臣表示,同時他認為,身為中美合資公司的藥明巨諾因為更加熟悉美國新藥上市評審規則及流程,在中美兩地同步申請上市認證更加有優勢,有潛力打開全球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與藥明巨諾同樣為高瓴資本投資,且同在港交所上市的嘉和生物及雲頂新耀的新股價格表現也不盡人意,嘉和生物的漲勢只持續了頭兩天即急轉直下,截止11月4日收盤,嘉和生物為 18.96港元/股,相比招股價24港元,毛虧5.04港元/股;上市17個交易日以來,雲頂新耀股價呈滑梯趨勢,從78.8港元/股跌至目前的59.05港元/股。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