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期我們在媽媽溫暖的子宮裡,吃由媽媽幫助通過臍帶運輸,喝就喝自己的尿(孩子喝了羊水之後會拉出尿,之後再喝回去,胎兒期的尿很乾淨)甚至吃完變成的垃圾也是媽媽幫助拉出來。
這麼嬌氣的胎兒出生後,幸好偉大的造物者製造了母乳,只要吸吮就有了,而且好消化好吸收,還可提高孩子免疫力的免疫因子。
但是孩子慢慢長大,母親的母乳也會慢慢減少,營養成分也在下降,熱量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求,而從母體帶來的鐵消耗光了,母乳中的鐵又太少了,再不補鐵孩子大腦會缺氧,變笨了!這時候不得不給孩子吃「飯」。
但是孩子的胃腸不能一下子從好消化好吸收的母乳中跳到我們成人的飯菜,怎麼辦?
把形狀變一下,米飯變成米粉,而且可以通過加水弄成稀一些或者是稠一點,剛開始吃的時候可以稀一點點,慢慢的等孩子吃久了就可以濃稠一點。
孩子吃不了菜怎麼辦?
沒關係孩子還在吃母乳,母親吃菜孩子也可以補充到維生素。
孩子吃不了肉怎麼辦?
孩子到了6個月需要補鐵,而鐵主要存在於肉類食物,孩子這時候吃不了,所以就把鐵加入了米糊中,我們在給孩子買米粉時,要買含鐵的米粉(事實上我們現在市面上合格的米粉,基本上都是富鐵的米粉)
現在的米粉不但是富含鐵還有促進孩子生長發育的鈣,鋅以及各種維生素。
在孩子7個月左右時,喝母乳加上科學的添加輔食可以讓孩子更健康,而如果輔食沒加好,就容易讓孩子在這段時間出現胃腸不適,甚至是腹瀉,便秘等情況。
1、用骨頭湯給孩子衝調米粉
不少家長認為骨頭湯補鈣,骨頭的鈣都在湯裡面,事實是這樣的嗎?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博士生導師蔣卓勤教授做過相應的實驗,發現骨頭湯鈣含量比自來水少
蔣教授買來40斤豬骨頭,用4種不同烹飪方法熬成湯,之後檢測其中鈣的含量,發現不同方法(用的水是純淨水,就是沒有其他礦物質的水)熬出來的骨頭湯的鈣濃度在2毫克/100毫升和4毫克/100毫升之間。而牛奶中的含鈣量是其的50倍以上。
甚至一些硬度高的自來水含鈣量都會在30~60毫克/100毫升,也就是相當於骨頭湯的鈣比自來水更少,比自來水要低10倍以上。自來水的含鈣量比骨頭湯還要高十倍(熬骨頭的湯是用純淨水)
骨頭白白的成分不是鈣也不是蛋白質而是脂肪,而我們的米粉中已經有一定量的脂肪,如果再用骨頭湯來衝米粉,會導致脂肪過高,容易讓孩子腹瀉。
2、幾時加輔食?參照別家孩子
不少家長養娃都是照著別人家同齡的孩子養的。看你家孩子一餐可以吃兩碗,我家只吃一碗,看你家孩子都這麼高了,我家孩子只有這麼高,看你家孩子都長四顆牙了,我家孩子還沒有長。總之就是無窮無盡的比較。
燕子自己母乳很充足,4個半月的孩子每天喝母乳也可以喝飽,對食物也沒有什麼興趣。
但燕子看到鄰居家裡4個半月的小胖加輔食了,想著我們家孩子比小胖還大兩天,別人都加輔食了,我們也快點加吧,要不然以後長不高,長不大,沒想到孩子吃了之後卻腹瀉了。不但沒有變重一點,反而因為腹瀉都瘦了兩斤。去看醫生時被醫生教訓了一通,孩子還這麼小,就急著給孩子加輔食,吃飯以後的時間長著呢,母乳要讓孩子吃足6個月去。
每個孩子添加輔食的時間並非一定固定,比如4個多月的孩子吃母乳還吃得飽,生長發育也正常,到了5個月還可以一個月長一斤,身長也是一個月長一釐米多,那就別急著加,以後孩子還在幾十年的時間來吃飯,而純喝奶的時間也就是幾個月,所以讓娃多享受一天是一天。
最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嬰兒建議滿180天後再加輔食,也就是滿6個月到第7個月才開始添加輔食。
過早添加輔食,孩子過敏或者消化不良的風險增大。早於6個月添加輔食是有前提的:如媽媽的母乳不太夠,或者是孩子長得太快,比如4個月就有17斤而且一天喝10次奶,都還會餓哇哇的哭,才會考慮添加。
建議給孩子添加輔食最早不要早於4個月,最晚不要晚於8個月。至少是什麼時間主要看孩子的情況。
3、第一個添加的輔食是米湯或果汁而不是米粉
幾年前,朋友圈有一份孩子輔食添加時間表被瘋狂的轉發,大概是寫著孩子4個月可以加果汁,5個月可以加米湯,6個月再給孩子加米粉。
事實上這是一份偽科學的輔食添加表。
一加輔食就給孩子加果汁,甚至還為了口感更好,在果汁裡加糖,想想孩子開始吃東西就吃這麼重口味的食物(甜)以後還會吃那些淡而無味的米糊嗎?估計這娃連母乳都不願意喝了。
加上果汁中有果酸會影響孩子的胃,對身體並沒有多大的好處。
美國兒科學會發布的《兒童飲用果汁指南》中建議孩子不要給一歲以下的孩子喝果汁。
之前已經提到不建議給6個月前的嬰兒喝果汁,現在把年齡擴大到了一歲,也說明果汁對我們的嬰兒的身體健康並沒好處,甚至是有壞處的。
給孩子喝米湯當輔食也是錯當無營養的米湯當寶。
不少老人說,米湯就是米油,米的營養都在米湯裡面,事實上從營養來看:米飯>米飯>粥>米湯。米湯的營養是最低的,給孩子喝米湯只有水和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喝下一肚子水,孩子就更不想吃東西了。
4、用奶瓶給孩子餵輔食
很多家長就覺得孩子習慣吃奶瓶了,用奶瓶給孩子喝米糊喝得快,甚至自己把孩子的奶嘴剪得孔大一些,好讓孩子可以更好的喝到米糊。
給孩子吃米糊是為了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為了讓孩子慢慢的脫離奶瓶,用碗吃飯。
還用奶瓶吃米糊,那就變成喝米糊了,還會導致孩子以後脫離不了奶瓶,不利於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甚至孩子久久學不會吃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之前見過一個小女孩,從小由保姆帶著,保姆非常細心,從小吃米糊時都是用奶瓶,甚至吃粥時也會奶瓶,孩子吃的食物都是非常軟爛的,後來孩子到了6歲稍微硬一點的飯也吃不了,大塊一點的肉也咬不了,還你一個不到一歲的小娃兒吃一些軟爛的食物。
後來營養師建議家長要多給孩子吃一些塊狀的食物,結果孩子都不怎麼咬就吞下去了,經常是吃什麼拉什麼,胃腸非常差,孩子也非常瘦。
5、孩子能吃飯後就上桌和大人一起吃
一般我們建議孩子在3歲前的飯菜家長都是單獨給孩子製作。
孩子飯菜的特點是軟一點,碎一點,非常淡(一歲前不放鹽,一歲後放少許,一天不超過2克的鹽)
而大人的飯菜口味重,有鹽有醬油還有味精,甚至是加入各種香料。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能吃飯了,什麼都要讓他試一點,大人的青菜給孩子吃一些,大人的肉也給孩子試一點,甚至直接讓孩子吃大人的菜。
過多的鈉過多的添加劑會加重孩子腎臟的負擔,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也是降低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容易生病。
而且大人的飯菜一般會比較大塊,孩子的咀嚼能力有限,加上吞咽能力還不成熟,孩子咬不爛,直接吞下去可能會堵住喉嚨,甚至不小心誤吸入氣管,出現窒息,那時家長就後悔莫及了。
寫在最後:
孩子的生長發育需要時間,也需要科學的餵養,媽媽有愛孩子的心,更有在有懂孩子的本領,孩子才能更健康更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