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人喜戴銀,無銀配戴非客家」,為何客家婦女喜戴銀飾品

2020-12-20 棠梨子樹下

戴銀飾是客家婦女的傳統。在客家人居住的村寨,最為顯眼的就是女人們的銀飾,不論是老婦、少婦、姑娘、娃子,都有著她們各自的銀飾打扮自己。銀飾從娃產起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換、充實。剛落地不久的毛伢仔不分男女,婆婆就把她早準備好的「長命鎖」掛在毛伢仔的胸前.意思是鎖住富貴,長命百歲。

一個月後是做「滿月」的喜慶日子。那天,有好多親朋前來祝賀。做外婆的除了要給外孫送去衣服鞋帽、風衣背帶外,最使人眼饞的就是銀飾。如:頸箍、銀鎖、吊著銀質小鈴鐺的小手圈. 綴在帽簷上白銀鑄成的十八羅漢頭像……手圈套在白嫩的小手腕上,頸箍圈在頸脖上,銀鎖如大鐘擺似的垂在胸前:帽簷上的十八羅漢頭像形態各異,菩薩隨身保佑平安。滿身銀飾的毛伢仔偎在一身銀飾的媽媽懷裡,更是光彩照人。較為寬裕的家庭還要有腳 圈.腳圈上也吊著銀質小鈴鐺,蹣跚學步時,一路叮噹一路笑。

到換牙的年歲,女娃手腕上的手圏換成了銀鐲子,在手肘上滑上滑下,很是顯眼。可是,頸箍銀鎖還不能解下,一直要陪伴到姑娘出嫁那天.解下頸箍銀鎖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在祖堂上 明燭高照.姑娘跪在祖堂前,父母口念祝詞,然後由村裡年歲最長的尊老摘下,用紅布包了,送入閨房珍藏,伴隨出嫁。年過花甲的老婦.又重佩戴頸箍、銀鎖,意味著長命百歲。

姑娘出嫁「十八」般銀飾少一樣也不行。從銀飾的禮單上就可以看岀銀飾的價值了。如:銀鐲成對、耳環成對、戒指成雙、頸箍成只、銀鎖成只、銀鏈成副、銀釵成雙、髮夾成雙對……銀飾是娘家給姑娘的陪嫁物品,都要擺在彩架上讓觀喜人們品評。銀飾越多.越顯示娘家父母的慷慨和姑娘的貴氣。

圍裙是客家女人必不可少的服飾之一.她們一年四季都是圍裙裹身.即使在炎夏酷暑常也不離身.於是,系圍裙的銀鏈子又成了她們身上的一道風景。

以前每逢年過節、喜慶吉日、走親訪友、趕墟赴集,女人在頭一天摘下銀飾,用草木灰把銀飾擦洗得銀光閃閃,第二天好在眾多女人中大顯財氣,引來讚美。

由此看來,「客家女人喜戴銀,無銀配戴非客家」之說,確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焦點

  • 客家紅背帶
    ■歐陽躍親文/圖在遂川縣大汾鎮,流動著一道動人的風景———孩子背上背,大娘頭巾戴。客家紅背帶伴隨孩子的時間很長,從孩子出生到學會走路這段時間裡,父母親每天都是這樣背著孩子。不同的是,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卻慢慢變老。聽客家老人講,紅背帶雖然做工簡單,裁剪一條紅背帶只需一盞茶的工夫,卻是許多客家人婚嫁時必備的陪嫁品之一。之所以選用紅色,是因為它象徵著喜慶和希望。
  • 嶺南印象:客家印記,專屬客家的美麗
    客家桐花祭客家桐花祭主要流行於臺灣,客家桐花祭以雪白桐花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之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展現客家絕代風華。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婦女要和男人一樣下田種地,戴上有帽簾的涼帽外出就可避免違俗。客家涼帽戴在頭上,從帽穗顏色可以區分是未婚還是已婚。
  • 從客家民性管窺客家文化特點
    研究客家文化,須了解客家民性,進而從客家民性中管窺客家文化的特點。走出圍龍:客家人人格發展的時代烙印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化在客家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內化為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為考察時代發展對客家人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對700多個在客家地區生活的客家人進行開放性的問卷調查,要求採用人格特質詞描述不同年齡段的客家女性。
  • 客家香蘭PANDAN喜粄
    客家香蘭PANDAN喜粄 用香蘭汁來製作的喜粄有漂亮的淺青色和濃濃的香蘭味。 11 擱置至完全冷卻後才享用。
  • 客家名菜再現江湖
    失傳四百年的蝦公卵粄客家名菜,昨日重現江湖,加上客家小炒、薑絲大腸等,地道的客家宴帶著憨厚質樸的特質,為今日登場的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揭開序幕。
  • 甘坑客家涼帽和它背後的故事
    當時還是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客家涼帽」面臨「技無所依」窘境。為此,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航燕倍感無奈。 值得欣慰的是,多年後,「涼帽村」不僅被保留了下來,在多方努力下,小鎮以百年非遺「涼帽」為依託,成為一方人文風景之所在。這幾年,張航燕也廣傳技藝,「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更升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無限生機。
  • 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客家服飾織品美學展 呈現客家女性之美
    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開展魔術秀融入客家元素。(巫靜婷攝)華夏經緯網11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織品服飾是人們生活必需品,客家民族將文化及性格特徵融入織品服飾與工藝技法之中,為推廣傳承技藝,客發中心27日起於臺灣客家文化館,舉辦「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展期至2021年2月19日止,展示從古至今南北客家女性服飾的變化,新舊交織散發女性之美。
  • 為啥有人戴銀手鐲越戴越黑,有的人戴了發亮?難道手鐲「挑人」?
    為啥有人戴銀手鐲越帶越黑,有的人戴了發亮?難道手鐲「挑人」?說起這個銀飾品,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就已經有了佩戴銀飾品的習慣,古人常說身帶銀,健康富貴就會常相伴,所以一直以來這個銀飾品都是深受大家喜愛的。雖然說這個銀飾品沒有金首飾那樣的亮眼,也沒有鉑金那麼時髦,但是銀飾品的素雅被清新也是別具一格的,現在很多女性都特別喜歡佩戴銀飾品,尤其是銀手鐲佩戴在手上能夠修飾自身的氣質,讓人看起來更加出眾,而且人們經常還認為佩戴銀飾品對於健康也是有幫助的,但同時人們在佩戴銀手鐲的時候也有一個很大的困擾,那就是為啥有人戴銀手鐲越戴越黑,有的人戴了卻發亮呢?難道手鐲也挑人的嗎?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 姚宇陶「賽社」詩裡的客家婦女形象
    姚宇陶晚年回鄉隱居,修築「潛園」,植樹種花,潛心賦詩,著有《潛園詩草》《詩聯栓存》《平遠婦女俗詠》等詩集。  姚宇陶的詩接地氣,通俗易懂,像山歌和民謠,夾雜著鄉土俚語,讀來琅琅上口,雅俗共賞。《平遠婦女俗詠》中有一首「賽社」詩,一如鄉村社祭時客家婦女的生活寫照。「賽社賽神四季分,幾多婦女集如雲。聚餐不效屠門嚼,夾肉回家盡細君。」
  • 銅鼓縣舉辦客家懷遠文化婚禮
    上午,與會領導、嘉賓一行300多人從萬載出發,收到了來自銅鼓文化研究會 「十喜十賀 歡樂銅鼓」的請帖,受邀前往銅鼓天柱峰景區歡樂島,見證「漢家傳統·銅鼓客家懷遠婚禮」。據了解,銅鼓是全國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是贛西唯一的純客家縣,文化、風情、建築和飲食具有鮮明的客家特色。包括本地人在內,全縣有80%的人在講客家話。銅鼓客家懷遠系又是客家中最特別、最有個性的一支。
  • 客家民間藝術與客家精神
    勤勞刻苦、開拓進取這是學界一致公認的客家精神的重要方面,這種精神無論是在民間歌曲,或是在舞蹈、雜藝,或是戲曲藝能中,都有鮮明的體現。在客家山歌中有許多歌唱勤勞刻苦精神的曲目。如:梅縣的疊字山歌《嫁郎愛嫁勞動郎》就是較為典型的一首。
  • 客家人源自北方?客家人為何自稱為客家,原來如此!
    客家是一個在福建和廣東遷徙數千年的沉默的群體,在兩百年前在廣東被喚醒並開始影響中國。從那時起,據說在有太陽的地方有中國人,在有中國人的地方有客家人。那麼,客家到底是什麼?此片介紹客家的文獻的誕生,意味著客家人群體意識的誕生。大約在1860年,廣東西路發生了更為激烈的戰鬥,傷亡人數高達上百萬。事件平息後,光復人與客家人之間的戰爭從武鬥,演變成了文鬥。同治《新會縣誌》、光緒《新寧縣誌》謾罵客家人為「匪」、「賊」。1905年出版的《廣東鄉土歷史》教科書稱:「廣東種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粵種,亦非漢種。」
  • 「客家警官」謝明松:善用客家話服務客家人
    ——釋義:「小夥子,回家要監督家人戴口罩,勤洗手。」成都市龍泉驛區西河派出所教導員謝明松正帶隊在小區開展走訪排查工作,提醒居民做好疫情防控。他和居民之間的交流是用客家話進行的,更有親切感,便於工作開展。謝明松是一名客家人,會當地原住客家人常講的客家話。
  • 這些最美的「客家元素」,醉了!
    客家桐花祭主要流行於臺灣,客家桐花祭以雪白桐花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之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展現客家絕代風華。客家涼帽是一種漢族特色民俗文化。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婦女要和男人一樣下田種地,戴上有帽簾的涼帽外出就可避免違俗。客家涼帽戴在頭上,從帽穗顏色可以區分是未婚還是已婚。未婚女孩的涼帽花帶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婦花帶花穗是紅色,中老年婦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紅綠黑雜色。戴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而涼爽,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 清朝客家女子為什麼不裹小腳?原因很意外
    很多人認為,客家先民南遷時,纏足還未形成風氣,他們在南方定居後沒有受此影響,客家女子得以保留天足,身體也比纏足女子更加健康。這一觀點似是而非。禮教文化輻射力很強,纏足也是逐漸擴散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客家地區為何抗拒了這一習俗的蔓延呢?
  • 常戴銀手鐲的女人,一定要注意這3點,不要戴錯了!
    常戴銀手鐲的女人,一定要注意這3點,不要戴錯了!銀手鐲不管是小孩、女生、老人都經常會佩戴的首飾之一,不僅銀首飾造型美觀,而且有祝福的寓意,因為銀具有很好殺菌效果,最重要的是佩戴銀首飾會顯示出我們個人身體健康問題,如果體質不好的人,佩戴銀首飾就會發黑,相反的是體質好的人佩戴銀首飾就會發亮,所以很多人就會佩戴銀飾幫助自己排除體內的毒素,但是很多在佩戴銀飾的時候,就沒有弄清楚該如何佩戴,下面,小編就來為你們說一說銀飾的正確佩戴方式
  • 普通話版贛南客家婚禮《下轎贊》
    1890年,英國人愛德爾在他的《中國訪問記錄》中這樣寫到:「客家婦女,真是我所見到的任何一族的婦女之中最值得讚嘆的了。」 六、客家女性「出得廳堂,入得廚房」。 客家女人能煮得一手好菜,深得男人歡心。客家女人在妝束上尤為素淡,雖輕視粉飾之美,但也重視衣著打扮。
  • 經典客家家常菜,客家小炒有什麼奧妙
    經典客家家常菜,客家小炒有什麼奧妙客家小炒是灣灣美食中的一員,也是民族菜品,其主要原料是五花肉、水發魷魚、蔥、大蒜、辣椒等,製作出來味道鹹鮮。一水之隔的閩南也有類似菜餚,據說灣灣一般家庭拿來拜拜的三牲裡會有煮熟豬肉及曬乾的魷魚或魚,將二者組合做出一道家常菜客家小炒裡,五花肉和魷魚就是主角,一塊肥瘦相間五花肉,必須先切切切,幹魷魚泡水發泡後也得改刀切切切,軟軟豆乾切的與前二者厚薄一致,刀功就是在這裡突顯出來好吃的客家小炒,再來就是炒的火候,到不到味,同樣食材炒的不到味,吃來走味騙不了嘴巴,炒炒炒,炒出五花肉的油香
  • 長汀剪紙,「剪」出客家的文脈
    它剛剛誕生時,人類還不會造紙術,我們的先祖就用樹葉和金、銀、帛剪成物象的剪影。最早被載入史冊的剪紙作者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時期的周成王,《史記》中載有其「剪桐封弟」的故事:有一天,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一個玉圭的圖樣(「圭」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把它贈予弟弟姬虞,令其到唐國去當諸侯。君命不可違,姬虞只好拿著周成王剪的「圭」去了封地。
  • 女人戴「銀鐲」,戴哪只手能排毒?不少人「做錯」,難怪越戴越黑!
    女生一般都是比較喜歡各種小首飾的,尤其是黃金白銀,一般女性,特別是年輕人就喜歡戴不那麼誇張的銀飾,加上銀飾越戴越能幫助自己的身體排毒,我們都知道如果銀飾發黑了那就證明自己的身體出現問題了,在古代,可以用銀針來試毒,那麼現在我們現在喜歡戴的銀戒指和銀手鐲同樣是可以幫助我檢驗身體的狀態,尤其是有時候我們發現有朋友戴著的白銀首飾變得很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