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銀飾是客家婦女的傳統。在客家人居住的村寨,最為顯眼的就是女人們的銀飾,不論是老婦、少婦、姑娘、娃子,都有著她們各自的銀飾打扮自己。銀飾從娃產起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換、充實。剛落地不久的毛伢仔不分男女,婆婆就把她早準備好的「長命鎖」掛在毛伢仔的胸前.意思是鎖住富貴,長命百歲。
一個月後是做「滿月」的喜慶日子。那天,有好多親朋前來祝賀。做外婆的除了要給外孫送去衣服鞋帽、風衣背帶外,最使人眼饞的就是銀飾。如:頸箍、銀鎖、吊著銀質小鈴鐺的小手圈. 綴在帽簷上白銀鑄成的十八羅漢頭像……手圈套在白嫩的小手腕上,頸箍圈在頸脖上,銀鎖如大鐘擺似的垂在胸前:帽簷上的十八羅漢頭像形態各異,菩薩隨身保佑平安。滿身銀飾的毛伢仔偎在一身銀飾的媽媽懷裡,更是光彩照人。較為寬裕的家庭還要有腳 圈.腳圈上也吊著銀質小鈴鐺,蹣跚學步時,一路叮噹一路笑。
到換牙的年歲,女娃手腕上的手圏換成了銀鐲子,在手肘上滑上滑下,很是顯眼。可是,頸箍銀鎖還不能解下,一直要陪伴到姑娘出嫁那天.解下頸箍銀鎖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在祖堂上 明燭高照.姑娘跪在祖堂前,父母口念祝詞,然後由村裡年歲最長的尊老摘下,用紅布包了,送入閨房珍藏,伴隨出嫁。年過花甲的老婦.又重佩戴頸箍、銀鎖,意味著長命百歲。
姑娘出嫁「十八」般銀飾少一樣也不行。從銀飾的禮單上就可以看岀銀飾的價值了。如:銀鐲成對、耳環成對、戒指成雙、頸箍成只、銀鎖成只、銀鏈成副、銀釵成雙、髮夾成雙對……銀飾是娘家給姑娘的陪嫁物品,都要擺在彩架上讓觀喜人們品評。銀飾越多.越顯示娘家父母的慷慨和姑娘的貴氣。
圍裙是客家女人必不可少的服飾之一.她們一年四季都是圍裙裹身.即使在炎夏酷暑常也不離身.於是,系圍裙的銀鏈子又成了她們身上的一道風景。
以前每逢年過節、喜慶吉日、走親訪友、趕墟赴集,女人在頭一天摘下銀飾,用草木灰把銀飾擦洗得銀光閃閃,第二天好在眾多女人中大顯財氣,引來讚美。
由此看來,「客家女人喜戴銀,無銀配戴非客家」之說,確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