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徹底斬斷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雲陽縣重抓教育扶貧,率先在全市成立貧困學生資助中心,創新推出「學生申請—學校初審公示—部門聯合識別認定—學校資助—鄉鎮核對查漏—學校補資助」的精準資助六步工作法和「對享受了普惠資助政策仍不能順利完成學業的特困學生再資助」的差異化資助辦法,實現了全縣無一名學生因貧失學輟學,3791名貧困學生考入重點本科院校,5名貧困學生圓夢清華北大。
重抓教育扶貧,深具發展遠見。隨著外部資源的不斷投入和基礎設施的改善,貧困地區的條件型貧困、機制性貧困因素明顯減少,而素質型貧困的消除仍任重道遠。即便摘了貧困帽、建了脫貧產業,如果人的素質不適應,返貧的可能就會一直存在。教育扶貧是最基礎、是最根本的扶貧工程,也是一項艱巨、漫長的工程,必須久久為功,方見成效。堅持教育扶貧不放鬆,凝聚全社會力量,通過扶志、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才能確保高質量穩定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上下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採取超常規舉措,精準聚焦貧困地區教育,啟動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先後組織實施了20項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實現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普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學生資助體系、教師隊伍建設、民族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提升等教育扶貧全方位覆蓋,為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地區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由於教育扶貧效果的時滯性、價值的潛伏性,一些地方更熱衷於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顯性強的工作,而將教育扶貧作為階段性任務對待。這種偏重經濟效益、忽視長遠效益的取向,導致教育扶貧表面化。從辦學硬體看,校舍雖然更新換代,但多功能教室、信息化教學設備,學生的學習條件和教師的辦公環境都還不盡人意,這也是農村學校留不住老師、吸引不了學生的重要原因。教師隊伍缺乏培訓,教育理念落後,十幾年一套老辦法教學,「分數衡量一切」,忽視素質教育,影響學生全面發展。
貧困地區教育水平低,關鍵是缺乏高素質師資隊伍。在現有利益導向下,農村很難留住高水平老師。改善教學環境、打造一支穩定的高素質農村教師隊伍,對教育扶貧效果至關重要。這需要落實教育扶貧長效機制,加強教育經費投入保障,強化政策傾斜,營造「留人」環境,培育和穩住高素質教師隊伍。應該看到,「特崗計劃」「銀齡計劃」雖可解一時之急,卻非託底之策,「國培計劃」雖著眼長遠,如果缺乏足夠的待遇、補貼和職稱配套傾斜,終難把優秀教師留在鄉村。通過增量補充、存量培訓、定向培養、持續推進,從工作待遇和工作條件著手,保障貧困地區教師素質持續提升。
教育投入對穩定脫貧具有「儲蓄式」潛在效果,屬於「明天的經濟」,是鞏固脫貧成效最大的籌碼。教育扶貧是長效扶貧,通過扶志、扶智,解決精神貧困問題,能夠最大限度避免返貧可能。而實現這種良好效果,前提就是不因「摘帽」而懈怠,持續優化教育投入結構、提升教育投入效率,發揮教育扶貧的後發優勢,鞏固脫貧成效,推動貧困地區向教育現代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