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教育扶貧是我國扶貧總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關注的是精準扶貧脫貧問題。
教育扶貧不同於以往扶貧政策,其是一種「造血式」的扶貧方針,通過發展教育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促進人的自我發展,從而阻斷代際貧困,達到精準扶貧的效果。
那麼,教育又是如何助力精準扶貧的呢?
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發展人的能力,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
阿爾基爾(Alkire)和福斯特(Foster)根據基本能力理論,提出用AF方法測算多維貧困指數(MPI),評價多維貧困狀況,認為全球多維貧困指數包括教育、健康、生活水平3個貧困維度。而中國貧困人口最貧困的三個指標為營養、受教育年限和做飯用燃料,同時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成為衡量貧困的重要指標。
與此同時,阿馬蒂亞·森以基本能力為依據,認為這種能力是個人有實質性的自由去選擇她或他認為有價值的生活的能力,缺乏這種最基本的能力則會陷入一種貧困的「陷阱」之中。因此,貧困必需被視為是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這是判別貧困的標準,並且能力貧困的視角並沒有對收入缺乏是貧困最重要的原因的觀點進行否定,因為收入缺乏可能是對一個人能力剝奪的首要原因。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比於以往的扶貧政策,教育扶貧更能突顯出「授人以漁」,通過學習各種知識和勞動技能,最終將人力資源轉換成人力資本。貧困地區人口脫貧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教育則是發展人的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徑,教育可以通過知識傳播增強貧困人口的知識儲備,提高貧困地區的公共衛生意識,加強貧困人口的抗風險能力。
教育能夠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提高人力資本儲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的投資收益率超過了物力資本的收益率,與物質資本相比,人力資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更活躍、更具有發展特性的因素。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教育本身就是人發展的一部分,同時作為一種投資,教育就能夠給人帶來未來的滿足與收入。在貧困地區發展教育,加大農村貧困人口人力資本儲備,不僅能夠造福當下,更加能夠造福未來。
同時,貧困具有很強的代際傳遞性。富人家庭的子女可以通過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以及更為發達的社會關係網絡。從個體的角度看,他們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
從社群的角度看,他們處在一個更加友好互惠的社會位置。反觀窮人的子女,他們更加有可能輟學,父母的離婚率也會更高,由於缺乏各種生存條件和生活技能,他們遭遇疾病的風險也會大大上升,導致下一代繼續陷入貧困的陷阱之中。
教育作為一項人力資本投資所產生的效益具有長效性和廣泛性的特徵,它能夠影響一個家庭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最終教育所帶的收益不僅能夠回饋到個人,更能夠造福於社會。
教育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促進自我發展,提高生存能力
教育作為一種手段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它使我們由愚昧走向文明。貧困地區由於有大量人口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思想較為保守落後,缺乏脫貧的主動性。
教育能夠很好改變這一現狀,通過教育讓人們了解如何生存生活,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無限嚮往,鼓勵人們去追求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就會產生內在的脫離貧困的動力。
思想往往根本性的,教育恰好可以引領觀念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