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行長要參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多家銀行的信用卡逾期率不斷攀升,貸後形勢面臨嚴峻挑戰。
央行公布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二季度末銀行信用卡總逾期達854.28億元,同比2010年逾期額度增長了10倍。上市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六大行信用卡不良率均有所抬頭。
當前,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風控大軍,信用卡市場迎來最嚴風控。同時,迫於逾期風險壓力,近日農行、交行、招行等多家銀行,陸續發起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
多家上市銀行信用卡不良率抬升
近日,央行公布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截至二季度末,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7.91 萬億元,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54.28 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14%。
日前,隨著2020年銀行中報的披露,相關信用卡業務數據也隨之浮現。數據顯示多數銀行信用卡不良率較去年末抬升較多。
六大行不良率均有所抬頭。其中交行信用卡不良率最高2.90 %,比2019年末上升0.52個百分點。建行信用卡不良率最低為1.17%,比2019年末上升0.14個百分點。
其餘四家中,農行信用卡不良率1.81%,郵儲信用卡不良率1.99%,中行信用卡不良率2.57%,工銀信用卡不良率2.65%,分別較去年上升0.24%、0.25%、0.35%、0.44%
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較之六大行,可謂有過之而不及。在這7家中,浦發銀行不良率最高達3.31%,比2019年末上升了1.01個百分點。民生銀行不良率3.23%,比2019年末上升0.75個百分點。
招商銀行在股份行中不良率最低為1.85%,卻也比2019年末上升了0.5個百分點。中信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別為2.5%、2.44%、2.35%、2.01%,較2019年末上升均超過0.5個百分點。華夏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率為2.44%,較上年末下降0.79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首席風險官張輝在中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行不良貸款增加主要是由信用卡新增不良衝高與存量客戶風險暴露雙重因素導致。其中,信用卡業務上半年新增不良佔比達26%。隨著新發卡政策和策略模型進一步優化,信用卡業務不良從6月開始出現回落,預計下半年信用卡新發生不良額將會落到以前水平。
事實上,過去幾年信用卡發卡量持續爆發增長,很多銀行信用卡業務都面臨拐點,風險逐步暴露。加之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銀行信用卡業務受到很大衝擊,催收壓力節節高升。
貸後形勢嚴峻,最嚴風控啟動
針對信用卡市場嚴峻的貸後形勢,監管近期多次發文。
6月24日,中國銀保監會在《關於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信用卡業務虛增客戶償債能力或違反「剛性扣減」規定,突破總授信額度上限管控;預借現金業務額度設置過高,不符合審慎管理要求,資金用途管控不力,違規流向非消費領域。
6月29日,中國銀保監會消保局在《關於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費提示》中指出,有些消費者過度依賴信用卡透支消費,背負了超出其償還能力的大額信用卡貸款,甚至陷入「以貸還貸」「以卡養卡」的境況,導致資金緊張、還款壓力倍增等問題。消費者應當正確認識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費,不要「以卡養卡」「以貸還貸」,更不要「短借長用」,合理髮揮信用卡等消費類貸款工具的消費支持作用。
越來越多的銀行也加入風控大軍,信用卡面臨最嚴風控時代。
據數金觀察不完全統計,自今年7月近10家銀行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明確信用卡資金用途的公告》。其中廣發銀行率先發布,平安、中信、中行、農行、華夏、興業等多家銀行陸續跟進,針對信用卡使用範圍作出限制。
公告內容大同小異。多數銀行在公告中表示將進一步加強信用卡規範使用,明確要求信用卡透支應當用於消費領域,持卡人不得通過非正規交易渠道或其他手段惡意套取銀行資金、積分和權益等,信用卡只能用於正常消費領域,不得用於產經營、投資理財、房地產等非消費領域。第三方支付交易不再累積積分,規範用戶用卡,節約成本。
這些公告中還提示稱,持卡人不規範用卡時,銀行或終止全部功能。
例如,平安銀行在規定中稱,當持卡人信用卡交易出現監管規定的或平安銀行認定的風險特徵時,平安銀行有權中止或終止信用卡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包括但不限於調整授信額度、鎖定帳戶、緊急止付、對商戶交易限額、套現治理等風險管理措施。
相關公告一出,不少用戶在各大信用卡論壇上吐槽稱,接到銀行降額封卡通知。其中有用戶稱,「工行有兩張信用卡,卡1有實卡,一直在用,卡2沒領過卡也沒有激活過,剛收到簡訊額度降到0。」
「現在各大銀行風控從嚴,過去多放出去的額度基本上要收回去了,在實際操作中,銀行覺得用戶用不了這麼多,就會把額度收回來,能省則省。」一位銀行從業人員表示,「信用卡風控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後,事前靠嚴格風控,事中靠消費特徵,事後靠催收。多年從業,發現只有事前風控最有效的手段。」
尋覓"接盤俠",處理不良包袱
為了應對逾期及消化不良資產,銀行信用卡除了升級風控之外,紛紛開始發行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根據CNABS網站顯示,招行、農行和交行的多家大行開始尋找接盤俠,」甩鍋」信用卡不良資產。
截止9月27日,在今年發行的不良資產支持證券項目中,以信用卡不良貸款作為基礎資產的項目有19個,發行規模共計44,57億元。其中發行規模最大的是中國建設銀行,今年共發行了兩筆,共計8.43億元。產品「建鑫2020-4」規模為4.72億元,產品「建鑫2020-2」規模為3.71億元。其次為中國工商銀行,2020年也發行了兩筆,規模共計7.15億元。
交通銀行的「交誠2020-1」發行規模為4.5億元,單筆發行規模僅次於中國建設銀行產品。中信銀行產品規模也超過了4億元,為4.1億元。
業內觀點普遍認為,發行類似證券對於銀行來說,雖然出讓了一部分當前盈利空間,但是整體還是相對正面的。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分析稱,銀行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處理掉不良包袱,騰出資金來拓展其他業務;二是緩解貸後管理壓力,通過標準化ABS的發行找到「接盤方」,實現輕裝上陣;三是滿足監管要求,處置掉不良資產以後,在資本補充等方面的壓力也會有所減緩。
「主動化解風險,剝離壞帳,比捂蓋子要好。同時不良出去後外部方接手催收力度可能加強。」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分析表示。
同時信用卡不良資產,在市場上還是比較受歡迎的。有從業人員告訴數金觀察,「信用卡債權金額小、分散性高、同質性較高,歷史整體回收水平波動性較小,有助於緩釋交易回收率不確定的風險。」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投資該類產品是沒有風險的。
中國建設銀行的「建鑫2020-4」在產品介紹中稱,「本次資產支持證券的基礎資產為無抵押擔保的不良信用卡債權,入池資產缺少通過處置抵押物的第二還款來源。如果信託財產項下的任何借款人的實際回款金額未達到根據歷史數據預測的現金流,可能導致信託財產的現金流無法達到預期水平,進而可能影響本期證券的還本付息,投資人因此可能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