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加速出清不良:上半年貸款核銷4463億 ABS發行規模創新高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券商中國

原標題:銀行加速出清不良!上半年貸款核銷4463億,ABS發行規模創新高,貸款投放加大

近日,央行公布了今年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報告。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貸款核銷規模合計4463億元,同比上升6.1%;僅從二季度來看,貸款核銷合計2917億元,同比上升13.82%,這是銀行業正在加速出清不良資產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除了貸款核銷之外,今年以來銀行業在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上也是各出奇招,包括與資產管理公司達成債權轉讓協議、加快發行不良資產支持證券(ABS)等,甚至有中小銀行打算藉助定增計劃清理不良貸款存量。

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相關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銀行不良資產ABS發行數量以及金額均是2016年試點重啟以來的同期最高。

種種跡象表明,在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逐漸暴露的背景下,不良資產的處置已經日益成為銀行的重點工作之一。

上半年不良資產ABS發行創新高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銀行業保險業信用風險有所上升。今年上半年,各機構報告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總體有所上升。

由於資產質量承壓,今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ABS發行量明顯上升。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中國資產證券化分析網(CNABS)數據,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共發行15筆不良資產ABS,涉及金額67.05億元,發行人主要為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工行以及農行等大型銀行。

一位銀行相關業務人士表示,不良資產ABS作為一種創新型工具,是以不同風險類別、期限、貸款條件的銀行貸款為基礎資產,通過結構化設計包裝轉化成標準化證券類產品,在交易所或銀行間市場供投資者交易。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銀行不良資產ABS發行數量以及金額均是2016年試點重啟以來的同期最高。2016年~2019年上半年共發行5筆、6筆、11筆以及9筆,涉及金額分別為47.7億元、51.65億元、44.60億元以及31.82億元,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同比去年而言大幅上升。

中債資信近期研究報告指出,自2016年首批試點啟動至今,不良資產ABS試點名單歷經三次擴圍至20餘家金融機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分資產類型看,對公不良發行規模逐年走弱,個貸不良發行規模保持平穩,信用卡不良發行規模逐年活躍。

從今年上半年的發行情況來看,可以發現今年上半年15筆不良資產ABS中,有11筆產品細分為信用卡消費貸款,涉及金額23.22億元,2筆產品細分為一般消費貸款,1筆未歸類,1筆住房抵押貸款。

此外,不良資產ABS的發行利率波動較大。6月23日,建設銀行發行的「建鑫2020年第三期不良資產ABS」涉及金額最高為34.5億元,發行利率為3.9%,比其他產品利率高出100BP;6月17日,建鑫2020年第二期發行,利率為2.89%;5月12日,建鑫2020年第一期發行,利率為2.50%。

興業研究金融監管分析師陳昊表示,下半年不良ABS發行量還可能繼續上升,不過由於延期還本付息使壞帳暴露延後,2021年上半年的壓力可能會更大,屆時發行量或達到峰值。

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我國銀行業境內總資產301.5萬億元,同比增長9.8%,不良貸款餘額3.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004億元,不良貸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博士後郝志運指出,「不良貸款增長的直接原因是疫情衝擊導致了企業貸款逾期,居民收入下滑,銀行信貸資產面臨劣變壓力,導致了不良貸款上升,將直接影響到銀行的利潤增長,但目前總體風險可控。」

加大核銷力度騰挪信貸空間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貸款核銷規模合計4463億元,同比上升6.1%;僅從二季度來看,貸款核銷合計2917億元,同比上升13.82%,這是銀行業正在加速出清不良資產的一個縮影。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近期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4055億元,同比多處置726億元。其中,核銷不良貸款1921億元;處置收現1855億元;綜合運用以物抵債、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方式,合計處置不良279億元。

為了騰挪信貸空間服務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有效盤活信貸存量、增加信貸供給,我國銀行業正在持續加大不良資產的核銷力度。

「不良貸款核銷並不是放棄債權,只是通過銀行財務帳面的處理方式將銀行壞帳從表內劃轉到表外,騰出可用信貸資金的空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如果將壞帳核銷轉到表外後,資產不良率會下降,那麼可用的信貸資金會對應增加,也就有了新的放貸空間。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2018年至2019年不良貸款核銷力度持續加大。但2020年以來,疫情對不良處置的客觀條件形成限制,預計下半年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將加強。

不良資產暴露問題在今後一段時期會陸續呈現。銀保監會表示,今年初以來帳面不良貸款餘額雖然增加不明顯,但由於經濟下行在金融領域反映有一定時滯,加之宏觀政策短期對衝效應等,違約風險暫時被延緩暴露,預計在今後一段時期不良貸款會陸續呈現和上升。

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上升幅度,盤和林預計,「未來三四季度,甚至明年一二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都可能會有所上升,因為疫情導致了不少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信貸風險暴露最終變成不良貸款。」但他也指出,現在商業銀行風控能力基本比較強,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還是會在有效控制範圍內。

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近日表示,做好不良貸款可能大幅反彈的應對準備,要繼續加大處置力度。今年不良資產處置金額要在去年基礎上合理增加,此外要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渠道,綜合使用核銷、清收、批量轉讓、債轉股等手段。

銀行為何要加速處置不良貸款?郝志運向記者分析,「一方面是面臨疫情衝擊帶來經濟下行壓力,銀行加速處置不良,可盤活存量貸款,為新增信貸投放騰出空間,進一步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加有效地防範金融風險,及時化解信用風險隱患,避免風險集聚而產生系統性風險。」

多管齊下探索新型處置方式

壞帳核銷僅是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之一,需要用銀行利潤支持,對銀行的當期利潤影響較大,但其突出優點是能夠快速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釋放信貸空間。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指出,「銀行不良資產如果僅靠自身盈利能力來逐步消化,速度慢,跟不上不良貸款增長的幅度,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置,將制約商業銀行經營,還可能因不良貸款不斷累積而加大經營風險,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指出,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不良貸款率出現「雙升」態勢,未來3-5年銀行業不良資產緩慢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處置不良資產主要有4種常用方式,即壞帳核銷、自主清收、債務重組、不良資產轉讓,以及近年來開始重啟的兩種方式——不良資產證券化、債轉股。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處置方式中自主清收最為直接有效,但往往受制於借款人的經營狀況、信用狀況、司法機關執行力度等多重因素;債務重組的優點是處置成本相對較低、回收率高,缺點是交易複雜程度高、操作較難、處置周期長,債轉股實際上就屬於債務重組的一種形式。

銀行選擇何種處置方式考慮哪些因素?郝志運向記者表示,「一是經濟性,根據銀行規模、利潤等實際情況選擇費用較優的處置方式;二是時效性,不良資產很多是在經濟下行期形成,如經濟形勢持續向好,可採取債轉股等戰略處置方式;三是社會性,很多處置方案在經濟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不可行;四是合規性,即監管要求,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可促成銀行不良資產出表,但是由於存在監管套利,為監管機構所限制。」

今年6月中旬,銀保監會向相關機構下發了《關於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和《銀行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實施方案》,擬進行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批量個人不良貸款轉讓試點。

此次政策的最大亮點在於,銀行可以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批量轉讓個人不良貸款。後續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不良貸款的區域限制會逐步放開。

「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雖然一直有與資管公司合作,但往往是小數額,規模有限,受到許多因素制約。」莫開偉表示,此次政策打破了商業銀行單獨核銷貸款的舊格局,放鬆不良資產處置條件,意味著商業銀行有更多的不良貸款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也意味著二者之間將有更多的合作。

相關焦點

  • 城商行消化不良貸款有多難?這家銀行或能給出答案:「能用上的催收...
    來源:消金界近期,鄭州銀行(002936.SZ)以每股4.46元的價格,向26名認購方非公開發行了10億A股,募集資金46.4億。扣除發行費用後,本次募集的資金將全部用於補充鄭州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截至2019年底,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39%,到2020年上半年,不良率為2.16%,雖然有下降但仍然高於上市城商行的平均水平。在我們比較關注的個人貸款方面,鄭州銀行的個人貸款不良餘額和個人貸款不良率也非常高。
  • 中信銀行上半年經營效益增速創新高
    截至報告期末,中信銀行集團不良貸款率1.72%,比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中信銀行集團資產總額63,988.0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47%。報告期內,中信銀行集團在2018—2020年發展規劃引領下,堅定落實「回本源、強合規、促轉型」工作部署,2019年上半年經營業績穩中有升,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股東回報水平提升 經營效益增速創新高上半年,中信銀行集團股東回報水平提升。
  • 銀行個人不良貸款轉讓鬆綁 AMC欲分食萬億「蛋糕」
    上述AMC管理層人士分析稱,當時國家就是防止個人惡意逃廢債或者是惡意催收:第一是擔心個人欠銀行的貸款,惡意逃廢債,第二,如果資產管理公司再轉給社會上的機構,怕惡意催收的造成社會問題。另外,個人貸款涉及到的管理成本也比較高,個人貸款一般額度小,不像企業幾個億的額度,資產公司裡處置成本也高。
  • 德勤2020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分析
    對此,多家上市銀行坦承 未來面臨一定的不良反彈壓力,將加大撥備計提和加快 不良處置,提升風險抵禦能力,增厚「安全墊」。今年 上半年累計處置不良貸款1.1萬億,納入社融規模的貸款 核銷累計為4,463億元,同比增長6.5%(圖6)。銀保監 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今年要控制好新增貸款質量,預計 全年將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比去年2.3萬億元力度加 大,並且預計2021年處置力度會更大。
  • 郵儲銀行上半年淨利374.22億,不良率壓降至0.82%
    在今年上半年,郵儲銀行持續保持優質的資產質量,將不良貸款率壓降了0.04個百分點至0.82%,遠低於同業平均水準,截至6月末,郵儲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為383.7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4.84億元,不良貸款與逾期90天以上貸款比例123.60%,較上年末下降9.13個百分點。
  • 去年以來9單微小企業貸款ABS發行 兩家浙江本地銀行發行規模佔比近半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CNABS數據統計發現,從2015年第一單微小企業貸款ABS發行至今,銀行間市場一共發行了12隻專項的微小企業貸款ABS,發行總額為225.17億元。其中《指引》下發後發行的產品有9款,規模超過200億元。微小企業貸款ABS的落地有效改善了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
  • 華夏銀行不良率下降,票據貼現增長487.84%,呆帳核銷超4年總和
    數據顯示,去年該行貸款構成中的票據貼現高達1382.49億元,較2018年暴增487.84%;同時,該行去年核銷不良貸款357.85億元,同比大幅上升224.76%。從不良貸款率公式來看,這兩項數據大幅變動對不良率產生直接影響。簡單地說就是,華夏銀行在分子端通過核銷降低了不良貸款的增速,分母端通過大幅增加票據貼現提高貸款總額增速,使整體不良率出現下降。
  • 資產證券化發行超2.5萬億 工行建行成信用卡ABS主力
    12月12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處置不良資產的重要方式,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規模有望增加。不良資產證券化把原來銀行表內的貸款,轉化為標準市場化的融資工具,提高直接融資的佔比,優化金融結構,同時降低銀行的風險資產規模和資本損耗。
  • 廣州銀行逾期貸款超不良26億 15高層人均年薪127萬
    截至2020年4月30日,廣州銀行非自然人股東數量為528名,合計持有該行股份115.60億股,佔該行發行前總股本的98.17%;自然人股東數量為10934名,合計持有該行股份2.16億股,佔該行發行前總股本的1.83%。由於股東人數眾多,該行尚有311名非自然人股東和1114名自然人股東未完成確權,佔該行發行前總股本的0.60%。
  • 資產證券化發行超過2.5萬億 工行建行成信用卡ABS主力
    12月12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處置不良資產的重要方式,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規模有望增加。不良資產證券化把原來銀行表內的貸款,轉化為標準市場化的融資工具,提高直接融資的佔比,優化金融結構,同時降低銀行的風險資產規模和資本損耗。
  • 不良率奇高 房地產貸款規模持續增長 鄭州銀行的高質量之路怎麼走?
    根據今年上年財報顯示,該行不良貸款率為2.16%,雖然不良率指標連續三年下降,略有改善,但是從2018年開始到今年上半年始終處於2%上方,問題依然突出。截止今年三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2.10%,這一指標在同類銀行中居首。
  • 從貸款遷徙率看銀行不良資產規模的變化趨勢
    (二)周期發動:存量不良貸款佔比正在上升,而且關注類貸款也正在加速惡化,銀行信用風險開始釋放,不良貸款率上升且關注類遷徙率上升。(三)周期轉折:銀行加強對不良資產處置,存量不良資產開始消解,但銀行縮表讓貸款總額下降,不良貸款率上升但關注類遷徙率下降。
  • 招商銀行擬發500億信用卡ABS 存量規模1000億 累計逾期率最高4.4%
    10月13日,招商銀行披露擬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總額500億元人民幣的「招銀和智」系列個人消費貸款,底層資產為信用卡信用卡債權。 註冊申請報告顯示,此次發行的500億信用卡消費貸款ABS將分5-10期分批發行。
  • 銀保監會披露上半年銀行帳本:淨利潤同比下滑,不良率承壓
    8月10日,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0萬億元,同比下降9.4%;二季度末不良率則繼續上升至1.94%,資本充足水平也出現滑落。銀行業如何在支持實體經濟、保障資產質量之間取得平衡發展,成為監管和銀行機構共同的考題。
  • 長安銀行年內遭264萬元罰款,不良貸款值得關注
    記者 李娜 實習記者 王婷妍 報導1月6日,中國貨幣網披露,長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安銀行")公布了該行2021年度同業存單發行計劃。計劃顯示,該行2021年同業存單發行額度為700億元。相比長安銀行2020年同業存單641億元的發行額度,今年的發行力度較大。截至2020年11月,該行共發行同業存單57期,合計發行總額194.80億元。此外,據不完全統計,長安銀行2021年開年收到9張罰單,合計被罰264萬元。記者就上述問題致電長安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已反應問題,截至發稿為止,未收到相關回復。
  • 銀行呆帳500萬以下自主核銷 核銷不享受稅前抵扣
    新辦法首次允許金融企業對單戶貸款餘額在500萬元及以下的個人經營貸款進行自主核銷。該辦法已於1月1日施行。  截至2012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4929億元,同比升64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5%,同比降0.01個百分點。銀行業結束了多年的不良貸款「雙降」格局。
  • 提案二:建立商行小企業貸款呆帳快速核銷機制
    ,需要銀行加大對小企業貸款的投放,而小企業固有的高風險特點,需要銀行建立快速的呆帳核銷機制,以便正確地反映風險成本,快速處置不良資產帶來的損失。而且2年的追索期對於本身生存期限相對較短的小企業而言,也是偏長的,也沒有能達到實現快速核銷的要求,事實上小企業不良貸款超過一年如果不能收回來,基本都要損失。基於以上情況,商業銀行難以建立對小企業貸款呆帳的快速核銷機制,直接挫傷了銀行發放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 854億信用卡不良貸款「壓頂」,銀行花式自救:啟動最嚴風控,「甩鍋...
    交通銀行首席風險官張輝在中報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行不良貸款增加主要是由信用卡新增不良衝高與存量客戶風險暴露雙重因素導致。其中,信用卡業務上半年新增不良佔比達26%。隨著新發卡政策和策略模型進一步優化,信用卡業務不良從6月開始出現回落,預計下半年信用卡新發生不良額將會落到以前水平。
  • 興業銀行:上半年信貸資產質量,真的好轉了嗎?
    從貸款整體看,該行信貸資產規模增幅較高,較快地做大了不良率的分母,稀釋了不良率,但從不良率僅僅下降0.01個百分點的數據看,相關措施的效果似乎並不算好。從貸款結構看,該行上半年的個人貸款增長最快(同時也是營業收入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但是相反個人貸款的不良率卻不降反升。
  • 民生銀行核銷9.2億呆帳!副董事長投棄權票:高管追責還不夠嚴厲
    而此前的貸款都成了「逾期」。 2014年7月,三佳能源旗下的綿山風景區公司還與民生銀行及民生加銀公司籤訂了一份《委託貸款合同》,約定由民生加銀公司委託原告向被告綿山風景區公司發放委託貸款人民幣3.5億元;借款期限為3年,貸款利率為年利率10%。除此之外,三佳能源從中信銀行貸款了10個億,隨後東方資產收購了主債權本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