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總投資近10億元,臨港新片區這片基地今天竣工,將研製生產數百顆衛星
今天,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在臨港新片區建設的臨港衛星研製基地北區正式竣工啟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承擔的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微小衛星模塊化智能製造與應用創新平臺項目(臨港衛星研製基地南區),也同步開工建設。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是中科院和上海市於2003年共建的科研事業單位,主要從事微小衛星及相關技術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試驗應用。截止到2019年9月,衛星創新院已成功發射了以世界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為代表的47顆衛星,成為中科院和上海市院地合作的成功典範。
剛剛竣工啟用的北區由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自籌經費建設,項目總投資9.9億元,佔地面積113畝,建築面積9.5萬平米。其中衛星總裝廠房3.6萬平米,擁有7個衛星總裝大廳,和完善的力、熱、噪聲、微波暗室等環境試驗條件,能夠同時承擔30到50顆噸級衛星的研製,並具備同時承擔100顆以上微納衛星的研製能力。臨港衛星研製基地北區將主要承擔通信、導航、遙感等國家裝備型號任務的組批生產製造。
同步開工建設的南區,總投資3.4億元,佔地面積37畝,建築面積3萬平米。南區項目已經取得施工許可證,並於2019年9月底開工建設,計劃2021年底竣工投產。南區項目計劃建設一間衛星創新工廠,構建衛星全流程規劃管理及雲數據支撐平臺、面向精益化智慧化衛星AIT平臺等5大衛星研製專用和共用平臺,支撐未來十年內600餘顆商業微納衛星的批量生產。
自2015年以來,工程中心在張江園區的科研場地和設施已難以滿足衛星研製任務的需求,也難以支撐「十三五」及後續科研創新發展的需求。在上海市和臨港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有關部門決定在臨港地區規劃建設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臨港衛星研製基地。基地總體規劃佔地240畝,總投資約22億元,計劃分四期建設:
一期項目為臨港衛星研製基地北區,二期項目為臨港衛星研製基地南區。三期項目計劃命名為臨港衛星研製基地東區,佔地30畝,總投資約3億元,主要建設航天產業孵化器、空間學術交流中心等。東區項目將依託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和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技術力量,重點開展航天產業孵化,瞄準遙感數據開發及應用、衛星通信應用、導航定位應用,以及航天創意產業的發展。四期項目為未來拓展區,佔地60畝,總投資約6億元。重點拓展衛星製造及應用產業,發展晶片開發與製造,星上高性能元器件和單機研製,以及批量研發低成本地面應用設備等。
臨港衛星研製基地的規劃建設,將在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助力國家科學中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升航天共性技術的綜合創新能力、聚焦重大戰略新興產業領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