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城投興港投資建設有限公司(下稱「城投興港」)臨港水廠工程、臨港汙水廠二期擴建工程、臨港汙水廠排海管工程等首批4個生態環境項目取得施工許可證,總投資超76億元。
為滿足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提升臨港地區供水格局、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城投興港將在新片區建現代化水廠。臨港水廠工程是今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預備項目,總投資約9.4億元,預計2021年底建成。
臨港水廠示意圖新建水廠總體規劃用地面積約8公頃,位於臨港裝備智造區北部泥城鎮範圍內,東至雲水路、南至泥城路、西至規劃道路、北至南鏡湖路,建設規模20萬噸/日。
項目將重點服務臨港新片區南部區域,並輻射整個臨港地區。新建的兩路清水出廠管分別沿雲水路與泥城路敷設,管線總敷設長度約5公裡。
臨港水廠原水將從青草沙水源地引入,經由南匯原水支線完成輸送,在原水水質高質量的基礎上,上海城投集團探索採用混合、絮凝、沉澱、過濾、臭氧活性炭等全流程淨水工藝,實現「常規+深度處理」淨水工藝結合,確保供水水質。
與此同時,上海城投集團計劃將雲計算、大數據、BIM等技術貫穿建設、生產、運行、維護、調度等全過程,日常運維人員控制在20人以內,實現一體化設計、數位化運營,建設智能「無人」值守水廠。
隨著新片區產業引入、人口數量不斷增多,工業和生活汙水量迅速增加。目前臨港汙水處理廠是臨港地區最大也是唯一一座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8萬立方米。為滿足汙水處理需求,臨港新片區啟動汙水廠擴建工程。
臨港汙水廠二期擴建工程第一階段工程已於2019年4月開工,預計2020年底建成,將增加6萬立方米/日的汙水處理能力。
臨港汙水廠二期擴建工程示意圖此次即將開工的是二期擴建工程第二階段工程,城投興港規劃技術部總經理崔晨表示,第二階段工程總投資4.36億元,將再增加6萬立方米/日的汙水處理能力,預計2021年底建成,擴建後臨港汙水廠總處理能力將達20萬立方米/日。
崔晨介紹,工程將採用深度處理工藝,各類汙水進入廠區的二沉池後,經過出水處理先達到國家一級B標準,再通過水解酸化均質、MBBR工藝、臭氧催化氧化工藝等各段工藝,使得臨港汙水廠出水指標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
為解決擴建後的臨港汙水廠尾水排放問題,臨港新片區將配套汙水廠新建排海管工程,排汙口深海設置,實行離岸排放。新建排海管工程總投資約2.65億元,預計2021年底與汙水廠擴建工程同步建成。
臨港汙水廠排海管示意圖城投興港工程管理部總經理方衛介紹,項目新建兩根排海管,排放規模按規劃遠期35萬立方米/天一次建設,採用頂管法工藝施工,工程在海域段頂管一次頂進距離2.6公裡,「這將成為當前國內外已建或在建最長頂距的海下頂管之一。」
排海管的頂管工作井採用沉井施工工藝,下沉深度28米,屬超深沉井,沉井距離一線海塘大堤僅約60米。為確保一線大堤安全,上海城投集團將引入先進施工技術,採用微擾動的「壓沉」工藝,精準控制沉井下沉參數,大幅減小沉井周邊土體擾動,確保大堤沉降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此外,為配合新片區「藍網縱橫、水綠融合、生態綠色」的河湖水系總目標,上海城投集團即將開展泐馬河河道整治工程,該項目已在6月18日完成開工備案。
泐馬河河道整治工程示意圖泐馬河是浦東新區南北向唯一與杭州灣直接相通的主幹河道,是區域河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區域引排水功能,同時也是區域水生態系統功能實現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
泐馬河河道整治工程長度約18.1千米,其中拓浚河道工程約8.39千米,實地開河河道1.8千米,新建節制閘1座,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擬分四期實施。
泐馬河河道整治工程以建設安全高效的防洪除澇體系、水清流暢的水環境調配體系、林水共生的水生態融合體系為導向,設計方案從河道到陸域均融入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護岸結構將採用透水性多孔材質,確保水、岸、植物和動物共同構建生態河流;道路結構將採用透水設計,雨水花園因地制宜實現對雨水的初期淨化。
上海城投興港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成立於去年12月,是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在臨港新片區設立的窗口企業,註冊資本500000萬元。除即將開工的4個生態環境項目,今年下半年,城投興港還將陸續開工兩港大道汙水主幹管工程、蘆潮引河和人民塘隨塘河等一批河道整治工程,項目總投資近70億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