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一批人工智慧產業項目在臨港新片區集中簽約,涵蓋核心晶片設計、智能終端應用、算力算法、創新性平臺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額超過100億元。
現場,恆玄科技智能系統級晶片研發中心項目、第一太平洋人工智慧中心項目、禾苗智能AI研發中心項目、浪潮雲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等9個重點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這批項目的落地,將進一步推動新片區人工智慧核心產業集聚發展,同時賦能新片區前沿產業與人工智慧、數字經濟進一步融合、加快提升產業能級。
根據新片區前沿產業發展「十四五」發展規劃,臨港新片區將努力打造開源創新賦能的人工智慧產業,依託應用場景優勢,吸引國際創新元素不斷積聚,加快人工智慧核心基礎技術創新,打造以智能網聯汽車車載試驗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新興增長極,形成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示範應用的新典範,為上海形成 「1+4」的人工智慧發展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據悉,「十四五」期間,臨港新片區將聚焦晶片、傳感器關鍵技術研發,加速推進「AI+」多元應用場景落地,加快建設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加大宣傳營造產業集聚發展氛圍。計劃在「十四五」末,新片區人工智慧核心產業及相關產業規模達到900億元。
就在項目籤約前兩天的12月16日,恆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成為臨港新片區揭牌以來首家科創板上市的集成電路企業,發行規模為半導體行業第二、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第一。
恆玄科技早在2018年就紮根臨港,自設立以來,企業規模與人員數量快速增加。該公司主營業務為智能音頻SoC晶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產品廣泛應用於智能藍牙耳機、Type-C耳機、智能音箱等低功耗智能音頻終端產品。
當天籤約的另一家人工智慧企業禾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圖像視覺、智能語音、融合定位三大領域。公司CEO 李紅星說,為什麼選擇落地臨港,主要就是看中臨港的產業集群、區位優勢和人才政策。「生態的產業鏈非常關鍵,在上下遊很多好的合作夥伴已經或在未來落戶臨港,把人工智慧的產業鏈和生態建立起來,有了土壤,企業就會不斷發展壯大。」
浪潮工業網際網路事業部副總經理高莎介紹,此次浪潮在臨港落地的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工業網際網路不單單是消費網際網路的連接,而是需要人才、政策、產業配套以及生態產業鏈的集聚。我們希望通過生態的力量、我們全國的布局,以及浪潮分布式的工業雲,既保證工業的底層安全生產和工業的連接,也能在臨港找到更好的場景和落地。」
「新片區的人工智慧產業應該說有三大資源要素優勢。」臨港新片區高科處副處長陸瑜說,新片區著力打造的集成電路產業、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高端智能裝備以及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產業,為人工智慧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產業生態;其次,新片區將要打造的國際數據港,以及在建設的一批人工智慧超算中心,為人工智慧企業和產業提供了強力的算力算法保障和支撐;新片區還有非常豐富的應用場景,「特別是在未來現代化新城的建設中,隨著城市數位化轉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港區以及工業網際網路的建設,都為人工智慧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應用場景。」
來源: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