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的前沿產業總規模力爭達到6000億元左右,形成3~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12月18日,臨港新片區舉辦了新片區前沿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布會暨2020年人工智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儀式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專職副主任吳曉華介紹,「十四五」期間,新片區經濟規模和經濟密度要明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同時加快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的前沿產業集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臨港新片區提出「4+2+X」的前沿產業體系。其中「4」是指屬於新片區重點發展、享受所得稅優惠的四大核心前沿產業集群,包括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和航空航天產業。「2」是指具有良好發展基礎、需要固本強基的兩大先發產業集群,包括智能新能源產業集群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X」是指適應新片區未來競爭和產業發展需要、急需著力培育和超前布局的若干新型特色產業,包括數字經濟引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循環價值引領的綠色再製造產業和氫能產業、智慧機器人產業等。
吳曉華介紹道,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將推進100個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在重大技術裝備或核心部件實現100個首臺(套、批)突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不少於1000家,建成不少於30家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開放型產業創新平臺(公司);前沿產業總規模力爭達到6000億元左右,其中工業總產值5000億。
根據發展規劃,臨港新片區將努力打造開源創新賦能的人工智慧產業,依託應用場景優勢,吸引國際創新元素不斷積聚,加快人工智慧核心基礎技術創新,打造以智能網聯汽車車載試驗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新興增長極,形成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示範應用的新典範,為上海形成人工智慧發展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具體來說,2025年,臨港新片區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端裝備製造集成電路產業均要實現千億級產業集群,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甚至要達到2000億元。
人工智慧核心產業及相關產業規模要達到9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800億元,民用航空產值達到60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軟體和信息服務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綠色再製造2025年實現總產值50億元。
儀式上,恆玄科技智能系統級晶片研發中心項目、第一太平洋人工智慧中心項目、禾苗智能AI研發中心項目、浪潮雲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等9個重點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業務涵蓋了核心晶片設計、智能終端應用、算力算法、創新性平臺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額超過100億元。這批項目的落地將進一步推動臨港新片區人工智慧核心產業集聚發展,同時賦能臨港新片區前沿產業與人工智慧、數字經濟進一步融合、加快提升產業能級。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有個企業家提出『哪裡能解決人才的後勤保障,我的企業就落戶在哪裡』。這句話反映了企業的心聲和訴求,是十四五期間我們的重點工作。」吳曉華表示,臨港新片區將提供「六個度」的保障措施:提高制度創新的開放度、增強基礎設施的匹配度、強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度、提升資金扶持的精準度、增強資源指標的扶持度和提升營商環境的舒適度,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