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應之焦點效應:我們總是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2020-08-27 CEB邏輯

焦點效應:人類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實驗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勞森對焦點效應進行了研究。

▍ 以大學生為被試,讓他們穿上前面印有「美國之鷹」的運動衫去見同學。約40%的被試確信同學會記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但事實上僅10%的人會記住。大部分觀察者甚至沒有發現對方中途出去幾分鐘再回來時換了衣服。


▍ 在另一項實驗中, 即使被試的衣著令人尷尬,例如胸前印有歌星巴瑞,曼尼洛的T恤,也只有23%的觀察者會注意到,此數值遠低於在胸前炫耀過氣軟搖滾歌手的學生所猜測的班上大約一半的同學 會注意到他的比例。

利害分析

▍ 焦點效應一方面從自我意識上促進了他人與我們的聯繫,加快了自我意識的形成

▍ 另一方面高估別人對自身的關注,導致我們會感受比實際更多的外部壓力。

在這外部壓力之下我們可能會在與人的接觸中感到不適,而實際壓力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多。


因焦點效應,我們更可能無法避免的對現實產生錯誤的估計。

從而對自身狀態的定位也產生相應偏差。對我們在現實所進行的判斷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當我們意識到他人對我們產生關注時,想一想焦點效應。

要了解,實際產生關注程度要比我們所意識到的低的多,這可以讓我們放鬆許多。


相關焦點

  • 焦點效應:你可能高估了別人對你的關注程度
    在我們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對個人而言,他們關心自己超過關心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我們的自我感覺持續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常常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焦點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之一,焦點效應指出:人類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 利用「焦點效應」與「透明度錯覺」重新認識自己
    通常,我們在社會交往中獲得對自我的認知與塑造。我們在他人心中是什麼形象,他人是如何評價我們的?大多數人都非常注重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看法。不過,有時,我們會產生一些認知偏差,表現為「焦點效應」和「透明度錯覺」。
  • 小眾思維—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也叫社會焦點效應,是一種很常見的思考盲點。它是指我們過度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具體地說,是指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尤其會高估別人對我們外表和行為的注意。
  • 孩子喜歡玩拼圖,突然不願嘗試,是「焦點效應」在作用
    簡單一點說,就是高估了周圍人對自己的關注度,是「焦點效應」在作用!媽媽越是認為他能做好,他的心理壓力就越大,直到自己無法承受時就會崩潰、反抗、放棄。什麼是「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社會焦點效應,通俗來說過高估計了自己的重要性,認為自己會被別人所關注,過於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焦點效應意味著孩子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程度。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吉洛維奇就曾對此作了一個驗證焦點效應的實驗。
  • 邯鄲V音 |墨菲定律——焦點效應: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有的人過於把自己當回事,總是擔心自己的穿著會遭到他人嘲笑;在眾人面前不敢開口,怕說錯話;怕自己上班遲到了,別人會投來異樣的目光……他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目光之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人們最關注的往往是自己。
  • 社會焦點效應|原來我沒有那麼重要
    這就是焦點效應,一種人類的普遍心理,所有人都不能倖免。即人類往往容易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焦點效應告訴了一個我們不想承認的事實: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句話並不是貶義,它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何為"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於自己行為和外表關注度的一種表現。陷入焦點效應的人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當做世界中心,過分的看重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但其實,實際上並非有很多人關注到小雅,但是小雅莫名的覺得自己換了個新髮型就是一個焦點,就值得被關注。"焦點效應"的特徵就是普遍存在性,所以"焦點效應"同樣作用於孩子們。
  • 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周圍人群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而當孩子出現"焦點效應"以後,會覺得自己一直被周圍人觀察, 別人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自己身上。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對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感到膽怯。
  • 當眾表達怕別人看穿你的緊張?「焦點效應」告訴你不必擔心
    後來,為了幫助到她能更好的展現自己,我給她做了課後反饋。她說她很害怕,害怕自己說不好,害怕別人看穿了她的膽怯,非常在意她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面子。因為太在意了,導致後來一系列的動作,又讓她丟完了面子。 這事真的好有意思,幾乎所有在當眾講話中緊張的人,都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以為她的一舉一動,就在別人的心理種下了根。
  • 這就是「焦點效應」: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焦點效應」。發現沒有,我們總是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總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從而使自己一直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中。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會讓自己活得很累。活在別人的眼裡,不如活在自己的心裡。當你高估了你在別人心中的地位,甚至高估了和別人的關係時,等待你的將會是極大的失望。
  • 焦點和錯覺:對了解我們自己的啟示
    焦點和錯覺:對了解我們自己的啟示為什麼我們常常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 【職場心理】六大職場心理學效應
    人出錯會帶來吸引力,這就是「出醜效應」:全然無缺點的人不如那些偶爾犯點小錯的人討人喜歡。弄糟一些事反而能拉近和別人的距離,讓別人覺得你接地氣。相反,完美無缺則產生距離感,無懈可擊也是乏味的。最終獲成功的總是那些有點小缺點的人。「出醜效應」很好地告訴了我們,出錯很正常。偶爾犯點錯誤不僅能夠得到原諒,而且還能帶來好處。
  • 這4個心理效應:往往最能影響你生活的大小事
    這些工作上的小插曲,其實都是「心理效應」在操縱你,所以我們先要明白這些效應給我們帶來的生活影響1、野馬效應,別大動肝火2、聚燈光效應,別高估了外界對自己的關注3、飛輪效應,持續提升得到想要的4、破窗效應,別讓自己給別人帶壞
  • 可能是焦點效應搞的鬼,父母的引導很重要
    所謂焦點效應,用簡單的話去理解這個問題的話,也是比較簡單的那就是孩子常常會把自己當做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並且會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逐漸的提高,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別人的世界中在一個相對於重要的位置上。而一旦出現這樣的想法,那就意味著焦點效應在我們的身上出現了。而孩子也會擁有這樣的想法,但實際結果證明,生活中其實並沒有太多的人會關注到我們的孩子,這一切都是他們的想像而已。
  • 科普:十大心理效應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 自我參照效應:不僅減少我們從雲端跌落的心理落差,還能找到興趣
    同事們有事就喊幫忙,客戶有搞不懂的問題也找我們 。真相卻是,手機一天也沒動靜!即使偶爾有客戶打電話,聽到我們在休假,也會迅速掛掉電話。我們往往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自認為很重要,其實這是自我參照效應在起作用。
  • 經典的人生定律、法則、效應
    定律啟示:如果問題有可能發生,那它總會發生;做任何事情都應當把好壞充分地考慮清楚;不要抱有僥倖心理,那只會讓你付出更大的代價;保持謹慎的樂觀是成功應該具備的心態;做最壞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心理學家指出,墨菲定律是在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我們是不能避免的,因為它們發生的條件非常容易達成。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指因一些細微小事情而造成情緒的巨大波動,以致因他人的外在因素導致自己受傷害的現象。理論證明人的情緒是有成本的,情緒是人選擇的結果。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 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期待效應
    積極的3大心理暗積極的3大心理暗示效應:巴納姆效應、霍桑效應、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為你帶來積極的人生。相信一些積極的預測,其實是給了我們極大信心,如果人們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做某件事,效果會變得十分顯著。巴納姆效應的積極作用是:說你優秀,你就會越來越優秀。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比如領導不在時,身邊的同事都是看到有一個同事早退,大家都跟著早退,自己也跟著早退了。從眾心理容易造成個人判斷失誤,也容易造成行為錯誤,跟風現象就成了「破窗效應」形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