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鎮」,人們往往會立刻聯想到紙鎮,即用作壓書、壓紙的器物。「鎮」字,古籍《廣雅釋詁》解釋為:「鎮,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今天文物微課堂介紹的是「鎮」的另一種使用方式,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獨樹一幟的室內裝飾亮點——席鎮。
席鎮的歷史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已被人們廣泛使用。西漢時,鎮的使用及製作達到頂峰。魏晉以前,家具種類不多,尚未出現高腳桌椅,人們是席地而坐的。席地而坐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長條形榻和正方形枰上鋪席而坐,另一種是直接在地上鋪席而坐。蓆子多編制而成,在人們起身、落座時常會移動,又容易卷角。為避免這些問題出現,就在蓆子的四角放置重物,使蓆子平整,席鎮就是蓆子四角的壓件。
晚唐 孫位《高逸圖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畫中人物席地而坐,蓆子的四角各壓一席鎮,還系上蝴蝶結,可見古人對生活細節的追求。
古人布席講究位正,孔子就嚴守「席不正不坐」的準則。蓆子有很多種,用薄竹片編織的稱「筵」,用稿秸編織的稱「薦」,而用蒲葦編織的稱「席」。在富裕家庭之中,還使用以獸皮拼裁或以獸毛、絲線編織的高級軟席。招待賓客吃飯飲酒,須先鋪好筵,再在筵上鋪席,「筵席」一詞即源於此。
戰國(楚) 錯銀臥牛青銅鎮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56年安徽壽縣出土。牛腹下有銘文:大府之器。
席鎮除了具有實用功能以外,還被賦予闢邪祛惡、祈祥納福的美好寓意。現在發現的席鎮造型多種多樣,除少量收錄人物外,其餘大都取材於各種動物形象,如虎形、豹形、羊形、牛形、鹿形等。漢代人賦予這些動物以吉祥、除惡的意義。
西漢 嵌貝鎏金銅鹿鎮
旅順博物館
旅順博物館藏的這套鹿鎮是東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西漢席鎮。在1975年10月新金縣(普蘭店)於花兒山鄉驛城堡喬家屯7號貝墓出土的,一套四件。其高62釐米,長11.4釐米。鹿作臥伏狀,雌雄各兩個。鹿首下連鹿體為銅鑄鎏金,兩鹿吻部尖而前凸,線刻雙目。雄鹿嵌以銅角,勾紅邊;雌鹿僅以紅彩繪角。雌雄鹿身均鑲嵌天然虎斑貝殼,銅鹿憨態可掬,流露著漢代貴族追求奢華福祿長壽之時尚。
「鹿者,祿也」,寓意享受國家俸祿;貝為財,二者巧妙結合是財運亨通之意。其製作方法是先鑄出銅質鹿頭和身子,經過鎏金處理,然後嵌上虎斑貝殼作為鹿的背部,而那點點虎斑就是鹿身上的斑點。
西漢 嵌貝鎏金銅鹿鎮
旅順博物館
據考古資料所載,漢代墓葬出土的席鎮已達數百件之多,席鎮造型和繪畫也極其生動傳神。這些動物姿態通常作蜷屈、蟠伏狀,底部平坦。為了便於壓物,席鎮自身需擁有一定重量,所以其多選用較重的材料,這也是席鎮的主要特點。早期的鎮多以玉石為材料,後世也有人用金、銀制鎮,但以青銅鎮最常見。為增加席鎮的壓力,有的還往席鎮內灌入鉛、沙、鐵等,如我館藏此套鹿鎮即以細砂填充其內。席鎮一般重1千克左右,有的更重。魏晉以後,隨著家具式樣的變化,蓆子已得到了周密的保護,席鎮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故南北朝以後,席鎮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銷聲匿跡了。
怎麼樣,各位旅順博物館的粉絲們,
今天關於席鎮的知識你學到了嗎?
下期文物微課堂再見!
end
文字 |翟思雪
編輯 | 王炫壹
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