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關於金汞劑的記載,最初見於東漢煉丹家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而關於鎏金技術的記載,最早見於梁代。《本草綱目·水銀條》引梁代陶弘景的話說: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這個記載比鎏金器物的出現晚了約八個世紀。
從已出土的文物證實,在戰國時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術。從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鍾」來看,它的鎏金技術已相當的成熟。鎏金技術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通過開創研究、不斷探索總結才創造出了這項工藝。從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鼎」來看,造型有戰國早期的風格特徵,該墓出土的鎏金銅帶鉤等也為戰國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專家學者認為鎏金工藝初始時間應定於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
而在古代鎏金器物中,每個朝代的皇帝都偏愛於佛像,以至於鎏金器物中,以佛銅像最為尊貴。而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初期只被視作神仙道術的一種,流行不廣。西晉以後,社會動蕩,人民生活痛苦,為佛教信仰的傳播提供了的寬廣的民間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北方,它們的文化傳統與來源於西域的佛教更易於相互認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國時期得以迅速生長,並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的最早一批高僧,他們得到了胡族統治者的大力扶持。
下圖是小編有幸見到的一尊大明宣德款財神像,此尊財神像為精銅鑄造,頭戴禮冠,面容光潔豐潤,雙目炯炯,唇上有須,面含微笑,身著寬領寬袖官服,官服繪有祥雲紋與回字紋,官衣紋服帖流暢,右手捧金元寶,左手託如意,手掌厚實,手指纖細,足登朝靴,善跏趺坐,錦帶垂搭,於腿間結成花狀,其尾端又向兩側飄逸而去,生動傳神,將肢體的柔軟質感刻畫的十分生動表現的十分充分。此財神像造型型比例協調,不論細部處理,還是整體把握,均增益有度,恰到好處,一絲不苟,殊為難得,是一件不錯的藝術陳設收藏美品。
民間吉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這與封建時代的制度有關。朝廷官員分文官武將,財神也不可避免的帶著人間官員的影子,因此財神也就像官員一樣分文武。書香世家大多供奉文財神,文財神又分比幹與範蠡,從此尊造像來看,應為後者。範蠡為春秋時代名臣,在勾踐完成霸業的過程中,範蠡居功至偉,並因此揚名四海,但是範蠡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亡,謀臣死」的道理,知道勾踐是一位只能共貧賤不能同富貴的君王。於是,範蠡毅然拋棄高官厚祿,潛到齊國,隱姓埋名,經營起生意來。並很快積累了大量財富,富可敵國,後世常有供奉。銅鎏金器由於其工藝精製且珍稀,國內目前對此類藏品有了新的認識和挖掘。
2000年以後,國內佛像收藏才開始啟動。2001年香港佳士得拍賣的永樂御製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僅以227萬成交,國內反應冷淡;但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和人們對藝術品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金銅佛造像藝術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挖掘,金銅佛市場開始得到持續開發。在2016香港中華大型藝術品春季拍賣會上,雷納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推出一對銅鎏金佛像擺件,起拍價120萬,經過多輪競拍,最終成交價為626萬,由此可見其價值之高。
以上便是小編對銅鎏金像的有限了解,如有建議的小夥伴,可在評論區留言,小編看到即時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