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0年前,當改革開放的偉大設想在南海之濱的廣闊棋盤中悄悄落子時,人們或許不曾想到,今天的經濟特區,會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蹟。
幾個經濟特區中,扼守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與珠海,在先天條件上有著一定的相似度:都由落後的邊陲小鎮起步,逐步發展為外來人口為主的移民城市,並且一個毗鄰香港、一個緊挨澳門。
經過40年的發展,深圳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珠海也建成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不同的是,在城市的能級量級與發展程度上,珠海與深圳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特區之「特」,在於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如今,站在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新起點上,迎接下一個五年,珠海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港珠澳大橋通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等千載難逢的疊加機遇,「二次創業」加快發展正當時。
奔向「十四五」,珠海如何抓住機遇再出發?怎樣在新時代新徵程中「特」下去?要向先行一步的深圳學什麼?又要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南方日報記者 梁涵
來時路
兩個特區兩種實踐
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珠海與深圳一樣,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但一路走來,兩個特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漸漸拉開。造成這一差距的原因諸多,但多位專家的共識是,深圳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深港合作的效益發揮到了極致。
「上個世紀70年代,香港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中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有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日漸顯赫的囯際金融中心地位、巨大吞吐量的國際物流集散地、繁忙而四通八達的國際航運樞紐和相當高的經濟自由度。」在知名經濟特區問題研究專家、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看來,當國門打開的時候,這一切作為巨大的「鄰裡效應」和「擴散效應」,不僅迅速為深圳注入市場經濟的活力,更使深圳迅速融入國際貿易體系,成為中國最初與世界互動的橋梁。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也認為,香港無論是經濟規模、人口數量還是區位優勢都要大大超越澳門,輻射作用自然也更大,「過去40年,深圳把深港科技合作、深港金融合作帶來的積極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由於澳門經濟規模較小,人口數量也不多,其對珠海的帶動作用相對有限,珠澳的互動關係也要弱於深港。」
「深圳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初建設鹽田港,以及2005年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林江說,通過引進風險投資項目,深圳集聚了高新科技人才和資源,珠海則沒能跟深圳一樣,實現創新驅動增長。
回首珠海發展之路,除了輻射效益小之外,城市規模未能提上來,還在於自身的路徑選擇。
在「生態優先」的立市理念下,珠海從一開始就沒有走拼汗水、拼資源、拼環境、拼速度的路子,毅然將涉汙企業拒之門外,轉而將目光投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的新興產業。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豔華分析,這為珠海留住了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同時也在當時錯過了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節奏以及將工業規模做大做強的機會。
劍有雙刃。在意識到「三來一補」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續性後,深圳果斷選擇了高科技發展方向。而珠海,在錯失規模經濟的同時,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這條綠色發展之路逐漸展示出它的科學性與前瞻性。
新使命
老特區的硬底氣
翻過舊序章,開啟新徵程。
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南方日報》撰文寫道:「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珠海要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經濟特區的歷史使命。」
何為珠海的新使命?即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做好珠澳合作開發橫琴這篇文章,為「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和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新貢獻。
要扛起新使命,一貫以小著稱的珠海有何底氣?
「珠海已經擁有改革開放40年所積累的物質財富與制度資本,這是珠海『二次創業』加快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陶一桃說,珠海與澳門共同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極點的重要一極,自身又擁有橫琴自貿片區,其一直政策性地處於先行先試的特區行列之中,也在不同領域和方面創造出制度績效。
陶一桃特別提到,橫琴自貿片區有國內首個離岸金融島,也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國的嶄新門戶。「以橫琴自貿片區為主導的區域一體化,將會從制度和實操層面加快口岸一體化建設,推動涉港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各類要素便捷、無制度障礙地流動。」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深入推進,珠海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毛豔華認為,珠海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會,牢牢把握目前的三大城市定位——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典範。
「機遇就在這裡。」毛豔華說,珠海要用好門戶資源,比如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和港珠澳大橋這條與國際聯繫的通道。尤其要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做好,將之打造成為內地「走出去」以及支持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重要平臺。
林江則看好新經濟發展這一大背景下的全新優勢:過去的傳統產業階段,珠海確實優勢不大,但現階段,優勢逐漸顯現出來。「像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大家的起點相差並不是太遠。」林江說,新科技、新技術、新產業,並非一種相互對立的關係,不像傳統產業是你有我無,而是資源共享。
在他看來,珠海最重要的優勢在於,作為港澳與粵西地區的越級連接樞紐。粵西地區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需要通過珠海,通過港珠澳大橋,把這片區域同港澳的資源對接,未來則有無限前景。
再出發
「特」下去的關鍵路徑
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珠海轉型發展的窗口期、跨越發展的關鍵期、破局突圍的攻堅期。珠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表示,這個時期,珠海迫切需要加快從「小而美」向「大而強」轉型,為全國全省大局「多打糧食」、多作貢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徵程中,經濟特區的地位更加突出、使命更加重大。珠海經濟特區要如何「特」下去?郭永航提到,關鍵路徑有兩條:一是努力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二是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
踐行新發展理念,珠海期待走出一條新路子,發揮「小支點」撬動區域經濟發展「大槓桿」的作用;而構建新發展格局,則要充分把握好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這一戰略,攜手澳門探索珠澳合作新模式。
如何在發展中傳承特區精神?多位專家一致提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在這一點上,深圳樣本可供示範。
中國著名戰略諮詢專家王志綱指出:「相比國內大部分地方政府,深圳的特殊之處在於,形成了服務型治理模式,不與市場進行博弈,而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並在市場失語時做好社會保障工作。」
「從深圳市歷屆領導班子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來看,在充分使用好中央授權改革的前提下,大多都展現出敢闖的精神、冒險的勇氣和擔當的使命感,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的認知能力與發展視野的遠見卓識。」陶一桃說。她建議,未來珠海可以從制度上完善服務型政府的使命,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綜合品質與制度—文化吸引力與凝聚力。尤其是,建立人才友好型社會,吸引更多人才到珠海發展創業,以人才的優勢更充分地實現已有的區域、資源和積累優勢。
林江也認為,創新、改革、求變,都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要有這種睿智、有這種勇氣,能夠洞察未來,同時又有能力去承擔相應的由於改革和創新所帶來的一些風險。」
錨定特區坐標、找準發展方向。展望珠海「十四五」時期,到2025年,支撐核心城市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改革開放取得重要突破,以橫琴為主平臺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將取得顯著成效。
珠海期待,下一個五年,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實踐中,書寫嶄新的時代答卷。
專家聲音
學習深圳但不可依葫蘆畫瓢
珠海與深圳同為最早建立的經濟特區,40年來,深圳在改革突圍、對外開放、創新求變、引才聚才、營商環境等方面都探索出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珠海可以學習借鑑什麼?
陶一桃認為,深圳的成功,不是資源的勝利,也不是單純的資本與技術的成就,從根本上說是觀念的力量。觀念不能直接改變社會,但觀念能夠改變人,而人則能改變社會。珠海要和深圳一樣,保持創新的精神、敢闖的情懷、冒險的勇氣和民族的使命擔當,讓「率先」改革、探索成為城市的品格。
除了上述所說,建立一個善於自我革命並且具有學習精神的政府外,她還建議,珠海可營造一個更開放的發展環境,以產業業態的不斷提升與創業平臺的創建,形成城市與人相互成就的社會生態環境。對於創業者,應當為他們提供創業的機會和政策支持,例如,從政府主導的「天使基金」到房租、稅收的政策傾斜性減免,以打造創業的天堂,收穫創新與發明的經濟價值與社會風尚。同時,以人才政策和人才工程,建設人才友好型社會,從制度安排上根本解決人才在安居、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後顧之憂,讓人才有尊嚴感和福祉感,人才引進與城市品質建設同步推進,相互吸引。
林江則認為,如今學習深圳,要與時俱進,不可依葫蘆畫瓢。「現在如果再學深圳10年前的東西,未必會適用。」他舉例說,比如2005年的時候,深圳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吸引了眾多重大項目和大量的人才,但現在再靠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就沒有意義了,最紅火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不能照抄四五年前深圳的做法。
「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好,城市群、都市圈也好,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希望城市的融合發展。」在林江看來,珠海和深圳,在產業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實現產業的互補和空間的互動,這也給珠海「二次創業」加快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下一步發展中,珠海如何吸引人才也是一個挑戰。林江表示,珠海要吸引大量高端人才,可能還不容易,可以反其道而行,先從中端人才開始做起,與深圳互補,如果做好了,對高端人才也有吸引力。「在大灣區的背景之下,深圳以高端人才為主,珠海著重於中端人才,兩個城市相關的人才再對接一下,形成互補,對兩邊都有益處。這其實是一個思維的拓展,要尋求差異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