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愛的教育》初版於1886年,之後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100多年來一直暢銷全世界,它不僅是當代義大利人的十大必讀小說之一,也是對當代美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書之一。
一般我們都認為教育是單向的,即父母和老師教育孩子,其實孩子往往也會讓父母和老師得到啟發,甚至是教育。與其說這是一本兒童讀物,不如說這是成人必讀的「愛的常識」。
一、親子之愛。
父母如何給孩子朋友式的平等與尊重?
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不是任由父母處置的東西,不能一言不合就打罵。書裡講到有位老師,見了學生家長總是教他們在家裡不要打小孩。當安利柯學習懈怠或者對人無禮的時候,他的父母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耐心地給他講道理,與他做溝通,讓他改正自己的錯誤。
父母怎麼做到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一次,安利柯有個駝背的同學來家裡做客,安利柯的父親特意事先取下牆上掛著的一幅畫,因為畫的正是一個駝背的人。還有一次,一個石匠的兒子來家裡做客,把身上的石粉沾到椅子上了,安利柯想去把椅子上的石灰撣掉,卻被父親阻止了,因為這等於當面使石匠的兒子難堪。
孩子犯錯的時候怎麼辦?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必須及時勸誡。孩子總會犯錯,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姑息,也不要覺得無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否則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但師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未必都是勸誡、示範這樣的刻意為之,也可以是隨機的點撥和引導。比如有一次,安利柯因為初雪的到來而十分開心,此時,父親對他說,不要忘記世間還有許多小孩,沒有衣服和鞋穿、也沒有條件烤火取暖。這話雖然有些煞風景,卻讓孩子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二、師生之愛。
在作者眼裡,師生之愛就等同於親子之愛。老師愛學生,就像父母愛孩子。安利柯的弟弟有位女老師,平時說話總是柔聲細氣的,但她只要略微舉起手指進行訓誡,再頑皮的孩子都會馬上低頭就範,做老師難免會對學生動怒。
怎樣看待老師對學生發怒?
安利柯的父親認為學生要多理解。老師有時不高興是當然的,他為了小孩們,不是勞動了許多年月了嗎?學生之中有情義的固然不少,然而也有人並不理解老師的苦心。平均說來,做老師的苦悶勝於滿足。就算是聖人,處在那樣的地位,能不有時動氣嗎?
三、同窗之愛。
同窗之間如何看待競爭?
安利柯的班上,有個學霸每次都考第一。另一個同學一直與他較勁,可不論怎麼用功也無法超過。他心裡不服,嘴上就總嘲弄人家。有一次,老師讓同學們以愛國為題寫作文,較勁的同學滿以為是自己第一,不料還是學霸拔得了頭籌。看到較勁同學的神情,先生就教導他說:「不要餵著嫉妒的蛇!這蛇是要吃你的頭腦,壞你的心胸的。」可較勁的同學還是忍不住在紙上用大大的字寫下,「我們不豔羨那由於不正與偏頗而得一等獎的人」,想送給學霸。倒是學霸表現得很大度,讓大家別再戲弄那妒火中燒的同學,還幫他撿起了掉在地上的吸墨水紙。
怎樣應對熊孩子的霸凌?
當老師得知班上的熊孩子欺負同學後,怒斥了這幾個熊孩子,說他們欺侮無辜、不幸的孩子。欺侮弱者,是最沒有意義、最無恥的事。欺侮無辜的弱者,在一些熊孩子那裡幾乎是出於集體無意識,老師出面制止是非常必要的。
公平正義的守護神不一定是老師,也可以是同學。有個身材高大、形象威猛而又心地善良的同學,當他看見有人欺負一名駝背的同學時,就一掌打得那傢伙轉了三個圈子,從此再也沒人敢欺負這個同學了。
不同階層的同學怎樣相處?
作者認為,在學校裡,無論什麼階級的人,都應該成為平等的朋友。
安利柯的父親告訴兒子,你小學讀完可以去讀中學,但有些孩子就只能棄學勞動了,如果因此與他們斷絕交往,就會失去和自己階級不同的朋友。只在同一個階級中交際的人,就像只讀一冊書籍的學生一樣。所以特別要注意多和勞動者的子弟交往,對於他們的父母,也應該表示尊敬。
四、社會之愛。
安利柯的父親說,一國國民的教育程度,從街上行人的舉動中,最能體現,街上如果有不好的樣子,家裡也必定有同樣不好的情形的。
培養孩子的社會之愛,既要教會孩子捨得施與,也要讓他們學會感恩。母親告訴安利柯,要感謝醫生、消防員這些為了救助他人,而無私奉獻,甚至犧牲自己生命的人。母親說:「你們小孩們是這樣地被愛著的」,「要用感謝報恩的心,去紀念這些去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