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是我目前看到的自己最認可的教育觀。(這裡只討論孩子,不討論成人)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像其他的同類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究竟什麼樣的伴侶才是理想的伴侶?……一千個人就能有一千種答案。說到底,都是要適合自己才行,否則「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對他人來說甘之如飴的,對自己來說卻無福消受。 所以我認為,最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正確的教育,對每個孩子來說,它可能都不是相同的,都需要「量體裁衣」。這裡的「適合」包含兩個方面:(向外)適合社會,(向內)適合孩子。 要做到適合社會,需要家長對社會有了解、判斷和認識。知道道德禮儀、文化、知識、科技等的發展情況和要求,保持對外界的敏感性。如果能做到對未來趨勢有預判,則會在教育理念和培養重點上有比較清晰的方向,對希望孩子在若干年後體現出來的狀態有所認知,從而指導當下的教育行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家長,不容易被各種教育培訓潮流帶偏,也不容易受到其他家長行為的影響,自己焦慮程度低,孩子也開朗放鬆有自信。 要做到適合孩子,需要家長認真仔細觀察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耐心細心地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各方面需求(從安全、親密、親人的需求慢慢發展到自我、獨立、社群的需求),順應規律的同時通過成長過程中的「教機」進行細緻引導。要做好心理準備這是一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漫長過程,孩子的狀態也可能會出現波動或反覆,家長自己首先要沉得住氣。 教育它是一個「活」的東西,而不是一堆死的工具、方法和技能(只要有心,與教育相關的資料、書籍、講座培訓比比皆是,但你是否願意認真地去學習和痛苦地思考呢)。家長創造的是鮮活的生命,只能用心血去澆灌,持續不斷地學習和提升自己,與孩子共同成長,才能給到孩子自己能給出的最好的教育。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教育?正確的教育在於培養一個人的人格獨立與完整,讓其擁有正向的價值觀和使命感,具備敏銳的思維能力。
人格獨立與完整的培養需要一個人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都需要在從小的教育中點點滴滴累積。
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具備思辨能力。
德國兩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經如此說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世界,不是著眼於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
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在生活上、學習上給孩子儘量多的選擇機會,安排孩子自己穿衣、吃飯、自己整理房間等活動,學習上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安排作息時間,學會獨立完成作業,學業上不需要父母的監督,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面對困難,鍛鍊了思維能力。
「教育即生長」,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
我們一直以來的學校教育都是要求緊跟老師,不需要我們去安排時間,不需要我們去思考除了課本以外的任何東西,我們失去了太多思考的機會,喪失了成長的契機。
所以家庭教育尤為重要,養育下一代是父母的職責。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掌握愛和溺愛的界限,給孩子一個獨立成長的空間。
在孩子還不夠成熟時,父母利用自己作為成年人的生活智慧,為孩子的將來提前準備也是應當的。但是,這種準備更多的應該是為了讓他們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擁有一個好的心態,而不是剝奪他們體驗生活的機會,企圖為他們鋪就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使其在沒有任何阻力的狀態下走向人生的巔峰。
如果父母毫無原則,自以為是地為孩子掃平成功路上所謂的障礙,孩子失去基本的體驗和挑戰,而當孩子終將自己面對生活時,就會充滿了挫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