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史:淺析荷蘭人在好望角建立的基地

2020-12-16 紅袖談史

引言

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預備20至30個月的夥食供應,但是當荷蘭人在好望角的基地建立以後,能夠得到補給站供應的食物,去東印度的船隻以及從東印度回國的船隻一 般準備9個月的夥食。

去往東印度的船隻的船員們還可以在抵達巴達維亞以後得到更多的淡水、蔬果以及糧食的補充,這些食物既可以供應船員在巴達維亞逗留期間食用,也可以作船隻回航途中的糧食的補給。荷蘭人知道供應新鮮的食物的重要性。1706年,「17紳士」指示大型的船艦至少要帶上4頭母豬和12頭小豬,小的船隻也要帶上相應的新鮮食物。 1760年,公司一般規定要為300人準備12頭羊和33頭豬,在遇到節日的時候就要屠宰這些 動物給大家食用。從當時的海事記錄中可以看到,船員每周能夠吃到兩次350克左右的肉 類,也有一次能夠分配到醃製的豬肉食用。一遇到機會,船上的海員也會使用魚鏢和魚叉 抓捕海中的新鮮的魚以供食用。

但比較奇怪的是當時的歐洲人不太喜歡吃新鮮的魚,他們在許多情況之下喜歡吃醃製的鹹魚,有時甚至吃腐壞的鹹魚;一些東印度公司的船尾上也設有一些放置有泥土的木箱,裡面種植一些生菜、西芹、水芹和芥末等蔬菜。1695年,公司規定必須向船隻供應橙、檸檬和蘋果,還有檸檬汁的定額是每人32升。在18世紀的時候,公司還向每一艘船上供應大量的醃菜,還在1791年的時候規定每100人中必須配備一 定份額的牛肉以及醃黃瓜,還要有品質較好的洋蔥、捲心菜以及胡蘿蔔。先前出發的一些艦隊在抵達一些島嶼如聖海倫娜島的時候會讓船員在田地裡播下一些蔬菜瓜果的種子,這 樣等後面來的艦隊抵達這裡的時候它們就會長大成熟,可以收割食用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的艙內就像倫勃朗畫中的室內一樣顯得非常陰暗。船艙的外面 則是風景如畫的和色彩斑斕的,裡面卻是寒冷的、潮溼的和通風不良的。海員和士兵生活在狹窄的空間裡,擠在一起睡在晃動的吊床上,光線和新鮮的空氣只能從艙口以及炮眼裡進來,在潮溼或者暴風雨的季節艙口和炮眼都要被關閉,在船隻通過赤道的時候艙內顯得難以忍受的悶熱。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又因為廚房裡做飯時冒出的煙霧更顯加劇。船上的空間尤其狹小,因為除了貨物以外,還要堆放至少9個月的食物以及淡水的倉儲。在此艱苦的條件之下,船員們無時無刻不忍受渾身溼透、精疲力竭以及患一些致命的海上疾病的煎熬。

壞血病是當時海員最容易患的疾病,主要是因為攝入食物的定量以及維生素不足引 起的。船熱或斑疹傷寒是另一種致命的疾病,主要是由一些不乾淨的衣服被帶到船上或者 受感染的海員來到船上反覆感染引起的。還有痢疾,荷蘭的英國的海員稱他們為「血痢」。 肋膜炎或胸膜炎也是常見病,特別是一些體弱的海員在抵達寒冷的港口以後就容易患上。 由於前列腺肥大引起的閉尿症也是致命的疾病,一般50至60歲的海員容易染上。除了壞蛆以外,在船上許多外科的疾病還是可以由醫生動手術的。

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東印度公司「17紳士」特別強調將船艙清理乾淨的極端重要性,每一個塊面的海員每天早上要將自己的塊面徹底打掃乾淨,每一個人都必須履行自己的天然的職責。他們打掃時是從海裡撈起來的乾淨的海水擦洗甲板的。1695年,「17紳士」下令所有的船上的醫生都必須記錄和保持船上的醫療記錄,要記錄疾病的症候、醫療的過程以及治療的方法。 博克塞曾經對1696年至1702年52艘荷蘭船隻的醫療記錄做過觀察,他發現其中一些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但是還有一些對於病人的症候以及治療的過程則記載得十分詳細。

從這些醫療記錄以及航海日誌可以看到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船上的很多情況。「17紳士」曾經就船隻上海事人員的疾病以及死亡率請教過萊頓大學醫學院的主任、著名醫生赫爾曼·波爾哈維 ,他是當時那一代人中最傑出的內科醫生,但是 他在諮詢了一些同事以後也沒有得出非常有效的加以改進的結論。荷蘭東印度公司船上所使用的航海儀器主要是直角器、標尺或稱為「戴維斯象限儀」的 儀器、羅盤以及沙漏等。荷蘭人不像英國人那樣大量使用航海日誌以及海路圖,他們也比 較晚地使用八分儀以及六分儀。1747年,所有的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都配備了八分儀。

兩年以後,一份描繪及指導如何使用八分儀的指南在荷蘭出版。但是直到1805年以前,荷蘭的海事人員還是更喜歡使用以前的直角器。所有的船隻都配備有克拉斯·德·瓦雷斯的《領航員的藝術或寶庫》以及C.哈茲·格特馬克的《航海的金色光芒》。從1702年至1811年, 前一本書籍共發行了11版;從1660年至1774年,後一種書籍則發行了14版。在航行的過程中,海事人員特別是大副都配備有海圖以及航海的數據,荷蘭的首席水道測量家會將這些資料在荷蘭母國的港口或是巴達維亞交給艦長或是大副,船上的海事人員也要保存他們的海事記錄,在航行結束以後交給同樣的海事當局。

除了東印度公司出版的官方的地圖和海圖以外,海事當局嚴禁公開或透露這些海圖、地圖以及航船記錄的任何內容給任何人。公司也不允許使用外國的海圖和地圖,儘管有些外國的地圖和海圖比荷蘭本國的還要好,荷蘭的水道測量家可以通過賄賂等方法得到。在17世紀的時候,巴達維亞和阿姆斯特丹之間經常交換海事的資料,不斷地核對來回東印度的船隻在海事記錄之間的數據,調整航線和航向,使得海事的資料儘可能地準確更新,由此維持 東印度公司船只能夠沿著準確的航線航行。在整個17世紀,這一套運行的機制運作良好。

伊斯列爾統計了從1688年至178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僱用的海員人數,他指出1688年在亞洲各個貿易基地的服役的海員有1400名、1700年有1400名、1753年有3500名、1780年有 2900名;1688年在亞洲海域之間從事各地區之間海上貿易的海員有3500名、1700年有3500 名、1753年有2500名、1753年有2500名、1780年有1000名;1688年在荷蘭出發的來亞洲的 艦隊上服役的海員有2490名、1700年有2790名、1753年有4860名。

1780年有4320名;1688 年從亞洲海域回歐洲的艦隊上服役的海員有1050名、1700年有1230名、1753年有1860名、 1780年有1530名;1688年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服役的海員共有8440名,1700年有8920名, 1753年有12720名,1780年有9750名。 羽田正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02年至1794年間,總共派出1772艘船隻,航行至亞 洲各地多達4721次,其中有三分之一集中在17世紀出航,三分之二則在18世紀出航。在這 些船隻當中,有1470艘是由公司各分部的造船廠建造的屬於自己的船隻,具體說來,阿姆 斯特丹為728艘,澤蘭為306艘,鹿特丹為107艘,代爾夫特為111艘,霍倫為107艘、恩克赫伊曾為108艘, 其餘的300多艘則來自租賃與購買。據伊斯列爾統計。

在17世紀20年代,每十年平均有117 艘荷蘭船隻航行於亞洲的海域,到了17世紀90年代,則增加到235艘,其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在18世紀20年代的時候還有增加,不過此時期以後就逐漸地下降了,到18世紀40年代以後則急劇衰減。相應地,從亞洲回航到聯省共和國的船隻,從17世紀20年代的每十年平均70艘,到17世紀80年代增加到了140艘,直至18世紀20年代還在增加,到18世紀40年代以後才衰減下去。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同,它除了進行遠距離的海外貿易以外。

還擁有自己的造船業以及海運業。相比之下,英國東印度公司多採用租用船隻的方式,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178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理事會「17紳士」中有人提出像英國人那 樣租用船隻是否會更加划算,但是經過計算,荷蘭人發現荷蘭船隻每次出航的成本為190 至220荷蘭盾,英國船隻卻要達到333荷蘭盾,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採用了租用船隻的建議。

相關焦點

  • 好望角——可以同時眺望兩大洋的角點
    好望角為太平洋與印度洋冷暖水流的分界,氣象萬變,景象奇妙,聳立於大海之邊,其峭崖、暖流和植被無一不流溢著大自然的神奇。登上角點,可以眺望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壯大景色,令人眼界大開。世界五大洲的大小岬角,可謂成百上千,但最知名者,恐怕還屬南非的好望角。我們沿著石砌的小徑拾級而上,走了大約60多米,就抵達了建有氣象觀測站的山頂。
  • 世界史:淺析荷蘭人為與中國建立貿易通商所做的決策
    引言早在17世紀初年,荷蘭人就希望與中國建立貿易通商的聯繫,但是由於當時明朝政府實行海禁以及葡萄牙人的阻隔,沒有取得成功。於是,他們就在中國福建省的沿海地區四處劫掠或者從事走私貿易,還幹預中國商人在爪哇以及蘇門答臘購買胡椒和其他的香料。
  • 荷蘭史: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的主要類型
    當時荷蘭人對於東印度公司各級職員,無論是商人、傳教士、海員或者士兵的觀感是相當負面的,許多人對他們持批評的態度。「17紳士」從一開 始就一直對他們在東方的職員懷著懷疑的態度懷疑他們是否誠實以及工作的效率。
  • 西方史:分析葡萄牙人在面對荷蘭人海上軍事優勢所做出的決策
    1619年,荷蘭人交給日本當局一封由一名叫若熱的葡萄牙基督徒所寫的信,此人為僑居日本的葡萄牙人的首領,信中說要聯合葡萄牙人共同顛覆日本帝國,還提到需要西班牙國王提供戰艦和士兵,並列出了參與陰謀的日本藩主的姓名。荷蘭人聲稱他們是在好望角附近俘獲的葡船上找到這封信的。若熱因此被斬首。
  • 給孩子的國際新聞 | 疫情風暴中 飛翔的荷蘭人
    今天,我們要從17世紀的某一天說起,從當時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陸地之交,南非的好望角說起。據說那天的風暴特別高漲,海上的海情非常惡劣。好望角本來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風暴區,而那天的風暴又格外的嚇人,在風暴之中有一艘荷蘭人商船。這艘商船上面載著一些貨物,還有很多船員。在風暴格外猛烈的這一天,很多海上航行的船隻都入港避風了。
  • 飛翔的荷蘭人:幽靈船背後的歷史
    1795年,喬治·巴林頓在《Voyage to Botany Bay(航向植物灣)》一書中第一次提起「飛翔的荷蘭人」:據傳一艘荷蘭軍艦在好望角外失事,船上無人生還。同行的船隻經受住了暴風,隨後抵達好望角。整修後返回歐洲的途中,他們在相同的緯度遭到猛烈的暴風雨的襲擊。
  • 百萬荷蘭人前僕後繼,為追逐東方財富賭上靈魂,三分之二不能歸航
    VOC(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因此VOC(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航路和我們今日的直覺想像很不一樣。船隻從歐洲出發,循西非外海通過赤道之後,得先順風向西南方的巴西航行一段距離再折回東南。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停補後,並非朝著東北直奔印尼,反而得更往南行,藉助咆哮西風推送,快速涼爽地掠過印度洋南方,然後北轉,沿著澳洲西岸而上。
  • 荷蘭毛獅犬——荷蘭人心中的國犬
    但與之相對,同樣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荷蘭毛獅犬並不是原產於荷蘭的犬種。從外形上,有著一身蓬鬆毛髮的荷蘭毛獅犬與博美犬長得十分相似,然而區分也很好區分,博美犬是小型犬,而荷蘭毛獅犬是中型犬,兩者在體型上天差地別。
  • 荷蘭少女:中國人沒有看不起荷蘭人,他們壓根不在乎我們
    而不少的荷蘭人就喜歡做這種事情,荷蘭人是一個民族榮譽感特別強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風車最多的國家,同樣也具有較高的文化科技水平。當地的不少人民表示,覺得自己國窖可以與中國相比較一下,甚至有壓中國一頭的念頭。
  • 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引言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在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以及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爭奪與中國人貿易的商機。1644年清兵入關以及先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使得中國的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與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在清朝建立以後不久,又在1678年至1682年爆發了「三藩之亂」。
  • 荷蘭王國:原來在英語中的「荷蘭人」一詞,出自德語啊,有點意思
    荷蘭的正式名稱是荷蘭王國。其政體為君主立憲制,領土面積約相當於美國麻薩諸塞和康渾狄格兩州之和。抱持純粹主義的荷蘭人堅稱"荷蘭僅指該國12個省中的2個(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但在大部分場合,"荷蘭"和"尼德蘭"的用法幾乎不加區別。
  • 荷蘭人都說英語?荷蘭的「母語保衛戰」怎麼打?
    不管是生活在荷蘭的中國人、還是生活在中國的荷蘭人,都時常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自己如何融入異國生活——其中,語言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人們印象中,荷蘭是一個以英語普及率高而著稱的國家。這使得荷蘭成為非英語國家中開設英文課程最多的歐洲國家。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因為多元國際化的學習環境選擇來到荷蘭留學。這種「高等教育英語化、國際學生受益大」的授課方式,一方面讓國際學生可以在荷蘭很方便地學習和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荷蘭人自己的母語造成了衝擊。
  • 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虎嗅網
    羅馬帝國時代,很多騎兵就是從今天的荷蘭地區招募過來的。大約到了公元481年,法蘭克王國的克洛維建立了墨洛溫王朝,墨洛溫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就是尼德蘭地區,也可以說就是今天的荷蘭,其實包括很多部分,今天的比利時、盧森堡也在境內。法蘭克王國最鼎盛的是什麼時候呢?就是查理曼時代,或者叫查理大帝,中國有人把他叫做查理大帝。
  • 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
    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17世紀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力量,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1.5萬艘,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
  • 深度解密:為什麼荷蘭人身高世界第一?
    根據荷蘭乳業組織ZuivelNL稱,荷蘭人每人每年消費的乳製品比英國人、美國人或德國人要多25%。牛奶中的蛋白質、鈣和天然生長激素都能讓人長高。 醫療體系和社會平等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前經濟歷史教授杜魯克(Drukker)就稱:「荷蘭十九世紀中葉人民身高的井噴式增長和荷蘭建立起了世界第一個自由民主政體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那之前,荷蘭雖然在黃金時代通過貿易富了起來,但當時的財富卻主要集中在少數的精英權貴手中。
  • 鄭成功為何能打敗荷蘭人
    何斌起初行事順利,直到1659年2月才東窗事發,被荷蘭人知道了他的行徑。殖民當局剝奪了他的頭銜和特權,並處以300裡爾罰金。他的生意破了產,成天被債主追債,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逃到大陸,遊說鄭成功去佔領臺灣作為穩固的反清基地。
  • 不摳不帥,不配當荷蘭人
    圖/unsplash 荷蘭獨立的開始,離不來擺脫西班牙統治的鬥爭,被稱為荷蘭「國父」的威廉一世,奧蘭治親王在1648年建立了荷蘭共和國。 圖/unsplash 尤其是二戰之後的鹿特丹,曾經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荷蘭工業重鎮被戰爭的硝煙摧毀後,不少人還希望他們能恢復14世紀那種古老的風貌。 但鹿特丹市政府偏偏獨闢蹊徑,清理了所有的廢墟,重新建立一座新的城市。 事實證明,荷蘭人還是非常有魄力的。
  • 荷蘭人以為白撿了一塊肥肉!
    到了明代時,由於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政策,沒有對臺灣進行有效管理,使這裡成為一些海盜走私集團的避風港和活動基地,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林道乾、李旦、鄭芝龍等人。隨後,荷蘭人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成為有一個海上霸主。荷蘭人在巴達維亞城(現雅加達)建立了「東印度公司」,負責管理東南亞一帶的殖民地。到了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時,荷蘭人派出部分人侵入臺灣島,並在島上修築了熱蘭遮堡(明朝人稱其為臺灣城,位置在今天的安平),第二年,荷蘭人又在熱蘭遮堡對面的赤嵌山上修築了普羅文查堡(明朝人稱其為赤嵌城,位置在今天的臺南)。荷蘭人由此開始了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 「閱·思源」系列分享 | 荷蘭人是如何侵佔臺灣的?
    1604年8月,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司令韋麻郎率船隊進犯澎湖,後來,為了源源不斷地獲取大量的生絲和瓷器,荷蘭殖民者迫切需要在中國沿海建立自己的貿易據點,盯上了臺灣…我是第二章的導讀人李劍根,本章由我帶領大家了解荷蘭殖民者是怎樣一步步入侵臺灣,施行了哪些殖民政策,以及當時臺灣的社會結構、職業狀況、經濟支柱分別有哪些顯著特點。
  • 荷蘭史:介紹荷蘭地圖集發展歷程
    布勞家族與洪第烏斯楊森尼烏斯兩個家族之間在製圖業上的激 烈競爭對於後來荷蘭共和國出版世界地圖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布勞為了追趕洪第烏斯楊森尼烏斯的出版業,準備出版由奧特裡烏斯和麥卡託地圖集以及當代荷蘭的地圖集合併 而成的以四種語言做解釋的世界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