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大家好,我是施誠。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這個問題我分成幾個部分來講:第一,黃金時代的荷蘭,簡單回顧荷蘭的歷史;第二,荷蘭在黃金時代到底有些什麼表現;第三,分析荷蘭黃金時代的成因,為什麼它有一個黃金時代。
一、荷蘭的歷史
下面我就開始從第一個問題講,17世紀以前的荷蘭,古代的荷蘭,現在的荷蘭,它都叫尼德蘭共和國。尼德蘭的意思就是低洼之地,我們現在知道的荷蘭國土其實大部分是圍海造田起來的。大約在6000年前,今天荷蘭的德倫特省就已經有人類在那裡生活居住了,這是考古發掘的材料。
到大概公元前一兩千年,也就是距今大約4000年到3000年的時候,今天荷蘭的林堡地區居民就開始使用石斧、石刀這些生產工具,也就是說進入了石器時代。
到了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整個荷蘭地區,大西洋地區的海水開始停止上漲,萊茵河和馬斯河攜帶的泥沙開始在河口淤積起來,成了沙丘,沙丘裡面開始變成沼澤地。
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西洋的海水又再一次上漲,把我們今天看到的荷蘭大部分土又淹掉了。在這種情況下,荷蘭人就開始攔住海水來填陸地,所以我說荷蘭大部分地區是低洼質地,就是因為它是填造起來的。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荷蘭人的圍海造田歷史就開始了,實際上到現在,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這個事情其實對荷蘭歷史甚至對荷蘭民族的性格都造成了影響。
有關荷蘭最早的真正有歷史記錄的,要到羅馬帝國時代,記載荷蘭歷史最早的是羅馬帝國的歷史學家塔西佗。古代尼德蘭地區的居民,在塔西佗的書裡面叫做巴塔威亞,這個詞我們後面還會出現。巴塔威亞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塔西陀說這是最勇敢的日耳曼人部落,尤其是他的騎兵文明。羅馬帝國時代,很多騎兵就是從今天的荷蘭地區招募過來的。
大約到了公元481年,法蘭克王國的克洛維建立了墨洛溫王朝,墨洛溫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就是尼德蘭地區,也可以說就是今天的荷蘭,其實包括很多部分,今天的比利時、盧森堡也在境內。
法蘭克王國最鼎盛的是什麼時候呢?就是查理曼時代,或者叫查理大帝,中國有人把他叫做查理大帝。
查理去世以後,他的兒孫們把帝國的鼎盛時期開始帶向下坡路。所以,到了公元843年的時候,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羅退爾、日爾曼路易,還有禿頭查理,在843年籤訂了《凡爾登條約》,其實就是三個孫子把查理曼的帝國瓜分成三份。
瓜分的結果是什麼呢?尼德蘭變成羅退爾,也就是長孫的領土。羅退爾作為長孫,除了繼承了領土以外,他還繼承了皇帝的頭銜。
到了公元13世紀,隨著西歐封君封臣制度在各地的推廣,尼德蘭地區也變成了一些封建領地,現在知道的主要有四個公爵領,六個伯爵領,另外還有幾個主教區,也就是主教的管轄地區。
到了15世紀,勃艮第的統治者,也就是所謂的「善人菲利普」,通過籤訂條約還有政治聯姻這些手段,想統一尼德蘭地區的各個封建領地,也可以說是各個省。他確實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採取了一些經濟措施,把尼德蘭地區的度量衡全部統一起來,並且在1464年召開了各級貴族都一起參加的第一次議會。
到了1467年,勃艮第的統治者,也就是「大膽查理」——善人菲利普的兒子,擴大了勃艮第家族的領地。他的夢想是幹什麼呢?就是想把勃艮第從一個公國變成一個王國。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大膽查理把他的獨生女兒瑪麗許配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兒子馬克西米連。
但在1477年,大膽查理因為騎馬時墜下身亡了。因為他只有一個獨生女兒,根據日耳曼人的法律,女兒出嫁則她繼承的領地會作為嫁妝。於是瑪麗把她父親的那些領地一塊嫁給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連。結果是什麼呢?到了1494年時,馬克西米連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頭銜。
馬克西米連當時做了一件跟帝國有所不同的事情,他把尼德蘭地區,也就是荷蘭地區的統治權交給了他的兒子,他自己並沒有直接來統治。他兒子的外號叫「美男子菲利普」,菲利普娶了一個媳婦,那個媳婦是西班牙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和卡斯蒂利亞伊莎貝拉女王的女兒。
這兩位國王是什麼來頭?資助哥倫布下海去發現新大陸的就是他們兩個。這兩位國王也被稱為基督教雙王,或者叫做天主教雙王。這兩個人生的女兒,也就是嫁給菲利普的胡安娜,所經歷的婚姻結果是什麼呢?尼德蘭不僅進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和王位繼承序列,而且還進入了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序列。
1504年,伊莎貝拉去世,費爾南多還活著,他還是阿拉貢的國王。就這樣,卡斯蒂利亞國王的王位和國土全部轉給了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的女兒胡安娜和他的女婿美男子菲利普。
1506年,美男子菲利普去世了,胡安娜徹底精神失常。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胡安娜和菲利普兩個人生的兒子,只有6歲的查理繼承了勃艮第的領地,還有包括弗朗什·孔泰、盧森堡、尼德蘭或者叫低地國家,或者按現在的說法荷蘭都行,繼承這些領地。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銜著金條出生的人,就包括這個查理。
查理6歲就繼承了那麼多領地,但他自己無法管理,也無法統治,所以由他的姑姑,奧地利的公爵夫人瑪格麗特來攝政。
之後,查理通過繼承領地換了另外兩個重要的頭銜。第一個來自他在1516年繼承的卡斯蒂利亞王位,查理用西班牙語翻譯叫做卡洛斯一世;1519年,他又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在神聖羅馬帝國那裡,他被稱為查理五世。
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 查理五世
歷史上,查理五世的名字更為大家熟悉,大多數人都不太注意到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卡洛斯一世,當然也有人把它像英語化的再漢譯,也叫查理一世,這樣就很麻煩。
為什麼?因為英國也有查理一世,所以大家這裡要搞清楚,歐洲歷史上很多國王的名字如果不知道他在位的年代,還有他統治的國家的話,會很混亂,這個我相信聽眾看多了一點就會明白的。
到了1543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把弗裡斯蘭和格羅寧根都置於尼德蘭領地之中。這樣,尼德蘭地區就變成了17個省,比他爺爺、他父親的時代都多。
二、尼德蘭革命
近代或者現代荷蘭的崛起,尼德蘭革命是第一步。
尼德蘭革命的基本情況是什麼呢?
到了16世紀的時候,西班牙統治下的尼德蘭人口將近300萬,人口不是太多,但它是西班牙帝國境內最富有的地區,而且也是整個歐洲經濟最繁榮的地區,那裡依靠紡織業和對外貿易,經濟非常發達。紡織業主要是紡織呢絨或者毛紡織。
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尼德蘭地區,大大小小的城市或者城鎮有300多座,這不是個小數字,這個地方應該是世界歷史上城市化最早,水平最高的地方。儘管現代城市化最早完成的國家是英國,但是別忘了,尼德蘭在這些方面都比它早得多。
對於西班牙來說,它的重要性主要就是錢袋子。西班牙國庫每年大約一半的收入就來自尼德蘭這麼個小小的地方,大約每年250萬佛羅林。
250萬佛羅林是什麼概念?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的原始資本就是250萬佛羅林。佛羅林是佛羅倫斯的貨幣單位,當時大多數歐洲地區,尤其西歐,基本上用佛羅倫斯的佛羅林,或者用威尼斯的杜卡特來做貨幣單位。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佛羅林和杜卡特是最早的「歐元」。
西班牙對尼德蘭這樣的地方,這樣的金庫或者說財源,是絕對不會放棄統治,甚至不會放鬆統治的,這樣就會引起矛盾。因為尼德蘭太富有了。
另外,尼德蘭革命還有一個原因必須要說,就是宗教政策。西班牙是狂熱的天主教國家,這點跟葡萄牙也是一樣,非常狂熱。查理五世本人或者卡洛斯一世本人,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
到了16世紀歐洲進行宗教改革之後,也就是1517年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以後,新教的派別就開始在荷蘭出現,查理五世特別不能容忍在尼德蘭出現新教教派,所以對他們進行特別的控制。
1555年與1609年,荷蘭起義對比
荷蘭當時出現了不少的新教派別,除了馬丁路德的派別,還有慈溫利的教派。後來還有再洗禮派,比較溫和的門諾派教徒,全部在荷蘭出現了。對查理五世來說,這是絕對不可容忍的事情:一是錢袋子,二是宗教上無法容忍。結果就導致查理五世或者說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跟尼德蘭地區矛盾深刻,於是他就把尼德蘭地區的新教派定為異端,對它進行鎮壓。
1550年,查理五世頒布了一個「血腥法令」,這個法令裡面的一個重要論點是什麼?為了保持統一。這個統一指的是西班牙帝國的統一,這個時候西班牙帝國其實已經包含美洲西班牙的殖民地。順便說一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自稱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就是查理五世的西班牙帝國。
為了保持統一,維護法律和秩序,必須鎮壓異端,因為當時天主教認為宗教改革出現的新教派全部是異端。對異端怎麼處理呢?
簡單,所有的新教徒一律處死,財產全部充公,如果藏匿或者幫助異端,就與異端分子同罪,這是非常嚴厲的。查理五世在位的時候,尼德蘭地區被處死的異端有幾千人,具體數字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
那麼,導致尼德蘭革命發生的有利外部形勢是什麼呢?
第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1588年被英國徹底打敗。在這種情況下,尼德蘭北部的省份決定向南邊的西班牙統治地區進軍,佔領不拉奔地區和弗蘭德爾地區。
1589年,法國國王亨利三世去世,他的合法繼承人亨利四世是一位新教徒。這下子,查理五世覺得特別不能容忍,於是他跟法國的天主教派聯合起來去幹預法國的王位繼承。
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英國牽制打擊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另一方面,法國王位繼承戰爭他又捲入進去,這樣就削弱了他對尼德蘭地區的控制,這成了尼德蘭革命最有利的一個條件。
到了1590年,查理五世提前退位,繼承人是他的兒子菲利普二世。1556年,查理五世自己寫了一個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罪己詔,他說:我自己統治不好,身體也不好,決定把王位讓給我的兒子。
這個菲利普二世就是在中國學術界裡面非常有名的,布羅代爾寫的《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裡面的菲利普二世。當時,他命令尼德蘭的總督帕爾瑪公爵率領西班牙軍隊開往法國。1592年,帕爾瑪一直在法國,所以這等於給了尼德蘭北方革命一個喘息擴大之機。
到了1609年,西班牙與聯省共和國,就是尼德蘭北部這七個省之間籤訂了一個為期12年的停戰協定。實際上是什麼?西班牙顧不過來,打不過來,它要打的仗太多了,就乾脆籤一個停戰協定。其實這個停戰協定等於西班牙默認了尼德蘭的獨立,但是它沒有在協議條款裡表示出來。
1609年荷蘭與西班⽛籤訂12年停戰協定
本來1621年就到了12年停戰的時間,但是歐洲在1618年爆發了一次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這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從1618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最初其實是德國內部的天主教諸侯和新教諸侯兩個宗教同盟之間的戰爭,但是後來西歐和北歐的一些國家紛紛加入到兩個不同的陣營裡。
這樣一來,德國境內的宗教戰爭演變成整個歐洲的國際戰爭。所以「三十年戰爭」在歐洲歷史上的破壞性是很大的,死傷人數非常多。
一般現代國際關係史的起點就是1648年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這個條約是什麼呢?其實是「三十年戰爭」戰果的承認。
1648年的歐洲
「三十年戰爭」裡獲利最大的首先是法國,第二是瑞典。現在大家一說瑞典好像它是福利國家,其實瑞典歷史上在西歐、北歐是非常強大的。17、18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差不多名存實亡,西班牙徹底被削弱。這個削弱的結果是什麼?西班牙從1648年以後基本上就是歐洲的二流國家,所以在這個條約裡面,西班牙只好把當年停戰協定裡面沒有說出來的正式承認了,它正式承認尼德蘭獨立,或者說荷蘭聯省共和國獨立。
三、荷蘭的黃金時代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對荷蘭人來說是什麼?被公開承認是一個獨立國家,就這點來說,它是贏家。
荷蘭的黃金時代,有人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也有人認為比這個早,所以我們要談的第二個大問題,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代。第一個問題就是,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學術界一直有多種說法,荷蘭人自己認為他們的黃金時代從1600年就開始了,終止時間是1672年英荷戰爭,荷蘭被打敗。
但現在也有學者認為,荷蘭的黃金時代比這個長,它起點在哪裡呢?1584年,終點在1702年。還有人認為,16世紀,也就是1580年代到17世紀的70年代是荷蘭的黃金時代。
但是現在我們一般都模模糊糊地說,17世紀是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代,這等於掐了一點頭,又擴長了一點尾巴,所以大家都認為17世紀就是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代。如果要仔細追究,大概就是上面說的這幾種說法。
黃金時代荷蘭共和國的一些表現,我們下面分幾個方面來談。
第一個方面看它的經濟繁榮。荷蘭共和國經濟繁榮的第一個表現是它的捕魚業,而捕魚業最主要的就是鯡魚。
荷蘭鯡魚船隊由一艘軍艦護航 約1700年
鯡魚產地在哪裡呢?在北海。後來英國跟荷蘭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鯡魚。鯡魚主要用來做什麼呢?出口到歐洲大陸的內陸國家和地區去。但是鯡魚有一個特點,一欠水就會死掉。那它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在北海捕撈鯡魚運到阿姆斯特丹也好,運到尼德蘭其他的省也好,鯡魚早就壞掉了,人類對付這種肉食壞掉的最早方法就是用食鹽醃製。
1609~1021年,荷蘭專門製造了這種捕撈鯡魚的船,直譯就是「巴士」,但是你別理解為公共汽車,它其實是一種船,英文裡就管它叫「巴士」。荷蘭大約有一千艘船,每年從北海捕回來的鯡魚有30多萬噸,這個不是一個小數字。
所以荷蘭的聯省共和國三級會議把北海叫做什麼?聯省共和國最重要的寶藏之一。你想,荷蘭人自己都說它是一個聚寶盆,英國人難道不明白嗎?這就是後來戰爭原因。
鯡魚業的利潤確實是荷蘭共和國經濟繁榮最早的條件之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會帶動很多產業的發展,運輸、造船、貿易,全從這裡帶起來。我這裡找了一個表格,就是1562~1670年,這100多年裡面,荷蘭每年平均通過丹麥松德海峽的船隻數量。為什麼知道這個數量呢?因為要交關稅,從那個關稅帳目裡查的,這個數字還是挺大的。看得出來,它是荷蘭經濟繁榮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和條件。
1562~1670年,荷蘭平均每年通過丹麥松德海峽的鯡⻥船隻
第二個就是呢絨紡織業。荷蘭最重要的呢絨紡織業中心是萊頓這個城市。這裡有一個數字,1601~1610年,萊頓每年的呢絨產量是66943匹。
當時一匹呢絨大約能賣多少錢呢?至少能賣到2~3個佛羅林。那你就算一下它的產值是多大,2~3個佛羅林可不是一筆小數字。而到了1651~1660年的時候,呢絨產量居然提高到一年10多萬匹,一年光這個產業就有幾十萬佛羅林收入。
荷蘭人為了擴大市場,就壓低呢絨的價格,向地中海沿岸地區出售。當時壓低價格其實是為了競爭,荷蘭在地中海沿岸,包括義大利的城邦,尤其是佛羅倫斯,與他們競爭。
新航路開闢以後,義大利的衰落不僅僅是因為商業中心的轉移,還包括西北歐這些國家,就也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那些國家,從其他的產業也對它進行競爭打擊,所以義大利的衰落是很明顯的。
還有阿姆斯特丹、烏德勒支、代爾伏特、哈勒姆這些城市,都是當時荷蘭最重要的紡織業中心,我這裡只說了呢絨紡織,其實當時荷蘭的亞麻 紡織也很發達。
後來的17世紀,還包括從美洲回來的棉紡織業,因為我們經常認為棉紡織業是印度的傳統產業,其實荷蘭到17世紀的時候,棉紡織業也是它的一大產業。當然,荷蘭最主要的是它傳統的呢絨紡織業。
這裡我找了一個表格,1630~1701年,這70年裡,萊頓地區紡織業的產量按照產品的種類劃分,這個產量是很大的。後面的貨幣單位是荷蘭盾,當然也有人把它音譯成「古爾登」,譯意就是荷蘭盾。
1630~1701年,萊頓毛紡織業的產值
第三個是製糖業。製糖業主要指什麼呢?美洲殖民地那邊運回來的蔗糖,它需要經過精加工。16世紀安特衛普成為歐洲最重要的蔗糖製造業中心,但是後來安特衛普成了荷蘭和尼德蘭地區的南部城市,還是被西班牙控制住了。
實際上,安特衛普的歷史很有意思,它曾經有運河通往大西洋。後來,荷蘭人為了抵抗西班牙的艦隊,自己把安特衛普通往大西洋運河的口子給堵住了,安特衛普從此以後從一個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變得一落千丈。結果,阿姆斯特丹崛起。
所以,安特衛普的衰落為阿姆斯特丹的興起奠定了條件。從這裡的製糖廠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阿姆斯特丹的製糖廠從最初的只有三家,到後來變成五十家,是17世紀中期的時候增加的。
第四個是捲菸業。荷蘭人香菸的菸葉主要來自西印度,也就是中南美洲,現在也可以統稱為拉美,其實主要還是中美,加勒比群島上面生產的菸葉。從那裡買菸葉回來,然後捲成香菸出售,這個牟利很大。
荷蘭人覺得,從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那裡進口菸葉還不夠好,利潤還降低了。所以荷蘭人就乾脆千方百計把菸葉引種到自己的土地上。他們用什麼方法?就是溫室生產。荷蘭的菸葉最初是用溫室培養出來的,荷蘭是西歐,甚至是歐洲最早的溫室農業發源地,最初就是為了種菸草引種成功的。
這樣一來,它的菸葉生產、加工謀取的利潤更多,發展的產業也多。阿姆斯特丹是捲菸製造中心,黃金時代大約有30~40個捲菸廠。整個捲菸產業在阿姆斯特丹僱傭的勞動力,佔整個阿姆斯特丹就業人口的30%左右。所以捲菸,也就是香菸產業對阿姆斯特丹也好,對荷蘭共和國也好,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不是一般的大,不能小瞧它。當然現在來看,這是一個罪惡貿易。
為什麼這麼說呢?捲菸業帶來了一個副產品,這個副產品與中國有關,荷蘭人造瓷器造得不怎麼樣,模仿得不怎麼樣。但是他們知道用陶土可以燒制菸斗。
梵⾼畫作:抽菸⽃的漁夫
這是梵谷畫的一幅畫,《抽菸鬥的漁夫》,注意前面這個,這是一個抽菸葉的引子,點火的引子。
菸斗製造產業曾經在荷蘭的就業人數很多,產量也很大,一個制菸斗的師父加上徒弟,有的作坊一天能製造出一千到一千五百個菸斗,最初是用瓷器製作而成。當然,這個菸斗製作不是荷蘭人發明的,是英國人帶過來的。
當時有一批宗教難民在英國遭到宗教迫害,逃到荷蘭來,於是就把抽菸鬥的習慣帶到了荷蘭,以至於後來到了18世紀荷蘭走下坡路的時候,荷蘭街上,尤其阿姆斯特丹的大街小巷最多的不是酒吧,是煙吧。男人下了班,先去煙吧裡面抽會兒煙再回去,這是真實的歷史。
寫了很多通俗世界史著作的房龍就是美籍荷蘭人,他寫的《荷蘭共和國的衰亡史》裡面有一段就寫到,18世紀荷蘭男人的標準形象之一是什麼?叼一個瓷器菸斗。如果男人不叼個瓷器菸斗,幾乎沒有歐洲人認為他是一個荷蘭人,這是標配。
如果你們去荷蘭旅遊會發現,荷蘭的旅遊紀念品市場上賣各式各樣的菸斗,當然現在的材質什麼的都不一樣,但是是有菸斗的,其實這也是歷史的產物。
第五個是造船業。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那肯定是造船業來做支撐的。17世紀荷蘭的造船業應該是世界首位,阿姆斯特丹有上百家造船廠,當時荷蘭的造船速度大約是每天能造出一艘船,這種船一般是商船。但是這種商船一旦裝上了大炮,就軍民兩用,也可以作為戰艦。
其實,那個時代的商船跟軍艦沒有什麼嚴格區分。荷蘭的造船技術很先進,造的船適合海洋航行,尤其是風高浪急的大西洋。而且船上都可以架裝大炮,所以荷蘭軍艦的戰鬥力在那個時代是很強大的。
我這裡有一個數字,1625~1700年,荷蘭每年建造的航海船、遠洋船大約是400~500艘,一天就超過1艘船了,那是很大的數字。荷蘭的船不僅造得好,而且價格低廉,導致歐洲很多國家跑到荷蘭去訂購船。這裡要說一句,英荷戰爭的時候,有的英國的戰艦就是從荷蘭買的。
到了17世紀末的時候,英國1/4的船是荷蘭人給它建造的。為什麼?便宜。它比英國造便宜。到1670年的時候,荷蘭共和國各式各樣的商船大約是15000艘,這可不是個小數字,比英國多5倍,這也是海上馬車夫的基礎。
1697~1698年,俄羅斯這位一心想學習西歐先進技術的彼得大帝,曾經化裝成平民,跑到荷蘭的造船廠去考察,其實當時整個西歐都知道這是彼得,他自己覺得別人不知道,其實誰都知道。
另外,荷蘭的地理位置也適合對外貿易,它處於西歐地區的樞紐位置,通過萊茵河可以到達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幾乎所有內陸地區;它也是大西洋的天然門戶,所以它海洋也方便,內河也方便。
這裡有幾個數字可以說一下,1570年,荷蘭還沒獨立時,荷蘭的商船運載量就相當於法國、德國和英國的總和。所以,我們說17世紀荷蘭是海上馬車夫,其實它在此之前就是了,可以說它就是歐洲的馬車夫了。
100年以後,到了1670年,荷蘭有商船3510艘,總運載量達到568000噸,這不是一個小數字。這樣一算下來,每艘船的運載量有162噸,這包含了海船,也包含了內河航運的船,所以才有100多噸,海船比這個大。
荷蘭基本上壟斷了波羅的海、北海的貿易。波羅的海和北海曾經都是德國呂貝克為中心的漢薩同盟的貿易範圍,荷蘭最初是以一個普遍城市的身份進入漢薩同盟的。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把漢薩同盟的貿易地位奪取過來。當然,漢薩同盟的衰落包括它的興起,絕不是荷蘭一個因素能左右的,但荷蘭在裡面有起作用。
最後,漢薩同盟衰落,荷蘭,尤其是阿姆斯特丹,變成西歐地區最大的港口,世界的商業中心。荷蘭基本上是一個銷售中心、運輸中心、儲藏中心,還有進口產品加工中心。這幾個中心疊加在一塊,城市也好,地區也好,它的經濟不可能不繁榮。
比如在波羅的海地區,荷蘭就把東歐的產品,蜂蜜、黃麻、亞麻、木材這些運到阿姆斯特丹,然後再從阿姆斯特丹轉運到西歐其他的國家。打個比方,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要造船,你的木材有可能要從荷蘭那裡進口。荷蘭不僅賣你船,它還賣你造船的材料。
荷蘭人真的非常精明,非常厲害。荷蘭的運輸幾乎沒有跑空的,比如說,它運貨到地中海地區,它從地中海地區往往就運鹽回來。鹽用來幹什麼?醃鯡魚。所以荷蘭的商船基本上都是滿載,幾乎沒有空駛的船,這也是很厲害的一點。
阿姆斯特丹到17世紀肯定是歐洲的貿易中心是,甚至是世界的貿易中心。當時在阿姆斯特丹市場上,你可以見到來自東方的各種香料,還有主要來自東歐的油料,木材、毛皮,至多有一部分來自北歐地區。
阿姆斯特丹常年停泊的船大約有2000艘,也即每天大約有2000艘。荷蘭的資本積累高於整個歐洲各國的總和,不是高於一點點的問題,它的對外投資多出英國15倍。
當時有人說,荷蘭人從各個國家採蜂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園,葡萄酒,愛爾蘭是他們的牧草,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糧倉或者穀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其實還是他們的香料園,這就是那個時候的荷蘭。
近代意義上的歐洲金融業恐怕是起源於荷蘭的,1609年荷蘭成立了阿姆斯特丹聯合銀行,有的地方把它簡稱為「阿姆斯特丹銀行」,把「聯合」兩個字去掉。這可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家所謂的近代銀行。
為什麼呢?
因為它經營的東西,包括貨幣兌換、存款、貸款,還有轉帳,為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提供了金融服務。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為它提供保證金,這些保證金封存在銀行,任何人不得動用,這是信用來源。
另外,這個銀行在其他的國家也儲備了充分的現金,這就為你轉帳起作用。我拿個匯票到銀行取款,如果我取不到款怎麼辦?這個情況都是有的。當時整個歐洲都認為,阿姆斯特丹銀行不存在擠兌和透支的問題,這就是信用。
信用這麼好,也就成了銀行吸納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工具,所以很多存款在那裡。我這裡有一個數字,1721年,荷蘭應該說到了衰落時代,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帳戶有2918個,總價值達到7888萬佛羅林。那些帳戶上面有天文數字的存款。
所以也有人說,從1660~1710年,阿姆斯特丹至少是歐洲貿易無可爭辯的首都,是世界上第一個多邊支付體系的中心,注意,它是多邊支付的。多邊支付不奇怪,但是像它這麼多到歐亞非美,都能夠支付,在那個時代這是不多的。
四、荷蘭黃金時代的成因
我們下面講第三個問題,荷蘭黃金時代的成因。為什麼一個這麼小的國家,它能夠擁有自己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荷蘭共和國的形成原因有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我們先從它的政治體制來看。荷蘭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有一定的制衡。首先是三級會議,這就相當於荷蘭共和國最重要的立法司法機構,尤其是立法機構。荷蘭共和國獨立以來,採用了一種聯邦體制,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就是三級會議,也有人把它翻譯成聯省會議。
這個聯省會議或者三級會議是由各個省的教士、貴族,還有市民代表,三個部分組成的。但是各個省代表的名額不同,基本上是根據各個省的人口,尤其是經濟的重要性來決定的。所以荷蘭省和海爾德蘭省的名額就比較多,每個省有六個名額,其他的省代表名額就比較少。
如果做表決,那這兩個省不就佔便宜嗎?所以三級會議就來了一個制衡,每個省表決的時候只有一個票,你這個省不管是三個代表,六個代表,一個代表,你表決的時候也是一票,也就是說七個省就是七票,每個省一票。
聯省會議還規定,共和國的任何決議,三級會議裡面要七票全部通過才能夠成為法律,這就是一種很重要的制衡作用。所以,代表人數只是你來參加會議的人數,但並不意味著你表決時候的票數,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三級會議掌握著荷蘭共和國最重大的權力:第一是立法權;第二是批准國家的稅收的權力;第三是監督國家財政開支的權力;第四是對外宣戰和談判的權力,還有派遣駐外使節、主管軍隊,任命荷蘭的陸軍司令和海軍司令的權力。戰爭時期,三級會議還會派出監軍、指揮官,所以三級會議可以說是荷蘭共和國立法權、行政權、軍事權、財政權集於一身的機構。
另外還有所謂的國務會議,這個國務會議是三級會議的常設機構。當三級會議閉幕的時,國務會議要履行一些具體的行政事務,它是一個行政機構。國務會議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它是全國最高的法庭、最高的上訴機構。
財政方面,國務會議從每個省籌集國防費用。如果荷蘭共和國要一百萬荷蘭盾的國防費用,七個省不是平分的,而是根據每個省的人口以及經濟重要性來分配。
順便說一下,為什麼荷蘭在英文裡有好幾個名字,它的真正名字叫尼德蘭共和國,但是我們為什麼叫它叫荷蘭?因為荷蘭省有阿姆斯特丹存在,荷蘭省的人口面積,尤其是它經濟上所做出的貢獻是最大的,所以有經常用荷蘭省的名字來代表這個國的名字,所以也就把它叫做荷蘭,大家都聽得懂,反而叫尼德蘭聽不懂。
談到荷蘭共和國的權力機構,就要談到執政職位,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譯成執政官。這個職務在荷蘭共和國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它基本上被奧蘭治家族所壟斷。奧蘭治家族的威廉,就是荷蘭尼德蘭革命時候推選出來的領導人,後來他被西班牙人暗殺了。
在荷蘭共和國執政這個位置上,奧蘭治家族幾乎就是世襲制,而且這個家族的英文其實就是「橘子」,所以荷蘭的國旗顏色就是一個橙子的顏色。
威廉·奧蘭治(1533~1584)
雖然名義上執政是選舉的,但是在荷蘭,大家都明白,執政都是奧蘭治家族的人。這個執政官的職權不是像一般所謂的有名無實,它是有實際權力的。
以上是荷蘭共和國黃金時代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我覺得必須談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剛才我們有的地方談了一下,這個有利的國際形勢第一個就表現在什麼地方?地理大發現,或者說大航海。
大航海為荷蘭共和國的崛起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的。新航路開闢以後,以前歐洲的商業中心——地中海開始走向衰落。因為葡萄牙、西班牙都是通過大西洋聯繫亞洲和美洲的,地中海的經濟地位一落千丈,當然依靠地中海起家的和維持它繁榮的義大利各個城市國家,比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這樣的城市國家,走向衰落也就不可避免。荷蘭從裡面得到好處,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
新航路開闢以後,荷蘭是西歐地區第一個最繁榮的城市,我剛才講到了安特衛普。後來,安特衛普由於反西班牙的原因衰落了,接著就是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後來又衰落了,被誰取代呢?被倫敦。但是它沒有像安特衛普這樣完全取代。被取代的原因最主要是什麼?英國打敗了荷蘭。所以地理大發現最後的是什麼呢?阿姆斯特丹崛起為西歐最重要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各種中心......
這個是第一個有利的外部條件。
這裡我們要看一下阿姆斯特丹的人口增長。
1600年,阿姆斯特丹人口才5萬,20年就翻了一番,到1650年又翻了一番的人口,這是很有利於荷蘭崛起的。
第二個崛起的外部條件就是漢薩同盟的衰落,我們前面也稍微涉及了。漢薩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地區以呂貝克為核心組成的一個鬆散的城市同盟。參加同盟的城市不局限於德意志,西歐、北歐的國家和地區的城市都可以加入。
漢薩同盟的頂峰時期應該是14世紀的時候,加盟的城市達到160多個,到了後來就不斷衰落了。最後到1669年,漢薩同盟正式解散,它的衰落為荷蘭進入北海波羅的海的航運、貿易,提供了巨大的有利條件,這些都有利於荷蘭的崛起。
第三個外部條件是荷蘭人自己的創造性。荷蘭人採取的靈活外交政策,為荷蘭崛起創造了一個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我這裡只要稍微說幾個例子:「三十年戰爭」裡,荷蘭與英國、法國、丹麥、瑞典一起,打擊的敵人是德國和西班牙。荷蘭人是贏家,被正式承認獨立。
此外,英國和荷蘭成為競爭對手之後,荷蘭人去找誰結盟?法國。而且是毫不猶豫的去找法國。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也就是1665~1667年英荷戰爭,荷蘭打敗了英國。
後來法國人在歐洲大陸領土野心膨脹,也就是路易十四領土野心膨脹的時候,他直接威脅荷蘭,為什麼?因為他想把荷蘭抓住以後跟西班牙爭奪歐洲大陸,荷蘭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法國人的競爭。你看荷蘭人馬上轉身,又與英國、瑞典來結盟,一點忌諱都沒有。
結盟的結果是什麼?荷蘭打敗了法國。這就是荷蘭人的外交,這種縱橫捭闔的政策,為荷蘭人17世紀的黃金時代應該是創造了一個很有利的外部條件。
但是荷蘭人也知道,光靠這種縱橫捭闔的外交政策是有局限的,所以荷蘭人在17世紀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這支海軍要給鯡魚船護航,要給來亞洲的那些船護航,還要在歐洲爭霸,所以荷蘭的海軍很強大。我個人認為,荷蘭人在17世紀的外交政策,比後來英國的所謂軍事政策「沒有永恆的敵人,沒有永恆的朋友」,實現得更早。
換句話說,英國人的軍事政策在荷蘭人那裡早就進行過了,就是一切以國家利益為轉移,沒有什麼固定的朋友,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敵人。在第一次英荷戰爭時期,荷蘭的海軍只有2~3萬名水兵,但是大炮有6000~8000門。
當時的荷蘭戰艦上面的就是旗艦,大船除了前炮以外,還有前甲板、後甲板裝載。我記得應該是90多門大炮,這個的轟擊力很大。2~3萬名水兵要操作6000~8000門大炮,你想一想,這個效率還挺高的。強大的海軍為荷蘭的貿易爭霸,還有爭奪亞洲殖民地,起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這個不能忽視。
第五個因素,也可以放在前面的經濟裡講,就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有的歷史學家稱荷蘭共和國是第一個現代經濟體,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是第一個現代公司,這是它的LOGO。
為什麼是VOC呢?是因為VOC是用弗蘭芒語寫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三個詞的首寫字母拼出來的,你要按英文拼是拼不出這個的。VOC後來造的貨幣,上面都有它的標誌,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上傳。
荷蘭東印度公司Logo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我順便說一下西印度公司。為什麼有東印度還有西印度呢?其實這個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關係,東西印度他們的分界線其實是以好望角來分的,或者換句話說。印度洋屬於東,大西洋屬於西。
荷蘭的西印度公司主要是用來幹什麼的?主要就是從事非洲的奴隸買賣,這個公司的重要性都不能跟東印度相比,而且它中間還破產過,其實西印度公司有過兩次破產,後來重組過一次。
荷蘭西印度公司旗幟
荷蘭航運真正給它帶來最大利潤的是它覬覦已久的東方的香料。到16世紀末,荷蘭商人就已經從歐洲貿易裡面積累了大量資本,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另外,他們想從葡萄牙手裡奪取香料產地,這是荷蘭的最大的商投。荷蘭人第一次派船來亞洲是在1594年。注意,當時荷蘭其實還沒有誰承認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它就已經派船來了。
荷蘭人為了了解從西歐航行繞過非洲大陸,到達東方或者到達印度的那條航線,當時有一個荷蘭的商人幫葡萄牙的主教做秘書,他把葡萄牙這條繞好望角的秘密航線上所有的洋流、風向,全部了解清楚以後,他就返回荷蘭,寫了一本小冊子,把這條航路的秘密向全歐洲宣布。
16世紀末,歐洲當時有兩本暢銷書,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這本小冊子。歐洲幾乎所有的語言都翻譯了這本小冊子。
荷蘭人為了了解從西歐航行繞過非洲大陸,到達東方或者到達印度那條航線,當時有一個荷蘭的商人,幫一個葡萄牙的主教做秘書,把葡萄牙國家秘密的這條繞好望角的航線的所有的洋流、風向,全部了解清楚以後,然後他返回荷蘭,寫了一本小冊子,就把這條航路的秘密向全歐洲宣布。
我告訴你們,歐洲當時就是16世紀末,歐洲當時有兩本暢銷書,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這本小冊子。歐洲幾乎所有的語言都翻譯了這本小冊子,就是怎麼來印度,或者說來亞洲的。
1594年荷蘭人派了四艘船到亞洲來;1595年繞過好望角,後來到達印度和印尼的爪哇,買到了大量的香料返回。這次航行的意義在哪裡?或者說重要性對荷蘭人在哪裡?葡萄牙的航線和防線並不是牢不可破的,香料利潤也可以奪;荷蘭人不僅知道怎麼來東方,而且知道可以來。
也就是說,葡萄牙的壟斷是很有限度的,不怕他們,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從此以後,荷蘭派遣越來越多的船隊到達亞洲,僅僅是1598年,就派了五隻船隊。
四年之後,荷蘭就派了五隻船隊,共二十二艘商船來亞洲,當然,裡面有些船是在來的航線上沉沒,但是還是有幾艘商船回去了。為什麼香料讓西歐開啟大航海?因為利潤是百分之四百。當然,這裡要說一下,這個百分之四百扣除比如人員損失等東西,從印尼一塊錢買的香料,到歐洲市場上賣四塊錢。
另外,還有四艘商船到了摩鹿加群島,它屬於香料群島,還有班達島、安汶島,荷蘭設立商館,運回大批豆蔻、丁香。後來,荷蘭在1602年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荷蘭各個商業公司互相競爭。
注意,東印度公司它是荷蘭執政頒布的特許狀。這個特許狀規定,好望角以東的貿易歸你,行使貿易壟斷權。後來發現,這個公司不僅可以壟斷貿易,它對荷蘭的好處太大了。
為什麼呢?幾乎荷蘭人都投資了這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應該是全民所有制,荷蘭真正沒有投資給那個公司的大約就兩種人:一是奧蘭治家族,他不用投資;另外就是荷蘭乞丐,真的沒錢,窮人沒錢投資。當時荷蘭有一句話,如果東印度公司的船隻沒有返航的話,阿姆斯特丹的煙囪都別想冒煙。從這句話你就知道荷蘭東印度公司有多麼重要。
荷蘭東印度公司有什麼權利?這個特許狀給東印度公司代行國家主權,它一旦出去了以後就是荷蘭共和國,它還命名總督,東印度總督建設軍事要塞,維持軍隊和艦隊。總督還可以與當地土著籤訂條約,或者宣戰。中國收回臺灣的時候,荷蘭的籤字人員就是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督揆一。
這個公司有多大的權力?它讓你感覺到它不是一個公司,它就是第二荷蘭共和國,這個權力真的很巨大。我這裡找的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運載的貨物,進口貨物的價值,基本上是東方產品。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開支和利潤。除了最後開支大於利潤之外,基本上是收大於支的。換句話說,它都是獲利的。
所以這裡要說一下,荷蘭東印度公司從1602年創辦,到最後1795年消失,將近兩百年裡面,買了它股票的人的利息是20%左右。注意,將近200年,年息都能維持20%左右,那就意味著有時候會高,有的時候會低,一直維持這個利息,這樣的公司你說它是一個公司嗎?
第六個因素,我覺得和荷蘭民族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創新。荷蘭歷史上,那些名人包括藝術家之類的,都比較善於創新的。當然說到創新,我覺得有一點需要說到,荷蘭人也比較善於「偷」,瓷器最明顯,荷蘭從江西景德鎮盜竊,還有荷蘭人種菸葉的那個種子也是偷回來的。
第二,荷蘭人比較節儉,比較敢於冒險。這裡我要插一個故事,就是《國際法》的來源。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一次來是什麼時候?1594年開船出來,荷蘭還沒有成為獨立國家的時候,沒有任何人承認它是一個國家,但它開船來了。
到了東方,荷蘭在到了印尼時,發現香料的收購季節已經過了。它只有一個辦法,繼續等。等到第二年香料收成。那麼,你要維持生存,你要在這裡怎麼待?他們只好把自己帶來的貨物儘量賣掉。
但是這樣做的話,你不僅牟不到利,你最後還可能被葡萄牙給驅趕。所以他們就跟印尼的小蘇丹聯合。聯合的結果是什麼呢?荷蘭的船長決定伏擊一艘從澳門出發,經過馬六甲海峽,就今天新加坡樟宜這個地方的葡萄牙商船。伏擊這個商船要冒很大的風險,你要知道,這都是葡萄牙控制區啊。
伏擊的結果是什麼?荷蘭人把這艘葡萄牙商船給捕獲了,把船上所有的貨物全部洗劫一空,還殺了不少人。這個商船其實就是那個「kraak」快船的意思。
這下知道克拉克瓷怎麼來的吧?其實克拉克瓷真正的意義就是船隻,或者是商船的意思。襲擊成功後,接著他們就派一艘船把那艘葡萄牙的商船拖回阿姆斯特丹,把船上的中國瓷器、絲綢、香料這些東西在阿姆斯特丹拍賣,賺了大錢。
馬六甲的一個博物館中展出的克拉克瓷盤,飾有VOC的字母組合
葡萄牙當然不甘心,葡萄牙抗議,抗議的結果是什麼呢?要知道,荷蘭還沒有成為一個國家。商船回到阿姆斯特丹的時候已經是1602年以後了,出發的時候還沒有東印度公司,伏擊成功以後就已經有了。
這時,格勞秀斯就出來為這個剛剛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辯護。他說:我可以在公海上航行,我可以伏擊商船,這個就是戰利品,戰利品歸獲勝者,這就是《國際法》的最早來源。所以格勞秀斯的《國際法》最初都是與海洋航行、捕獲物,虜獲物有關的。
格勞秀斯的辯護詞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你要是光去看法律條文,不看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的這種做法,還有它本身還沒有成為一個國家的現實情況,不結合這些,去理解為什麼《國際法》起源於荷蘭是很難的。所以,敢於冒險這一點我覺得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一點來,包括它發明的那些造船都可以看出。
第七個因素就是社會文化政策。荷蘭的社會文化政策主要的是宗教寬容政策。在荷蘭那裡,不管什麼教派的人,只要跑到這裡來,它都不迫害。這帶來了一個副產品——荷蘭的印刷業特別發達,不管是新教徒還是天主教徒,你要什麼《聖經》我就給你印什麼聖經,反正我可以賣,可以印,因為印了你會買。
荷蘭的印刷業起步晚,但是發財比較大,就是因為它什麼書都敢印,什麼書都敢賣。你別覺得這是個小事,在當時這樣小的國家裡面,這也是一個產業,一個收入來源。荷蘭的宗教寬容政策不能完全理解為它宗教有多寬容,它有經濟現實利益的關係。
當然還有一點,荷蘭人關心教育,或者說重視教育。荷蘭人重視教育是可以看一些數字可以看出來的。你想,荷蘭在辦大學的各方面比義大利,比法國,比英國都晚,但是荷蘭大學,萊頓大學之類的都還挺有名的,每年都能吸引很多留學生到它這裡留學。以前荷蘭人要不自己去人家那留學,要不就是子承父業,學手工業,幹工匠。後來人家教育也發達起來,這都是有關的。
這是我今天要說的,有沒有講到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視頻裡的PPT,上面有一些數字,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