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不想要「Holland」的稱謂了?
2019年11月8日荷蘭推出的新的國家形象標誌——「尼德蘭」(The Netherlands)縮寫字母「NL」的圖案。
荷蘭英文名
選在這樣的時間窗口更新稱呼,是因為這兩場賽事將吸引上億的觀眾,高效的曝光便是最佳的「傳播與營銷機會」:荷蘭想要呈現一個新的國際形象。
嚴格說來,「荷蘭」本就不算是「荷蘭」的真實國名。其荷蘭語全稱是「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尼德蘭王國。所以有不少人認為,荷蘭這次更新名稱不應被稱為「改名」,而應該被稱為「正名」。
曾經尼德蘭的範圍是包括「低地三國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今天的荷蘭(尼德蘭)相當於曾經的北尼德蘭,南尼德蘭歷史上也稱為佛蘭德斯。
尼德蘭所在位置
1581年,還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的荷蘭(尼德蘭)宣布獨立。在經歷了與西班牙的80年戰爭後,荷蘭於1648年1月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籤訂《明斯特和約》,正式獲得主權,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即稱「尼德蘭聯省共和國(United Provinces of the Netherlands)」,或荷蘭共和國。荷蘭艦隊與西班牙艦隊大戰於須德海,西班牙人雖然在陸上攻城拔寨,但尼德蘭北部水網遍布,且海軍遠徵成本高昂一旦戰敗,西班牙王室就離破產不遠了。
荷蘭與西班牙海戰
尼德蘭(荷蘭語Nederland)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即低地國家之意。這個國家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低平」:這是一個全境位於萊茵河下遊衝積平原的國度,其境內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除南部和東部有一些丘陵外,絕大部分地勢都很低洼,是歐洲地勢最低的國家之一。以中國地理來類比的話,這裡相當於歐洲的長三角和上海,南邊的比利時也是個低地國家,不過荷蘭比比利時更低。因此,「尼德蘭」的國名是該國地形地貌的形象表達。不過,把荷蘭稱為「荷蘭」的叫法,也是在這一時間段逐漸為世人認同的。
荷蘭國家地貌
正式建國時,這個只有約150萬居民的小共和國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通過東印度公司(VOC)和西印度公司(WIC)進行了國國稱羨的世界貿易,成為17世紀的航海和貿易強國,並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是為「海上馬車夫」,同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國家。
荷蘭曾經也有自己的全球殖民版圖,其勢力範圍遍布東西半球,也在儘可能多的地方建立了貿易站,但荷蘭的殖民明顯有個更濃的商業色彩,這或許是小國寡民的宿命,他們必須比別人擁有更高的科技和體制加成,才能在國家競逐風起雲湧的帝國時代與其他列強抗衡。
比如最早的證券交易所就是荷蘭人的作品,相比大進大出的歐洲王室,聯省共和國必須有更強的集資能力才能與之抗衡,到1669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五萬名員工、與一萬名傭兵的軍隊,股息一度高達40%,可謂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政策藍籌股之一。
而在尼德蘭國內,當時的荷蘭伯國則是最富裕和最國際化的地區,也是此時尼德蘭共和國的在政治和經濟和文化中心,該國最大的一批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萊頓,阿爾克馬爾以及首都海牙都在荷蘭伯國內。最早是荷蘭伯國、之後荷蘭省,現在是南北荷蘭省人口方面南北荷蘭省佔荷蘭的半壁江山。
荷蘭商人從荷蘭伯國的重要港口出發,往返於歐洲各地;而來自歐洲各地的商人來到聯省共和國後,則聚集在荷蘭伯國內的阿姆斯特丹等大型貿易城市的倉庫中進行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貨船複製品,海軍和海運就是這個國家繁榮的生命線,這成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也造就了一艘艘「飛翔的荷蘭人」。
漸漸地,在提到該國時,許多歐洲人首先將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視為「荷蘭伯國」,而非將荷蘭伯國看作尼德蘭的下屬區域;在世界範圍內,對「荷蘭(伯國)」產生深刻的印象的人同樣比尼德蘭更多,便把對荷蘭的印象投射到整個共和國。提到荷蘭,便是提到尼德蘭,就像早年間很多外國人提起中國,想到的其實是粵閩一帶。日本在江戶時代是閉關鎖國且經常排外的,但對荷蘭人卻相對更加友好和寬容,甚至乾脆長期把西方來的知識稱為「蘭學」。
但在1795年,荷蘭伯國在名義上是消失了的:當時的巴達維亞革命結束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巴達維亞共和國取而代之,此後的尼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巴達維亞-法國時代」的歷史時期,而荷蘭伯國的領土也被分制。巴達維亞共和國實際上是拿破崙法國的傀儡政權,後來拿破崙的弟弟直接當了國王,真是實現了曾經數代法王的畢生夢想。
直到1813年,拿破崙戰爭期間普魯士和俄羅斯軍隊將荷蘭從法國統治下解放出來後,荷蘭才恢復為荷蘭聯合王國的一個省份,又在1839年與比利時籤署合約確定兩國的邊界後,被劃分為如今的北荷蘭省(Noord-Holland) 和南荷蘭省(Zuid-Holland)。雖然之前的荷蘭已經敗於英國之手,但陸地上的威脅更加致命,拿破崙法國的入侵大大削弱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曾經的輝煌再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