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不想再被叫做荷蘭了。
歲末之際,荷蘭政府向全世界發出了一條「提醒」:明年起,對外一律改用正式國名「尼德蘭」,以重塑更積極的國家形象。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網站27日以「『尼德蘭』(Netherlands)不想讓你再叫它『荷蘭』(Holland)」為題報導稱,自2020年1月起,「荷蘭」這一名稱將被停用。
然後,荷蘭那些美好的風景大概也要換個說法了:尼德蘭風車、尼德蘭鬱金香,尼德蘭牛奶……
1
20萬歐元正名
新年新氣象,荷蘭政府這次是下了決心:這項正名計劃將花費20萬歐元。明年1月起所有荷蘭企業、使館、政府部門和大學等機構,對外一律使用正式國名「尼德蘭」。這項計劃還包含新的國家形象標誌——將使用了20多年的「荷蘭」一詞與國花鬱金香組成的形象標誌,改為尼德蘭橙色縮寫字母「NL」的圖案。
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形象。荷蘭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荷蘭需要一個更加統一和協調的國家品牌。「我們希望將荷蘭展現為一個開放,富有創造力和包容性的國家,所以我們要正名為尼德蘭。」
不過,「尼德蘭」其實也不是個新詞。從15世紀開始,尼德蘭一詞就開始被使用。但與英國的「英格蘭」和法國的「法蘭西」不同,這個名稱並不是起源於民族名稱,而跟地理有關。尼德蘭,直譯為「低地」,因為荷蘭的地形平坦而低溼。而儘管「荷蘭」被廣泛使用,但在一些更為正式的官方場合,荷蘭一直仍然用的是「尼德蘭」的正式稱謂。
相對而言,「荷蘭」多年來作為荷蘭國家的指代,確有其淵源。
除了在英語中發音的優勢,「荷蘭」這個詞的背後還濃縮了該國的發展歷史。從語義來說,「荷蘭」指的是這個國家12個省份中的兩個——阿姆斯特丹所在的北荷蘭省以及鹿特丹、海牙所在的南荷蘭省。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這兩個省份早在19世紀就成為經濟和金融中心,極大地帶動了荷蘭的發展。因此,此後一直在荷蘭的對外宣傳中處於中心地位。直到今天,這幾個城市仍然是荷蘭對外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阿姆斯特丹是首都及第一大城市,鹿特丹是第二大城市及航運中心,海牙是第三大城市和國際法院的所在地。在旅遊和吸引外資層面,毫無疑問佔有巨大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國家官方旅遊網站的域名還是以「荷蘭」的英文名命名的,可見「荷蘭」這個詞的知名度。
2
不平衡還是玻璃心?
當地媒體指出,荷蘭政府這也是平衡之舉。雖然「荷蘭」對外國人來說念得朗朗上口,但在荷蘭人自己的心目中,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暱稱,並且這個暱稱卻長期被用來代指整個國家。按照荷蘭外交部一名發言人的說法,突出「荷蘭」的對外宣傳方式,造成了荷蘭省的過度旅遊,觀光客湧入鬱金香花田、風車村、國際法庭等景點,讓人口規模並不大的上述城市「感到疲倦」。
荷蘭阿姆斯特丹,人們在廣場上採摘鬱金香。
另一方面,荷蘭其他省份的人們卻對這樣的「不平衡」抱怨已久,甚至多次發起「去荷蘭化運動」。荷蘭政府希望通過改名,可以將遊客和資源分流到其他省份,促進當地發展。荷蘭外貿部長西格麗德·卡格表示,從高科技到農業食品、從體育到文化,「荷蘭」只是這個國家最著名的部分。
荷蘭政府希望在接下來的國際事務中嶄新亮相。比如,在明年的東京奧運會及歐洲電視歌唱大賽上使用正式國名「尼德蘭」。
這項雄心勃勃的正名計劃引發外國網友熱議。一些網友認為,大家都知道「荷蘭」代表整個荷蘭,而且長期以來荷蘭確實因為這個簡明優美的稱謂獲益匪淺,此時改名多少顯得有點「玻璃心」。還有一些網友指出,正名可以被理解。因為名字這個事兒似乎一直是荷蘭人的「痛」。回顧歷史,英文世界裡,荷蘭還有一個稱謂叫做「Dutch」,源自17世紀英荷戰爭期間傲慢的英國人對荷蘭的文化貶損。為了打破文化偏見和刻板印象,似乎此舉也是情有可原。
聯想到當年,韓國首都漢城改名為首爾也是掀起了一番爭議。雖然情境不同,以此觀之,荷蘭政府要讓世界拋棄朗朗上口的「荷蘭」,而接納「尼德蘭」,估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番外:「漢城」變「首爾」
韓國的首都是首爾。不過在2005年之前,它的名字叫漢城。據說,歷史上朝鮮太祖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並正式將漢陽命名為漢城。粗略算一算,漢城的叫法也延續了六百多年。
對於為何將漢城改名首爾,時任漢城市長李明博在記者會上的解釋是:韓國首都的英文名字叫做「SEOUL」,在讀音上更接近「首爾」,為避免引起文化混亂等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韓國政府決定更改首都名字。這一解釋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韓國人理解,不得而知。現在首爾街頭,人們已經看不到多少漢字。但歷史和文化,仍然與漢字文化圈有著割不斷的淵源。名字,往往是一段濃縮的歷史。韓國人的困惑和決心,改變的究竟是什麼呢?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深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