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荷蘭歷經黃金時代後捕魚業的衰落

2020-12-25 沈約讀史

引言

如果說與荷蘭黃金時代相比,在此以後的時代該國總人口是否增加或者減少尚未能確定的話,那麼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18世紀下半葉荷蘭的工業、特別是捕魚業普遍地衰落 則是不爭的事實。

在17世紀上半葉,鯡魚捕撈業一直被認為是聯省共和國的金礦,直到 1728年還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這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時,一名居住在尼德蘭的消息 靈通的英國人估計平均每年有800艘帆船受僱於鯡魚的捕撈業者,這些帆船每年要出海三 次,與一個世紀以前相比,出海捕撈的帆船總數已經有所下降。18世紀的時候,每一艘帆 船的噸位是30至50噸,但是以前只有20至30噸。有一位現代荷蘭的歷史學家估計在1630年 的時候僅荷蘭省每年最多有500艘捕撈鯡魚的帆船,到1730年則下降到219艘,儘管船的噸 位有所增加了。

他還估計在18世紀的時候除了弗拉爾丁根以外在所有漁村 的帆船數量都下降了,特別在弗裡斯蘭恩克赫伊曾尤其如此在17世紀末,那裡有200 —400艘船,在1731年有75艘,到了1750年只有56艘了。在1756年以後,船的數量急劇減少,在1780年第四次英荷戰爭的前夕,荷蘭全國每年出海捕撈鯡魚的船隻只有150至180艘了。 鱈魚與鯨魚的捕撈業的情況甚至更壞。博克塞引用根據布裡須估計說,在1728年的時候,荷蘭的北海鱈魚捕撈業者每年僱用200至300艘40至50噸的船隻, 這個總數明顯地比17世紀下半葉要多。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鱈魚捕撈業的衰落更加顯著,當荷蘭共和國在1795年的時候,全國只有125艘船隻從事這個職業了。

在北冰洋的鯨 魚捕撈業同樣地衰落,儘管在18世紀有過一些好的收成,但是1675年至1690年間的繁榮期再也不會回來了。布裡須寫道:「這種生意,儘管被認為是一種像買彩票一樣的碰運氣一 樣的事情,要靠個人碰大運,如果今年不好,只能指望明年有好運,不要失望;但是對於國家來說總體上毋庸置疑是有益的,因為它促進航運業以及依賴於此的各種消費的發展。」 18世紀下半葉荷蘭遠洋的和沿海的捕魚業的萎縮的原因有諸多方面。首要的原因在於 鄰近國家和地區的同業者的競爭,除了來自奧地利的尼德蘭人的漁民以外,主要是英國和蘇格蘭,還有丹麥以及挪威的漁民。

漢堡逐漸成為日耳曼北方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國家的鱈魚的主要消費市場。這些國家大多採取保護政策,犧牲或者排擠荷蘭,以鞏固各自的捕魚業。英國政府特別動用補助金和額外保險費支持本國的漁民,法國政府在1751年頒布禁令,禁止荷蘭的鯡魚進口;奧地利籍的尼德蘭人、丹麥人、普魯士人步法國的後塵,於1766年、1774年以及1775年分別頒布類似的禁令。其次,在18世紀的歐洲,由於餐飲習慣的改變,人們對於鯡魚的需求量在降低,到18世紀末年的時候,全歐洲只需要300船的鯡魚就已經足夠了,而此時荷蘭擁有500艘此類船隻。

同時該國的鯡魚捕撈業者的工作質量以及出色的技術仍然處於領先地位,在1780年的時候,歐洲所需的加工過的鯡魚的產量的一半仍然是由荷蘭人提供的。有關荷蘭鱈魚捕撈業下滑的原因並不十分清楚,可能與紐芬蘭淺灘外海的英國和法國漁民以及來自奧斯坦德及新港的佛蘭德斯人的競爭有關。 荷蘭捕魚業的衰落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與之相關的許多輔助的貿易以及從業者,包括與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木材貿易,這些木材是用來造船的和修船的。

還有與葡萄牙以及法國的鹽的貿易,這些鹽是用來醃製魚類的。其他的還有「木匠、填塞船縫隙的工人、鐵 匠、銅匠、製作繩索的以及造船工人、製作數量巨大的用來裝鯡魚的木桶的工人、編網工 人以及向加工廠提供各種器具的小商人」,都成為失業的人群。布裡須在1728年估計在黃 金時代正是以這種方式從事鯡魚捕撈業的漁民「僱用了至少三萬個家庭,還不包括大量的 以提供他們衣服和食物等各色用品的人們」。當捕鯨業者、捕鱈魚者、沿海地區的和內陸 的漁民全部加入進來以後,就可以看到在荷蘭全國勞動力人口中與捕魚業有直接和間接關 系的從業者的比例是相當高的,捕魚業也是相當繁榮的。

皮特·德·拉·考特估計在1662年的 時候荷蘭全國有45萬人直接依賴捕魚業為生,這個估計可能有一點誇大。捕魚業既是培養 海員的溫床,也是岸上僱傭勞動力的來源,這就是18世紀北海的冬季鱈魚捕撈業仍然存在的原因,儘管這個行業在冬季要維護船隻的設備成本很高而商業利潤很小。 另一個導致荷蘭捕魚業衰落的原因是當時去遠洋從事捕撈的人在不斷減少。在17世紀的時候,並不缺乏這樣的人,其中既有尼德蘭人,也有外國人。但是,漁業在荷蘭捲入的幾次重大的海上戰爭中損失慘重:在1600年和1645年之間,來自敦刻爾克的私掠船的蹂躪破壞、在幾次英荷戰爭中英國人的數度攻擊、最主要的是在1701年至1703年戰爭期間法國海盜的襲擊,使得當時荷蘭的鯡魚捕撈業完全被摧毀了。

在每一次戰爭以後直到下一次戰 爭開始以前的間隔的和平時期,荷蘭捕魚業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儘管當時有一 些漁民已經不下海了,只是待在陸地上。在18世紀的時候,與荷蘭競爭的外國的漁業公司 企圖以高薪吸引和僱傭富有經驗的荷蘭漁民,有多少人屈從於這樣的誘惑不得而知,但是 在1756年的時候許多荷蘭的和丹麥的船長外流到英國,服務於新近創立的「不列顛自由漁 業公司」。 聯省議會在意識到荷蘭的漁業不斷地衰落以後,屢次頒布禁令禁止荷蘭的商人、海員以及漁民去外國服務,但是這些禁令都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

現在人們並不完全確切地知道有多少荷蘭的海員以及漁民違反禁令到外國從業,也不知道他們是短期或是永久地移居國外。在18世紀的時候,荷蘭要找到足夠的人員來配備一支艦隊已經成問題,但是在17世 紀的時候則完全不是問題,這說明當時的荷蘭已經有相當多的與航海事業有關的人員移居 國外。比較可靠的估計是在18世紀末年荷蘭在遠洋以及沿海的漁民加起來只有1600年從事 鯡魚捕撈業的單個行業人數的2/3。在18世紀時,挪威、丹麥以及日耳曼北方還有一些人員在荷蘭的漁船上工作,就像他們也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中以及荷蘭的商船上工作一 樣。

但是,當時從外國進入荷蘭航海事業服務的人員基本上都是生手,從荷蘭流向外國的 則都是有經驗的和熟練的海事人員。有多少荷蘭的熟練海事技術人員在外國服務也沒有確 切的統計,不過在英國商船艦隊服務的人數一定不多,因為英國在戰時規定所僱用的外國 人不得超過100名。 無論如何,荷蘭的捕魚業儘管是培養海員的搖籃,但是到了1780年代的時候,已經不 如一個世紀以前那樣重要。在1689年至1697年的九年戰爭期間,荷蘭每年能夠派遣出配備 24000人的大約100艘戰艦駛往遠洋作戰,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個人出海,還有數千名海員服 務於東印度公司的艦隊並且在行駛於七大洋上的沒有護航的商船上工作。

到1781年8月, 儘管此時因為荷蘭的海外貿易以及漁業實際上已經處於癱瘓的狀態,照理應該有足夠的人 員登記加入海軍,但是荷蘭在向海外派出一支中型的配備有3000人的由17艘戰艦組成的艦 隊時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該艦隊在荷蘭海軍上將佐特曼的指揮下在北海的多格爾海灘頑強戰鬥。在此次災難性的戰爭結束的時候,在這條航線上的38艘安裝有大炮的快速帆船上服役的30046人中僅有19176人存活下來。這說明在1680年至1780年間,荷蘭以及澤蘭這兩個最大的航海省份中,遠洋航海業團體的數量已經大大地減少了。

相關焦點

  • 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虎嗅網
    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這個問題我分成幾個部分來講:第一,黃金時代的荷蘭,簡單回顧荷蘭的歷史;第二,荷蘭在黃金時代到底有些什麼表現;第三,分析荷蘭黃金時代的成因,為什麼它有一個黃金時代。
  • 荷蘭史:資本的流逝以及城市的衰落
    要說在18世紀晚期荷蘭的資本家和食利階層將資本投入英國以及法國的基金以幫助了 這些荷蘭最危險的競爭者,此種說法可能並不完全公道。這些國家即便不依靠荷蘭的資本 也能夠發展自己的工業和商業。英國也是一個資本的出口國,但是其規模不如荷蘭那樣 大。
  •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
    《中國美術報》第156期 域外美術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 尼古拉斯·梅斯 孩子和鹿 布面油畫 約1680年 圖片:卡斯託迪亞基金會 卡斯託迪亞基金會(Custodia Foundation)於1947年由藝術史學家弗裡茨·魯格特(Fritz Lugt)建立,專注於收藏古典時期荷蘭語
  • 千年拜佔庭的隕落:歷經兩大黃金王朝,失去軍事保障後走向衰落
    羅馬帝國分裂後,西羅馬帝國衰敗,東羅馬帝國綿延千年 拜佔庭帝國素有"千年拜佔庭"之稱,這不僅僅是因為拜佔庭帝國的國祚,真的維持到了超越千年之久。
  • 由《鬱金香狂熱》看懂荷蘭黃金時代的興衰/王 加
    圖:《代爾夫特房屋的庭院》成為影片中常見的生活場景/資料圖片  凡提及反映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生活的古裝影片,首先想到的且比較有代表性的肯定是以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為主題,由影帝科林.換言之,「鬱金香狂」席捲阿姆斯特丹的三年時光恰好是出生於一六○六年的荷蘭最偉大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來到阿姆斯特丹開啟其輝煌職業生涯的時期。倫勃朗在其三十而立便名利雙收的事實印證了當時荷蘭對畫家和藝術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的龐大需求量,而他本人藝術生涯的跌宕起伏亦完全可以看作是整個荷蘭黃金時代從盛極到消亡的縮影。
  • 尼古拉斯·梅斯筆下的荷蘭黃金時代,隱藏戲劇的生活場景
    近期,在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尼古拉斯·梅斯:荷蘭黃金時代的大師」是英國第一個致力於梅斯的展覽,通過梅斯的近50幅畫作,展現他是如何擺脫倫勃朗對他影響最大的歷史場景與聖經場景描繪,轉向日後最被追捧的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和肖像畫作。從僕人居住區的非法活動到上流社會的肖像,梅斯捕捉了荷蘭黃金時代樓上樓下的生活。
  • 西方史:簡析荷蘭黃金時代的文化
    1625年,荷蘭各省頒布 了一個法令,對於這類學校的組織以及課程都做了規定:在最初的三年時間裡,每星期必須教授20—30小時的拉丁文;在後三年裡,每星期則教授10—18個小時。高年級則開設希臘文、修辭學以及邏輯學。
  • 從倫勃朗到維米爾,他收藏了一個荷蘭黃金時代
    尺幅很小,這是維米爾一貫的風格,畫面細膩、溫情、明亮、有瞬時感,帶著深深的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印記,讓人駐足。維米爾是個充滿神秘感和自帶話題性的藝術家,一是有關他的記載的確不多,很多經歷無從考證;二是目前能確認為維米爾真跡的作品不過34幅,大多收藏於全球國家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裡。美國萊頓收藏的這幅,創作於17世紀70年代,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維米爾作品。
  • 荷蘭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
    Hooft,1581-1647不同於之前一代身處戰亂之間的歷史學家僅著眼於某一階段性的歷史事件,胡夫特和格勞修斯的著作對荷蘭的歷史源流及八十年戰爭進行了總體性的考察,構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全景。格勞修斯被後世尊為「國際法之父」,為荷蘭在近代世界體系中獲取一席之地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深深地捲入到當時國內的政治鬥爭當中。
  • 「荷蘭」要改名了?
    報導稱:明年起,荷蘭政府將正式停用「荷蘭」(Holland)作為國家別名,統一使用官方稱謂「尼德蘭」(NetherLand)。猶如人們習慣於用「英格蘭」泛指整個英國, 「荷蘭」也是個以偏代全的稱謂荷蘭的正式國名叫荷蘭王國,荷語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簡稱「Nederlanden」。
  • 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讀吉姆·哈利利的《尋路者》
    英國著名學者吉姆·哈利利以一部《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將讀者帶回阿拉伯學者巨匠燦若繁星的時代,令人驚嘆於人類在千年之前迸發的創造力。翻譯運動的興起《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的作者哈利利有一半伊朗血統,他坦言這是他特別關注伊斯蘭世界的原因。
  • 荷蘭史:造船技術的滯後以及海外貿易的萎縮
    引言荷蘭人在知識上的保守以及缺乏開拓精神,在黃金時代以後的歲月中,在該國的貿易以及工業等其他地方也體現出來了,這與荷蘭商人和海員在黃金時代的事業以及首創精神形成鮮明的對比。荷蘭失去了17世紀在航海、製圖和航行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英國的和法國的競爭者後來居上。
  • 荷蘭史:農業的維持以及工業的衰退
    到了18世紀的時候,荷蘭的農業比航運業以及海外貿易的情況還是相對較好。儘管荷蘭共和國是依靠商業和金融業的收入而不是農業形成自己的經濟結構的,但是農業僱用的人手要超過商業和工業。包括弗裡斯蘭在內的5個內陸的省份在荷蘭黃金時代以及後來一 段時間裡也都維持著較好的狀態,很可能澤蘭省以及荷蘭省在18世紀的下半葉也是這樣。
  • 荷蘭文學小傳·荷蘭圖書尋蹤
    從黃金時代到20世紀「三巨頭」    到16世紀,用荷蘭語寫作的作家仍然不多,「伊拉斯謨是用拉丁語寫作的,而且對荷蘭本地鄉土語言並無信心。」[邁耶]但1579年,低地國家的北方七省成立烏德勒支同盟,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兩年後宣布獨立。
  • 遊覽一個恬靜美好的國度,荷蘭,被譽為歐洲的後花園
    在沒有正式介紹荷蘭之前,小編本人表示對這個國家只知道其存在,不知道它是怎樣的國家,了解後知道了它竟被譽為歐洲的後花園,在這個風車王國中.你可在鬱金香的陣陣花香中享受自然,可穿著最具特色的彩繪木鞋感受絢麗的民族文化。
  • 走進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
    在船小、飲食無保障、無醫療條件、無助航儀器的前提下,別說歷時7年的航次,就是跑一次非洲最南角,也需要航行四個月後才能到達,船上水手10%死亡。而從東亞回來後的「阿姆斯特丹」號經過天災、疫病、長期缺乏維生素等折磨,三分之二水手已經葬身大海。現代海員都是經過大專院校學習,或經過專業培訓才能上船,走上海員工作崗位。
  • 大英帝國的崛起和衰落
    一個國家的崛起與衰落有其內在的歷史規律。無非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科學技術的水平,地利指適應當時科技水平的地理條件,人和指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集團。以天時、地利及人和這三個因素我們來分析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大英殖民帝國的崛起和衰落。
  • 百年翻譯運動,開啟了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哥白尼寫作《天體運行論》時,也曾照搬阿拉伯科學家圖西《天文學回憶錄》中的相關重要章節?隨著 5 世紀初羅馬帝國日趨走向衰落,西歐迅速陷入我們所謂的「黑暗時代」,此後千年裡逐漸沉寂。但另一方面,在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裡,阿拉伯語是西方科學世界流行的語言。顯然,歐洲在中世紀曾衰落千年之久,而這一千年卻是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 荷蘭史:介紹荷蘭的「戴假髮時代」
    在這段歷史時期中,荷蘭社會中的男男女女都喜歡戴假髮,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所以人們也稱那個時期為「戴假髮的時代」。 18世紀荷蘭人口的減少一直被認為是這個國家衰落的原因之一,雖然對於這種說法人們所持的看法不盡相同,甚至也有爭議。
  • 荷蘭水鄉 春的皈依
    春天裡,綻放的鬱金香多半是人們造訪荷蘭的理由。但真相是,最溫情脈脈的春意,往往蕩漾在水鄉之上。   布洛克茲爾:水上的「黃金時代」   布洛克茲爾距離羊角村不遠,同樣也是一個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與羊角村的童話般景致不同,這裡呈現著別樣的歷史滄桑。   在東北圩田填海前,布洛克茲爾是須德海的一部分。1920年,荷蘭政府為保護人們不再受洪水威脅,修建堤壩,用泥沙從須德海旁造出了這一塊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