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18世紀的最後數十年開始,荷蘭共和國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海外貿易諸多方面都呈現出衰敗的跡象,到19世紀初期加劇。在這段歷史時期中,荷蘭社會中的男男女女都喜歡戴假髮,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所以人們也稱那個時期為「戴假髮的時代」。
18世紀荷蘭人口的減少一直被認為是這個國家衰落的原因之一,雖然對於這種說法人們所持的看法不盡相同,甚至也有爭議。在1680年的時候,聯省共和國還有充裕的人口,儘管莫裡斯親王認為此時的人口已經比一個世紀以前少了。對於17和18世紀荷蘭人口的具體數量,至今缺乏具體的統計數字可備稽查,人們只得依據一些當時的和自相矛盾的估計。皮特·德·拉·考特在1662年所寫的著作中,估計當時的荷蘭人口最多是240萬,不過這只是非常粗略的猜測。人們更加普遍的估計是荷蘭有200萬左右的居民,許多現代的歷史學家接受這個說法。
博克塞指出他無法找到更多的資料來說明這個問題,也無法解釋這個人口數字直至荷蘭共和國的末期還是保持不變。所有的權威人士都認為在1795年的時候荷蘭的人口就停留在這個數字。博克塞進而提出疑問,為什麼尼德蘭北部地區也不例外呢?特別是這裡在「戴假髮的時代」裡並沒有受到災難性的戰爭的影響,也沒有爆發致命的瘟疫。在18世紀的下半葉,西歐其他地區由於嬰兒死亡率的降低和早婚現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人口的數量急劇增加。
這兩個因素是否影響到荷蘭不得而知,不過一個長期居住在荷蘭的英國人在1743年的時候指出在「荷蘭婦女中的引人注目的不孕症」是荷蘭人口沒有增加的原因之一。博克塞指出,以阿姆斯特丹為例,該城市在1670年至1679年平均每年的結婚率與1794年至1803年的幾乎是相等的,分別為2078人與2082人;介於其中的某些時候有時會多一點,但是從來也沒有超過1746年的3204人,平均的結婚人數在2100至2500人之間。阿姆斯特丹是荷蘭共和國人口最多和最繁榮的城市,在1580年至1660年之間,其人口數量急劇增加,達到200100人;到1759年時也不過217000人或者221000人。
在1740年至1795年之間,阿姆斯特丹的房屋的數量沒有實際上的變化,這似乎也說明在這段時間裡該城市的人口沒有實質性的增加。在1780年的時候,阿姆斯特丹還是一座繁榮的港口城市,擁有很大規模的海外貿易事業。但是,在18世紀的下半葉,聯省共和國的其他地方已經衰落下去了。博斯維爾於1764年在烏特勒支寫道:「他們的主要城鎮都可悲地衰落了,你會遇到大量的窮人,在失業中苦苦掙扎。烏特勒支明顯地荒蕪了。可憐的人們除了土豆、杜松子酒以及他們所稱的茶和咖啡以外別無果腹之物。最壞的是他們如此習慣於這樣的生活以至於即便提供給他們工作他們也不想幹。這裡的情況與大部分英國人想像的非常不一樣。
如果威廉·坦普爾爵士再度訪問這些省份,他幾乎難以相信這裡已經發生的驚人的變化。」14年以後,荷蘭的一份報紙也印證了博斯維爾的看法。這份報紙在1778年10月19日指出,這個國家的經濟已經衰落到如此地步以至於「聯省國家的主體不過是由食利者以及乞丐組成,而這兩種人對於國家經濟是最沒有用的」。還有許多同時代人們所說的話也指出許多省份的城鎮在這段時間裡衰敗了,房屋和街道被拆毀了,成為花園、草地和牧場。這種衰敗在荷蘭省北部以及澤蘭的濱海城市以及一些內陸城市如烏特勒支、哈勒姆、萊頓以及代爾夫特等地非常明顯。人們不太確切地知道這些地方的多餘人口流到哪裡去了,有人認為他們很可能去了布滿泥沼地的東北省份,因為這些地方在這一時期有所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鄉村。
在1675年至1795年,東部的上埃瑟爾省的人口增加了90%;但是這種人口增加的景象在其他各省中並沒有出現,在一些情況下,這些省份的人口要麼停滯不前,要麼相對減少。不幸的是,上埃瑟爾省在所有7個省中還是最小的和最貧窮的,在荷蘭共和國這一歷史時期,唯有這個省份有比較精確的人口統計資料。博克塞認為,鑑於相互矛盾的和零零碎碎的證據,要等到關於其他各省更加深入精確的統計史學出現,人們不能說荷蘭共和國在1600年至1800年之間的人口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歷史學家伊斯列爾則指出,從1720年至1750年,內陸的以加工業為主的城市如萊頓、哈勒姆和代爾夫特的人口都持續地減少。一些主要是經營航海業的城市如米德爾堡、恩克赫伊曾和霍倫,也有大量的人口流失。
與此同時,荷蘭的三個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以及海牙則繼續保持一定的活力,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然而,荷蘭的30個大的城市人口都有一定的減少,不過3個最大的城市則反而有所增加。1672年的時候,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以及海牙三大城市人口合計上升了36%,1732年則上升了42%。荷蘭其他30個主要城市人口的下降主要發生在1730年至1760年之間。聯省共和國全國的人口減少率從1730年的36.6%左右下降到1755年的32.8%。從1720年代開始,荷蘭的城市人口就開始減少了。
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以及海牙的企業家也抽逃資金外流到別的地方。伊斯列爾對荷蘭共和國幾大城市的人口做了統計,阿姆斯特丹在1688年有20萬,1732年達到22萬,1795年為20萬,1815年為18萬;萊頓在1688年為7萬,1732年為6萬,1795年為3.1萬,1814年為2.85萬;鹿特丹在1688年為5萬,1732年為4.5萬,1795年為5.75萬,1815年為5.9萬;哈勒姆在1688年為5萬,1732年為4萬,1795年為2.1萬,1815年為1.75萬;海牙在1688年為3萬,1732年為3.8萬,1815年為3.8萬;米德爾堡在1688年為3萬,1732年為3萬,1795年為2萬,1815年為1.3萬;代爾夫特在1688年有2.4萬,1732年為2萬,1795年為1.45萬,1815年為1.28萬;豪達在1732年有2萬,1795年為1.17萬;恩克赫伊曾在1688年有1.4萬,1732年有1萬多,1795年為6800人,1815年只有5200人了。聯省共和國各大城市人口的減少正與同一時期歐洲各國的大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形成鮮明的對比。
從17世紀至18世紀的100年裡,歐洲各國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兩倍,有的甚至增加了三倍。在1790年的時候,倫敦估計有90萬,巴黎也有60萬,聖彼得堡從幾乎沒有人居住增加到22萬,維也納和柏林也各自有15萬,漢堡也超過了10萬。荷蘭國家的主要城市的人口卻在不斷地減少。不過,在18世紀,與北方相比,尼德蘭南方的經濟有所發展,人口也有所增加。1748年以前,南部尼德蘭地區的人口一直維持以前的數字。
到1784年的時候,尼德蘭南方的總人口已經有了顯著的增加,包括列日採邑主教區在內,共220萬多一點,其中62.5%的操荷蘭語,31%的人操法語,6.5%操德語。同一時期,北方荷蘭共和國的總人口則為208萬多一點。儘管在1659年,南方已經有一些土地割讓給了法國,但是在總人口上略微超過了北方。同時,南方的農業、瓦隆地區的工業也有發展,農村的人口也有增加。傳統的那些非常成熟的城市手工業比如地毯加工業、奢華美麗的紡織品製作業、珠寶行業、圖書出版業雖然有所退化,但是其地位沒有被取代。在18世紀的時候,安特衛普、根特、布魯日雖然衰落了,但是布魯塞爾慢慢地發展起來了,可以與歐洲其他的大城市相媲美。可以這樣說,低地國家在總人口上仍然比歐洲其他地方要多,但是瓦隆以外其他地區的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在整個歐洲城市發展的大格局中已經被邊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