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簡析荷蘭黃金時代的文化

2020-12-25 惠言歷史觀

引言

荷蘭海洋擴張時期本國教育事業的基礎是鄉村學校。這些鄉村學校都與加爾文教會有著密切的關係,校長往往就是鄉村教堂的牧師或者是教堂聚會祈禱時的領誦人。學校教育 就是教授學生學習如何閱讀、簡單的數學知識以及《聖經》課。在鄉村或者更多的城市 裡,還有一些私人小學,那裡經常開設法語的課程和教授如何拼寫。加爾文教會以及市政廳當局非常關注這些學校的教學,所有的教師都必須是合格的和正統的「真正的歸正宗基 督徒」,否則就不允許開辦學校。

除了這些由市政廳、教會以及私人開辦的小學,還有拉丁文學校。幾乎所有的聯省共 和國的城鎮都至少有一所這樣的學校。這些學校原來都是羅馬天主教會開辦的,在早期尼 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戰爭中被充公,然後由市政廳當局或者加爾文教會接管,以教會以外的 資金繼續辦下去。顧名思義,這些學校主要教授拉丁文以及希臘和羅馬的古典知識。學校 不接收女孩子,男孩在9歲或者10歲入學,到16歲或者17歲畢業。1625年,荷蘭各省頒布 了一個法令,對於這類學校的組織以及課程都做了規定:在最初的三年時間裡,每星期必須教授20—30小時的拉丁文;在後三年裡,每星期則教授10—18個小時。高年級則開設希臘文、修辭學以及邏輯學。

但是宗教教育在這些學校裡不像1588年至1625年開設的那些學 校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在總的教學課時中約有6%的時間用來教授《海德堡教理問答》 以及《聖經》歷史。在1619年以後,所有新任命的教師都必須籤 字接受多德宗教會議的決議。在一些拉丁文學校也有規定,如果父母不是荷蘭歸正教會的 信徒,他們的男孩可以不接受學校的宗教教育。在許多小學中,也執行這樣的宗教寬容政 策。有一位名叫高德菲裡德·烏德曼斯的牧師宣稱,在一些私 人學校中,有某些校長對羅馬天主教的教義抱有好感,還有一些學生的家長不是加爾文派的教徒,他們忽略正統的歸正宗信條。

學校教育的課時也沒有統一明確的規定,大部分學 生都回家吃中飯,早上的課程從7點或8點開始,至中午11點或者12點結束;下午的課程從 1點至4點,或者2點至5點結束。在17世紀的時候,拉丁文學校的平均水平要比小學高。當時有人誇張地寫道:「那些連自己的名字都不大會寫,或者只能走調地唱一首讚美詩的人,立即就成為學校的老師, 還以為自己是大師。」小學教師的工資是很低的,特別在鄉村地區更是如此。從1630年至 1750年,他們的平均工資只有150弗羅林一年,不過政府為他們提供免費的住房。

有時學生家長提供的費用會使得他們的工資有所提高,當地教會的參議會對於這筆費用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於收入很低,許多教師要兼別的工作。他們有時會去當兵,也會做理髮師、 鞋匠、裝訂書籍的工人,教堂裡看門、敲鐘、挖掘墳墓的司事等,以補貼生活的收入。有 一位葡萄牙的外交官員在荷蘭遇見一些鞋匠居然會說法語和拉丁語,由此留下了很深的印 象。荷蘭共和國的高等教育是相當出色的,最重要的是在五個省建立的大學,它們就是 1575年建立的萊頓大學、1585年建立的弗拉納克大學、1648年建立的哈爾德韋克大學、1614年建立的格 羅寧根大學以及1636年建立的烏特勒支大學。

其中萊頓大學以及烏特勒支大學是最著名的和最重要的。除此以外,還有 一些被稱為「傑出的學校」,它們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大學的水平。最著名的「傑出學校」就是 1632年建於阿姆斯特丹的「雅典學園」。它是由荷蘭的阿明尼烏派成員及其 同情者建立的,也是後來的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前身。官方 辦的大學以及「傑出學校」之間的區別就是前者設有四個傳統的科目:書寫與科學、法律、醫學和神學,而後者僅僅限於前三個科目,並且不能授予博士學位。後者為那些不願意離開自己生活的城鎮的,年齡在16—20歲的年輕人,提供了學習大學的機會。

在 17世紀的荷蘭,「傑出學校」的標準是相當高的,但是在18世紀就逐漸地衰落了。在五個省立的大學中,萊頓大學不僅是最古老的、最優秀的和最著名的,而且與荷蘭 的海外擴張事業有著密切的聯繫。它是由荷蘭的建國先驅者奧倫治親王「沉默者」威廉親自 並且刻意創建的,其知識訓練的目標就是為這個新的國家以及新的屬於「公眾」的教會,培 養行政官吏、教會人士以及新的國家各類機構的專業人士。這個新的大學還必須是反抗西 班牙「暴政」以及宗教迫害的堡壘。荷蘭各地的市長以及各省的省長的代表往往擔任大學的 校監或是學監,他們中許多人信奉國家至上的觀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加爾文教派的牧師 和神學家在學校中過度熱忱地教授加爾文派教義,而這正是大學創辦者的初衷。

該大學中設立了一個工程學院、一座植物園、一座天文臺以及一家非常卓越的大學出版社。同時, 大學也比較重視中世紀以來傳統的科目如神學、哲學、法律以及醫學。拉丁文是教學的通 用語言,儘管在工程學院中並不使用拉丁語。大學給予教授的工資待遇也比較高,這樣就 吸引了荷蘭各省以及歐洲其他地方的學者來到這個大學從事教學活動。同時這些有名望的 教授也吸引了荷蘭各省以及歐洲各地的優秀學生來到這裡如饑似渴地學習。其中既有羅馬 天主教信徒,也有新教的信徒,當然,信奉新教的學生佔了絕對的優勢。在最初的25年時間裡,共有2725名學生在萊頓大學登記註冊,其中41%是從荷蘭以外的地方來到這裡的。

從1601年至1625年,外國學生登記註冊超過了43%;從1626年至1650年,在11076名學生 中有52%的學生來自外國。雖然後來大學聲譽有所降低,外國學生的人數也有所減少,威 廉·卡爾在1688年寫道,還是有約8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如匈牙利、波蘭、日耳曼、奧 斯曼帝國、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地」。英國的大使曾經詢問大學的一名校監,為什麼萊頓大 學不仿效英國劍橋等著名高校,在萊頓大學建立可以讓學生居住的學院。這位校監回答 說,如果那樣的話,一些市長和法官就會讓自己朋友的兒子住進來,可能他們不會像英國 學生那樣用功讀書,而去過著悠閒的生活。但是這樣的看法也可能並不全面,因為大部分 的教授無論在開設公共課以及私下對於學生的指導方面還是非常認真嚴肅的。

在萊頓大學,《聖經》研究對荷蘭的東方學研究的促進作用比在任何別的地方都更 大。有一位出生在法國並在萊頓大學從事研究的學者約瑟夫·尤斯圖斯·斯卡利傑,他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學者」。他出生於法國的阿讓 ,12歲的時候就與另外幾個兄弟前往波爾多求學,但是當地發生瘟疫,被迫返回。回家以後一直跟隨父親學習拉丁語。在父親去世以後,他去巴黎大學求學達四年之久,繼續學習希臘語。當他發現那裡的教師不如人意以後,決定自學希臘的文學、史學以及詩歌,還涉獵希伯來語以及阿拉伯語。以後,他又去了羅馬、英格蘭以及蘇格蘭,結識了當時的一些學者。在旅行的過程中他改信了新教。1570年,他到了瓦倫斯學習法理學達數年之久。

聖巴託洛梅烏大屠殺發生的時候,他正陪同瓦倫斯的主教出訪波蘭,在得知消 息以後他與另外幾名胡格諾派的教徒退隱到日內瓦,成為一名學院的教授,為學生講授亞里斯多德以及西塞羅的作品。由於他不喜歡講課,又回到了法國。他編撰羅馬詩人以及佔星家馬尼利烏斯的著作(1579),還於1583年出版了《論年代學的改進》,對於古典時代的年代學提出了一些革命性的見解。

其涉及的歷史研究範圍不僅包括希臘和羅馬,還包括古代波斯、巴比倫、埃及以及古代的猶太人生活的地區,其間還包含批判性的陳述。最後,他選擇來到荷蘭,從1593年至1609 年去世為止,一直擔任萊頓大學的「非講課教授」,他以後再也沒有再回到法國。斯卡利傑不太喜歡荷蘭的生活方式,如天氣寒冷、食物、烈酒以及昂貴的房屋租金,但是他喜歡荷蘭的城市、大學以及學術自由。他將自己的書房放在運河邊上的一棟房子裡,面向運河的風景,倍感愜意。

相關焦點

  • 西方史:論偉大的視覺藝術
    他在日本當地研究那裡的各種不同的植物,並且寫了《日本植物》,他也是第一個描繪日本 的銀杏樹的西方人,他後來帶走一些銀杏樹的種子,種在了烏特勒支的花園裡。他還記載了日本的針灸以及艾灸,這兩種醫術都與中醫有關。他還編撰了一部關於日本古代歷史的史書,在他去世以後的1727年出版。
  • 荷蘭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
    他們及其同時代其他史家的歷史作品,成為日後關於荷蘭歷史編撰的基礎和框架。1575年成立的萊頓大學是荷蘭歷史最為悠久的學術重鎮,自成立之初便確立起獨樹一幟的學術風格,萊頓的歷史學教育可以追溯至1579年接受神學和歷史學教職的尤斯圖斯·利普修斯(Justus Lipsius,1547-1606年),利普修斯是當時著名的古典語文學家和人文主義學者,他在萊頓度過的十一年,為萊頓大學乃至整個荷蘭的歷史學奠立了重要的基礎。
  •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
    《中國美術報》第156期 域外美術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 尼古拉斯·梅斯 孩子和鹿 布面油畫 約1680年 圖片:卡斯託迪亞基金會 卡斯託迪亞基金會(Custodia Foundation)於1947年由藝術史學家弗裡茨·魯格特(Fritz Lugt)建立,專注於收藏古典時期荷蘭語
  • 西方史:「黃金時代」的社會和人民
    但是,他從荷蘭帶到英國的大量軍隊在以後的三年中一直沒有辦法開回荷蘭與法國作戰,因為英國國內的親詹姆士的勢力在蘇格蘭、愛爾蘭甚至英格蘭仍然存在;沒有荷蘭軍隊駐紮在英國,「光榮革命」的成果就有可能會失去。開始時,英國國 會中有一部分人認為威廉三世對法國宣戰的目的是維護荷蘭的利益,一時間心懷疑慮。
  • 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虎嗅網
    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這個問題我分成幾個部分來講:第一,黃金時代的荷蘭,簡單回顧荷蘭的歷史;第二,荷蘭在黃金時代到底有些什麼表現;第三,分析荷蘭黃金時代的成因,為什麼它有一個黃金時代。
  • 由《鬱金香狂熱》看懂荷蘭黃金時代的興衰/王 加
    圖:《代爾夫特房屋的庭院》成為影片中常見的生活場景/資料圖片  凡提及反映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生活的古裝影片,首先想到的且比較有代表性的肯定是以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為主題,由影帝科林.換言之,「鬱金香狂」席捲阿姆斯特丹的三年時光恰好是出生於一六○六年的荷蘭最偉大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來到阿姆斯特丹開啟其輝煌職業生涯的時期。倫勃朗在其三十而立便名利雙收的事實印證了當時荷蘭對畫家和藝術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的龐大需求量,而他本人藝術生涯的跌宕起伏亦完全可以看作是整個荷蘭黃金時代從盛極到消亡的縮影。
  • 從倫勃朗到維米爾,他收藏了一個荷蘭黃金時代
    Kaplan)與妻子達芙妮·莉卡納第·卡普蘭(Daphne Recanati Kaplan)於2003年創建,擁有250幅藝術珍品,是目前全球擁有十七世紀荷蘭藝術畫作數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此次展覽是萊頓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展示。
  • 尼古拉斯·梅斯筆下的荷蘭黃金時代,隱藏戲劇的生活場景
    近期,在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尼古拉斯·梅斯:荷蘭黃金時代的大師」是英國第一個致力於梅斯的展覽,通過梅斯的近50幅畫作,展現他是如何擺脫倫勃朗對他影響最大的歷史場景與聖經場景描繪,轉向日後最被追捧的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和肖像畫作。從僕人居住區的非法活動到上流社會的肖像,梅斯捕捉了荷蘭黃金時代樓上樓下的生活。
  • 視界·閱評丨一部比較嚴謹的史學著作,評《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的《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從全球史視角敘述荷蘭海洋帝國興衰。作者從荷蘭的史 前時代到荷蘭共和國隕落,對荷蘭地理環境、人文社會、藝術文化、宗 教政治、海洋貿易、殖民地活動、東印度公司活動、工業發展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描述和總結,展現了荷蘭海洋帝國的歷史發展與變遷過程。
  • 西方地圖史研究:收藏興趣、後現代轉向、多樣化
    下面就目力所及,將1980、90年代地圖學史理論轉向之後的相關研究分類介紹。(1).地圖學家及其地圖學論題的深化對地圖學家的關注,是西方地圖學史研究中一個長盛不衰的題目,成果不斷。如羅伯特·卡若爾(Robert W. Karrow)在1993年出版了《16世紀的製圖者及其地圖:1570年亞布拉罕·奧特留斯與他的地圖學家們》。
  • 【學術】 西方地圖史研究:收藏興趣、後現代轉向、多樣化
    下面就目力所及,將1980、90年代地圖學史理論轉向之後的相關研究分類介紹。1.地圖學家及其地圖學論題的深化對地圖學家的關注,是西方地圖學史研究中一個長盛不衰的題目,成果不斷。如羅伯特·卡若爾(Robert W. Karrow)在1993年出版了《16世紀的製圖者及其地圖:1570年亞布拉罕·奧特留斯與他的地圖學家們》。
  • 盧荻:中國或超西方「黃金時代」
    原標題:中國或超西方「黃金時代」 對中國是否將陷入金融危機的討論近來非常熱,許多輿論將中國今天面臨的局面與1997至1998年時對比。然而無論怎麼看,2013年中國的經濟金融狀況,應該都是遠比1998年、2008年健康。
  • 學術研究 | 西方地圖史研究:收藏興趣、後現代轉向、多樣化
    下面就目力所及,將1980、90年代地圖學史理論轉向之後的相關研究分類介紹。1.地圖學家及其地圖學論題的深化對地圖學家的關注,是西方地圖學史研究中一個長盛不衰的題目,成果不斷。如羅伯特·卡若爾(Robert W.
  • 45B | 西方地圖史研究:收藏興趣、後現代轉向、多樣化
    下面就目力所及,將1980、90年代地圖學史理論轉向之後的相關研究分類介紹。1.地圖學家及其地圖學論題的深化對地圖學家的關注,是西方地圖學史研究中一個長盛不衰的題目,成果不斷。如羅伯特·卡若爾(Robert W. Karrow)在1993年出版了《16世紀的製圖者及其地圖:1570年亞布拉罕·奧特留斯與他的地圖學家們》。
  • 西方文化五百年史丨讀《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而中文之所以會有「心」這樣的概念,不也同樣暗示了中國傳統歷來比較強調「心智」與「心靈」不可分割的獨特文化取向?我們實在很可以從這裡出發重新檢討中國現代文化如何對待西方浪漫主義以及西方啟蒙運動。這裡應該順便指出,在後現代論述的籠罩下,人們現在似乎越來越不敢談各種文化的特質及其相互差異,生怕這會落入「本質主義」或「宏大敘事」的陷阱,但這種不必要的擔心恰恰表明後現代論述的流俗化已經日益成為一種文化桎梏。
  • 西方史:簡析加爾文組織團體對民眾施加的壓力
    在新教徒重新徵服的地區,羅馬天主教徒沒有政治的和投票的權利,他們不能夠在荷蘭共和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儘管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加爾文派的教士在失去往日的重要性,他們也不再是所在的社區中的知識領袖。
  • 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此時,清朝加開廣州以北 的福州、廈門、寧波為通商口岸,於是荷蘭人與英國人都從中得益。荷蘭東印度公司並沒 有像英國東印度公司那樣與中國人建立常規的貿易聯繫。英國人經過多年的嘗試,終於在 1701年在廣州初步建立了與中國人的貿易聯繫。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62年至1690年一直努 力地想在中國大陸建立多個有利可圖的商站,但是這種努力失敗了。
  • 走進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
    其中包括船隻模型、老船組件、航海工具,以及歷史遺留的航海圖和地球儀等,通過館內的互動式展覽,遊客可以興趣盎然地探索幾百年前荷蘭乃至世界航海史的知識與驚險故事。博物館亮點∨漁港時期早已過去,阿姆斯特丹人傳奇的航海經歷早已變得陌生而且遙遠,那些停泊在博物館的航海船舶只能如一顆流星一樣在人們翻看歷史時閃爍一下,將荷蘭的航海史點亮。館內最亮眼的藏品當屬皇家小艇。1815年荷蘭王國成立之後,國王威廉一世下令在鹿特丹海軍造船廠建造一艘皇家小艇。
  • 聖誕老人進化史:一部幽默而搞笑的西方文化發展歷程
    聖誕節與聖誕老人的普及,在近些年被視為西方傳統文化輸入的產物。如果你了解聖誕老人的前世今生,恐怕根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感悟。因為他的形象與身份變化本身,就是一部活著的西方文明史教材。但他主要活躍在英國海對岸的荷蘭與比利時地區。雙方自然存在競爭關係,卻誰也吃不掉誰。戰場又隨著大航海時代與移民浪潮,轉移到了北美大陸。
  • 從馬斯垂克博覽會到倫勃朗紀念展覽,西方藝術聚焦荷蘭
    TEFAF Maastricht2019 博覽會現場不僅僅是馬斯垂克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讓大家的目光聚集到了荷蘭。更重要的是,荷蘭還有一位偉大的畫家倫勃朗。2019年,恰逢倫勃朗·凡萊因(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逝世350周年,荷蘭各地也競相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倫勃朗逝世350周年」系列展覽和紀念活動。從阿姆斯特丹到慕尼黑,從「倫勃朗的所有」到倫勃朗的妻子、學生、朋友,各類的展覽和慶祝活動都將重點聚焦在這位17世紀荷蘭繪畫大師生活和創作的各個方面,以及其他同處黃金時代的藝術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