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勃朗到維米爾,他收藏了一個荷蘭黃金時代

2020-12-13 私享藝術

擁有13幅倫勃朗作品和1幅維米爾作品,卻沒有一個固定的私人收藏空間,萊頓收藏開拓了一種前衛另類的「收藏成功學」。

《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

約翰內斯維米爾(荷蘭,1632–1675)

約1670-72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中,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坐在維金納琴邊的年輕女子》成為重中之重。尺幅很小,這是維米爾一貫的風格,畫面細膩、溫情、明亮、有瞬時感,帶著深深的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印記,讓人駐足。

維米爾是個充滿神秘感和自帶話題性的藝術家,一是有關他的記載的確不多,很多經歷無從考證;二是目前能確認為維米爾真跡的作品不過34幅,大多收藏於全球國家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裡。美國萊頓收藏的這幅,創作於17世紀70年代,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維米爾作品。

《淑女像》

弗蘭斯範米裡斯(荷蘭,1635–1681)

1673板面油畫,頂部為拱形,萊頓收藏館,紐約

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由美國收藏家託馬斯·S·卡普蘭博士(Dr. Thomas S. Kaplan)與妻子達芙妮·莉卡納第·卡普蘭(Daphne Recanati Kaplan)於2003年創建,擁有250幅藝術珍品,是目前全球擁有十七世紀荷蘭藝術畫作數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此次展覽是萊頓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展示。

《身著東方服飾的倫勃朗之畫像》

伊薩克·喬德爾維爾(荷蘭,約 1612-1648)

約1631,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荷蘭藝術的黃金時代和萊頓收藏館

荷蘭藝術創作在十七世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並尤為注重對於自然世界的描繪。藝術家在荷蘭社會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繪畫也覆蓋了各式各樣的題材:個人肖像,描繪日常生活的風俗畫,風景,靜物以及歷史題材繪畫(聖經故事或古代神話故事)等等。

《禱告的老人》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65-70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些主題和題材多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呈現,體現出對人類體驗的深刻洞見。此次展出的是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十七世紀荷蘭藝術私人收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領略荷蘭黃金時期的藝術。萊頓收藏館得名於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畫家倫勃朗·凡·萊因的出生地萊頓,其主要的藏品展示了倫勃朗藝術生涯初期在萊頓和阿姆斯特丹的經歷,以及以他為中心的許多藝術家和藝術觀念。

《狩獵女神黛安娜》

威廉·范·米利斯(荷蘭,1662–1747)

1686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這一時期藝術創新的深度與廣度延及倫勃朗的第一位學徒,格裡特·德奧(Gerrit Dou),以及弗蘭斯·范·米裡斯(Frans van Mieris)等德奧的主要學徒。萊頓收藏館其他的藏品還包括揚·利文斯(Jan Lievens)、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亨德裡克·特·布魯根(Hendrick ter Brugghen)、加布裡埃爾·梅曲(Gabriel Metsu)、揚·斯坦(Jan Steen)、卡爾·法布裡蒂烏斯(Carel Fabritius)和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等藝術家的作品。

《安東涅·庫帕爾畫像》

倫勃朗·范·萊茵和他的工作室

1635, 板面油畫 (巴西粟木抽檀木板),萊頓收藏館,紐約

荷蘭共和國時期的藝術與當地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獲得獨立,並於1648年籤署了明斯特條約。此後,荷蘭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政治主權和宗教自由的國家而興起。位於北歐地區的這個地域狹小的共和國卻擁有眾多的城市中產階級、強大而多樣化的經濟以及寬容的文化。荷蘭的藝術家不像其他歐洲中心城市的藝術家那樣受到國王或天主教會的庇護,他們為所有社會階層作畫,此次展覽也體現了這一點。

《女孩頭像》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約164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在荷蘭共和國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家們經常性地進行觀念與傳統的交流,此次展覽也為大家呈現出這樣一種場景。此次展覽的特殊歷史背景也同樣重要:倫勃朗所處的時代,正是荷蘭與中國開始進行接觸的重要時期。相比當時的其他歐洲國家,荷蘭表現出了對中國文化傳統最為濃厚與深刻的興趣。

《自畫像》

揚·利文斯(荷蘭,1607–1674)

約1629-30,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偉大的開端:倫勃朗·范·萊因在萊頓

《大衛將約押的信交給烏利亞》

彼得·拉斯特曼(荷蘭,1583–1633)

1619,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倫勃朗·范·萊因1616年出生於萊頓城,這是一個紡織中心和大學城。他的家庭背景一般,父親是一位磨房主,但倫勃朗卻最終成為了十七世紀荷蘭乃至藝術史上最重要、最具開創性的藝術家之一。

《玩牌者》

揚·利文斯(荷蘭,1607–1674)

約1625,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他在十七世紀二十年代早期曾在萊頓當地的一位畫家手下接受初步藝術訓練,此後便與阿姆斯特丹歷史畫家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共同度過了對他影響深遠的六個月。此次展覽也展出了彼得·拉斯曼的作品《大衛將約押的信交給烏利亞》(1619年)。

《戴頭巾的男孩(巴拉丁的魯珀特王子像)》

揚·利文斯(荷蘭,1607–1674)

約1631,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倫勃朗從拉斯曼那裡學到了作為歷史畫家的重要原則——描繪古代神話和聖經的複雜場景。同時倫勃朗與他年長一歲的朋友和競爭對手——萊頓藝術家揚·利文斯(Jan Lievens)——的競爭對他的早期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正如奧蘭治王子的秘書康斯坦丁·惠更斯對這兩位藝術家所作的描述,列文斯因其「大膽的主題和形式」而著稱,而倫勃朗則勝於「創新性、堅定的筆觸以及真實的情感」。

《昏迷中的病人(嗅覺的寓言)》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約1624-25,板面油畫,嵌入十八世紀的一塊畫板,萊頓收藏館,紐約

萊頓收藏館收藏的倫勃朗和利文斯的繪畫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們早期的風格。他們對於自畫像、穿著外國衣飾的人像、光與影的極致使用,使我們能夠領略其藝術嘗試與開拓的過程。這裡展出了倫勃朗的作品《感官的寓言》(約1624-1625年),這也是他最早期的畫作之一。這幾幅作品讓我們看到他對於聽覺、嗅覺與觸覺的描繪。

《結石手術(觸覺的寓言)》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約1624-2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三位樂師(聽覺的寓言)》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約1624-2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黃金時代的中心: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

《白帽婦女像習作》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約1640,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倫勃朗於1631年離開萊頓,前往經濟繁榮的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他加入了藝術商亨德裡克·范·烏倫博格(Hendrick van Uylenburgh)的工作室,並依靠為阿姆斯特丹市的名人畫肖像而掙得了第一筆酬金。

《紅衣男子像》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1633,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例如,《紅衣男子像》(1633年)描繪了一位精英階層並具有國際化特徵的人物,這幅作品在栩栩如生地刻畫人像的同時,體現出人物的莊重感和直接性。這一時期倫勃朗的另外一些作品主要是頭像畫,即通過對人物或頭像目標的實際觀察來體現人物情感、表情和心理衝突。但總體上,倫勃朗以其歷史畫家的身份最為同行們所稱道。

《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約1635,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他的裡程碑式的作品《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是這一藝術題材的最佳例證。這幅作品將一位當代荷蘭女性與古代神話中的密涅瓦女神的形象聯繫起來。密涅瓦不僅是掌管戰爭的女神,同時也是智慧與知識女神。這種將普通人與神的形象融合的技法使倫勃朗成為十七世紀歷史畫家中的翹楚。

《穿金邊鬥篷的少女》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1632, 橢圓形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倫勃朗的作品大多關注肖像與歷史題材,他對此類題材的濃厚興趣也被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學生們所繼承,包括費迪南德·波爾(Ferdinand Bol)、科瓦特·富林克(Govaert Flinck)和卡爾·法布裡蒂烏斯(Carel Fabritius)等。這些藝術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對倫勃朗的繪畫技巧予以回應,包括光與影的強烈對比,豐富的顏色組合,同時他們也接受了倫勃朗將歷史題材轉化為普通人日常經歷的技法。

《老人 (可能為拉比) 像》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約164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西緬在聖殿》

赫布蘭德·范·登·埃克豪特(荷蘭,1621–1674)

1672,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

倫勃朗·范·萊因(荷蘭,1606–1669)

1634,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自畫像》

霍弗特·弗林克(荷蘭,1615–1660)

1643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萊頓的精細畫:格裡特·德奧和弗蘭斯·范·米裡斯

《燈光下研究維納斯雕像的年輕男女》

赫德弗裡德斯·斯哈爾肯(荷蘭,1643–1706)

約1688-92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格裡特·德奧(Gerrit Dou)是倫勃朗在萊頓的第一位學徒,他在十七世紀以繪畫技巧和題材的創新而聞名。與他的老師倫勃朗不同的是,倫勃朗以一種廣闊、流暢和具有強烈表現力的方法來作畫,而德奧發明了一種名為「精細畫」(fijnschil—derijen)的技巧。這種繪畫要求非常精細而準確的筆觸來刻畫近距離的場景。他在肖像畫、對學者或做家務的人的描繪之中,都蘊含著對於材料、表面質地和所在空間錯覺的精準把握。德奧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題材,以石頭窗臺為背景主題,人物則斜向窗外,似乎進入了觀眾所在的空間。

《伏在畫家畫室壁架上的貓》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1657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他的作品《伏在畫家畫室壁架上的貓》(1657年)以一種戲謔的方式體現出的上述技法,特別是對於空間錯覺的描繪廣受同時期荷蘭和外國畫家所稱道。

《迪爾克·范·貝瑞斯坦因像》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52油畫(銀銅合金板,橢圓形),萊頓收藏館,紐約

對於德奧廣受歡迎的繪畫題材與作品風格,生活工作在萊頓及周邊的藝術家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予以回應並進行了進一步拓展。他最重要的一位學徒,弗蘭斯·范·米裡斯(Frans van Mieris),以多種創新的方式將德奧的主題進行了拓展,包括在歷史題材中加入十七世紀風俗畫中的人物,例如《盧克麗霞之死》(1679年)。來自荷蘭和其他國家的收藏家們都希望收藏他的作品,其中一些創造了當時的價格記錄。

《丟失銀錢的寓言》

赫德弗裡德斯·斯哈爾肯(荷蘭,1643–1706)

約1675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風景中的山羊》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60–6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婦女側面像》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35-40橢圓形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畫架邊的自畫像》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28-29 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教育孩子》

弗蘭斯·范·米裡斯(荷蘭,1635–1681)

約1656-57板面油畫,頂部為拱形,萊頓收藏館,紐約

《林中空地上的黛安娜和眾仙女》

赫德弗裡德斯·斯哈爾肯(荷蘭,1643–1706)

約1680-85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賣鯡魚的人和男孩》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64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撒拉領夏甲去見亞伯拉罕》

卡斯帕·內切爾(荷蘭,約 1639–1684)

1673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室內的老夫妻》

弗蘭斯範米裡斯(荷蘭,1635–1681)

約1650-5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休息的旅人》

弗蘭斯範米裡斯(荷蘭,1635–1681)

1657銅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削羽毛筆的學者》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30-32橢圓形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正在寫作的學者》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35橢圓形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坐在桌邊的抽菸者》

加布裡埃爾·梅曲(荷蘭,1629–1667)

約1654-57銅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戴羽飾貝雷帽的自畫像

弗蘭斯範米裡斯(荷蘭,1635–1681)

1668橢圓形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腿上放著一本樂譜的淑女坐像》

格裡特德奧(荷蘭,1613–1675)

約1640-44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對荷蘭共和國人們日常生活的描繪

荷蘭共和國風俗畫的盛行——其中包括很多不同類型的主題——源於大家對人們日常生活這一題目的持久興趣。加布裡埃爾·梅曲(Gabriel Metsu)、傑拉德·特·博爾奇(Gerard ter Borch)以及揚·斯坦(Jan Steen)等風俗畫家引入了男子或女子讀信、人物演奏音樂、鄉村集市、平靜的日常生活等多種主題。這些作品都注重細節、質地、光與影以及氛圍塑造,體現了生活普通而平實的一面。

《餐前禱告》

揚·斯蒂恩(荷蘭,1626–1679)

1660板面油畫,橡木板,萊頓收藏館,紐約

在十七世紀,人們的興趣逐步轉移至描繪上層人物的室內畫,以維米爾的《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約1670-1672年)為代表。維米爾對於空間、色彩和光的掌握,體現出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年輕女子演奏維金納琴的靜謐與美好。儘管荷蘭風俗畫看起來較為寫實,但也遵循著藝術對話的傳統做法與範式。這些作品都體現出關於日常生活的持久興趣及藝術創造力。

《彈詩琴的自畫像:聽覺》

揚·斯蒂恩(荷蘭,1626–1679)

約1664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讀書的少年》

雅各布·范·洛(荷蘭,1614–1670)

約1650,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畫室裡的畫家像》

米希爾·范·慕斯舍爾(荷蘭,1645–1705)

1673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樂團》

傑拉德·特·博爾奇(荷蘭,1617–1681)

約1642-44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獵人沐浴後穿衣》

加布裡埃爾·梅曲(1629–1667)

約1654-56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魔法場景中的自畫像》

彼得·范·拉爾(荷蘭,1599–1642)

約1635–37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農人們在酒館外歡慶》

揚·斯蒂恩(荷蘭,1626–1679)

約1676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塞繆爾·安菲齊寧像》

弗朗斯·哈爾斯(荷蘭,158283–1666)

1630銅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室內彈魯特琴的淑女》

埃赫隆·亨德裡克·范德內爾(荷蘭,163436–1703)

1675 板面油畫, 萊頓收藏館,紐約

《室內的兩位婦女和一籃檸檬》

卡斯帕·內切爾(荷蘭,約 1639–1684)

約1664-65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室內火爐旁生病的婦女》

雅各布·弗雷爾(荷蘭,active 1654–1662)

約1654-56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蘇珊娜·達布萊特·惠更斯像》

卡斯帕·內切爾(荷蘭,約1639–1684)

1669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小攤上賣野味的婦女》

加布裡埃爾·梅曲(荷蘭,1629–1667)

約1653-54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醫生到訪》

雅各布·范·圖勒夫利特(荷蘭,1625–1719)

約1666-67銅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坐在屋裡讀信的年輕女人》

加布裡埃爾·梅曲(荷蘭,1629–1667)

約1658–61板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歷史經驗與道德故事

荷蘭藝術家在十七世紀的風俗畫主題、歷史場景和肖像畫中展現出了其多樣的技巧和和專長。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描繪歷史或聖經場景的繪畫,都帶有了更多標誌性或紀念性的意義。揚·斯坦(Jan Steen)等藝術家能夠自由地在這些主題之間轉換,完成具有很大道德影響力的作品,如《伊菲革涅亞的犧牲》(1671年)和《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約1673-1675年)。這些作品圍繞著警示性故事和好與壞的行為主題,可以說是對當時荷蘭共和國社會、政治和宗教事件的反映。

《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

揚·斯蒂恩(荷蘭,1626–1679)

約1673-75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倫勃朗和他的學生們在十七世紀下半葉仍在藝術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倫勃朗的晚期作品,以及他的學生阿倫特·德·格爾德(Arent de Gelder)等人的晚期作品,都很好地描繪了室內人物端坐的場景。畫家採用了有力、具有強烈表現力的筆觸,這些作品中的人物也顯示出豐富的經歷和道德權威。這都為現代繪畫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其中的繪畫技巧時至今日仍然在藝術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伊菲革涅亞的犧牲》

揚·斯蒂恩(荷蘭,1626–1679)

1671布面油畫,萊頓收藏館,紐約

相關焦點

  • 從馬斯垂克博覽會到倫勃朗紀念展覽,西方藝術聚焦荷蘭
    TEFAF Maastricht2019 博覽會現場不僅僅是馬斯垂克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讓大家的目光聚集到了荷蘭。更重要的是,荷蘭還有一位偉大的畫家倫勃朗。2019年,恰逢倫勃朗·凡萊因(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逝世350周年,荷蘭各地也競相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倫勃朗逝世350周年」系列展覽和紀念活動。從阿姆斯特丹到慕尼黑,從「倫勃朗的所有」到倫勃朗的妻子、學生、朋友,各類的展覽和慶祝活動都將重點聚焦在這位17世紀荷蘭繪畫大師生活和創作的各個方面,以及其他同處黃金時代的藝術家們。
  • 由《鬱金香狂熱》看懂荷蘭黃金時代的興衰/王 加
    換言之,「鬱金香狂」席捲阿姆斯特丹的三年時光恰好是出生於一六○六年的荷蘭最偉大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來到阿姆斯特丹開啟其輝煌職業生涯的時期。倫勃朗在其三十而立便名利雙收的事實印證了當時荷蘭對畫家和藝術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的龐大需求量,而他本人藝術生涯的跌宕起伏亦完全可以看作是整個荷蘭黃金時代從盛極到消亡的縮影。
  • 尼古拉斯·梅斯筆下的荷蘭黃金時代,隱藏戲劇的生活場景
    尼古拉斯·梅斯是倫勃朗最有才華的學生之一。近期,在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尼古拉斯·梅斯:荷蘭黃金時代的大師」是英國第一個致力於梅斯的展覽,通過梅斯的近50幅畫作,展現他是如何擺脫倫勃朗對他影響最大的歷史場景與聖經場景描繪,轉向日後最被追捧的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和肖像畫作。從僕人居住區的非法活動到上流社會的肖像,梅斯捕捉了荷蘭黃金時代樓上樓下的生活。
  • "一生僅有一次" 荷蘭國立博物館把倫勃朗的畫都拿出來了!
    倫勃朗對人物有一種非常敏銳和真實的表達。在尋求對人性的理解中,他發現從自我開始探索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從創作早期到生命的最後一年,他一共留下了90餘幅自畫像。在這個方面,他有意無意地踐行了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在他早期的一些自畫像中,倫勃朗常將自己描繪成一個蓬頭垢面、不修邊幅或是桀驁不馴的人。他的臉很寬,眼睛小小的,鼻頭兒渾圓,下巴倔強,對世界充滿了不滿。
  • 西方史:分析維米爾一生經歷的歷史過程
    直到19世紀以後,法國共和派政治家、 作家、記者和藝術史家泰奧菲勒·託雷·博格再度 認識到維米爾的偉大的藝術才華與高貴的精神價值。當他在英國、瑞士、荷蘭以及比利時旅行的時候,他特別考察了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他發現荷蘭的風景畫特別是維米 爾的畫作中充滿著日常生活中的現實主義以及明亮的光影的使用。
  • 英國白金漢宮翻修,提香、維米爾等65件王室收藏出宮展出
    白金漢宮是英國王室位於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因為翻修,包含提香、維米爾、倫勃朗、凡·戴克,魯本斯等藝術家的65件作品將於12月首次在女王畫廊展出。這件作品在1762年進入英國王室收藏,最初被認為是弗朗斯·范·米耶裡斯(Frans van Mieris)的作品,直至1866被證實為維米爾。維米爾,《音樂課》,1660年代畫面中的女性正在彈奏樂器,構圖以嚴格的透視將觀眾吸引到房間深處一位年輕女子的背影上。
  • 瞬間的凝固,永恆的遐想——維米爾的女性寫實油畫
    幸運的是,他出生在了荷蘭繪畫偉大的黃金時代,畫商的家庭背景也為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去追求藝術。但不幸的是,他在世時並未等到人們的重視,寂寂無名,一生窮困潦倒,跟梵·高一樣,直到他死後才被世人所認知。維米爾作品《黛安娜和她的同伴》但不幸的人生沒有影響他在藝術上的偉大建樹,風俗畫見長的維米爾,是荷蘭「小畫派」的代表,他運用精湛的光影表現技法描繪著荷蘭寧靜祥和的世俗市井生活
  • 荷蘭最大博物館裡的館藏珍寶,居然是中國景德鎮的「山寨品」?!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這座荷蘭最大的博物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荷蘭「黃金時代」那些鼎鼎大名的人物的作品都在這裡展出——倫勃朗的《夜巡》和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僕》並稱為該館的鎮館之寶。和人山人海的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相比,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就安靜多了。
  •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
    《中國美術報》第156期 域外美術 荷蘭黃金時代的兒童肖像 尼古拉斯·梅斯 孩子和鹿 布面油畫 約1680年 圖片:卡斯託迪亞基金會 卡斯託迪亞基金會(Custodia Foundation)於1947年由藝術史學家弗裡茨·魯格特(Fritz Lugt)建立,專注於收藏古典時期荷蘭語
  • 維米爾,看不夠_鳳凰網
    Johannes Vermeer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10.31 - 1675.12.15維米爾出生於荷蘭代爾夫特,與哈爾斯、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1675 年,維米爾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終年 43 歲,從此在荷蘭畫壇銷聲匿跡。直到 19 世紀 50 年代,才被法國藝術評論家杜爾發現,並竭力尋求整理他的遺作並公布於世,才使這位偉大的風俗畫家再度光照史冊。
  • 維米爾:最了解我的人竟然是個「騙子」
    說起約翰尼斯·維米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著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57年12月15日,維米爾悄然離逝,這個生在荷蘭藝術史黃金時期的偉大藝術家,僅僅留下了34幅作品以及一段謎樣的人生。直至200多年後,他才得到世界應予的崇拜,19世紀開始維米爾的畫,成了收藏界千金難求的至寶。
  • 畫筆下的偉大與平凡——藝術大師維米爾,記錄生活的唯美瞬間
    雷語話丹青·淺析維米爾的繪畫藝術技法與風格維米爾生活於17世紀的荷蘭,是從文藝復興時代走出來邁進巴洛克時代的藝術家。那個時期處於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在荷蘭誕生了維米爾與倫勃朗、哈爾斯這三位偉大的藝術家。
  • 比風車更好看的,是荷蘭的美術館和博物館
    在荷蘭,大概有1000多座博物館,其中美術館尤為經典,畢竟這個國家誕生了倫勃朗、梵谷、維米爾這樣的偉大畫家,形成了充滿生活情趣的荷蘭畫派。除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與梵谷美術館,荷蘭還有一些很棒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你可能沒那麼熟悉,但絕對值得一去。今年是倫勃朗逝世350周年,7月到9月莫裡茨皇家美術館會舉辦《你好,倫勃朗》紀念特別展。暑期去荷蘭的話,一定不能錯過!
  • 荷蘭藝術的金礦,終於還是藏不住了
    ◑ 解鎖荷蘭國立博物館:我們都愛維米爾同樣來自荷蘭的黃金時代17世紀,作為與倫勃朗、哈爾斯齊名的荷蘭黃金時代三大畫家之一,維米爾卻活出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維米爾的一生默默無名,已知最後留下來的34件作品全部拼起來也沒有倫勃朗一張《夜巡》(363×437cm)的尺寸大,有專家估計他的畫作不超過60件。
  • 荷蘭巴洛克藝術代表倫勃朗Rembrandt作品賞析
    倫勃朗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他年少成名,半生潦倒,作品在他在世時即享有盛名,且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的荷蘭畫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倫勃朗的頂峰之作當屬肖像畫包括自畫像以及取自聖經內容的繪畫。
  • 荷蘭畫家維米爾,畫風精巧,是藝術界公認的畫室內光線最好的畫家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1667年 荷蘭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館藏對於維米爾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因為他的作品直到19世紀才被藝術界重視。德爾夫城遠眺 1660-1661年 荷蘭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館藏欣賞維米爾的畫時你會感嘆,他怎麼會把日光從窗戶照進房間的樣子畫得這樣好?
  • 著名畫家倫勃朗 17世紀的「自拍狂魔」
    荷蘭小畫派崛起   荷蘭人民通過「尼德蘭革命」獨立,一躍進入全歐洲富豪TOP榜,老百姓吃好喝好,包裡還有錢了,自然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新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的競爭催生出一大批專攻靜物、風景和風俗畫題材的畫家,並將寫實性繪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些商品畫的尺幅一般都不大,因此創作此類作品的畫家們又被稱為「荷蘭小畫派」。
  • 荷蘭巴洛克藝術代表:倫勃朗Rembrandt作品選粹
    自畫像 1669倫勃朗·哈爾曼松·范·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倫勃朗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他年少成名,半生潦倒,作品在他在世時即享有盛名,且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的荷蘭畫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倫勃朗的頂峰之作當屬肖像畫包括自畫像以及取自聖經內容的繪畫。他的一系列自畫像如同一部獨一無二的自傳,畫家的自我審視真誠而不矯飾。在油畫和版畫創作中,倫勃朗展現了他對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時加入了他自身的經驗和觀察。
  • 荷蘭畫派領軍人物,倫勃朗的《夜巡》,成為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但是他的話卻點出了荷蘭畫派。甚至於整個荷蘭在17世紀獨立及至興盛的根源—天主教與新教之爭。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不是天主教廷與新教爭奪勢力範圍,魯本斯等巴洛克藝術家也不會名利雙收。那麼這篇文章就要聞釋為什麼沒有新教就沒有荷蘭的獨立,就不會有崇尚現實主義的荷蘭畫派,更不會有倫勃朗和他舉世聞名的《夜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