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史: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的主要類型

2020-12-16 公子若虛

引言

博克塞分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員主要分為如下四種類型:最重要的是商業僱員,從資深的商人到書記員,他們是官僚機構成員以及管理人員, 隨著公司業務後來在印度尼西亞、錫蘭以及南非的展開,他們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主要發揮管理的職能,這些資深的商人要比軍官或者海事官員的地位更高。

在一些陸地的或是海上的軍事遠徵的時候,他們往往也被授予軍銜,如將軍或者戰地指揮官,這種情況與後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非常相似;大量的低級僱員,他們是軍事以及從事航海活動的各級人員;人數較少的神職人員,其中有全職加爾文教派牧師以及教會指派的領讀《聖經》的信徒以及病員安慰者 ;來自社會底層的技工以及手藝 人,其中熟練的手藝人的工資要比海員或士兵更高一點。從最高到最低的階層,階級分明,等級森嚴。當時荷蘭人對於東印度公司各級職員,無論是商人、傳教士、海員或者士兵的觀感是相當負面的,許多人對他們持批評的態度。

「17紳士」從一開 始就一直對他們在東方的職員懷著懷疑的態度懷疑他們是否誠實以及工作的效率。他們嚴格禁止公司的職員在亞洲從事私人的貿易,但是除了高級職員以外的其他人所拿的工資很低,所以這種禁令流於形式,往往成為一紙空文。後來的歷史表明,許多各級職員在亞洲各地都從事私人的貿易活動,不僅如此,在他們中許多人看來,去東方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擇手段讓自己致富發財,還有一些人則希望在東方過上奢華的生活,這種生活是他們在自己國內無法想像的。另一些人則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之下,如銀行破產等情況發生以後就選擇去海外移民。

有一些人則是為了擺脫家人以及親朋好友的束縛去了東方。研究荷蘭共和國歷史的著名學者J.I.伊斯列爾指出:「東印度公司是一個綜合政治的和商業的機構,在當時世界上任何別的地方都是難以仿效的,因為聯省國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聯邦國家,它是城鎮政府的結合體,由此來推進商業、工業以及航海的事業,同時也擴大陸軍和海軍的力量。東印度公司是荷蘭國家的產物,是商人們實際上開闢了通往東印度的道路,他們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要投資於這項事業,或者深思熟慮去這樣做,他們對於公司的管理、總的戰略以及目標也有很強烈的自己的考慮和立場那就是堅持公司的壟斷權。」

日本學者羽田正教授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取得政府的特許狀,但是終究是民營公司,不是荷蘭政府成立的國營企業。這點只要仔細觀察特許狀到期、需要重新延長時,公司的表現就能夠明白。公司請求政府給予壟斷的許可,而政府也要求公司的回饋,於是公司只好支付150萬荷蘭盾給政府。此外,1665年第二次英荷戰爭爆發之際,共和國政府軍艦不足,也以更新特許狀作為交換條件,要求公司提供20艘軍艦。公司的船隻雖然也配備大炮,但是依然不屬於荷蘭海軍。荷蘭國家與荷屬東印度公司 並非一體,不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同,公司的色彩稍微強烈一點。荷蘭政府在公司成立的交涉中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各都市的政界有力人士,也都投資了以都市為單位所設立的公司分部。

除此之外,公司的幹部也必須宣誓效忠荷蘭議會,返回的船隊也有向政府報告的義務。」正是由於這些特徵,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公司的發展畢竟對推動荷蘭成為強大的海洋國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荷蘭最初的海軍建設與公司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1588年,荷蘭省的一位海軍上將誇口說僅荷蘭一個省就能夠在14天內動員30000名能投入戰鬥的海員。1650年,荷蘭擁有2000艘船隻的商船隊,還有無數的漁船以及從事內河航運的船隻,海員的人數在60000至80000人之間。1673年,被關押在巴達維亞監獄中的囚犯愛德華·巴洛寫道:「在東印度荷蘭人比任何基督教國家的人都更強大,他們總是呆在東印度,不是在這裡就是在那裡,他們有150艘至200艘 的船隻以及3000名僱員。

1625年,公司已經僱用4500名歐洲人在亞洲工作,還有2500人正在前往亞洲的途中,700人在返國途中。在荷蘭共和國國內,公司又另外僱用了2000至 3000人。1688年,英國住阿姆斯特丹的外交人員威廉·卡爾說荷蘭東印度 公司擁有30000名常年支付工資的僱員、200艘大型戰艦以及許多單桅縱帆船、快艇、護衛 艦、小船。1689年,公司擁有22000名僱員——它不僅是荷蘭最大的公司,可能也是當時 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在該公司鼎盛時期,包括在荷蘭本國和海外的工作人員有35000人左 右。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擁有龐大的船隊。

博克塞在《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它們的海員、航海家以及船上的生活:1602年至1795年》一文中指出該公司從1602年成立起就有 僱傭和建造屬於自己的船隻的能力,在1615年以後絕大部分的船隻都是由分屬於6個不同地區即阿姆斯特丹、米德爾堡、鹿特丹、代爾夫特、霍倫以及恩克赫伊曾的造船廠製造出來的。在17世紀裡的大部分時間,公司建造的船隻的類型是很不一樣的,每一個部都根據自己訂立的規則建造船隻。大體上說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類型被稱為「回航船」,就像它們被命名的名稱一樣,其用途要是用於運輸尼德蘭與東印度之間的貨物;第二種類型是更小一點的船隻,主要是用於亞洲各港口之間的貨物運輸和貿易。

「回航船」建造得要比一般荷蘭的商船的規模更大,在 17世紀的時候,其中有一些船隻在規模以及載重量方面屬於荷蘭最大的船隻。在1665年6 月3日至13日發生於英格蘭東部羅斯託夫特的海戰中荷蘭艦隊兩艘被擊沉的 最大的戰艦分別配備有70門和80門大炮。到了18世紀的時候,荷蘭再也沒有建造過如此之 大的艦船,只有少量配備60門大炮的戰艦。除了大型的「回航船」以外,荷蘭東印度公司還 擁有大量的其他類型的船隻如「飛船」、快艇、中型艇、漁船、帶槳 的小帆船、護衛艦以及一種被稱為「沒有耳朵的貓」 的飛船,還有一種普通的「貓船」。

由於其航速比較慢而被稱 為「驢」。另外還有一種平底船,它們的載重量為400噸至600噸,它們都有一根很高的桅杆,有一點像中世紀教堂的塔樓,船的尾部則相當寬闊。最初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去東方的來回航程需要20至30個月,但是在荷蘭人的好望角居留地建立以後,這裡就成為提供船隊補給和獲取糧食的基地,外出的以及回航的艦隊可以節省至9個月的時間。荷蘭是新教國家,他們的船的命名也與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很不一樣。加爾文派的教會反對使用聖徒的名字來命名船名。荷蘭人的船名大多是使用動 物的、色彩的或者是地理的名詞。

如「黃金」「紅色」「綠色」「黑色」和「黑牛」「金龍」「黃熊」「紅 獅」「虎」「象」「鴕鳥」「鯨魚」「蟹」「梭魚」「犀牛」「錫蘭」「中國」「日本」「印度」以及「爪哇」等。還 有一些船隻是以地名或市鎮的行政機構所在地命名的,如「代爾夫特市政廳」等。只有一艘 船比較特別,是以聖徒的名字命名的,即「彼得和保羅號」,因為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經在這艘船上學習過造船技術,就以俄國人心中崇拜的聖徒的名字命名了這艘船。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六個分部會在船隻出航以前招募必要的人員,它們要與聯省共和國的海軍和陸軍、在歐洲地中海上進行內海各地貿易的各國商船以及其他各國的海事部門爭奪人才。

但是因為薪酬水準以及人力資源的來源方面沒有太大的不同,而且必須常年在遙 遠的海外領地進行辛苦的工作,還要面對很高的生病以及死亡的概率,所以沒有很大的競 爭力。於是,公司只能委託被稱為「靈魂的出賣者」的掮客招募人,嘗試招募人員。掮客則說服那些不明情況或是負債的人前往東印度,成功以後與他們籤訂確保公司支付薪酬的專屬借據,這些掮客中不乏認真工作的人,他們會提供應募者直到出發 以前的住所、飲食以及出發所需的物品。但是也有一些黑心的掮客會引誘那些應募的人員 前往自己在各港口經營的旅社、妓院、酒館等地方消費,讓他們欠下債務以後再奪走他們的借據,為了避免他們逃亡,掮客將應募者監禁在屋內或者地下室,每天只給他們一點點食物,直到出發為止。

後一種掮客的行為幾乎與人口販子沒有什麼不同。即便如此,依然 不足以應付東印度公司日益增長的人力資源需求。越到後來,公司人力資源的素質日益下降。到了18世紀的時候,荷蘭的人口只從100萬增加到150萬,不僅人口不足,而且對外戰爭不斷,荷蘭的陸軍為了能夠僱用到大量的年輕人而提高薪資。在此情形之下,荷蘭東印 度公司的徵募條件並沒有改變,甚至因為僱用不到最低員額的水手人數而導致船隻推遲出航。公司人員素質的下降使得有人甚至說它幾乎成了「惡棍、破產者、落榜者、公司倒閉者、失敗者、失業者、逃犯、告密者、流浪者的避難所。」

相關焦點

  • 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引言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在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以及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爭奪與中國人貿易的商機。1644年清兵入關以及先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使得中國的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與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在清朝建立以後不久,又在1678年至1682年爆發了「三藩之亂」。
  • 分析17世紀8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貿易活動情況
    從17世紀80年代至18世紀50年代,荷蘭共和國在歐洲海域的服役人數有所減少,但是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服役人數卻在增加之中,1610年的時候,在東印度公司服役的海員人數僅僅佔總數的6%,到1680年的時候佔17%,到1770年的時候已經不少於1/4。這位 歷史學家還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一些具體的要塞和商站的人數做過統計。
  • 荷蘭東印度公司,堪稱現代資本主義商業公司的開山鼻祖
    荷蘭東印度公司 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東印度公司顯得非常重要,但是現在主資本主義商業公司的開山鼻祖,現在國際社會上發展風頭正勁的跨國公司都帶它的影子。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這裡了解一下它的情況。
  • 深度思考;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衰敗與倒閉
    荷蘭皇家時代繪製的地圖 其中包括了全部海外市場事實上,荷蘭東印度公司並不只深植有限的東南亞市場。至少在力所能及的時候,都不會放過對中國、日本、阿拉伯和印度等區域的商業開拓。對於當時的荷蘭人來說,該公司就是一座能日進鬥金的金礦。
  • 【邊疆時空】丁雁南 | 地理知識與貿易拓展: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手稿地圖上的南海
    關鍵詞: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地圖學史;南海;西沙群島17世紀50至7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繪圖師約翰·布勞(Joan Blaeu,1596—1673)和他的合作者約翰內斯·文繃斯(Johannnes Ving-boons,約1616—1670)曾繪製了一批以中國海域為中心的海圖。
  • 荷蘭史:造船技術的滯後以及海外貿易的萎縮
    他指責東印度公司的領導層的官僚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荷蘭在航海技術方面的滯後,正是這些領導層堅持荷蘭的船隻必須要根據紙上印出來的沿著固定的航線行駛,而英法兩國的東印度公司的人們「在航行時並不根據任何從東印度發出的特別的訓示或者航行指令,而是根據公司船隻本身的情況而定。
  • 荷蘭史:分析荷蘭的行會和金融業
    1608年,東印度公司的主管聲稱該公司在亞洲海域擁有40艘戰艦和5000名海員,還有20艘戰艦以及400名海員在幾內亞的沿海服役,還有100艘戰艦以及1800名海員在西印度群島服役。同時,在歐洲海域活動的船隻和人員超過了殖民地地區。
  • 荷蘭史:淺析荷蘭人在好望角建立的基地
    引言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預備20至30個月的夥食供應,但是當荷蘭人在好望角的基地建立以後,能夠得到補給站供應的食物,去東印度的船隻以及從東印度回國的船隻一 般準備9個月的夥食。荷蘭東印度公司船上所使用的航海儀器主要是直角器、標尺或稱為「戴維斯象限儀」的 儀器、羅盤以及沙漏等。荷蘭人不像英國人那樣大量使用航海日誌以及海路圖,他們也比 較晚地使用八分儀以及六分儀。1747年,所有的東印度公司的船隻都配備了八分儀。兩年以後,一份描繪及指導如何使用八分儀的指南在荷蘭出版。
  • 視界·閱評丨一部比較嚴謹的史學著作,評《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的《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從全球史視角敘述荷蘭海洋帝國興衰。作者從荷蘭的史 前時代到荷蘭共和國隕落,對荷蘭地理環境、人文社會、藝術文化、宗 教政治、海洋貿易、殖民地活動、東印度公司活動、工業發展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描述和總結,展現了荷蘭海洋帝國的歷史發展與變遷過程。
  • 印尼:被荷蘭殖民300多年,印尼為什麼卻不說荷蘭語?
    因此以荷蘭為代表的低地北方各省,在1566年掀起了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獨立戰爭,並在其後迅速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整個17世紀堪稱荷蘭的黃金時代。荷蘭人以重商主義理論、壟斷公司形式為主要手段,在遠東地區一步步攻略地,獨立不過半個世紀,便已初步壟斷東南亞香料貿易。
  • 是什麼造就了荷蘭的「黃金時代」?-虎嗅網
    第五個因素,也可以放在前面的經濟裡講,就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有的歷史學家稱荷蘭共和國是第一個現代經濟體,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是第一個現代公司,這是它的LOGO。為什麼是VOC呢?是因為VOC是用弗蘭芒語寫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三個詞的首寫字母拼出來的,你要按英文拼是拼不出這個的。
  • 侵佔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原來只是一家公司
    歷史上,荷蘭也是殖民主義的受害國,曾先後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荷蘭獨立後,很快發展為17世紀全球航海和貿易強國。1602年,在荷蘭聯省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成立了聯合東印度公司。由於得到國會授權,東印度公司的特權令人瞠目結舌。
  • 荷蘭史:農業的維持以及工業的衰退
    到了18世紀的時候,荷蘭的農業比航運業以及海外貿易的情況還是相對較好。儘管荷蘭共和國是依靠商業和金融業的收入而不是農業形成自己的經濟結構的,但是農業僱用的人手要超過商業和工業。包括弗裡斯蘭在內的5個內陸的省份在荷蘭黃金時代以及後來一 段時間裡也都維持著較好的狀態,很可能澤蘭省以及荷蘭省在18世紀的下半葉也是這樣。
  • 荷蘭史:介紹荷蘭地圖集發展歷程
    布勞家族與洪第烏斯楊森尼烏斯兩個家族之間在製圖業上的激 烈競爭對於後來荷蘭共和國出版世界地圖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布勞為了追趕洪第烏斯楊森尼烏斯的出版業,準備出版由奧特裡烏斯和麥卡託地圖集以及當代荷蘭的地圖集合併 而成的以四種語言做解釋的世界地圖集。
  • 走進荷蘭國家海事博物館
    其中包括船隻模型、老船組件、航海工具,以及歷史遺留的航海圖和地球儀等,通過館內的互動式展覽,遊客可以興趣盎然地探索幾百年前荷蘭乃至世界航海史的知識與驚險故事。「阿姆斯特丹」號古帆船∨曾遠航東亞博物館外面東側是早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號帆船的原樣複製品(原船於1749年1月26日在英格蘭南海岸黑斯廷斯附近擱淺沉沒。複習「阿姆斯特丹」號的東亞茶運故事點這裡:海上茶葉縱貫線),是海事博物館內最大的藏品。
  • 荷蘭史:綿延的戰事與國內外局勢
    在整個17世紀,荷蘭聯省共和國處於其黃金時期,同時,也仍然處於戰事連綿不斷的狀態。在這個世紀的上半葉,荷蘭延續了與西班牙的戰爭,以後則不斷地與英國與法國交戰。 荷蘭與西班牙在1609年所訂立的《十二年停戰協定》,並沒有帶來荷蘭與西班牙之間長久的和平。首先,荷蘭與西班牙在海外的東印度以及西印度的殖民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衝突。
  • 荷蘭史:猶太教的到來對阿姆斯特丹產生的影響
    這些猶太人在職業上主要從事與葡萄牙以及幾內亞有關的蔗糖、 巴西紅木、肉桂以及鑽石的轉運貿易。他們還不能插手荷蘭與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斯堪的 納維亞半島、不列顛和法國等地的傳統的貿易活動。在17世紀20年代,在阿姆斯特丹有一 些來自伊比利亞的猶太人在從事荷屬殖民地的麝貓的交易,他們還從麝貓的身上提取麝香。這種珍貴的麝香是當時巴黎、威尼斯以及西班牙的香水製作業者非常珍視的。
  • 荷蘭史:分析荷蘭在軍事以及工業技術上的改革
    當時歐洲的軍 事改革不僅限於荷蘭,這個改革過程起自15世紀的義大利,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進一步理論化,包括採用軍隊的制服。1590年代荷蘭的軍事改革則具有關鍵的意義,引進了一 些根本性的轉變,後來被歐洲各國所廣泛採用。 荷蘭的軍事改革是在低地國家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發生的。
  • 荷蘭王國與荷蘭究竟有什麼區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荷蘭這個國家,卻鮮有聽到荷蘭王國這個稱呼,那荷蘭和荷蘭王國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荷蘭和荷蘭王國究竟有什麼區別。1581年荷蘭脫離西班牙統治,獨立之後由於荷蘭國內市場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是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荷蘭開始大力發展外貿商業和海洋運輸業,在17世紀時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為了更好打開新興貿易市場和便於貿易運輸,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17世紀後期,荷蘭為爭奪海上霸權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戰敗後開始走向衰落,荷蘭殖民體系也開始瓦解。
  • 荷蘭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
    在中世紀,在今天荷蘭所在的低地國家,便出現了許多編年史作家,如梅茨的阿爾伯特(Alpertus Mettensis,逝於1024年)、梅裡斯·斯託克(Melis Stoke,約1235-1305年)、揚·貝克(Johannes de Beke,生活於14世紀初)等,他們留下了關於中世紀尼德蘭地區最早的歷史記錄,其中斯託克的編年史更是第一部以弗萊芒語(即荷蘭語)寫作的歷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