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提案聚焦環境治理: 流域生態建立地區間、流域間水權交易平臺
本報記者 危昱萍 北京報導
兩會前瞻·提案議案
全方位防治水汙染和農村環境治理是提案最多的兩個領域。而如何綜合運用大數據及其他新興技術來統計和防治汙染,也成為不少提案的關注點。
如何治理環境汙染?如何提升生態水平?2018年,是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的開局之年,而汙染防治也成為今年「兩會」各民主黨派的聚焦點。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發現,民進中央、民建中央、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民革中央等民主黨派陸續向媒體公開提案。在目前公開的提案中,屬於資源環境領域的至少有38個。
這些提案涵蓋資源環境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農村環境治理等多個方面。其中,全方位防治水汙染和農村環境治理是提案最多的兩個領域。而如何綜合運用大數據及其他新興技術來統計和對治汙染,也成為不少提案的關注點。
比如,農工黨《關於利用大數據推進土壤汙染防治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出利用強大的海量空間數據存儲管理技術和GIS技術,將獲取的調查結果進行規範化處理,將土壤汙染因子、汙染程度、汙染面積、汙染範圍等內容統一入庫,形成土壤汙染大數據。
而在水汙染相關的提案中,從小微水體到流域,從內陸湖泊溼地到海洋,皆有涉及。農工黨中央建議,建議基於共同水環境質量目標構建長江經濟帶跨界生態補償制度;九三學社建言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加大西部內陸湖泊溼地保護治理力度等。
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方面,農工黨中央建議建立多種農業補貼機制;民革中央既著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又針對村鎮汙水治理;九三學社則建議強化農村生活垃圾處理。
加大流域生態「造血式」補償
如何治理水汙染,成為民主黨派關注的重點。其中,流域治理連續兩年被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其中的關鍵是如何打通各省協作,開展生態補償。
2012年財政部、環保部正式實施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下稱「新安江試點」),至2017年已完成兩輪試點,這是我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項目。不過,試點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生態補償的市場條件欠缺,主要靠行政手段推動;橫向共建共享的主動性不強,對補償金額存在分歧;犧牲經濟發展短期內難獲民眾理解;協調管理機構不健全。
對此,九三學社《關於建立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的建議》指出,第二輪本應2015年續期的試點工作,安徽和江蘇兩省花了近兩年時間至2016年底才籤署協議。對兩省而言,不管對賭金額多少均為零和博弈,如果沒有央財支持,即便浙江承擔的補償資金增加一倍,上遊獲得的補償資金也會減少,兩省談判難度也將進一步增加。
為深化新安江試點改革,為後續試點及此後全國範圍內流域治理的共性問題提供參考經驗,該提案建議,要儘快完善橫向補償機制運行的前提條件。建立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完善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平臺。建立地區間、流域間、流域上下遊間水權交易方式。推動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
而在短期,仍需中央財政繼續提供支持試點建設。後續試點則建議加大「造血式」補償,鼓勵上下遊加強多領域多層次合作,以一體化緩解經濟外部性問題。此外,還要建立生態補償機構及協作監督機制。
此外,農工黨調研發現,一些省份對劣V類水進行大範圍整治,成效顯著,然而在突擊式治理後,由於量多、點散、流動性差等特點,小微水體突擊整治的後遺症逐漸顯現。
這些後遺症表現為過度填埋削弱了周邊區域的蓄洪防洪能力,大規模集中式河道治理影響幹流水質,未完善長效養護機制,造成小微水體水質反彈。
對此,農工黨中央建議,合理界定小微水體範圍,明確治理方向;加強前期排查,分步推進小微水體整治;推行小微水體的生態養護,提升水體自我修復能力;強化源頭控制,落實長效管護機制。
建汙染資料庫
在制度之外,如何運用科技手段對治水汙染,也成為民主黨派關注的重點之一。
比如,致公黨《關於加強水體毒害有機汙染風險防控的提案》指出,充分應用「大數據」理念和技術,融合現有水、土壤、有機汙染物詳查、排放清單、環境監測等工作成果,構建集成區域-行業-園區-企業分級排放控制、水-土-氣多介質環境質量監測聯動、生產-流通-消費-廢棄處置全周期汙染物標籤化監控與風險防控等功能的毒害有機汙染防控大數據綜合信息平臺。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現,提出運用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對治汙染的民主黨派還包括農工黨。農工黨提出,形成土壤汙染大數據,數據類別涵蓋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和生活汙染源三大類。在獲取大數據的基礎上,疊加基礎底圖、行政區劃圖等專題數據,建立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
健全農業補貼
農村環境整治是民主黨派關注的另一大資源環境話題。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撰文指出,生態宜居,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淨的田園風光。
2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聚焦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領域,集中實施整治行動,梯次推動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
而整治農村環境,資金是關鍵一環。為此,農工黨中央《關於健全農業補貼保障機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議》提出,開展多樣性生態環境保護補貼,包括提高休耕補貼標準,對因自然條件不利而減少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戶給予補貼,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補貼。
其他補貼機制還包括探索建立生產方式結構調整補貼,整合林業經濟補貼與農業生態環境補貼,建立農用地綠化補貼機制。為保障補貼落實到位,則需建立諮詢、管理和監督機構。
加大農村財政投入
針對農村生活垃圾,九三學社《關於強化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建議》提出,我國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投入相對較多,管理相對完善,但對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建設和運營的投入則嚴重不足,應繼續加大農村財政投入,進一步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垃圾處理管理機制。
具體措施包括將政府生活垃圾管理職能向農村延伸,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生活垃圾管理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各鎮(街)對轄區城鄉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負總責,實施制度化、常態化的環境衛生作業制度;對垃圾分揀分流工作成績突出的村民和村鎮採取獎勵制度(如獎勵日常生活用品、免費提供優質的垃圾有機肥料)並與各級部門的考核掛鈎。
在村鎮汙水治理資金方面,民革中央《關於進一步完善村鎮汙水治理機制的提案》建議,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村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
建立村鎮汙水治理專項基金,完善資金的保障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補貼、地方籌資、有償使用」的資金保障渠道。
通過實施「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的政策補貼汙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費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和村鎮對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及運營管理的積極性。
統籌協調電力、土地管理等部門出臺相應的優惠辦法,對汙水處理廠實行優惠電價,減免有關徵地的各項費用,降低建設運行成本。
【作者:危昱萍】 (編輯: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