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行雲
「終於把隔壁學校的就業招聘會也跑了個遍,還是沒有招社會學專業的公司和崗位。」
八年前、我也在大學畢業季的時候,第一次聽到身邊滿滿的是這些聲音。當時合肥還是個沒有起飛的城市,不少安徽的同學選擇了繼續讀研,也可能為了圓續當年的名校夢,到南京的南大、到上海的復旦。確實,我們都慰藉地看到讀了研的同學有了更好的平臺、更多機會的城市,給社會學或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更多的機會。
為了更好的工作,選擇繼續讀兩三年的書,成為我們當時多數社會學本科畢業生的無奈但也更高追求的選擇。
記得十一年前,我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周邊與我一樣都是調劑到社會學這個專業。在終於迎來系主任見面會的時候,怯生生的同學捅著幾位膽子大的城市來的少年,問問老師:
——究竟學社會學今後能幹嘛?到底社會學有沒有用?
既來之,則安之。似乎隨著大學學習節奏的推進,這些疑問一直伴隨但不再提起。可能我們都接受了。
但是,這個問題能回答嗎?如何回答呢?或許,如何思考呢?
或許我是幸運的,一直想做社會學學術的我,竟用學術的方式找到了第一份實習,又利用實習的田野與工作經歷找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又通過穿梭於智庫與政府之間、或者說甲方與乙方之間,這讓我有機會寫一些論文發表在《社會學評論》《社會發展研究》等期刊上。這份工作,讓我切身體會到汪洋說的「最富的在廣東、最窮的也在廣東(粵東西北),」也跑遍佛山的每一個區、走遍了廣州南沙的每一個村鎮,才窺知政府裡的一些微妙信號與戰略發展。
不過,我不敢說我用大學學的社會學知識謀生謀職,但卻一直在繼續開拓學習社會學過程中,卻可說大有用處。我甚至覺得有幸自己是學習社會學——什麼都可以拿過來思考,再思考又很容易學習到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的世界。
在政府與智庫,社會學的開拓視野與外溢作用讓我不會抗拒去學習很多產業經濟學、行政審批、科層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如果真的要給社會學打個標籤的話,我會稱它為「讓人好學的學問。」這種催動與外拓的學習能力,恐怕相較於門檻作用的專業章印來說,才是走上職場更需要的。
(臺灣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圖中為該系教授及其伴侶)
儘管終於在畢業四年後(2017年),我到臺灣中山大學讀了碩士;儘管我一直覺得重返校園的那一個學期或一年,是我學到最傻最有勁的時候,但如果讓我當年一畢業就接著讀研,也許我不會這麼輕鬆與開放地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我甚至修的管理學系、政治學系的課和社會學一樣多。一般要30個學分就畢業,我竟然修了快50個學分。
從社會學到職場,從職場到回到社會學,才從生活世界中吸收更多養料,讓我明白如何在社會學之外學習到更多的社會學。
不過,呆在學校多了就感覺呆傻了。我也一直覺得自己這四年的工作有些文/官氣——或者說就是「坐辦公室的」,一直希望到更一線的、拿在手裡、摸得到的行業裡去體驗——這恐怕才是真正的「有用知識」了。
當我終於半工半讀或者以休學的方式,到了製造業工廠、甚至到菲律賓的棉蘭老島穆斯林自治區工作,每天走過無數的管道與閥門,在實驗室、厭氧池、鍋爐等一個個車間摸索學習、面對來自不同家庭狀況與職業生涯的工人的時候,又仿佛回到了20世紀上半葉美國主流的「工業社會學」的世界。每天面對一周只能讀得起一次米飯的菲律賓工人、面對士紳般地主與土皇帝的時候、跟進水泥澆築與鋼構搭建的時候、與菲律賓海關貪腐人員討價還價的時候,又仿佛回到20世紀下半葉美國推進的「發展社會學」的世界。
(菲律賓棉蘭老島工廠的清晨)
但或許更為不同的是,中國政府與外資企業間、中國投資企業與菲律賓地方社會的複雜關係,讓我才真正見識到社會學有更多的用武之處——這些沒法用經濟學成本思考,更也沒用政治學的層級關係把握的,而是更多微妙的人際、更基於社會環境的比較的世界——嵌入性、行動者網絡、基礎設施權力、……只有腦海裡裝有越多的社會學假設與命題,才不會變成書呆子,更如同給自己架起了高敏感度的天線。
只有廣學社會學、穿透社會學,才發現這門知識,不止是求知,而在實踐。
如今,雖然我在愛丁堡大學讀社會學博士,但通過運營「Sociological理論大缸」這個公眾號,我接觸到越來越多在困惑為用與求知若渴中徘徊的大學生和研究生。
於是,我想分享這些經歷。尤其是最近畢業季已啟,看到朋友圈裡很多本科生或碩士生在討論畢業找工作的事情。更不用提,疫情影響下的經濟趨勢也在考研與工作之間的選擇更加猶豫。
想一想,希望通過這場分享講座,《學社會學,今後能幹嘛?求學與職場經驗分享》,活用在己,啟發及人。
1 分享時間
2020年12月13日(周日)19:00—21:00
2 講座形式
網絡直播
1.5小時講授+30分鐘交流
回放有效期:30天
3 導師介紹
孫宇凡, 筆名高行雲,Sociological理論大缸創辦人、愛丁堡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先後畢業於臺灣中山大學哲學所、安徽大學社會學專業。
1、研究興趣:社會學理論、政治經濟學和歷史社會學
2、作品發表在《清華社會學評論》、《社會理論學報》、《社會學評論》等刊物,已合著出版《聽與說 社會學電郵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獨著出版《歷史社會學的理論邏輯》(四川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發布電子讀本《Sociological理論大缸四百期精選集》(2020)。
3、致力於公共社會科學活動:自2016年創辦微信公共號平臺《Sociological理論大缸》以來,現有5萬人左右訂閱;也在「學術志」等平臺開設《理論型文章寫作六法》、《給小白的當代社會理論課》在線課程;新辦網刊《理論與歷史社會學複印資料》,每月轉載介紹近年的好書新文。在「706青年空間」開設《社會學百年史話》、《當代社會學六講》等線下課程。
4、先後在黨政部門、政策智庫和跨國公司從事一線和管理工作,包括廣州南沙經濟開發區政策研究室、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豐源(邢臺)特種紙業有限公司及其在菲律賓棉蘭老島投資的蕉麻纖維提取工廠。
4 報名方式
* 報名費:9.8元人民幣,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或海報圖片中的二維碼,進入在微師平臺上購買和觀看直播;
* 添加講課人微信ID sunyufan1991;
* 以訂單支付憑證,進入課程交流群。
往期相關合集
從真.臨時工到假.副主任:從政府到智庫的工作四年
讀博學習月記(2020年9月中到11月底)
在中山大學一年半學到的:不可見的政治經濟學和可見的現象學
臺灣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碩士--申請總結